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23 08:32     标题: 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9-06-1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专电(记者魏运亨)尽管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被取消传承人的资格。

    乌丙安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刘老根大舞台越发展越大,并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大多辉煌的保护成果,而只是民间艺人要生存要发展的成果。乌丙安说:“赵本山的这些弟子们各有绝活,名声越来越响亮,但是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些人来一台从头到尾专场的二人转演出。”     针对一些人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是保护与创新的说法,乌丙安尖锐指出:“那不是开玩笑吗?怎么能说他这个是最好的保护?遗产就是遗产,你萨克斯也吹上了,流行歌曲也唱上了,模仿秀也上去了,这跟二人转无关。”     乌丙安教授并不讨厌刘老根大舞台的节目。他认为,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可以表演那种现代的搞笑幽默节目,商业赚钱也无可厚非,但传承和开发不能混为一谈,钱的后面必须跟着艺术。作为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赵本山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他建议赵本山和弟子们到北京作一次汇报演出,给大家表演一场传统的二人转,展示一下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成果。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23 08:49

面对质疑,赵本山坚持说:“二人转从改良以来就争议不断,但票卖得好证明现在的二人转深受老百姓喜欢。”高大宽则表示:“传统二人转带粗口,现在我们提倡的‘绿色二人转’,把粗口等一些糟粕去掉。”高大宽认为,对于争议和一些专家的个人看法,他们不会因此改变风格。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6-23 10:14

建议赵本山和弟子们到北京作一次汇报演出,给大家表演一场传统的二人转,展示一下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成果。
只是不知这样的汇报演出会有什么效果?传统的二人转能赚到钱吗?文化产业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23 11:06

800元一张的门票,你去看吗。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23 18:40

二人转简介:“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而刘老根大舞台剧场演出的所谓二人转,除了口音、一男一女演员、二人转道具属于二人转的,其他的恶搞、逗乐、乐器、表演形式等等,几乎与东北二人转无任何关联。特别是小沈阳的模仿秀、男扮女装等低俗的表演,更和二人转扯不上边了。二人转的唱腔,在这些名演员口里很难听到。就是这一类公开假冒的二人转,能传承在东北三省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历史的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二人转么?专家们担心,这类低俗的模仿秀,将真正扼杀了二人转的健康发展,称:小沈阳“二人秀”的红火带来的是对“二人转”的残酷驱逐。因此,赵本山将有可能被取消国家级传承人的资格就不足为奇了。(转引)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6-24 03:24

“二人转”与“二人秀”

中新网 2009年06月19日 16:36 来源:北京晚报 

  “二人转”“二人秀”

  江德斌

  作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人转”,真正令其近年传遍大江南北的,却不是“非遗”的头衔,而是赵本山和小沈阳。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赵本山和小沈阳虽出身二人转演员,表演已非“二人转”,真正的“二人转”却难以寻觅,甚至濒临消亡。在为“二人转”命运感到惋惜时,也不禁想问一声,类似“二人转”这样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发展才能延续下去?

  一种文化的没落消亡,有很多原因: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观众的欣赏趣味发生变化,被新的文化取代等。与“二人转”有着相同命运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大一批。它们都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没落,被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取代。历史上,文化一直处于演变中,不断有新的文化出现,旧的文化淘汰消失。现在称为“遗产”,可见其衰落凋零之态,如若吸引不到观众,单靠专家学者呼吁拯救,也难改变消亡的命运。

  同列为文化遗产的越剧,却依然保持活力。不但影视、戏院里可以欣赏到剧团表演,还有大批草台班子在民间巡演。草台班演艺水平有限,虽登不上大剧院,却为越剧培养出一代代观众,为越剧传承作出贡献。这对“二人转”等文化遗产是个启示,有生命力、有民间基础的文化绝不会消失。不要指责观众的欣赏趣味,应该检讨自己,为何失去了观众?与其曲高和寡,深锁于楼阁之上,不如俯首贴近观众,为下里巴人服务。与其一味指责“二人秀”低俗,不如改进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竞争力,与其一争高下。
作者: 杨秀    时间: 2009-6-26 01:11     标题: 乌先生只是说:不是“传统”二人转而已

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看完报道中乌先生的观点,我有这样的理解:一、乌先生说赵家班现在演出的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并没说不是二人转(赵家班也承认演改良二人转);二、作为“非遗”项目的二人转和作为文化产业的二人转有不同的侧重,不可混淆:作为产业,不怕创新,“商业赚钱也无可厚非”;但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赵本山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三、乌先生对赵家班抱有期待,并寄以厚望——相信赵本山有能力组织起一场可能不赚钱但却深具“传统”意味的二人转,“展示一下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成果。”
    我本人作为一个东北人,从小即喜欢家乡二人转表演。很喜欢如今小沈阳们的一些创新表演,同时也希望能再睹兼有“唱扮说舞绝”表演的完整的二人转剧目(注:唱的是戏而不全是流行歌曲,有扮相那种。)
    期待着本山大哥被点将之后,能携众弟子或邀请同行,登台亮艺,展示不同侧面/特点的二人转魅力,让人对二人转有更全面更充足的了解。
作者: 杨秀    时间: 2009-6-26 01:34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6-23 10:14 发表 ……只是不知这样的汇报演出会有什么效果?传统的二人转能赚到钱吗?文化 ...
汇报演出和产业赚钱是两个取向,可能包容促进,也可以适当分离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6-26 08:57

时运之变,传统也非一成不变。观众群体的审美趣味,结构层次也在变,二人转能否转下去,只能随时运之变而变。
作者: 杨秀    时间: 2009-6-26 09:44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6-26 08:57 发表
……传统也非一成不变。……
同意 传统是一直在变
作者: hntfbj    时间: 2009-6-26 11:57

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要创新、改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毕竟有的东西已经不符合今天的时代环境了。一味的照抄照搬,不加选择的继承只能是死路一条
作者: 乌丙安    时间: 2009-6-30 10:48

既然点名讨论乌丙安的言论和观点,建议不要离开原话的原意。现在乌丙安只好自己出来说话了!
1、原来新华社记者问我:“赵本山被评为铁岭二人转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传承的二人转是大舞台演出的那些节目吗?”
我回答:“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那末铁岭二人转遗产项目将有可能被“摘牌”,他也会被取消传承人的资格。”
2、记者问:“ 有些人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才是最好的遗产保护,您怎么看?”
我回答:“那不是开玩笑吗?怎么能说他这个是最好的保护?遗产就是遗产,你萨克斯也吹上了,流行歌曲也唱上了,模仿秀也上去了,这跟二人转遗产无关。刘老根大舞台越发展越大,并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大多辉煌的保护成果,而只是民间艺人要生存要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的成果。文化产业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两个重要方面,不可混为一谈,而是缺一不可。”
3、记者问:“您以为他作为项目传承人该怎么做才好?”
我回答:“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企业家,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可以表演那种现代的搞笑幽默节目,商业赚钱也无可厚非,但遗产传承和产业开发不能混为一谈。赵本山同时做为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他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我建议赵本山和弟子们到北京作一次‘非遗’项目汇报演出,给大家表演一场传统的二人转,展示一下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成果。应该是一手抓产业开发,一手抓遗产保护。”
   这是当时采访的真实情景。我一直是在谈‘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职责和义务,不是在谈文化产业开发。我个人不但没有反对过二人转产业开发,而且还大力支持这种开发,20多年来不少报纸和电视台都发表过我的意见。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6-30 11:26

