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直播平台~~

回复 154# 的帖子

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要把首届年会办好!

TOP

回复 163# 的帖子

(*^__^*) 嘻嘻……谢谢老师厚爱 不好意思的是我交的不是定稿,只完成了80%,嗯,争取尽快把调查报告完成,免得孙老师怨我没学到半点雷厉风行的作风

TOP

回复 208# 的帖子

是刘飞飞呵!名字写错啦!o(∩_∩)o...哈哈

TOP

回复 203# 的帖子

我得转移到后方阵地了!守住啊!

TOP

回复 213# 的帖子

老天保佑哦,不要让飞飞同学看见

[ 本帖最后由 谭柳王魁 于 2009-12-26 14:51 编辑 ]

TOP

回复 215# 的帖子

o(∩_∩)o...其实我个人觉得,写错的那个“飞”更好听!

TOP

回复 169# 的帖子

做调查最恼火滴就是方言,所以最好是在自己家乡做。。。荆州方言也让我郁闷了好久,不过连蒙带猜也差不多,只是有点不严谨

[ 本帖最后由 谭柳王魁 于 2009-12-26 14:53 编辑 ]

TOP

小慧你纯属灌水 回宿舍咋俩慢慢再讨论那个好听。。。

TOP

回复 175# 的帖子

热烈鼓掌~~~~顺便撒上鲜花一把~~~

TOP

挤出点时间做一个后方报道!
中午11:30半,组委会会晤完毕,拎着盒饭回宿舍的途中发现宣传组的同学还在奋斗!他们说,不搞完就不吃饭了!
甚是感动!
天有点冷,在室外,他们昨天下午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部分,今天两块宣传板都已经差不多搞定!
板的视觉效果更不用说了!用“心”画的中国结,红灯笼,贴的剪纸作品···
“非遗”特色,一目了然!
向后方工作者致以最高的问候!
他们是:王一然、罗文娇、刘宋文!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09-12-26 14:56 编辑 ]

TOP

回复 220# 的帖子

嗯嗯。。。是该表扬表扬我们宣传部的孩儿们了~~~可爱的童鞋们,好好干,部长我继续给你们买好喝的奶茶~~~(*^__^*) 嘻嘻……复习去咯,挂科了就死翘翘啦。。。晚上再来

[ 本帖最后由 谭柳王魁 于 2009-12-26 14:59 编辑 ]

TOP

回复 219# 的帖子

宣传部谭部长功不可没!
领队有方啊!
敬礼!

TOP

通知

赵国辰、杨芸伊、胡立群、刘明军、杨纯、黄梅、李涛、孙婧、付琪、刘宋文、马倩等把安排通知人员名单发至秘书处,不要以为无关紧要,不要只管自己的事快快快快..........[/color]

TOP

蛋雕小组汇报了!大家多提意见啊~

“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课题小组

蛋雕工艺调查相关介绍

综述部分
传统手工艺之----蛋雕综述
蛋雕是兴起于欧美的16世纪,盛于18世纪末期,直至二十世纪初。蛋壳艺术的发展历史的400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的400年.不同年代的蛋壳艺术品同时映射了那个产出年代的人类文明轨迹.她也同时成了鉴证时代,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关于蛋雕艺术,中西方各有差异。
中西蛋雕风格差异要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说起,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的分歧与不同,以及人们生活行为习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而中西蛋雕风格的差异,只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折射。
中国向来是宾客至上,所以我们也还是先从西方蛋雕风格说起吧。从历史的范畴讲,近代是西方的近代,虽然从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并不赞同,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在三次科技革命后强大科技实力对文化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为西方传统文化注入的新鲜血液,带来了西方文化的腾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腾飞的文化背后有着强大的科技后盾,西方蛋雕也是如此。复活节是西方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而复活节的主题就是蛋。复活节前夕,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里的蛋全部装扮的漂漂亮亮,而一些蛋雕艺人就瞄准市场,利用电钻等工具对蛋进行切割,钻孔,打磨,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别致,颜色精美的蛋雕工艺礼品。
再说说我们中国自己。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当时在京城一带更是流行此风,而且用量也相当可观。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红色染过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最后,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蛋雕作品种类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京剧脸谱、诗文字画,主辅相衬十分得当,惟妙惟肖斗艳争芳。但在近代,缓慢发展,同前期蛋雕差异不大。
中国蛋雕的前景却令人堪忧,由于中国蛋雕艺术多限于手工制作,而且其成品率极底,市场上的蛋雕精品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底收入的蛋雕制作行业很少有新鲜血液的输入,原有的蛋雕手工艺人也大都转行做木雕,石雕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相关行业。中国蛋雕文化的现状在着重文化保护的今天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除了中西方蛋雕之间存在的差异,最显著的还存在俄罗斯蛋雕。俄罗斯蛋雕富贵,奢华,是俄罗斯皇室的御用珍品。与中西方蛋雕所不同的是俄罗斯蛋雕更注重实用,往往在蛋雕艺术中采用音乐盒,首饰盒的形式。俄罗斯蛋雕极尽奢华,多采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以及钻石等进行修饰,以凸显其尊贵的皇室地位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的蛋雕,总归是一门艺术。在经济居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我们该给把艺术摆在哪?尤其是被人你们几近遗忘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们的现状令人堪忧,它们的出路在哪?传统的东西,民族的精髓,我们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应该去保护和传承。走进传统杰出工艺传承人,是我们的第一步!




