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大展示周】(第6集)我们的田野

【云大展示周】(第6集)我们的田野

概况介绍
    田野作业是云南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传统,从1939年,费孝通、许烺光、田汝康、张之毅、陶云奎等人的田野调查活动开始,云大学者一直坚持田野研究。1958年、1962年和1963年,云大中文系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文革期间,李子贤等人坚持在田野中做学问,最大程度降低政治运动对学术研究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云大组织了全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学者们更是将田野作业常态化。目前,几乎省内所有县都有云大人田野调查的身影。云大人在“深耕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进行过四川、贵州、广西、西藏、湖南、湖北、台湾、河南、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地的深入调查,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田野作业的经历。
    更重要的是,云大人不满足于此,还走到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调查,云大人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四国的田野作业最多,形成了泰国清迈、老挝丰沙里、缅甸北部、越南老街等传统调查区域。此外,在柬埔寨、孟加拉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也进行过田野调查。
    近些年,云大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在对丽江纳西族、大理白族、滇南哈尼族、滇中回族、西盟佤族、昆明汉族、西双版纳傣族、文山壮族、滇中彝族等的田野研究已形成优势。
    对于省内和周边田野点,我们主要采取多次回访、长期跟踪的调查方式,以期形成边研究、边调查、边调整、边思考的调查研究。对于东南亚领邦的田野研究,主要是以“跨境族群”为主,主要涉及傣族-泰族-掸族-老族、哈尼族-阿卡人、苗族、景颇族-克钦、佤族、克木人、彝族等。对于较远的田野点,则主要是在占有充分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短期专题作业。

TOP

云南大学民俗学09级研究生田野调查展

TOP

富民县茶马古道遗迹田野

TOP

TOP

云南大学2012“实地研究”(田野)暑期学校 直播

TOP

李子贤教授1963年独龙江田野调查回忆录

(据2012年12月27日采访)
    当年呀,我比你们壮实,我们翻越高黎贡山到独龙江啊,你们难以想象!1963年的9月5号离开昆明,到10月5日才到独龙江。走了一个月。我们先到了丽江,就跟丽江地委汇报。地委书记特意来看我们,然后还打电话下去,让他们接待好,吩咐我们带好防毒蛇咬的药。在丽江待了几天,然后坐车到维西县,还没到维西时,就大雪封山了。一个叫巨甸的地方,又待带了一个星期。幸好巨甸那儿有一个边防团,部队对我们挺好,我们住在里面。等到通车了,我们再到维西,到了维西以后就没有车了。但是呢顺着澜沧江边有一小段马车路,我记得我们坐了2天的马车到了高高场。再往前走,就没有路了。到了崖口,本来可以坐船过澜沧江,但是江水太汹涌。只好滑溜索过江,这是我第一次坐溜索,非常害怕,最后硬着头皮过去了。过江就开始爬山,足足3天就在碧罗雪山上。3天以后到了怒江边,也就是现在的贡山县城。然后又花了4天翻越高黎贡山。那4天的高黎贡山大雨滂沱。有一天晚上我们在一间路边房子里歇脚,突然一个帮我们背行李独龙族老乡,说赶紧跑!山上的巨石滚下来,从天而降。我们赶快跟着他跑。等到第二天一看,那些石头有的直径几米,虚惊了一场,但总算逃过一劫。我把那间房子叫“救命房”。接着就是过沼泽地带,我们跟在向导他们后面走。那天我们花了11个小时推进了不到10里地。到了第4天,爬到垭口,就得往下面走。但是从山顶到山脚下的怒江,高差有3000多米。
    从独龙江回来的时候,又遇到大雪封山,路堵了。正好有两个新华社的记者也在,商量怎么办?本来说准备先到缅甸,从瑞丽这边回来。但是北京不同意,那个时候怎么可能!只好等到开山,所谓开山就是民工在冰雪里踩出一条路,才走回来。那时看了雪以后,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就是雪盲症。但是那个景色太壮观了,我第一次体会到,毛泽东诗词里的那种景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后来那些民工用一些草药包住我的眼睛,第二天虽然模糊,但总算是看见了。

TOP

羡慕嫉妒恨哪,还没田野过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