又见乌老80后风采!
确实如此。赵本山的是借了二人转之名搞商业演出,混淆了传统遗产与商业表演的界限。何况赵本人还戴了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帽子,更让人混淆视听。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30 20:38

非物质文化保护是严肃的国家行为,既然赵本山被确认为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就担负传承二人转的重大责任。但是按照赵本山在媒体上的言论,认为当不当传承人无所谓,因为他的兴趣不在二人转传统的传承上,而在商业运作,产业开发。既然如此,就应该研究研究他所谓传承人的作为,如果不作为,拿掉他传承人的帽子有何不可。在东北地区,我想二人转的传承人不可能非赵本山莫属。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6-30 20:46

乌丙安先生讲话的意义不在于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是不是二人转,而在于赵本山是不是合格的二人转传承人。刘老根大舞台表演的节目是文化产业的产儿,是大众娱乐,和进入国家名录的传统二人转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概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1 08:04     标题: 王霄兵日志

最近这两天,民俗学网上都在热热闹闹地讨论赵本山和二人转。我们不了解内情的人,虽然不敢乱说什么,但总觉得这件事情颇能体现国人对于名人的态度。

           记得过去也曾听到很多人指责刘翔,说他当了政协委员却0参会,0提案,应该辞职,等等。那时我就忍不住在想,刘翔年级轻轻的,训练又那么忙,哪有什么功夫去关心政事?说不定他心里根本就不想当这个政协委员呢,是别人硬要送上门来、他不好拒绝才当了这个差的吧?网上也有很多人在说,根本就不该让刘翔当政协委员。(不知道他真的退出政协了没有?)

让我觉得奇怪得是,那些为刘翔辩护的人,居然很动感情地说:“刘翔比那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更重要、也更光荣。刘翔比那些靠剥削榨取别人劳动成果、掠夺生态资源发家的政协委员和代表们强很多倍,刘翔依然是中国的骄傲。”等等。这些话当然都没有错,但是前后的逻辑不对。因为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刘翔是不是值得崇拜和尊重,而是在于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当选政协委员?是不是因为一个人有名,为国家争了光,就有资格参政议事了呢?

赵本山也是一个名人。他学过二人转,有关于二人转的知识和传授二人转的可能性。他在过去对宣传二人转也有过独特的贡献。但这些并不就意味着应该挑选他来当二人转的传承人。做一个传承人是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传承人除了自己表演之外,至少还应该带些徒弟吧?还应该著书立说,开办教室等等,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和传播开来吧?作为商业性的演艺家,赵本山自己赚钱、出名都还来不及呢,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缠身,他哪里会有时间去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个传承人所应该承担的种种功课呢?

中国人崇拜名人,往往加给他们一些额外的、特殊的荣誉。而中国的老百姓在文化选择上往往也有非常不理性的一面,他们宁愿看赵本山上演的变味了的二人转,也不愿去欣赏东北民间艺术家演出的地道的二人转。

但文明社会,应该是崇尚专家文化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状元。一个名人,其实也只能在某一个行业内部有所成就。一旦出了他所属的圈子,他也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赵本山真正的事业,应该是在娱乐界,而不是文化界。所以我完全同意网上各位老师的意见,既然他自己都说做不做二人转的传承人无所谓,那真不如让他早日解脱算了。但“取消资格”的说法,听上去也太过于严厉了,好象要惩处他似的。不如改说“解约”或者“双方取消合同”更好,不知道我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过于西化了?
作者: 乌丙安    时间: 2009-7-2 19: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是个名誉头衔,而是有职责和义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赵本山徒弟们在刘老根大舞台表演的节目不是传统二人转。赵本山是铁岭市国家级项目传统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如果他传承的是‘大舞台’那样的节目,铁岭二人转遗产保护项目将有可能被‘摘牌’。”
    实际上,这已不是赵本山第一次受到质疑。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曾多次批评赵本山的二人转是“二人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所长吴文科也说,赵本山把二人转“说糊涂了”,“说不好听那就是杂耍”。
    对此,赵本山并没有做出回应,其经纪人高大宽向媒体表示,“不会因此改变风格”。
    看上去这又像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口水战”,其背后却是关于传承人义务有待明确的问题。近日,乌丙安告诉本报记者,项目摘牌和取消传承人称号早就“有据可依”。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核实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是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发布第4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的标题。“在国家层面通常叫做‘共和国部长令’,这是过去很少有的重要举动,十分严肃。”乌丙安说。
    2008年4月,文化部组织10余个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督导组分赴各地。乌丙安是河北省和湖北省的督导组组长,他发现,基层传承人普遍存在投入产业开发放弃传承义务等问题。
    “有的地区把申报名录做为打造品牌的手段,保护的承诺很少兑现。有的甚至把文化遗产项目拿来只做产业开发。”乌丙安告诉记者,在不少大型旅游景点,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被旅游部门花钱雇佣在现场做各种技艺表演,很少进行技艺传承活动。
    2008年,赵本山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是东北二人转。但在乌丙安看来,赵本山带领徒弟们在沈阳等地开发大舞台、制作电视片、经营文化产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传习活动。
    “传承人不履行传承义务,就应该退出传承人队伍,保护单位可以另选传承人接替传习活动。”乌丙安这样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也曾在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对于保护不好的项目,要给予黄牌警告甚至取消名录。
    赵本山会不会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取消资格的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铁岭二人转是否会是第一个被摘牌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前,在2009年“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当某媒体记者提出传承人“退出机制”的问题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并未就此问题做出具体回答。

  “主要还是因为非遗立法滞后。”乌丙安说,“一旦保护法出台,就要依法办事。在已经进入立法程序的非遗保护法草案中,对一些遗产项目的‘摘牌’将有具体规定。”
作者: 乌丙安    时间: 2009-7-2 19:27

上面转贴的是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栏目的专稿。
现在赵本山已经公开回应:据2009年6月27日《辽沈晚报》B版综艺新闻头条报道:
《赵本山回应焦点问题——关于“传承人”,称号无所谓》
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初也不是自己主动要当传承人的,是不是传承人一点儿都不重要。关于“传承人”,称号无所谓,观众认可最重要。
请注意:传承人本人不签字、不同意、不可能申报文化部;公布后的国家级传承人证书也已经发到本人手中,2008年新年前,全国所有国家级传承人777人,每人都得到国家财政拨款8000元资助。不知道赵本山做为传承人都收到了吗?虽然他本人“不差钱”!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 20:14

看来赵本山二人转传承人的荣誉,是地方文化部门政府官员包办的,是不是想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二人转,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传承人评审的被动。前几天遇到一位曲艺研究专家,他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是传统的二人转,“四功一绝”皆有,这怎么说呢。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3 10:44

解玺璋:赵本山的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应该摘了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03日 09:57 来源:北京日报 


       创新非遗传承人

  赵本山的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应该摘了

  近来,赵本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受到了质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以及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都指出,赵本山的二人转已非传统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的繁荣与发展,也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大多辉煌的保护成果,倘若赵本山一条道儿走到黑,那么他将有可能被取消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资格。