一、        荆州蛋雕传承人陈洪根老师简介陈洪根,(艺名根雕),男,浙江慈溪人。1941年12月出生于宜
昌市。工作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县级待迁。家庭主要成员:老伴杨火秀,退休干部(正科级),中共党员。子陈闽,,在单位工作中,中共党员。媳高姬,待业。孙,就读小学。
居住环境:所住宿舍面积117平方米,三室两厅居室。本人有独立的创作室,环境条件较好。本人月经济收入二千余元,日常消费为中等水平。

二、        陈洪根老师从艺经历(“老人的执著”)
   
据陈老师所说,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二哥,他擅长水彩画和鹅蛋壳彩绘画,在二哥的影响和指导下,从小酷爱美术的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坚持自学,也是学校班级美术骨干分子。
1959年9月至1961年8月在武汉市第二中学上高中,在高中就读的两年时间里,通过一位姓李的老师指导,以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大量的培训,大大的提高了美术技能,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基本功。(李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大三学生,当时由于生病休学在家)
1961年8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1979年转业回沙市。在将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中,本人从没停下画笔。
1979年9月回到沙市并分配到长江所工作。这期间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图画、水彩画和电烙画的学习研究,并创作出了一批作品。
1989年初,受电视上蛋雕艺人的影响,开始走上了蛋雕工艺的道路。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多年了。
学艺的道路是不平坦、艰辛的。期间陈老克服重困难,经过多次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1989年的上半年,独立完成的第一件处女作------中华龙。
2004年完成了“龙凤呈祥”这一作品。
2006年又制作了“中华龙”(私人收藏)和“四龙戏珠”作品。
(手稿资料:1、本人启蒙老师是我的二哥,他擅长水彩画和鹅蛋壳彩绘画,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本人从小酷爱美术,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坚持自学,也是学校班级美术骨干分子。
2、1959年9月至1961年8月在武汉市第二中学上高中,曾立志高中毕业报考美术学院。当时在同年级中有十几位同学有此志愿。于是就投靠初中部的美术教师(李老师),请他辅导学习美术基本功(包括素描培训、速写、色彩静物写生等训练)。在高中就读的两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大量的培训,大大的提高了美术技能,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基本功。(李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大三学生,当时由于生病休学在家)
3、1961年8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至1979年转业回沙市。在将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中,本人从没停下画笔。一边为部队服务,一边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当时的作品主要有三项:(1)“忆苦思甜”连环画38幅;(2)四人组合创作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刺绣画,并送空军连参展;(3)创作了“批判林彪叛党叛国八大罪状”连环画等活动,对部队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因此受到部队党委的表彰。
