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2)(13)(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引用:
原帖由 马向阳 于 2011-10-10 22:22 发表

呵呵!“偷听”,有点不可思议!
怎么会不可思议呢???呵呵

TOP

龙弟,各位朋友好

TOP

欢迎回家!!!

TOP

回复 225# 的帖子

两年不见,甚为想念。争取都见到 啊

TOP

25、诗人张从军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这个资深的民俗学者有着一般民俗学人没有的本领。出口成诗。他的诗歌以古体为主,讲究韵律,时有不同凡响的佳句。这本领还不算,他还有鉴定文物字画的能力,往往一眼下去就能说出确凿信息。这能力不是民俗学给他的,而来自山东大学历史系当年给他的涵养,加之毕业后分配在山东省文物局工作,就有了经常见识各地文物的机会。后来做了文物局的领导后反而产生回归书斋的强烈愿望。正当仕途伟大的时刻,他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到了高校当一名教书先生,这实在是那批学生之幸。

于是当有民俗田野调查时,总少不了邀请张从军先生同行。每见民间散落的碑帖文物遗迹,总要请他出马鉴定。总能说出后来被证实的标准答案。有时候我们以为发现了什么新奇的文物事项,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就说出了那事项的全部来龙去脉,而且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山东境内的各地物质文化应该都是他该熟知的。那属于他的本分。

有好几次,开会呢,手机短信响了 ,是张教授发来的即兴诗歌,看着看着就知道他正云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而且知晓此刻正在做什么。我就试图和它唱和,最后只能佩服他的才分。有一次,我们一起活动,在一个圆桌会议上,他发了一首即兴诗给我,当时我换了手机,带有短信播报功能,他的短信一来就语音播报道:来自张从军先生的短信。声音很响亮,从军教授就笑着冲着对面的我说:你看你,想有点秘密都让你的手机泄露了。从此,我就灭了那个播报功能。

在他学生们眼中,他这个院长没有架子,而且学问太深无法估量。那么忙的工作他还给本科生开设了文物鉴定和字画欣赏课,据说这课程火爆极了,外系有人翻到窗台上听课。。。。。。。。。。。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3 13:16 编辑 ]

TOP

26、终于见到乌老了

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几位70后80后学人,一直几乎成为传奇在圈内圈外闻名。
我和乌老本来早该相识。几年前在山大的一次讲座,本来是做好准备赶过去的,结果有课没去成。后来凡听讲者都说:令人振奋,听了乌老的课知道民俗学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付出。再后来有北京师范的“敬文沙龙”活动,乌老要去讲座,也早就做了准备赶去倾听,又没成行。再后来我们在河南淮阳做二月二庙会的调查,在那里进行了3天的田野考察,无意中听说乌老也要来,于是故意推迟了离开的行期,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乌老不来了,直接被接到了河南另一个地方。

心里想:莫非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巴啊。。。。。。。。莫非自己真的只能和江湖上的传奇擦肩而过捏。。。。。。。。。。。满肚子的疑问和满眼的物质非物质遗产陪伴了一路。

接着在一次重阳节的中央电视台节目里看到了乌老的真容。那次看电视机里那个谈笑风生的80后,简直不敢相信,比传说中的年轻精神很多。学术的驻颜术让他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然后是通过一次学术会议得到乌老的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看那些文章的发表日期,大多数是近几年的。思想清晰意识超前,有预见性,彻底粉碎了我对年老学者思维普遍保守的偏见。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个精神和思维如此年轻帅气的学者。

终于见到乌丙安先生是在2011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当许多曾经仰慕的学界大佬们冲着一个精神老人过去,纷纷用蒙古人的尊贵的拥抱来表达情意时,我认出了他:乌先生!那个银屏中的矍铄老人,那个民俗学界最精神的80后。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20:10 编辑 ]

TOP

回复 230# 的帖子

哈哈,大侠终于隐现江湖。。。。。。。。。。。。。。以后还要继续关注

TOP

回复 229# 的帖子

施兄的才那也是苤苤的

TOP

回复 234# 的帖子

哈哈,这种认真负责的求知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小沈阳是谁?我只认识施兄!!

