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袁君煊] 从《神话与诗》看闻一多的研究方法

[袁君煊] 从《神话与诗》看闻一多的研究方法

从《神话与诗》看闻一多的研究方法

袁君煊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关键词】:闻一多;研究方法;《神话与诗》;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 6765 (2008) 02 - 0047 - 03
   

Wen Y iduo’s research method in term s ofMyths and Poem s
YUAN Jun - xuan
(GuangxiNormal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Myths and Poems, Wen Yiduo’s research into the classic literature such asmyths and poemswas not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 He absorbed the knowledge of the western rising subjects and made researches from the many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s. He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textual research ofmythology of our countrywith the western modern rationalism and adop ted many Chines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mmentary on ancient text and textual research, linking some seemingly - unconnected images of poems and myths and reducing the unorganized myth parts into the life p icture of the p rimitive peop le, thus opening a new road in the  field of classic literature research.
        Key words: Wen Yiduo; research method; Myths and Poems; classic literature
       20世纪上半叶,与传统的治学方法相比,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变化就是种种理论、方法的引入。西方的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使不满足于在传统的训诂、考证中兜圈子的学者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吸收西方的理论,用来关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力图作出新的阐释。闻一多正是在这种中西合璧的大潮中开始他的国学研究的,在他的学术文章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多种当时的新学科、新方法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的理论视角
       20世纪20~3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学习使用西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史的一般原理来重新建构中国历史,对中国历史中历来众说纷纭的上古史,一些学者更借助西方人类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对原有文献以及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代表性著作有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著作影响广泛,闻一多的研究受其影响十分明显。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闻一多也多次提及郭沫若、吕振羽的有关研究。比如在第六部分“高唐与高阳”中,闻一多援引郭沫若的《释祖妣》,将祖、社稷、桑林、云梦均看作诸国之高禖。
        对于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闻一多先生主要借鉴吸收了图腾学说。严复所译的《社会通诠》已有图腾学说的介绍,后来涂尔干的图腾学说也被引入,闻一多吸收他的关于图腾的一些论述,在《伏羲考》中将图腾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即: (1)“人的拟兽化”,如“断发纹身”之类; (2)“兽的拟人化”,如人首蛇身的始祖神; (3)始祖神变成全人型,“断发纹身”之类习俗也相应消失。闻一多先生的《龙凤》、《端午考》和《伏羲考》都借鉴了西方人类学研究中的图腾范式,对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神话及其仪式进行研究。另外,我们还能在《伏羲考》中看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子。在《姜嫄履大人迹考》中,闻一多将“祀高( ”的远古仪式同《诗经·大雅·生民》中周族先妣姜嫄履迹有娠,生下后稷的感生神话联系起来,“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犹言与尸伴舞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这无疑是对弗洛伊德的“性文化理论”的继承。
       这些新的理论资源,都是当时的学术前沿,闻一多先生对此的把握,充分说明他的神话学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二、严谨灵活的训诂考据
       在吸取西方学术方法基础上,闻一多亦十分重视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继承,充分运用广义的语言学研究。闻一多有深厚的文字音韵学功底,从事考据也就得心应手,郭沫若先生曾说他“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致密”(《闻一多全集·郭序》) ,此言不虚。闻先生的考据,是以西方理论作为宏观的研究思路,而结合乾嘉学派考据方法进行微观论证。
       闻一多由一位成功的诗人进入整理古典文献工作。作为诗人来从事古代诗歌研究,应该较为方便。但是,闻一多并没有走近便的路:从诗到诗,就诗论诗。作为研究的第一步,他还是“走正统的道路,就是语史学和历史学的道路,也就是还得从训诂和史料的考据下手。”他在《匡斋尺牍》里提出了一个耐人深省的问题:“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成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显然,闻一多对前人的训诂法不满意。于是,他另辟蹊径,大胆地吸收多种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来解诗,为传统的训诂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他说:“我走的不是那些学者名流、国学权威的路子,他们死咬住一个字、一个词大做文章,我是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站在民俗学的立场,用历史神话去解释古籍。”在具体训诂中,闻一多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现代学科知识,这中间有些看似与注释汉语古字古义的传统训诂学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极为密切的关系。
       其一,训诂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对于《诗经·芣苡》的理解,历来说解不一,闻一多曾从古声韵学的角度,考证“芣苡”与“胚胎”古音不分,声同义通,古人以为食芣苡即能受胎而生子。此外,闻一多还作过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再就社会学的角度看。你知道,宗法社会里是没有‘个人’的。一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而存在的,一个女人是在为种族传递并繁衍生殖的功能上而存在着的。如果她不能证实这功能,就要被她的同类所贱视,被她的男人诅咒以至驱逐,而尤其令人胆颤的是据说还得遭神———祖宗的谴责。正由于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采芣苡才具有庄重而神圣的意义。”仅从传统的单一的字词去训释,并非不可能得到“芣苡宜子”的解释,但如果只到此为止,闻先生所论及的这一深层意蕴是断难达到的。