4、1979年9月回到沙市并分配到长江所工作。这期间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图画、水彩画和电烙画的学习研究,并创作出了一批作品。
1989年初,在一次看电视时见到北京一女孩对鸡蛋壳进行装饰画,作品很漂亮。后来有见武汉市一名女教师在蛋壳上进行雕刻书法,她们的手工创作深深的吸引并启发了我。于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联想到40年前,年幼时见二哥在蛋壳上进行绘画,于是下定决心学习蛋雕工艺。第二天,我就从市场买了十个鸡蛋,又买了二把裁纸刀和医用注射器。就这样开始走上了蛋雕工艺的道路。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多年了。
学艺的道路是不平坦、艰辛的。刚开始工作出差,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完成工作任务后,首选便是去书店打听购买蛋雕专业书籍,但却处处碰壁,服务员甚至于都没听说过这类书籍。曾想拜师学艺,却是有钱也请不到老师。于是只得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发扬在部队的那种精神。那时由于工作原因,也只能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自己实践钻研。
蛋壳的特性是又硬又光滑,而刀片呢?是又落又锋利。要在蛋壳上刻画字体或者是绘画,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刻划时用力多大,进刀角度如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异于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的实践才能摸清规律,才能做到随心所欲。正式从艺的第一年,不知刻坏了多少蛋壳,也不知划破了多少次手。
89年的上半年,主要是在鸡蛋壳上练习雕刻,通过几个月努力终于可以在蛋壳上刻字了。随着也开始尝试着雕刻京剧脸谱,最后雕刻了一条不成形的龙,也算是自己在蛋雕一是道路上独立完成的第一件处女作------中华龙。89年下半年在材料上由鸡蛋改为鹅蛋壳雕刻。但是白色的鹅蛋壳上如何雕刻呢?又是一大难题。于是又尝试着在壳上涂上颜料,可是时间一长就掉色。沾了水就脱色,难以保存作品的完好。 记得有一次过早吃茶叶蛋,一下灵感就来了,回家后就煮了一锅茶叶鹅蛋壳,终于染色成功了。有深色的,也有较浅色的,所以这一段时间雕刻出来的全是茶色的作品。但是又显得难看,色彩单一。群策群力,发动大家想办法,自己也是见人就问。后来听木工师傅的建议就用油漆来刷色。于是又研究 出了多层法、多彩法,其效果还可以。但缺点是油漆不容易干透。随后又在油漆店的老板建议下,由一般油漆改为高压喷漆的方法,解决了难干的问题。油漆虽均匀、色彩丰富,但厚度不够,画面效果还是差了一点。在家人和单位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其效果特好。它不褪色,可长期保持丰富的多种色彩。现在原始作品中,19年过去了,在洗刷下,光照下,不褪色,任然艳丽夺目,受到收藏者青睐。
接下来是刻刀的改革问题。原使用的裁纸刀缺点一是强度不够,刻不进去,二是雕刻一时锋尖,既费力又费时,效果较差。200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改制的钢刀片,既硬又锋利解决了雕刻难题。是自己的雕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蛋壳壳体又硬又脆,一般的刀具是无法进行镂空工艺的。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解决。一次在工艺品店聊天时,老板介绍了上海有卖微型笔式电动打磨切割机,于是我到处打听该产品。2004年的一天,终于在红门路小店里买到了,花掉了400多元,总算如意一场。但是难题又来了。1万8千转每分钟高速电动机怎么样在脆壳上雕刻镂空呢?稍不留神蛋壳就碰坏了,可想难度之大。更可惜的是鹅蛋壳镂空雕刻浪费更大,基本上是5:1的成功率,所以成品就很少。于是我又开始着手改革材料。年底开始改用鸵鸟蛋壳,它体大坚硬,便于雕刻,花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龙凤呈祥”这一作品。而鸵鸟蛋壳材料难得,价格又贵,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上海买到了三枚。2006年又制作了“中华龙”(私人收藏)和“四龙戏珠”作品。)



