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7小组研讨 [打印本页]

作者: 罗欣37537    时间: 2017-9-27 13:18     标题: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7小组研讨

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选题的看法,要与儿童成长有关,比如对一个小学发放问卷研究学生阅读童话情况;在一个书店进行儿童文学书目调查;在一个社区进行阅读调查;对于一类故事进行探究,比如《白雪公主》在传承中的改写等等。
作者: 左胜男    时间: 2017-9-28 19:18     标题: 家乡的童谣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本年代的童年记忆,童谣是对儿童各种观念树立的最早启蒙,从祖辈到父辈,再到子辈三代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童年经历,有属于自己的童谣。从纵向上看,三代人的童谣跨时长达半个世纪,口口相传的童谣中向我们展示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流变;从横向上看,向我们展现不同年代的儿童生活,时代风貌。
童谣完全由方言词汇组成,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地区在生活生产中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在图书馆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资料整理困难,中国众多的地区并没有属于自己单独的民间文化作品集。
借此机会希望小组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搜集家乡的童谣,一个小组编成集子,并且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读出来,保留音频资料。

[ 本帖最后由 左胜男 于 2017-9-28 19:20 编辑 ]
作者: 张栌丹    时间: 2017-9-29 17:14

我觉得可以调查一下儿童的阅读书目,从他们阅读的偏向上其实可以反观现在儿童的关注点和心理状况,还可以进行一个纵向的比对,看看和我们在小时候阅读的甚至我们父母那辈阅读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
或者我觉得老师提到的那个,调查书店的儿童书目里,哪些是基于民间内容,哪些是从于西方之类的,这样的调查可以看到如今的儿童文学出版趋向,看看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再给出我们的意见,这样感觉也不错。
胜男说的那个童谣,感觉挺有特点,就是感觉不好操作。要是有什么好的执行方法,感觉那个会很不错。
作者: 金桓竹    时间: 2017-9-29 18:02

按照国家划分:有中国童谣和外国童谣。按照年代划分:传统童谣和新童谣。传统的童谣是靠口头传诵。新童谣是新文化运动称之为“童谣”。有人把它谱曲,用它编操,以它作画成为一种能诵能唱,能舞能练的作品,并且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
按照地域划分:有方言童谣和普通话童谣。
按照童谣的艺术形式划分:我国童谣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
我们可以研究童谣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分种类研究方言童谣和普通话童谣,也可以研究摇篮曲、游戏歌等等不同形式的童谣。童谣的研究价值还是很大的
作者: 王雪同学    时间: 2017-9-29 18:06

感觉童谣的界定稍微有点模糊啦,关键是儿歌呢还是俗语谚语之类的,操作性确实不强。
我认为可以调查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对于童话、神话中的人物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或是童话、神话人物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之类的。
作者: 虞婉瑶    时间: 2017-9-29 18:35

我认为孩子们不是通过唯一的渠道了解认识神话、民俗等,不同的渠道会对孩子们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影视化改编和直接的文本阅读以及长辈们的口耳相传对同样的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孩子们通过不同渠道知道的一个故事有什么区别,以及对孩子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者: 石文清    时间: 2017-9-29 23:24

我对于“民间故事对人的童年期成长的介入”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
这样,我们的调研对象将不再局限于6-12岁的儿童,而是面对更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去回顾他们的童年,了解这些生长于民间土壤的文化在他们的童年成长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等等。当然,为了提高可操作性,也为了细化选题,我们可以将调研对象定位于18-25岁的青年人,也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可以较好地保证调研问卷发放的便捷以及回收的质量。其次,以民间故事为切入口,可以更好地融合在民间文学课堂上学习的一些知识,将其运用到问题设计乃至后期对个别对象的深入访谈之中。以上是我关于本次选题的一些想法。
作者: 杜利莎    时间: 2017-9-30 21:56

儿童对地方俚语的传承现状
俚语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地方俚语更是代表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地方俚语在潜移默化中消失。我们可以通过分别收集自己家乡的俚语制成问卷来看传承现状。不过工程量较大。
作者: lf315    时间: 2017-9-30 23:57

