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探寻运河文化遗迹,重现聊城古代文明

探寻运河文化遗迹,重现聊城古代文明

随着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日益迫近,对于运河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分类显的尤为重要与必要。大运河开挖于春秋,成长于隋唐,繁荣于明清,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七省市,流程数千公里。大运河不仅仅是封建政府的经济命脉,更是一条流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载了民族历史绵延的长河。虽然没有黄河、长江那样悠久的文明,没有长城、兵马俑那样的宏伟壮观,但大运河的平静与深厚,其对政治、经济、军事、商业、民俗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大运河首先是一条人工河,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与能力,沿运的水利工程、庙宇、碑刻都是运河畅通后的产物,而历史上的北京、天津、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苏州、杭州等城市更是运河上的明珠,是运河造就了它们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繁荣与兴盛。其次运河是一条历史河,它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流,促进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对于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重视,不但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外部世界了解聊城、深入聊城、宣传聊城有着特别明显的作用,有助于将聊城打造成为生态、环保、旅游、历史相结合的名城。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其真正得到大发展却是在明清时期。明代会通河畅通后,沿着运河北上与回空的漕船达上万艘,参与运输漕粮的军丁与水手超过十万人以上,紧跟其后的是不计其数的商船与商人,这些移动的人流、物流、商品流不但使聊城等运河城市百业兴旺、贸易发达、文化昌盛,更提高了其在中国区域城市中的政治地位。时至今天,昨日的历史烟云早已散去,波橘云诡、跌宕起伏的历史瞬间也早已定格于时代的画面,但是运河留给聊城的文化却永远难以抹去。聊城现存与消失的山陕会馆、光岳楼、海源阁、玉皇皋等历史遗迹都与运河漕运密切相关,都是古代本土居民与外来商人共同创造的结晶。而散布于野外的闸、坝、堰、堤等水利工程也是珍贵的物质财富,加强对它们修复、保护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在任何区域,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都存在着联系与互动,聊城也不例外。明清时期,除了城市商业的发达外,张秋、七级、阿城、李海务等乡镇也依托运河漕运与交通,在中央政府的扶持下,无论农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的居民将生产的棉花、粮食、干果通过运河输往江南,将从江南带来的布匹、瓷器、丝绸在当地市场销售。除此之外,明清统治者还在张秋设水次仓与管河郎中,在阿城设盐兑分司,加强了对这些运河城镇的控制与管理。在运河漕运的影响下,这些城镇的文化与民俗有着南北交融的特色,例如一些叫做竹竿巷、油篓巷的街道就是明清时期漕船将南方的竹子带到北方后,当地民众将其简单加工后的手工业品。南方宗族文化也随着漕船传播到张秋、阿城等运河城镇,兴起了建宗庙、修族谱、立碑刻等纪念与传承家族文化的热潮,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了很多具有数百年世系的族谱并找到了上百座明、清、民国时期所立的碑刻,这些历史遗迹对于人口史、宗族史、社会史、灾荒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这些基层社会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威胁,例如一些碑刻风化严重、字迹不清、残缺严重,而一些家族的族谱焚毁、失传、记载混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应当引起重视与关注。
     聊城作为闻名全国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有着悠久与深厚的运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大运河申遗,面对全国人民关注运河、了解运河、深入运河的热情不断高涨的大好形势,一定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创新思维,将运河历史与城市经济、旅游、文化相结合,实现城市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双提高,将聊城运河古都的品牌推向全国。(聊城新闻网 郑民德)
平和的心是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