  然而,专家的意见并不全被舆论所认可,赵本山的“粉丝”更是不依不饶,认为专家在胡说,拿不出什么依据。针对专家的意见,赵本山日前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二人转曾经给了我很多,我要知恩图报,不能看着二人转衰落下去而袖手旁观,所以想到做点儿实事拯救这门艺术。但市场不容乐观,观众不接受传统二人转,只能按照观众的口味加以改造。至于这个称号,那是别人给的,在此之前,我也从未想过会得到什么。

  应当承认,赵本山曾为拯救二人转,使其转危为安,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当时给他一顶非遗传承人的帽子,怕也是名至实归。但他在将二人转推向全国,将其打造为娱乐消费市场宠儿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也就是他说过的,市场要求其按照观众口味,创新演出形式,是不是二人转倒无关紧要。问题就这样发生了,对于市场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或许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传承,甚至发展,但最后的结果不能是个非驴非马的东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就是要确保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洁性。失去了这种纯洁性,也就失去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几位专家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也是有依据的。根据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核实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就目前情形而言,赵本山对“刘老根大舞台”的经营,不仅不是在履行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义务,甚至背离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义务,所以,摘掉赵本山头上的这顶帽子,不是没有可能。

  我无意否认赵本山经营“刘老根大舞台”的成功,但这只是商业的成功,而并非非遗保护的成功。赵本山的胸怀是很大的,他要走向全世界,他的二人转还会根据观众的要求发生更多的改变。由此看来,摘掉赵本山头上这顶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对他来说,也许还是一种解脱呢。

  解玺璋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3 16:26     标题: 赵本山的二人转别光向“钱”转

赵本山的二人转别光向“钱”转

2009年07月02日 09:24:03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进入论坛]  

  记得去年赵本山获得东北二人转传承人时候,就有人担忧,商人赵本山会不会让二人转与天价挂钩?时隔一年,这种担忧还真的要变为现实:

  据报道,现在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平均票价为400元至500元。豪华包厢价格竟高达8800元。“小沈阳”等人到上海、广州巡演,最高票价也卖到近2000元。就连沈阳本地的“刘老根大舞台”,最低票价也不低于200元。

  赵本山欲将二人转打造成都市文化娱乐,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然而,且不说草根出身的二人转,是不是符合城市化、贵族化的发展路径,单看它现在的价格,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也已将大部分市民拒之门外了。

  那么,打进都市的二人转,到底是要转给谁看?有人在沈阳做过调查,因为价格问题,85%的市民不进剧场看二人转。购票者“多为用公款或企业经费,招待的是外地领导或客商”。我们知道,公款、团购类消费大都不是出于消费者本意或者对演出的真正喜爱,许多人被动地接受消费,往往是因为“高价格”背后的“厚人情”。这些人即便观看演出,也未必用心欣赏。如果单从营销、赚钱的角度看,如此“剑走偏锋”的小众定位的确体现了商人的精明。但是,如果从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角度,抛开大众的传播方式,无疑是要将自己推进死胡同。

  我们承认文化离不开市场,更不否认赵本山这些年为活跃艺术、造福艺人所做的贡献。但是,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使命还要更神圣些,因为传承人作为某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他应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带头走出小团体与功利化的窠臼,让文化遗产更多地拥抱大众,反哺大众。

  近几年,赵本山成功地借助媒体和本山传媒的优势,通过选秀、巡演、拍电视剧、上春晚以及与演艺界名流的合作,打造出一大批演艺名人,也让二人转的知名度如日中天。现在,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已有8家,年收入过亿元。二人转已经从单纯的民间艺术发展为文化产业,其中蕴含的商机无限。毋庸讳言,赵本山和他的弟子成了商机的最大受益者。

  资料显示,去年与赵本山同时入选二人转传承人的还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其他四位民间艺人。而且论技艺,他们要比赵本山扎实、纯粹得多。可是,现在当我们提及二人转,除了赵本山、小沈阳,有谁会想到那几位真正的民间高人?当有人担心日渐小品化、流行化的二人转是不是变质变味的时候,大量的新生代艺人怀抱明星梦和金钱梦,梦纷纷投靠赵本山;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二人转速成班也是遍地开花;(东北)许多影剧院、文化宫争相改头换面,卷进二人转商机的争夺风潮。

  但喧闹的背后,让人不难感受到一种商业化的浮躁。二人转会不会被财大气粗的赵本山一统天下?渐离大众的二人转根基在哪儿,究竟会转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网友:刘道彩)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3 16:28     标题: 网评:赵本山爱不爱“传统二人转”

2009年07月03日09:47  来源:东方网
  赵本山有可能被取消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资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缘起于在6月中旬落幕的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有专家质疑眼下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甚至认为,“小沈阳表演的是追求低俗、甚至恶俗的变了味的''灰色二人秀''。而作为国家级项目传承人,赵本山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原生态的二人转。”针对此事,记者昨日独家采访了赵本山。(7月2日《扬子晚报》)

  对于专家质疑眼下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赵本山对记者说:“每一个二人转演员在进入我们辽宁民间艺术团之前都经过考试,每个人的二人转传统唱段都会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在的演出内容是从开业这几年来对市场的总结,因为每天都在演出,我们的演出内容会根据市场内容不断变换,我们曾经尝试在演出当中加入了一场完全传统的二人转唱段,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乐观,观众不互动,甚至去走廊抽烟,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

  这似乎表明,赵本山本人也是认可专家质疑的,即“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确实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果真如此的话,我们还真担心赵本山的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资格会被取消。

  二人转在赵本山的推动下,确实走到了最为辉煌的时刻。但是,这种现象对二人转到底是传承和弘扬,还是驱逐或变异,恐怕不好说。

  此前有过一场关于二人转是否太俗、能否登上大雅之堂的争论,赵本山力排众议,以“不管是田间地头,只要老百姓爱看,那就是''大雅之堂''”占居舆论上风。其实,专家学者们关心的并不仅仅是二人转俗不俗和能否登上“大雅之堂”,而是现在观众看到的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毕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是要放到历史的环境中接受检阅的,而不能只看一时的红火。

  不能不承认,现在的二人转确实有点变味,用“二人秀”来形容并不为过。我手头有多套标注“二人转专场”之类字样的VCD碟片,虽然每次欣赏都乐得不得了,但真的感觉不到二人转的“味”有多少。实际上,它们不过是假二人转之名,行娱乐之实而已,说是拼盘幽默演出或许更合适。这当然不是赵本山的错。甚至可以说,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受到了广大观众、普通老百姓的喜欢。但作为一门艺术,失去了传统风格和特色,也就谈不上传承了。

  赵本山凭借二人转起家,成为当今小品队伍或者说整个喜剧界“至尊”人物,这个人们并无疑义。赵本山凭借自身名气和影响,将东北30多位当红二人转演员收为弟子,这也没什么不好。能有赵本山这样一位大师领队,将二人转由东北民间风风火火地推向全国,对二人转演员、对全国观众来说,难道不是幸事吗?但是,赵本山既然当起了二人转“掌门人”,就要担起重任,将二人转进一步发扬光大,争取不断迈上新台阶。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的过程都应与时俱进,但这不是简单的变异,更不是追求一时的红火、辉煌。二人转风风雨雨走到今天,仍然是非不断,倍受争议,赵本山理当深刻反思。

