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展示周】(第6集)我们的田野
概况介绍
田野作业是云南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传统,从1939年,费孝通、许烺光、田汝康、张之毅、陶云奎等人的田野调查活动开始,云大学者一直坚持田野研究。1958年、1962年和1963年,云大中文系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文革期间,李子贤等人坚持在田野中做学问,最大程度降低政治运动对学术研究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云大组织了全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学者们更是将田野作业常态化。目前,几乎省内所有县都有云大人田野调查的身影。云大人在“深耕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进行过四川、贵州、广西、西藏、湖南、湖北、台湾、河南、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地的深入调查,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田野作业的经历。
更重要的是,云大人不满足于此,还走到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调查,云大人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四国的田野作业最多,形成了泰国清迈、老挝丰沙里、缅甸北部、越南老街等传统调查区域。此外,在柬埔寨、孟加拉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也进行过田野调查。
近些年,云大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在对丽江纳西族、大理白族、滇南哈尼族、滇中回族、西盟佤族、昆明汉族、西双版纳傣族、文山壮族、滇中彝族等的田野研究已形成优势。
对于省内和周边田野点,我们主要采取多次回访、长期跟踪的调查方式,以期形成边研究、边调查、边调整、边思考的调查研究。对于东南亚领邦的田野研究,主要是以“跨境族群”为主,主要涉及傣族-泰族-掸族-老族、哈尼族-阿卡人、苗族、景颇族-克钦、佤族、克木人、彝族等。对于较远的田野点,则主要是在占有充分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短期专题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