       其二,训诂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基于对“科学进化论公理”的信念,郭沫若说中国婚姻“进化之大凡”,不会背离西方“亚血族群婚”的一般模式,准此而行“则祖宗崇祀及一切神道设教之古习亦可洞见其本源”;闻一多说“生殖机能宗教”在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中具有普世性意义,根据这一进化的“客观标准”———弗洛伊德的性文化理论———就能再现古史的“真相”。《周南·汝坟》:“未见君子, B如调饥”句;《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句; 再有《曹风·候人》:“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句等,何以连称“饥”? ……读经之传统观念均不敢稍涉淫秽,其实这三处“饥”字,都是指男女交合之意。《陈风·株林》:“朝食于株”,何必于“株”说“朝食”? 盖亦指“交合”。古人称“食色性也”,以“食”作淫欲之情解亦极尽情。《汉书·外戚传》:“房与宫对食”,注曰:“宫人自相为夫妇即名对食。”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饥”与“食”义近,都有“交合”之意。这一结论正是训诂学与人类学的结合的产物。
       其三,训诂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对“竎蛇”的考释,他首先指出竎蛇见于《韩非子》、《荀子》、《淮南子》、《说苑》等古籍,许慎《说文解字》、郭濮《尔雅注》都认为“竎蛇”是属于龙的一种神蛇,但《汉书·天文志》“权,轩辕,黄龙体”条下孟康注证明“竎蛇”乃龙类。继而,他援引众例,从音韵学的角度训“竎蛇之‘竎’与交龙之‘交’的意义一样”,认为“交龙与竎蛇之名,即取交合与縢缠之义”,竎蛇与交龙乃同义语,继而提出“由交龙到竎蛇,由竎蛇到两头蛇,是传说演变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另外,“竎蛇又名奔蛇”而“奔”亦有“乘匹”之义,从而再一次证明“‘竎蛇’的本义确与上文所解说的交龙一样”,与“同于王庭”的褒之二龙,亦即交龙,乃是同一性质的东西。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广义语言学基础上的,若没有广泛的意义训释和音韵学作支撑,是难以发现竎蛇与交龙之间的联系。
       其四,训诂学与民俗学的结合。闻一多广泛搜集民俗材料来训释古籍,正如闻一多自己所概括的:他“是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站在民俗学的立场,用历史神话去解释古籍”。在《说鱼》中,他以现代浙东“鲤鱼撒子”的婚俗为佐证,寻出古人所说的鱼原本有“配偶”这个象征义。从上述对闻一多研究方法的解剖中可以发现,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可以提供语言上的证据,而性欲理论、民俗学、社会学等,则不仅开启了学者的思路,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字句训释的方向。
       实际上,闻一多在研究中往往是以训诂学为依托,根据研究需要,将以上这些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龙凤》就是传统中国绘画与民俗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整理。《伏羲考》更多地包括了古代绘画、雕刻、传说、神话、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
       三、系统独特的意象联想
       闻一多先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在特定的阶段,出于功利的需要,必然有产生神话的可能。现存的《山海经》、《庄子》、《管子》、《博物志》、《搜神记》等古籍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但他们是零星的,并在“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中被历史化和哲学化了,因此没有一部完整的神话。他要致力于神话研究,以便把这个系统重新恢复过来,使人们能看到系统的中国古代神话的真面目。闻一多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特别重视从宏观上去把握,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神话意象,而是将其置于神话的整体演变中,多角度比较关照,力图发现神话演变的内在规律。闻一多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学研究著作是《伏羲考》。此前,关于此课题已经有较多的研究,闻一多搜集到两种:芮逸夫已经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人类学集刊》发表了《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引洪水故事二十余则,另外有常任侠对伏羲女娲造型形象的论述,二者一为人类学的研究,一为考古学的研究。另外,历史学家吕思勉也发表过有关论文。这三位伏羲研究者的视野里,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的关键词: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苗瑶,洪水。在闻一多以前,这些神话意象多以散漫方式存在。
       闻一多先生由出土文物之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像入手,指出蛇躯即龙身,文献之二龙传说:交龙、腾蛇、两头蛇与伏羲女娲相交有着内在联系。于是,固有的文献、出土的文物、田野报告和明显的伏羲女娲资料与那些大量的奇怪的二龙二蛇相交记载奇妙地联系起来,原来他们都是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不同形式,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两龙交配之相。一系列散漫的意象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系列。伏羲女娲不再是孤立的图像,而是华夏族的图腾———龙的变体,于是引譬连类,将龙的演变以图腾学说为基础作了深入分析。他说:“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他由华夏族的象征联系到整个中国人的象征,这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第一次对民族的形象作出这样的分析,其影响十分深远。而苗蛮地区的伏羲女娲传说,便只是华夏民族和苗蛮族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结果。华夏、龙、汉、苗蛮都在伏羲女娲的身上得到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幅中国文化交流的景观的展现使得《伏羲考》成为一篇重要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已经远远超出了神话学本身的意义了。
    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闻一多将《侯人》的“朝隮”与《高唐赋》的“朝云”联系起来,以揭开其中的彩虹的文化之谜。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彩虹、云雨等意象的浪漫而又沉厚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切的感受。接着,闻一多先生将高唐神女与涂山氏再联系起来,一幅文化的全景图便展现在人们面前。闻一多治学方法上宝贵的开拓,在于他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犀利而又明快的研究风格。同时,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和大胆的联想,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虽然其中仍不免有些比附牵强成分,但其
研究思路上的开创之功是前无古人的。

       参考文献:
[ 1 ]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一)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 2 ]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M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 3 ]陈凝. 闻一多传[M ]. 重庆:民享出版社, 1947.
[ 4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 5 ]苏志宏. 论闻一多的上古神话研究[ J ]. 文艺研究, 1999,(6).
[ 6 ]陈泳超. 闻一多神话研究解析[ J ]. 文化研究, 2003, (3).
[ 7 ]田兆元. 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 J ]. 文艺理论研究,2005, (2).

       来源:《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 第13卷第2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