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2)(13)(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我这里只管活跃气氛,至于严肃的学术探讨有其他多个半块呢。版块应该特色分明, 不能风格太一致。学界前辈李万鹏老师说的好:在民俗圈,无大无小,无老无少。我以为在话题讨论圈这样的气氛是不是应该更合适。

不知道我这样的想法对否??

TOP

17、赵世瑜

这是我在目前民俗界见过的最瘦最高的人物。赵世瑜,男,1959年8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所以,以为四川人都矮胖的论调,在赵先生这里可以得到全部纠正。研究历史转向对民俗的兴趣就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懂得脉络;而民俗的田野又让他具有了一般历史学家忽视的角度:眼光向下的体悟和思考。不多的几次开会,不多的几次行走田野,不多的几次交谈,我得到的总是对他一鳞半爪的印象。学界传说他孤傲,不好相处;我以为读他的文章你可以看到他的血性和柔肠,读到他对历史的亲近,对民间生活的热爱和理解。有一次报告会上,他讲北京建城传说,讲到沈万三的故事,提出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那次他带着电脑准备了很多图片资料,本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他的思路,但事先准备的同学没有准备投影,他就只好干讲,但知识从他那里简直就是清水从聚宝盆里往下倒,越倒越多,没有到底的时候。在私下聊天中,我知道赵先生有一个抱负,那就是等退休后真正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那就是围绕山西他一直感兴趣的晋祠,以小见大,写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他说资料已经收集了很多,就是没时间写。自己盼着退休呢。(原话的意思大抵如此)。
他的“眼光向下的革命”“小历史大历史”等提法几乎成为学界经常出现的术语,成为了一种解题方法,对我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如同在黑夜里寻找灯绳,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一根,拉亮了整个房间,赵先生的思路常常有这样的效果。这一点和刘铁梁老师有一拼。两个都是随时发动大脑让灵感到来的人,也许只是片段的话语,他们的灵感总是在不断闪烁,同时激发众人的灵感。

赵先生身长,如此似乎看上去就显得单薄。在一次淄博孟姜女学术研讨中,我发现这个身形单薄者爬山如行水上,不气喘(当然心在跳),不脸红,脚步轻盈。兴许正是田野造就了他的好身板。现在他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动到北京大学工作,在他看来,只是从一个单位到了另一个单位,他人还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仍旧没有变化。这样的学人越了解就越亲近,越亲近就越感到佩服。就是这样。
 

TOP

瘦多么有骨感啊。我就是太平了,肉多而平。。。。。。。。。。。。

TOP

写了没人看,写的就是寂寞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18:43 发表


平吗?我怎么看着凹凸有致、神采飞扬呢?
你看着谁在说捏。。。。。。。。。只好捏着鼻子说:不是我,你说的不是饿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10-1-14 19:15 发表
马老师把我写得太好了,我都非常不好意思了。马老师空了来北京玩,我请您好好喝一顿。
那里,那是我主观的感受啊。

TOP

在线会员 - 383 人在线 - 17 会员(0 隐身), 366 位游客 - 最高记录是 1042 于 2009-12-10.
今天没有过生日的用户
在线注册会员        CFS注册会员        超级版主        专题版主        管理员        等待验证会员      
ghij929  pqrs358  gxnufolklore  林景熙  qly  绒布的精灵  tch_minda  耿羽  folkman  陌上花开  邵凤丽  马知遥  historytext  黄景春  任双霞  施爱东  叶涛

今天高手云集啊!!!!

TOP

18、预告人物  柯杨先生

TOP

19、预告    叶舒宪先生

TOP

20、刘德龙先生

TOP

21、刘德增

TOP

22、张勃

TOP

23、王宵冰

TOP

回复 142# 的帖子

惭愧,的确错了,老眼昏花,竟然没认出错来,老弟快给 改过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5 12:14 发表

拼音打字就是容易出错别字。
王霄冰?天啊,太接近了, 多亏爱东兄法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