  我们更担心的是,赵本山领导下的二人转“赵家军”,会不会走入追名逐利的误区,继而导致二人转遭“驱逐”,甚至是“毁灭性”的重创?你看,那些二人转演员,在赵本山的张罗下,一个个涉足影视圈,先后集体性出演了《刘老根》、《乡村爱情》、《马大帅》等电视剧,真是八面威风呀。要名有名,要利得利,他们还有心思专注于二人转表演和创作吗?就拿小沈阳来说,都说他是目前最火的二人转演员,可他现在到处巡演,演的都是什么呢?不是唱歌,就是单口秀,早已与二人转相去甚远!赵本山自己都承认了,“刘老根大舞台”会根据市场变换演出内容,而不轻易演传统二人转,难道不更说明问题吗?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7-4 09:33

赵大叔说是不是二人转传承人无所谓,这可是赵大叔的不对了,借二人转这棵摇钱树赚得差不多了就索性一撇了之,草般借箭之计已经得逞了呵。
赵大叔已经名满天下,他可能还担心是二人转借他之名得以彰显呢!
想起前些年赵大叔的美国之行,其小品表演被华人讥讽为庸俗不堪,丢中国农民的脸丢到国外了。
想让赵大叔反思可不那么容易。反正他也不想理二人转这个烫手山芋了。但话又说回来,二人转也非离了他就转不了,走着瞧吧,看谁转得久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7-4 11:00     标题: 赵本山演的是不是二人转?

“刘老根大舞台”进京,小沈阳全国巡演如火如荼,赵本山传承的东北二人转火遍全国。日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称,刘老根大舞台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赵本山将有可能被取消国家级传承人的资格。  长江网随即发表文章认为,赵本山做了这么多年不遗余力的推广,其成效与反响全国人尽皆知,可见其用心良苦。如果能够被推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二人转文化的传承人,对赵本山个人而言,也绝对是国家与官方对赵本山多年来所作贡献的一种褒奖与认可。文章说:“专家既然指出不足,在无他人竞争岗位之时,则证明赵本山这位不二人选,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并仍需要将其完备之事尽心竭力继续加强。我的解读倒是觉得这其实并不是为赵本山设置障碍,因为做人可以更乐观地看待事件,乌主任的这番批判也并非蛮横无理。”
  总而言之,二人转的改良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件事,并且一个人只能做这么多事,力量总是有限的。赵本山为二人转起了一个很好的步,但起步过后,二人转要尽可能地迅速发展。它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应当是文化权责等各个部门一起携手研究与探讨的一个主题。民间的艺术要发扬光大,有能力的人都应该身先士卒。
中国民族报
作者: SAIDAAAA    时间: 2009-7-6 09:37     标题: 时代改变了一切

原谅他吧谁叫他们已经黔驴技穷了呢
作者: anping    时间: 2009-7-8 14:55

赵本山:从“小品王”到年收入过亿的企业家

2009年07月08日 10:37 来源:人民日报


  赵本山,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17岁进入公社文艺宣传队。 1982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7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连续多年获春节晚会一等奖,被观众誉 为“小品王”。后进入影视界,在《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中担任导演和主角。2003年,创建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刘老根大舞台。

  北京前门,刘老根大舞台,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本山滔滔不绝,表情丰富,两脚不时搭在一起。如今的他已是拥有9家剧场、企业年演出收入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家。除了“小品王”的称谓外,他还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本山传媒董事长”。

  刘老根大舞台的意外诞生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有市场”

  5月2日,在酝酿3年之后,刘老根大舞台挺进京城,高调入主前门阳平会馆,完成了本山传媒打造“喜剧王国”的关键一跃。此进彼退间,赵本山从“小品王”到董事长的人生跨越,也渐渐清晰起来。

  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开到9家,分布在东北、天津和北京。这样的格局,9年前,连赵本山自己也无从想象。

  2000年,何庆魁请赵本山在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当时把我们都乐坏了”,赵本山回忆说,自从登上春晚的舞台,他就和二人转脱了钩,其实那些年二人转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希望,有市场。我一晚上都在想这个事,可不可以组织一个团,搞一个剧场,或者办一场比赛,拍一个电视剧……一晚上我都没休息,整个构想就成形了。”

  赵本山对记者说,那时候二人转的名声并不好,“一进二人转剧场,好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捂着脸不敢露身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为这门拥有300年历史的艺术正名。

  2001年,赵本山举办“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杜绝粗口和低俗内容。自此,赵本山开始广收门徒。2003年,辽宁民间艺术团成立,赵本山租下位于沈阳中街的大舞台剧场,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成立。

  赵本山回忆说,“开始整整赔了一年的钱。当时沈阳很多人对二人转印象也不好。”后来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慢慢地,观众越来越多,口口相传,刘老根大舞台有了口碑,如今已成为沈阳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打造二人转的产业链条

  “剧场不是麦当劳”

  在沈阳站稳脚跟的赵本山显然没满足,他要把二人转事业做大。

  靠春晚起家的赵本山深知名气的重要,他逐渐摸索出一条通过影视作品推广东北文化,进而推出二人转“名角”的路子。

  从2001年《刘老根》问世以来,赵本山平均每年拍一部电视剧,重要演员都用自己的“徒弟”。电视剧的高收视率,直每一天都要掌握所有观众的情绪,根据反馈来调整演出和管理。”

  “你说企业管理靠什么?靠每个细节的管理!”赵本山盯着前方,神情肯定,像是说给自己听。

  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观众手里”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所在的北京崇文区文委主任李承刚介绍说,刘老根大舞台落户前门阳平会馆以来,日收入10多万元,预计年收入将超过5000万元,年内可拉动内需1亿元以上。

  赵本山说,“百姓需要快乐,他们是最好的专家。写一本书得有人读,做一件产品得有人买,做一件衣服得有人穿,文化产品也是这样,得能让观众花钱进来看,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有的人做演出,投入上千万,就等着上北京让领导看一眼,登两天报纸,完事儿锁箱子里,给社会带来多大麻烦?你把那钱给下岗职工好不好?”对于那些无视大众需求的文化演出活动,赵本山非常不赞同,他说,“不要弄虚作假,要做就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然而,对于赵本山的剧场二人转,并不是人人赞同。对于近日一些专家从“非遗”保护角度提出的质疑,赵本山表示,自己更在意的是观众的意见,“二人转既然要在市场上生存,必须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对于那些批评二人转“低俗”的声音,赵本山回应说,“不要因为高雅就拒绝了通俗,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你得先让几亿农民听懂了。”他认为,其实大众一喜欢,高端就喜欢,莎士比亚就是这样被高端接受的,高雅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带动下,一个个二人转剧场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二人转的演员不下10万人,而专门的二人转剧场仅沈阳一地就有近20家, 二人转演艺已经结结实实地成为一项文化产业,一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怎样,无论别人怎么说,二人转今天能发展得这么红火,跟赵本山是密不可分的。”

  (人民网记者 董 阳)
作者: anping    时间: 2009-7-8 14:58

赵本山又惹新话题:“非遗”传承人可否取消?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07日 16:47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赵家班”的二人转在票房大热的同时,也受到了“背离传统”的指责。


  赵本山又惹新话题:“非遗”传承人可否取消?