三、        陈老师蛋雕作品展示(1)鸵鸟蛋镂空图



(2)        鸵鸟蛋镂空雕刻“四龙戏珠”图

  
鸵鸟蛋镂空雕刻“四龙戏珠”图

鸵鸟蛋壳雕刻镂空作品“四龙戏珠图”
鸵鸟蛋壳呈象牙色,壳外为浅黄色,壳内为乳白色,钙质结构,是天然色彩,对人体无害,反之显得淡雅高贵。
壳内直径长15——17厘米,宽13——14厘米,厚2毫米,其中1毫米为坚硬壳,为繁衍、后代起到保护作用。由于壳体呈圆锥形状,作品镂空后,显得高昂宏大、气势磅礴。该壳具有又滑又硬的特点,一般刀具难于雕刻。本人自制刀具为白钢全金刀片(形于裁纸刀),既薄又锋利,硬度极强。再采用微型高速电动打磨机,合理运用高速旋转力量,才能有效地进行雕刻、切割和打磨。蛋壳雕刻镂空工艺技术难度较高,镂空时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一件已完成的雕刻作品的损坏,因此只有上百项的实践、在失败中汲取教训、积累了经验,才能掌握这项技术、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一般一件作品的问世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四龙戏珠图”鸵鸟蛋壳雕刻镂空作品是在民间传统的“二龙戏珠”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增加了工艺的难度,更加体现“中华龙”那种积极向上、勇敢拼搏、欢腾的精神。
2008年荆州晚报大幅照片进行采访报导。
2009年8月份本作品代表单位参加北京农业展览在“全国农业战线高退休人员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中得到较高评价。


(3)彩色鹅蛋壳雕刻书法作品“福寿双百图”
作者收集“福”字(篆书)一百个,“寿”字一百个,并分别雕刻在2枚彩色鹅蛋壳上,组合成“福寿”双百字图。创作的目的是:祝老人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双百”是非常吉祥的祝福语。

“福寿双百”图
(4)彩蛋壳作品“中华龙凤艺术集锦”(120枚)

鹅蛋雕代表作------“中华龙凤纹艺术集锦”简介
“中华龙凤纹艺术集锦”作品由彩色鹅蛋壳上雕刻着龙凤纹图案而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图案来源主要选用历年各地区出土文物中经考古专家论证,鉴定各种玉器、陶瓷器、青铜器、砖、瓦、木、雕刻、织锦、金银器等器物上工匠雕刻的龙凤纹图案为依据,将龙凤纹图案浅雕在自制的彩色鹅蛋上。作品共为120枚,其中60枚为龙纹,60枚为凤纹图案,并在个雕刻图案的右侧雕有朝代、出土地点、图文名称、器物性质、收藏单位等文字说明。该作品依据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村发掘出土的墨绿色玉龙,经考证定为“中华第一龙”,距今约为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为此把五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八个时段,即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中华龙凤纹艺术集锦”作品,是依据出土文物中的各个历史时期选录的一小部分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龙凤图纹,雕刻在彩色鹅蛋上的民间手工艺品,比较精炼的、直观的、系统的反映出中华龙凤文化,龙凤艺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陈老创作的目的是以此颂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颂扬劳动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彩蛋雕画作品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高雅的艺术精品。它具有色彩艳丽、层次感强、不褪色、保存期长、刀法流畅、做工细致、生动活泼的“精、小、美”的特点,是观赏、收藏的理性馈赠品之一。作品到过美国、南非、台湾等地区,深受收藏者的青睐。
2005年6月10日,湖北“楚天都市报江汉版”报导龙凤彩蛋雕部分作品。2005年9月1日荆州电视台江汉风报导,并誉为“蛋雕一绝,彩色龙凤”、“微妙的艺术天地”佳话。同月,湖北电台教育频道进行了转播。2007年3月9日荆州晚报题为“彩蛋‘吟唱’龙的传人”独家报道。2009年6月30日,福建电视台播制组一行四人专题摄制“陈洪根的彩蛋雕刻艺术人生”。

(5)彩色鹅蛋雕刻“龙凤呈祥”图

(招新现场的“龙凤呈祥图”)

(6)彩蛋壳作品“龙的传人”(6枚)
  作者依据本市根雕艺术家胡文进先生的“龙”字根雕书法作品而成。“龙”字根雕书法来源于大自然,看上去似龙非龙,并有一对对龙男龙女组合,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是龙的后代,龙的传人。