TOP

回复 235# 的帖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样的骂法针尖里藏喜相,真大幽默!顿时将宗迪兄本性的天真露出来了

TOP

26、终于见到乌老了

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几位70后80后学人,一直几乎成为传奇在圈内圈外闻名。
我和乌老本来早该相识。几年前在山大的一次讲座,本来是做好准备赶过去的,结果有课没去成。后来凡听讲者都说:令人振奋,听了乌老的课知道民俗学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付出。再后来有北京师范的“敬文沙龙”活动,乌老要去讲座,也早就做了准备赶去倾听,又没成行。再后来我们在河南淮阳做二月二庙会的调查,在那里进行了3天的田野考察,无意中听说乌老也要来,于是故意推迟了离开的行期,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乌老不来了,直接被接到了河南另一个地方。

心里想:莫非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巴啊。。。。。。。。莫非自己真的只能和江湖上的传奇擦肩而过捏。。。。。。。。。。。满肚子的疑问和满眼的物质非物质遗产陪伴了一路。

接着在一次重阳节的中央电视台节目里看到了乌老的真容。那次看电视机里那个谈笑风生的80后,简直不敢相信,比传说中的年轻精神很多。学术的驻颜术让他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然后是通过一次学术会议得到乌老的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看那些文章的发表日期,大多数是近几年的。思想清晰意识超前,有预见性,彻底粉碎了我对年老学者思维普遍保守的偏见。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个精神和思维如此年轻帅气的学者。

终于见到乌丙安先生是在2011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当许多曾经仰慕的学界大佬们冲着一个精神老人过去,纷纷用蒙古人的尊贵的拥抱来表达情意时,我认出了他:乌先生!那个银屏中的矍铄老人,那个民俗学界最精神的80后。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20:10 编辑 ]

TOP

27、老乡陶老

陶立藩教授,这是我的乡党。甘肃人。很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也多次在一些会议上匆匆看过,却难有机会坐一起聊天。在天津大学举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结实地近距离看到了他。作为专家木版年画申请非遗的重要一项,我带着搭档唐娜在那天晚上准备对所有专家挨门挨户地闯入,为了让专家们在申请书上签名留念。到签名的粉色纸张快签完的时候,唐娜发现自己的导师陶教授住在最高层,记得好像是16层。提议能不能先到他导师那里,否则老人家可能要睡觉了。于是临时提前上到最高层。等敲开门,门内的师母级人物说:陶老刚出去找你们去了,也就几秒钟。那么我们在出电梯的刹那究 竟发生了什么奇异现象,让我们竟然在几秒钟内没看住陶老。我说:你师父莫非有腾挪大法?

只好顺着楼层继续找其他专家签名。到疲惫地完成任务走过酒店大堂的时候我看到了陶老熟悉的身影。为了等我们他已经在大厅和负责会务的冯莉聊起来。冯也是甘肃人。三个甘肃人碰到一起,就有了格外的亲热感。本想多了解一下陶老的故事,无奈不争气的腰伤还没全好,刚才又连续敲门窜户,实在疼得狠,急忙和陶老告别。幸运的是两场讨论会都有陶老的发言。据仔细观察,他是个慈爱有加的人 ,性情温和很少会对人翻脸。他即使是发现了问题,也会用温和的口吻给你指出。在他面前他的弟子就像他的儿女那样,各个都谦恭而可爱。

要分别的时候得到陶老的两本书,一本纪念文集《耕耘与收获》一本《陶立璠书画集》。每每翻看,更知朋友和学生对他的敬重。最喜欢他的花鸟画,从容中有几分超脱,在娴静中又能发历世之感悟。用笔老辣洒脱,富有滋味。而书画是他在退休后才从事的,如此境界一定和以前的学术修行有关。

于是就想:如果有时日也要学画,也要在艺术中寻找另一个自己。陶老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自得其乐,更有对精神至上的无尽追求。

TOP

呵呵,谢谢你们,我也非常想念孩子们。。。。。。。。。。。以后肯定有见面的机会的

TOP

回复 245# 的帖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1-12-14 21:17 发表
马老师
你这个神贴可要坚持到海枯石烂啊
愿神给我力量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