  作为2007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岭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赵本山日前受到了权威机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质疑,民俗学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称:“赵本山的这些弟子们名声越来越响,但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些人来一台从头到尾专场的二人转演出。”受质疑的关键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过商业化,背离传统二人转原生态的问题。

  观众专家有弹有赞

  质疑一经抛出,业界众说纷纭。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对此表示强烈认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来说,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但背离了传统文化根基的创新是不合时宜的,它会阻碍项目发展。文化项目要结合市场,但不能完全为了商业化而变味。作为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赵本山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

  和上述意见相左,“非遗”保护专家、罗湖区文化馆韦小东则认为,“赵本山对铁岭二人转不仅进行了有效传承还将其发扬光大,是一名合格的代表性传承人。”部分网友也持这样的意见,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要发展,发展就有创新,赵本山让二人转巧妙改良,将新元素注入传统二人转形式受到普遍欢迎且深入人心,二人转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赵本山完全具备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不应质疑,而应表彰”。

  “非遗”传承人肩负重责

  据了解,我国目前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88人,第一批226人,第二批551名,第三批711人。对于外界盛传的“赵本山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身份可能被摘”的说法,有专家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代表性传承人被取消资格的情况,但也不排除未尽传承人义务被取消传承资格的可能。

  2008年5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16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核实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专家同时表示,相关机构在确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时,就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职责有相应要求。除了履行传承人义务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制定传承计划、开展办学、授徒等传承工作、传授技艺、积极参加展览展示、研讨交流活动外,还将定期向所在地文化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代表性传承人是活的文化,是项目的核心,保护并传承文化项目,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传习活动,是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传承人给予政府资助

  据了解,在日本和韩国,防止传承人不被商业诱惑的做法是在高额资助、养老保险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自2008年起,我国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中央财政拨发的8000元津贴,部分省市也通过省财政拨款,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生活补助。今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保护暂行办法》 ,文件中特别提出,除了每年对正常开展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及学徒都给予一定数额的传承补贴外,每年还会让传承人享受一次免费的身体检查,并且每年由市文化行政部门或保护机构组织开展对传承人上门慰问、交流等活动。

  本报记者 聂 灿/文 韩 墨/图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9 06:59     标题: 赵本山带小沈阳上博鳌论坛的冷思考

赵本山带小沈阳上博鳌论坛的冷思考


文/波波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于昨日(19日)在海南圆满落幕,娱乐界人士的赵本山,第四次参加了“博鳌论坛”,而与往届参会不同,今届赵本山除了照常在博鳌打高尔夫球外,更携旗下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丫蛋等众徒弟献艺博鳌告别晚宴后的联欢晚会,为二人转走向世界铺路。

小沈阳亮相依然穿着代表自己独特风格的苏格兰风情裙,小沈阳唱了张雨生的《大海》和刘欢的奥运歌曲《我和你》。此外,小沈阳还和自己的妻子沈春阳演起了东北的二人转节目,两人舞台上配合默契,对白设计让人忍俊不禁。看下图,小沈阳的类似唐僧帽子是用多个“鞋垫”围成的。

隐约看到了赵本山的“野心”,二人转竟然登上博鳌亚洲论坛了。好像博鳌论坛不再是重要的金融、经济讨论回忆,而是变成了一个绝好的表演舞台,舞台的主角就是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自小沈阳从春晚一炮走红之后,马不停蹄商演不断,小沈阳也累的直打哈哈,然赵家班没有丝毫停止的迹象,反而后劲十足,愈来愈猛。究其原因,好像赵本山看到了二人转的商机无限,也想趁着自己还有把力气,把二人转这个事业好好的做一做,不说冲出亚洲,最起码应该走遍全国吧?于是,有了“刘老根大舞台”的全国巡演,有了锁定名导、提携徒弟多面开花、与传媒间的多媒合作等一系列的“振兴”计划。

坦诚的讲,这些新动作能促进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要将东北特色进行到底,但现实和网络中却同时存在着更多的反对声音。赵本山和小沈阳适合博鳌论坛这样的场合吗?他们的娱乐搞笑精神固然能使大众感到愉悦,但骨子里却被批评是低俗的,没有思想内涵的东西。实事求是的说,他们的表演风格、表演内容实在与这样的国际经济论坛不搭调。

想起了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难不成赵本山理解的很透彻,硬是把二人转做到了博鳌论坛大会上?我就很是纳闷,二人转里的一些话有的连南方人都听不懂,不懂其搞笑含义,那么放在外国人那里就好懂了吗?可能是物极必反吧,大俗之后就是大雅?实在难以理解。

且看赵本山如何感慨发言:“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演,是我的梦想,也是“二人转”的梦想,我深感荣幸,二人转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能走到今天,我感到十分高兴!”是的,二人转能走到今天,赵本山功不可没,就算李敖之女李文质疑小沈阳,但成龙还是邀请其参加鸟巢个唱。赵本山的爱徒成功上位,歌、影、视全面发展,多面开花,自然也是推广二人转的最佳捷径。

但二人转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是有难度的,综合起来有三:一是演员普遍文化偏低,能经受的住长期的严峻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考验吗?二是丢了传统,捡了杂耍,越来越多的二人转演员,为了取悦到观众,就在舞台上大肆演唱、搞笑杂耍,二人转已经逐渐走型。三是国内南北文化差异,国内外文化差异。这也可能是是二人转走向世界的致命问题。

或许,危机下的博鳌论坛,就用这样的方式来了个无厘头娱乐结尾。值得提倡吗?我认为很不值得,博鳌论坛都能杂耍二人转了,这样的行为方式,不管从那种角度看,都让人觉的很不舒服。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9 15:35

小沈阳这种“二人转”为何走红? 曲艺该如何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09日 09:38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5月5日,立夏之夜,小沈阳来到传说中的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市为济源市民献上了高亢激情的歌曲和令人捧腹的小品。 中新社发 平白 摄


  从赵本山的二人转“走红”看曲艺当下命运

  吴文科

  近来,特别是随着演艺明星赵本山将他经营的“刘老根大舞台”分部开到北京,有关二人转的话题被广泛关注。对于以他为代表的一些“二人转”演出的议论与批评,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网络上甚至出现了针对专家言论的诸多口水帖子。冷静检视这些现象,不难发现,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热切关心二人转艺术当下的传承发展问题,也暴露出有关二人转以及整个曲艺的发展从认识到实践都存在着的糊涂说法与做法,有必要加以厘清和检讨。

  什么是二人转?它的魅力与价值何在?

  二人转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体是属曲艺的“唱曲”形式。一般认为是清代中叶华北流行的莲花落被当时的移民带出山海关之后,与东北地区的大秧歌结合发展而成,其间吸收化用了东北大鼓和东北民歌等音乐元素,至清末民初基本定型,距今约有300年历史。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叙述为主,代言为辅。节目类型既有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的“双玩艺”和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轮递坐唱的“群唱”形态的主体演出形式;又有趋向小戏体裁即人物角色化扮演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唱腔音乐十分丰富。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做功(亦称扮功)包括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讲究身段和动作对于说唱内容的辅助表达;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术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

  这样的形态与技巧构成,使得二人转的表演火爆热烈,酣畅淋漓,蕴涵着东北人的豪爽性情与黑土地的质朴风格。不仅有“二人演给万人看,万人围着二人转”的以少胜多品性,而且还有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般的美学品格,更有东北民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所折射出来的其在当地人精神生活中所占据的无可替代地位和特殊价值。凡此无不表明: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表演形式,活泼但很庄重,通俗而不低俗,自身魅力无穷,深受大众欢迎。

  时下流行的“二人转”缘何“走红”?又为何备受质疑?

