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杂感】清明与祭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杂感】清明与祭祀

  今天的清明节是列入国家假日体系中的一个公共节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清明首先是一个表明物候农时的重要节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如今清明节的两大主题:墓祭(祭祀)与踏青(游乐)。清明节祭祀的传统主要源自于寒食习俗,至今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寒食节依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节日而存在。
  浏览媒体的报道,“中国清明网”近日开通,这是作为全国殡葬门户网站、由中国殡葬协会等单位联合建设的。把清明与殡葬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当下对于清明节文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影响深远。近数十年来,随着唯物主义教育的普及,我们对于“慎终追远”的理解出现偏差。对于死亡这一人类每个个体必然的结局,如今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如何处理尸体,而对于“追远”则长期予以忽视。所谓“追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祭祀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殡”、“葬”、“祭”,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文化整体。在春节、清明节、农历十月一等传统节日和亲人的忌日、生辰等特殊日子里,通过祭祀祖先、畅叙亲情,实现“慎终追远”的教育目的,这是传统节日中固有的内容。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忘记清明的祭祀内涵,在清明节期间,由单位集体组织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祭扫烈士墓这种传统的延续,凸显了国家意识,是国家祭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种体现。但在张扬国家意识的同时,却又长期忽视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对民俗文化中清明上坟(墓祭)的传统习俗没有给予尊重,甚至对墓祭上坟、叩头烧纸等民俗传统祭拜仪式进行了粗暴的干涉。
  将清明节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使民众有时间回家过节,此举顺乎民情,合乎民意。中国广大民众有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仪式传统,清明时节,祭祖、冷食、踏青、游玩,这也是尊重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
  强调清明节的祭祀文化传统,并不是忽视清明节的游乐内涵。放假休闲,轻松娱乐,本是节日应有之义,而且清明节本来就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游乐项目。与清明节游乐内涵相比,为清明节祭祀文化传统正名、除污,在当今社会还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附件:

01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2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3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超度仪式  [时间:2010-4-3 01:10]

04 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葬礼待客场景  [时间:2010-4-3 01:1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光明日报记者从我的博客中有选择、擅自改动原意后摘引的片段(我还没有见到报纸,从网上看到的):

“叶涛 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我注意到,有个别的祭扫网站,仅是把清明文化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其对清明文化的片面理解。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但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死亡这个人类个体必然的结局,如果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而忽视了“追远”——通过一定的祭奠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

TOP

过去在山东的时候,上过几次当,便曾与士闪等几位朋友约定,一概不接受电视的采访:那些做电视的,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能够给你个面子让你上电视,让你在电视上露露脸,好像是恩赐你一般。可惜,我等不识抬举,不领情。
看来今后也得防着平面媒体了,断章取义还算好的,怕就怕无中生有,到时候有口难辩。

TOP

烧纸上香引燃树木,固然不对。对责任人一定要绳之以法。但是,不能够因此就不许烧纸。
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认为烧纸上香属于不文明行为,甚至出现了认为网上上香就是文明的,生活中则是不文明的。岂不矛盾吗??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呢?!
试想:在八宝山花费成千上百的银两买花篮、献花圈给死者,被称作是文明的、革命的、值得称赞的行为,而且过后也都得烧掉(鲜花还不好烧呢)。而乡间的老百姓,为了祭奠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花几个小钱,去坟头上烧几张纸、点几支香,就成为不文明的行为了。这不是怪事吗?!
革命先烈、国家干部们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很大,应该祭奠,花点钱也是应该的。但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而言,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不能够让老百姓用自己的传统方式进行祭奠呢?!
烧纸上香点燃山火,只能是说明管理有问题。责任既在引火的民众,也在管理者,应该同样对待。管理者的职责是教育、疏导,而不应该是打压、堵塞、甚至破坏。
借张局长的帖子发点感慨,供大家批判。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4-8 13:45 发表
因为火灾就禁止清明烧纸上香?这让我想到今年济南城市里流行正月里点升“孔明灯”,因为引发了几场大火,公安和消防部门联合开会:取缔了这样一个刚刚复活的民俗活动。

怎样让民俗主体的人保持自由的祭拜,减少火 ...
任何一项民俗事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它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就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强行改变传统民俗,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在现阶段禁放鞭炮之不可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尊重民俗,尊重传统,不能只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嘴边,必须是在认识民俗、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去实施。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4-8 13:55 发表
问题在讨论中越来越明晰了,小心被我整理了去发论文
哈哈,小马别不小心成了汪晖,现在的王彬彬可是不少啊。

TOP

只要管理者尊重民俗、理解民意,不要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真正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之心,那总会有很好的办法被想出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4-8 14:13 发表

当年爱东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们关于田野的争论貌似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的吧?
确实这样的形式很奇妙很新颖,建议以后每周一题,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择其精要,予以发表,哈哈。其实即使不发表,整理出一个类似纪 ...
先不要说以后,晓龙现在就安排学生跟踪这个帖子,大家有想法就发上来,别人可以抽空跟帖讨论。到一定的时候,让学生整理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省了诸位的时间,还可以逐步深入去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4-8 14:21 发表



明天我正好去上民俗课,让那200名学生涌进来。。。。。。。。。。。。。。。学术需要在论辩中获得提升
哈哈,中国的事情就怕大呼隆,还是指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跟着认真学习为好。

TOP

这个讨论涉及到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祭祖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核心的内容,当年基督教进入中国,就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冲突,至今依旧是一个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祭祖问题?

其次,祭祀方式是否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分?文明的标准是什么?

另外,还有,民俗的传承与变异中,管理者的作用有多大?怎样看待上行下效?等等。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4-8 14:42 发表

叶老师一提基督教我就想起来了,我们村近些年,伪基督教横行,很多所谓教众过年不祭祖、不拜年、不挂家堂、不挂财神了。就连对联都与时俱进的“基督教化”了。当然,我的“伪基督教”的说法不是拿是否进行这些活动 ...
基督教的中国化随时都在发生,现今乡村基督教的情况就更有意思。
不过,我们不必去讨论基督教的现状,但可以从乡村祭祖问题入手,可以调查一下普通乡民和乡村基督徒之间在祭祖问题上不同看法。你所说的”伪基督教“,怎么定义?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4-8 14:54 发表

我的姑姑一家就是虔诚地信仰着上帝的,我问过他们,怎么看待祭祖和其他一些传统年俗活动,他们很朴素的回答:主是唯一的神,信了主,其他的神就不能信了,否则要受到主的惩罚。我当时就说,你们的主心眼真小,哈哈 ...
基督教对待祭祖问题,核心是如何看待偶像崇拜。不过,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争论。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利玛窦(?)就主张祭祖和信仰上帝可以并行不悖。当然,更多的还是不主张信徒祭祖。
我更关心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中怎样看待祭祖?官方、民间,精英、大众,等等,不同的阶层观念态度如何、行为如何。另外,祖先崇拜是不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从家庭、到家族、到家天下,从乡间祭祖到皇家祭祀,从家庭祭祖、皇家祭祖、到祭祀所谓的民族祖先、人文始祖,等等。说起来都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