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作者: [美]艾尔曼
译者: 赵刚
页数: 236
定价: 10.00
出版社: 江苏人民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凤凰文库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7-03
电子书格式:PDF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5-3 14:0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10-1-1 23:06
  • 耿羽 +9 2010-1-1 23:06

TOP

豆瓣书评:
就如译文所示,这是一本有关“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式的综述性论著,作者运用了“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和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综汇学术史、社会史与一体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就被称为“欧美最近出现的新文化史方法”,也即是风靡一时的知识社会学),探讨了“清代学术共同体的总体特点”,对“明清之际从理学到朴学这一学术转变的外在学术背景与内在学术理路均作了丝丝入扣的分析”。[参照序文]
  虽然说“考据学话语”能否涵盖“清代学术”的全部内涵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参照葛兆光;张寿安、张丽珠等学者的回应)“面面观”本身的宽泛性弊病?(笔者揣测可能是作者对《四库全书》用力甚勤造成了文章在整体上有松散之感)国外汉学家“缘在”式的“偏见”?(虽然有许多隐晦之处或者说无意识,细心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但是仍不能否认这块“他山之石”,可以攻清代学术之玉。
  个人感觉这块“他山之石”最为精妙之处有三,[第一章第二节、清代政治与学术],这应该是全文的题眼,在清代政治与学术的张力中平实地构建了学术变迁的谱系,不仅修正了许多“定论”,而且提出了崭新的“时论”,此其一;其二,[第三章第五节、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可以说这是题中之题眼,是利用知识社会学理论的精妙之处,而这可以和当前探讨比较多的士大夫的历史身位著作相对照,比如说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其三,[第五章第四节、积累性研究],这一节可以说是第一章第一节的进一步细化,作者勾勒出了考据学实践所带来的从汉宋之争到今古文之争的内在理路或者说谱系,也预示了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路向。
  除此之外,作者对于考据学向日韩的传播以及中西之争的探讨都是亮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