  眼下走红的所谓“二人转”,如许多人所言,实际上已经“变味”、“走样”,或如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所言,是一种打着二人转旗号的“二人秀”。与真正的二人转艺术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唱曲”的主体特征基本消失,类似“戏剧小品”式的模仿逗乐和“什样杂耍”范畴的吹吹拉拉充斥其间,节目的完整性包括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典型性和主题的鲜明性更是无从谈起。名为二人转,而实属“四不像”。

  但就是这样的所谓“二人转”,却出奇地“走红”起来。可明眼人清楚,这种“走红”并非因节目优秀,而是借助媒体和明星艺人合流形成的强势宣传炒作起来的“走红”。一旦媒体失语,泡沫必定破灭。其代表性节目的艺术成色,也如有人根据小沈阳领衔的“笑转2009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巡演”所概括的那样:“掌声需要讨出来,演员没事互相踩,低级俗套往外卖”,着实是对表演者良好愿望走向自身实践反面的一种辛辣调侃。

  对于此等“二人转”节目及其“走红”效应提出质疑,因此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这种将实际上的“二人秀”指鹿为马、张冠李戴地称之为“二人转”,对于真正的二人转及其知识体系,是一种巨大的遮蔽性破坏:不仅由于混淆视听而误导着大众对于真正二人转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而且由于节目创演的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客观上败坏着二人转艺术的美学声誉;同时,这种错位的实践和错误的宣示,使得此类“二人转”的经营者们原本可能崇高真诚的弘扬繁荣二人转艺术的美好愿望,出现了实践上的南辕北辙和事与愿违。

  从“绿色二人转”到“新生态二人转”:观念模糊加剧发展迷误

  当然,人们诟病“二人转”的原因远不止于此,除了节目的粗制滥造和格调低下,尤其“说口”的荤黄粗俗,包括前些年有的“二人转”演出团体出访北美时因节目缺失人文关怀拿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找“包袱”而遭遇“道义门”的创演尴尬,都使二人转的艺术形象蒙受着耻辱。

  同时,对赵本山有感于一些二人转演出的荤黄粗俗而倡导的“绿色二人转”提法,以及有关单位主导的所谓“新生态二人转”的讨论,都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绿色二人转”的提法,由于没将所指归结到节目上,而是落脚在艺术形式本身,难免带来误会:似乎“黄色”乃是二人转的宿命,给二人转涂上了“原罪”的色彩。其实,二人转就是二人转,本无蓝绿黄红之别,自身并没什么罪过。只是一些品味不正、格调不高的节目,背离了二人转作为艺术的审美追求,充斥着庸俗色情的低级趣味,给人以诟病的口实。这种形式和节目不加区分的提法,难免形成“原罪”的误会,当然遭到专家的质疑。至于“新生态二人转”的提法,由于承认了部分观众不健康视听需求的现实合理性,客观上扮演着默认“不良”二人转节目的退让妥协角色,很容易成为“变味二人转”、“走样二人转”乃至“灰色二人秀”的“遮羞布”与“保护伞”,受到质疑也就在所难免。至于一些人将二人转的“变味走样”冠以“改革创新”,用以抵制外界的批评,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野狐禅。

  一些业界人士笼统而又不加分析地将“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作为二人转创演的理由与依据,那就更加危险。包括赵本山面对来自不同方面对于自身团队创演的批评,所发出的“主题就是快乐,快乐就是主题”、“二人转就是大俗的艺术,‘雅’就是二人转的死亡”和“二人转就是野生的艺术”等宣言,体现的不光是对批评的不屑,还透露出有意“放弃担当”、刻意“追求娱乐”和着意“甘当草莽”的艺术操守与审美立场。这些言论一个十分显见的偏颇,就是将艺术的功能简单化、扁平化,将属审美风格范畴而非高下好坏范畴的“俗”与“雅”对立起来并是非化,将艺术创演精神审美的人文内涵粗鄙化、浅表化。其片面和狭隘,必然会使自身对于二人转“通俗”品格的理解陷入粗俗、低俗乃至恶俗的误会而浑然不觉。

  很显然,这种面对质疑的对抗背后,折射出的是与二人转发展相关联的种种糊涂态度与偏颇认识。且深刻警示我们:对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明确的思路。特别在其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需要科学保护的情势下,厘清并处理好有关二人转传承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赵本山作为经过本人申请和地方政府推荐,最终由中央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人转的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全面深刻地传承发展二人转艺术的神圣使命,而且肩负着准确传播二人转知识的庄严责任。由他提出的有关二人转发展的言论和领衔演出的二人转节目,便不能过于随意而惟商业娱乐马首是瞻,更要以引领二人转传承发展的正确方向作为艺术的自觉追求。

  真正的二人转乃至整个曲艺应当怎样发展?

  二人转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曲艺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比如,随着商业社会的形成与新媒体的崛起,艺术创演的“快餐化”与“消费化”日趋加重,宣示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弘扬伟大精神、展示美好心灵的审美创造,日益被娱乐时尚的追逐和声光感官的刺激所代替。曲艺界的一些人也随波逐流,以纯“娱乐”的心理与姿态从事创演。“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和“说书单纯讲故事,唱曲非要加伴舞,韵诵只把技巧弄,谐谑嬉闹卖粗俗”的偏误现象比比皆是;再如,一些所谓的曲艺“革新”,“小品化”和“歌舞化”倾向十分严重,形成了对曲艺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叙述的表演特质的背离。其中,将“相声剧”当作相声进行经营、指称和宣传的行为,就是这种糊涂“革新”的典型例证。这也表明,二人转的发展状况,是整个曲艺发展的典型缩影。

  当然,人们在质疑和诟病时下所谓的“二人转”创演包括整个曲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能无视广大曲艺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自身艺术所做的艰辛努力。但之所以在二人转乃至整个曲艺的创演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二人转以及整个曲艺界自身的局限,更有复杂深层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需要我们从曲艺文化生态建设的宏阔视角加以关注。

  毋庸讳言,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够健全和专业素养的整体下沉,是制约二人转乃至整个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相声大师侯宝林生前曾经痛切地慨叹:“明白地说相声和说明白相声的人,确乎不多。”二人转乃至整个曲艺界,又何尝不是如此。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从业者均由个人爱好转入专业工作而缺失专门孵化的客观事实,表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曲艺等传统艺术的深度文化传承,更被遗憾地隔离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之外。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和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曲艺和杂技一样,也被遗忘在艺术学属下的二级学科户籍之外。导致有关曲艺的知识传播和人才孵化,无法进入现代教育的高端层面与主流视野。面对这样的体制缺位与机制缺失,聪明成功如赵本山这样的人,都不能逃脱自身的局限而遭受专家的质疑,其他一般的从业人员在艺术上的自觉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且令人无法不去担忧。换言之,这种曲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与基本素养不够健全的问题,责任主要不在从业者本身,而在我们的社会。为此,亟须通过修补相关的制度缺陷,创造良好适宜的生存发展条件,来完善曲艺发展的生态链条,切实推动曲艺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 燕来也    时间: 2009-9-22 22:47     标题: 我的困惑