四、蛋雕创作基本概况(1)蛋雕材料:1、鹅蛋壳   
          2、鸵鸟蛋壳
(2)工艺:1、浅浮雕刻
      2、镂空雕刻(又称脆雕刻)
(3)手法:1、多色彩360°雕刻手法
      2、材料原色(自然色)360°雕刻手法
      3、以民间花鸟字图相结合的手法
(4)创作内容:
1、以民间民风民俗、群众喜闻好乐的龙凤图纹为基本创作素材
      2、以松鹤为图形的素材
      3、将图画山水移植蛋雕上
      4、诗画结合
      5、书法雕刻,“福寿”篆书、隶书
(5)创作特点:
      1、360°旋转雕刻,有较强的动感
      2、自研色彩,色彩艳丽,变单调为多彩
      3、不退色,洗刷、置光照处均可,作品有19年之久色彩依然艳丽
      4、将民间平面的花鸟字转为蛋雕花鸟字,具有民间手工艺特色
      5、以群众喜闻好乐的龙凤图纹为创作主调
      6、蛋壳以镂空为主,分为有色彩和自然色两种形式
(6)创作工艺流程,即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彩色鹅蛋壳工艺程序:
(1)        取蛋黄、蛋清方法:
A、在蛋壳底部打二个小孔(底尖部稍大,便于流出),侧边打小孔,便于注射器尖针插入。
B、注射器针尖插入蛋内并搅动,使蛋黄破碎。
C、注射器中心向外抽出,注射器内进入空气,然后将针尖插入,将针管内空气慢慢地注入蛋内加孔(不宜过快,容易导致内压过大,使蛋壳破裂)
D、蛋内物体流出后,用注射器注入清水,再注入壳内后将水压出, 反复多次,以清洗干净为准。然后又将壳内注满清水,放入开水中煮沸,进行消毒,即为消毒法,保护蛋壳。
(2)上色法
A、刷油漆方法,可单色,也可多色,按需要进行。(最好是晴天进行刷漆!具体原因是——)
B、刷油画颜料方法
C、交代喷漆方法
D、自制配方上色法
(刷漆后阴干才能往下进行,否则易导致脱色,掉漆片)
(3)壳外包装法
A、染色后的蛋壳放在已插在泡沫板上的铁丝上,悬挂起来,并置放10——15分钟
B、然后购置比壳上色彩更深的变化漆喷漆(如黑色、墨绿色、深蓝色等),对A中的蛋壳进行喷漆,一是起保护作用,二是加强内外颜色反差,增强立体感。
C、喷气时应均匀,也可采用“不规则手法”进行喷漆,即根据作品壳上点的需要来喷漆。等待干透。
(4)雕刻
A、打草图。一般情况可用铅笔在壳上打草图,熟练后用刀尖直接打草图。
B、雕刻。
初学者学习蛋雕时,原则是先易后难,一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另一个方面是可以增强信心和勇气。
(陈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先学习葫芦雕刻,再进行蛋雕。虽然材料难得,但我们在采访其间,老师都很大方的赠送了我们没人一个葫芦和若干个蛋壳。)
先刻字。(易成功,树立信心和勇气。当然,刻字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所以陈老师又担当了我的书法老师,其间还特地抽时间辅导了我的隶书书法。尤其是对自己的名字的书写练习。)
刻景物时,同样按先易后难的程序进行操作。
刻人物时,先头部,后身体,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操作。
2、鸵鸟蛋壳镂空工艺程序
A、先雕刻物体,精雕细刻完成后再用微型电动打磨机把物景之间空余部分(设计时一定要环环相扣,连接要妥当,空隙不能太大,否则会断裂,最终会损坏作品)切割掉。所有需切割的地方切掉后再进行细微打磨。(切割原则上也要先易后难、从头到全身、从上部到下部、从左到右的进行切割操作,才能做到不损坏作品的完整性。)
B、操作电动机进行切割时,严格合理控制时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眼看准切割部位,手紧握电动铅头笔,旋转时不能左右摆动,(切割部位不同,切割控制时速也不同),有快有慢,要均匀。
五、陈洪根作品年谱及其相关报道
陈洪根老师92年初开始学习研究蛋雕技术(自学)。
93年自研成功多色彩鹅蛋壳,特点是色彩艳丽,不退色,保存期长。经多年刻苦钻研,雕刻技能终于获得提高。代表作:“龙字根雕书法”(6枚),“中华龙凤纹集锦”(120枚)等作品约500余枚,部分作品得到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04年在鸵鸟蛋壳上进行镂空雕刻,作品有“三龙戏珠图”、“中华龙”(私人收藏),“龙凤呈祥”,作品经媒体报导和展示,深受民总喜爱,荣称荆楚一绝。
04年6月份开始创作“中华龙凤艺术集锦”作品120枚组合。龙图纹60枚,凤图纹60枚。于2005年2月份共完成84枚作品,凤图纹36枚未完成。延至2009年7、8月份完成36枚作品。至此,“中华龙凤艺术集锦”圆满完成。
04年也开始在葫芦上应用电烙、留青、雕刻、镂空综合技法进行创作,“长寿图”作品荣获“2008中国•荆州”“今日灿烂杯”全国首届关帝文化书画工艺品大奖赛工艺品类二等奖。
2005年上半年作品“龙的传人”6枚组合参加湖北省举办的民间手工艺作品精品展。
2005年9月由荆州电视台“江汉风”进行探访并于10月1日新闻报导,题为“蛋雕一绝,彩色龙凤”,“中华龙凤艺术集锦”作品问世。同月,湖北省电视台教育频道转播。