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如何才能不被混为一谈?二者难倒能够“井水不犯河水”吗?
作者: 窦贤鹏    时间: 2009-11-4 10:36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戴“非遗”帽子,打名人牌,挂“艺术”幌子,贪婪的吮吸......肉体和灵魂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副空洞的形式外壳!
作者: magh    时间: 2009-12-4 18:52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变化,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本山的二人转是否可以看做是二人转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7 10:19

话题太好,以小见大。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8 17:05

二人转转晕了吗

作者:杜洁芳

文化传播网 发布时间:2010-01-07 10:28   

   
    随着赵本山小品的走红,东北二人转风生水起,广受关注。但由赵本山作为二人转的传承人所引发的争论开始,二人转似乎“转”入了更多的争议之中。

    2003年,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开门迎客,之后在辽宁本溪、吉林长春、天津各地都纷纷设店。2008年,大舞台的掌门人赵本山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在一片哗然声中,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计划没有因此搁浅,相反拓展的步伐更加紧密。短短50天时间,大舞台高调挺进北京,场面异常火爆。一面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日益火爆,一面是专家学者的连连质疑。

    质疑声中首当其冲的当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越发展越大,并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辉煌的保护成果,而只是民间艺人要生存要发展的成果。”乌丙安教授的观点得到了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等专家的积极响应,肖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自己对刘老根大舞台与“非遗”不能混为一谈的看法。

    但持相反意见的人也不示弱。“刘老根大舞台也是对二人转的保护与创新”,“让二人转通俗而不低俗,这是赵本山对东北二人转的一大贡献”。还有的人喟叹:“在为二人转命运感到惋惜时,我们也不禁想问,类似二人转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发展才能延续下去?”

    事实上,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赵本山的做法是否是对二人转的抢救性保护还是排挤性扼杀,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商业模式下的“非遗”表演秀区别对待,使之泾渭分明。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各地均出现了用‘非遗’项目撬动经济杠杆的势头,项目被开发利用的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是什么以及如何保护等核心问题。被用于商业开发后的‘非遗’项目并不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非遗’的原生态及本真面貌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针对二人转的情况,他说:“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是商业运作的产物,它的火爆说明它的运作成功地迎合了市场,但这不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二人转艺术究竟要保护什么,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应对其表演特点、传统剧目、传承谱系做深入的整理与挖掘。”

    其实,乌丙安也并未否定二人转的创新,他所指出的问题是:在市场开发中应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二人转和当下商业演出中的二人转加以区别。“非遗”项目的保护初衷是要传承人沿袭传统,将过去留下的财富传承下去,其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其本真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同样认为,身处市场环境下的“非遗”项目不允许它一成不变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但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改编应该万变不离其宗。以满族秧歌为例,不管如何编排,如何对其进行商业运作,都不能离开其核心,但有的节目却把满族秧歌编成了四不象。”对于二人转的传承,这位专家认为,刘老根大舞台中应该加入一些传统二人转的曲目表演,但这不是我们需要争论的重点所在。其实,刘老根大舞台是灰色二人秀还是对二人转的发扬创新,并无必要深究,关键在于我们真正保护的传统二人转是否流失。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7 16:57     标题: 回顾一下二人转的发展历史

看来有必要来回顾一下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历史了。
1、在二人转的发展历程中,其特性是怎么样形成的?
2、像现在这种情形,在二人转历史中是否曾经出现?
还得请相关研究的老大解释一下。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7-7 22:23

再谈二人台
      近些年我常讲,二人台当前要有所发展,可以借鉴二人转的发展路子,而且还建议搞研究的朋友,不妨对两者进行一番比较性研究。我本人曾经也有一些想法,想找若干典型个案,看如何能把二者的共同点、不同点好好分析分析,并且收集了一些资料。但近来本人想法有所改变,觉得研究是不是先放一放,看能不能实际干些什么。因为现在我们听到的各种议论已经不少了,用田昌安先生的话说,就是这个问题在忻州、在山西已不是个理论问题,而主要是个实践问题。关键是现在缺少实干精神,也就是说的多,议的多,抱怨的多,感叹的多,而真正起来实践的少。如果照此下去,说上100年还是没用是不是?这是我想说的一点。

    另外,还是想再说说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二人台是否能走当前二人转的发展路子?我想这应从两个层次来分析,一是二人台艺术本身,二是市场问题。

    先说第一个。从二人转、二人台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来讲,两者确实比较接近,演变过程、表演形式、擅演题材以及在民间的观众群、社会地位,虽不好说是一对儿双胞胎,可很象一对儿亲兄弟。但今天则大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帮民间优秀演员把二人转带火之后,它就有点变异了,与传统二人转差别比较大。这个差别不在具体哪个传统二人转剧目的表演上,而是整个二人转演艺行业所流行的演出风格,或是每一场二人转的表演套路,或是每一对(架)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的综合表现,均与传统二人转演出发生了深刻变异。

    首先是二人转的概念模糊了,它已成了综合搞笑的代名词。这得益(?)于它的无限发展的包容性,你看看今天的二人转,一场晚会,真正的二人转剧目的表演能占多少?我想能占20-30%就不错了,其余70-80%的时间在做什么呢?唱流行歌曲,溜嘴皮,耍杂技,讲段子,讲脑筋急转弯,与观众频繁互动,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演员与舞台工作人员之间互相糟践取笑,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乐!乐得肚儿疼,乐得前仰后合,乐得泪眼盈盈——这就是今天的二人转。我们不好说二人转如此变化的毁誉得失,但不禁要问,二人台也能这么干吗?

    在当前娱乐至上的观念风行全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赵本山们的精明,不能不佩服二人转的包容精神,这种包容精神是由市场决定的,以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尽最大可能去适应当今观众通俗(有时是庸俗)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点,二人台是远远难以做到的。

    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超稳定态势,今天的《走西口》、《卖菜》、《打樱桃》、《挂红灯》与解放初期的《走西口》、《卖菜》、《打樱桃》、《挂红灯》有什么变化吗?几乎一点儿没有。今天的二人台演出与半个多世纪前的二人台演出有什么变化吗?也几乎没有。要有也只是编排手法、灯光布景、服装化妆上可能更时尚化些,整个剧种没有实质性变革和发展,更谈不上进步。二人台太纯净了,太稳定了,与时代精神太脱节了,尽管在我看来它的音乐的丰富程度、表达能力要比二人转强上许多,但它还是远远落后了。

    再说市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前面的议论其实已经涉及到,个人认为,青年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先锋,也可以说是主力军,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时代潮流,抓住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也抓住了自己的发展机遇。而现在的青年早被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时尚文化抓走了,俘虏了,喂饱了,面对这种严峻局面,传统文化艺术怎么办?回答只有四个字:不进则退。二人转很明白这一点,在拼命追赶,但把自己累得有点儿面目全非;二人台则四平八稳,远远落在后面自怨自艾,怨谁呢?市场是很无情的,优胜劣汰没商量。如果照目前这样下去,二人台最后只能落个非遗静态保护对象的名份,逐步退出民间演艺市场,也不是什么令人大惊小怪的事。

    我这样分析,并非主张二人台也亦步亦趋走二人转这些年来的路子,也搞大杂烩,也搞综合搞笑,我觉得那很可能会毁了二人台。有人说,二人台是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的产物,现在已经是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了,没落乃至是衰亡是必然,我怎么想也感到不应该是这样。

   现在这个社会物质很丰富,条件好些的天天象过年似的。你可能在外面,场面上天天鸡鸭鱼肉,甚至山珍海味,但为什么晚上回家还想喝碗小米粥?吃点儿老咸菜?从生理上讲这是一种口味调剂,从精神上讲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喝小米粥就老咸菜疙瘩,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尤其中老年人更可能是这样,因为他丢不掉自己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这也是个饮食文化的传承问题,这个烙印只要从小打上了,不论你走到天南海北,一辈子休想磨掉。

    前些年我在阎锡山故居无数次地接待过先生的一些侄辈们,有的生活在台湾,有的长居美国,这些人在那些花花世界,什么好东西没尝过?可回到家乡,就要让我们找什么油炸糕、烂酸菜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吃,他们说小时候家里妈妈就给吃这些东西,1949年离开大陆就再也吃不到,但一辈子忘不了。半个世纪后,少小离家老大回了,还想吃。这仅仅是一种裹腹需求吗?非也,这是一种文化情怀。十多年前我在台湾访问,应邀到阎锡山原侍从秘书、现台北市山西同乡会负责人原馥庭老先生私宅作客,书架上一排排盒式录像带,就有晋剧和二人台。这就是一种深人骨髓的文化归属感,正所谓山不亲水亲,人不亲土亲,政治不亲文化亲!

    话扯远了,再扯回来。因此,要想让咱们的二人台有大出息,必须把它真正推向演艺市场;要想把它真正推向市场并站稳脚跟,就必须下大力气培育青年观众;要想成功培育一茬又一茬青年观众,就必须能拿出适销对路的二人台艺术产品;而要想拿出适青年销、对青年路的二人台艺术产品,就必须沉下心来研究当代青年的文化消费心理。

    以上这些事都不做,老是拿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看过的那些“旧存货”来让当代青少年品尝,他咽得下去吗?久而久之,青少年都远离二人台了,以后又有几人去学它、演它、看它、欣赏它呢?这条文脉不就慢慢断了吗?

    说到这里,又想到另一个话题,即二人台历史上为什么能够流传那么久远和广泛?回答这个问题固然答案很多,比如其表演条件要求不高啊,二人台的音乐优美啊,农耕游牧文明时期人们娱乐方式单一啊,等等。但我个人认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其思想性,即二人台作为草根艺术,最容易反映劳苦民众的心声,歌之心中之所歌,唱之心中之所唱,也就是心中有什么忧愁就唱什么忧愁,有什么高兴就唱什么高兴,有什么愤恨就唱什么愤恨,有什么企盼就唱什么企盼,无需何人审查,不用哪里批准,几乎是随心所欲了。我认为,纯真,及时,自由,率性,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是常说“文以载道”吗?与人们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某些“艺”,是不是也有这一功能呢?再深一步说,一些与民众现实生活有所关联的“文”或“艺”的衰落乃至消亡,是不是也是因为它难以继续承载这种“道”,而与民众生活和情感渐行渐远所致呢?尽管这也许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民间传统演艺中,尤其是演人物讲故事的戏剧作品,历来是叙述悲苦哀愁的居多,控诉社会罪恶、人性卑劣的,要比歌颂赞美的多多了。百姓有什么喜悦欣然之事,其心情一般不会用戏剧这种方式来表达,而是以歌和舞的,类似于狂欢的方式来释放,而只有悲苦哀怨,才会编成戏文,来倾吐、来诅咒、来鞭笞、来讽刺、来揭露、来控诉,二人台的好多传统剧目不也是这样吗?正所谓悲剧最震憾人心,《走西口》就是二人台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

    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说明今天这个世界,不科学、不和谐,甚至一些罪恶的东西还在大行其道,民众的怨愤和不平还有很多。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些罪恶和不平需要铲除,这些怨恨与愤懑需要渲泄,我们有了越来越成熟的民主与法制,民众渲泄愤懑、申张正义的渠道也比过去多多了,当今传播最为迅捷,覆盖面最为广泛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段子,比古代人们编段戏文上台又说又唱,功效不知提高了千倍万倍亿倍,这是不是也是民间戏剧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然而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一些视频网站充斥了全国各地自编自演自拍的戏曲(音乐)电视剧、小电影,统称为民间DV,有的还特别火,一些艺术上虽很不堪,但社会穿透力不凡的作品,点击率动辄就是十几万、几十万。尽管这些剧作以此种途径与广大观众见面不会获得什么经济效益,但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万万不可小视。它正是利用了网络媒体这个可称之为“无限”的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了利用其它方式所无法实现的愿望,达到了利用其它方式所无法达到的目的,我们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吗?

             (写于2009-3-3,原载山西民间艺术网,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7-7 22:33 编辑 ]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7-7 22:30

这是鄙人去年3月写的一篇小文,没写完。我在里面也提到了这些年赵本山二人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了。因此我非常认同乌丙安先生及以上各位老师的观点。有意思的是,就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有分歧,我和一些很好的朋友争的不亦乐乎。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7-7 22:36 编辑 ]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8 17:46

炒作和草根?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7-8 21:02

我支持赵本山的改造,也同意乌老师的看法,非遗到最后都不是传统了…文化部搞的全国非遗晚会是传统的吗?显然不是,原真性只在学理上存在,但我们无法指责文化部搞错了~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7-8 22:20

掺乎两句。传统艺术的改革也是一直存在的。现在乌老等学者肯定的是赵等的产业化道路,但不把这种改革看作是继承传统的改革,不认为这是在传承传统艺术。
作者: merlinfly    时间: 2010-7-9 21:49

基本上赞同,称的上传统的值得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不仅仅是刘老根大舞台上的简单表演,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而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似乎离传统越来越远。
作者: 碧水蓝天    时间: 2014-11-20 16:14

俗民的传统就是民俗文化,变了调的曲子只会博得众生一笑而被忘得干干净净,因为它没有任何信仰。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4-11-22 20:31

“退出机制”既然已经制定出来,而且很多所谓“传承人”在文化部领导及相关专家的“巡视”中已然出现了致命的问题,那么就应该依照规定办事,不能让“非遗法”和“传承人认定法规”就这么成为一打废纸!不管这个传承人是谁,身份如何,“开刀”又怎样!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4-11-22 20:41

非遗保护的是传统,产业开发的是新奇!这两者相辅相成,但却又截然对立!传统与产业的发展应是两条平行线,在文化发展规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压倒了谁,而它们的中兴与消亡则由社会淘汰,而这个社会则是全民——官员+学者+艺人+普通人——组成。因此,我认为,传统不一定不适应现代,而现代面向未来亦不可避免的变成传统。之所以进行传统保护,其核心即在于在文化发展的平行线上为未来保存更多创新的元素,而不是为了钱、权而单线的向传统索取进而摒弃传统,所以非遗传承人的核心责任和义务不在于敛财造势,而在于保持传统的原生态!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4-11-22 20:42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