09年初葫芦作品留青技法参与荆州市葫芦工艺品系列,获得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并向省级推荐。
09年5月本人申请、市协会推荐,一项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申请参加“民间工艺美术家”级别的申报,待考核。
09年6月本人参与协助完成福建海峡电视台拍摄《极智玩家》的专题片工作。
09年8月“三龙戏珠图”鸵鸟蛋工艺作品送北京参加农业部举办的“迎国庆离退休人员工艺作品展览”。



六、宝葫芦创作----蛋雕的创新之路精品展示
  

  

七、调查实况(1)工具之一-----笔式旋转电烙铁

(2)陈爷爷传艺
  



我们认真学艺!
学艺感言:虽然我是蛋雕小组的,但由于蛋雕工艺初学有难度,所以陈老建议我先从葫芦雕学起,先掌握基本的雕刻方法。当然,这也符合学艺的一个基本原则:先易后难。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葫芦雕刻的学习。
陈老师让我们先接触神奇的葫芦!第一步是学习给葫芦去皮。看起来表皮光滑的葫芦原来都是经过去皮、晾晒(至少要经过一个夏季的晾晒)等加工的。接下来是进行临摹。对于我们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先得找到绘画的感觉才行。所以先要在草稿纸上临摹,然后在葫芦上简单描绘图画。
  
(在纸上临摹和在葫芦上画画)

临摹完毕后就开始操“家伙”进行烙了。关于葫芦烙画,关键部分在于烙,得注意画本身的高光部位和阴暗面,如果烙得不恰当,就会导致作品本身失真,没有立体感。对电烙铁的使用也有讲究,要求电烙铁必须烧到一定温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插电烧大概15分钟左右即可。具体烙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太重亦不能太轻!这个大概完全靠自己去感觉吧。不过就我个人失败经历而言,一开始还是轻点烙比较好,还可以进行补充。如果下手太重,葫芦表面就容易烧焦,那就是后悔莫及了!


(陈老师指导我操刀!感觉好神奇啊!)
经过大概四个多小时的奋斗,我们的作品终于初露雏形。后又经过加工制作,才得以成形。关于这个葫芦烙画,将雕刻技艺、电烙技艺和留青技艺同时使用,使作品在外形上更加形象,有立体感。


(葫芦雕刻“国色天香”——老师的杰作!)




(我的处女作哦!)

(3)        陈爷爷家的另外一些宝贝!


(窗台上的葫芦)

(葫芦之“百态人生”)
(4)跟老艺人们在一起
  
(5)采访录

八、陈洪根老先生经典语录:1、“别人说是废物,我要变废为宝”
2、“天天吃炒鹅蛋黄,受不了了!”
3、“染色技术保密!”
4、“鸵鸟蛋就是我的一个孙子!”
5、“要于无形中创新。”
6、“难并不难,但也不简单。关键在于决心!”
7、“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注重实践!”
8、“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永远是学生!”“艺术是无止境的!”
九、蛋雕艺术中的审美艺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书画结合”!
十、思考:关于蛋雕艺术的价值评估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的蛋雕,终归是一门艺术。在经济居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我们该把艺术摆在哪?尤其是被人们几近遗忘的传统的民間艺术,它们的现状令人堪忧,它們的出路在哪?传统的东西,民族的精髓,我们应该如何加以重視?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如何对蛋雕艺术进行价值评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调查人:刘慧   资料整理时间:2009.12.4)
初稿部分内容还有待深入完善!各位多多批评~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09-12-26 16:27 编辑 ]

TOP

报到

向宇、陈治全(政法 研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