我觉得不仅是儿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调查一下现在儿童对童话等儿童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受影响程度,除此以外,我们也曾是儿童,所以可以在此之上根据自身的感受谈谈针对儿童的作品的感受,尤其可注重调查一下,儿童对于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毕竟很多时候中国土地上的民间故事能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和恰到好处的方式影响儿童的成长
作者: 罗欣37537    时间: 2017-10-11 21:39     标题: 调研计划

经过谈论,我们确定了初步的调研计划:
选题:游戏童谣的调查与研究
调研计划:
一、游戏童谣收集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第十周之前完成)
1、广泛查阅资料,按“游戏名称,歌谣内容,特殊形式,流行地域”列表,同一类游戏如:(金桓竹、王雪、罗欣)

注意最好注明资料来源。
2、查阅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做成文献综述。(参考知网,网上图书馆等)。(左胜男、杨田)

二、设计问题,制作成问卷(张栌丹、周密、虞婉瑶)(第十一周做完,第十二周宣传)

三、分析问卷,形成调研报告。(石文清、刘菲、杜丽莎)(第十三,十四周完成)

四、最后检查修改调研报告。(全体)

注意:
1、我会提前在群里说我们在论坛讨论的时间和题目,大家在规定时间内上民俗网回帖。这个是有加减分的。
2、做完资料传群里,以便同学进行下一步的调研。做文献综述的同学注意把参考文献要传到论坛里。
作者: 罗欣37537    时间: 2017-11-8 23:25     标题: 《格林童话》中十大经典童话对儿童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请每个同学从以下故事中选一个分析其中对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勇敢、乐观等品质,在下面发帖讨论。11月15日截止。
1、《白雪公主》
2、《青蛙王子》
3、《睡美人》
4、《狼和七只小羊》
5、《灰姑娘》
6、《小红帽》
7、《大拇哥》
8、《穿靴子的猫》
9、《勇敢的小裁缝》
10、《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作者: 张栌丹    时间: 2017-11-11 10:09     标题: 《小红帽》体现的对于成长的影响因素

《小红帽》
    《小红帽》的版本经历几次改变,从小红帽和外婆都被大灰狼吃掉的悲剧,到格林童话中小红帽被猎人所救,再到后来的小红帽自己战胜大灰狼,可以看出小红帽的个人力量以及智慧的增长,其展现的是社会逐渐增强的对于人自我力量的肯定趋势。
    从儿童成长因素的影响来看,《小红帽》之中强调了“警惕”的重要性,但是更深一步来说,其揭示的矛盾应该是小红帽本来应该遵循母亲的话沿着大路走,直接去外婆家的原定计划,与小红帽听从大灰狼的诱惑,抛入深林采花的随性选择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背离计划的随性行为,将小红帽与外婆置于了险境。因此,这个故事告诉儿童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是,要坚定,经受住诱惑。在之后的版本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小红帽又遇上了一只大灰狼,但是这次不管大灰狼在她旁边如何花言巧语,她都不管,直接走到了外婆家,然后两人巧妙的把大灰狼打死了。这样的情节也是对于这一品质的印证——只要足够坚定,就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你。
作者: 杜利莎    时间: 2017-11-12 16:04

《青蛙王子》中的成长启示


    《青蛙王子》是格林童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长相极丑的青蛙帮助小公主找到掉进水潭的金球后,公主很不情愿兑承诺(和青蛙做好朋友)后,青蛙身上的魔法被解除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王子,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成长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启示。
    在成长过程中,朋友、挫折和适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青蛙王子》中体现了这成长的三个要素。小王子被一个狠毒的巫婆施了魔法,除了小公主以外,谁也不能把他从水潭里解救出来,丑陋的外表、肮脏的生活环境和以往锦衣玉食的生活大相径庭,正是在克服挫折,实现自我救赎过程中小王子获得了成长;小公主在与青蛙艰难的相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青蛙帮助公主找到金球后成为公主的朋友,公主也帮助青蛙破除了巫婆的魔法,体现了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人始终处于成长之中,所以适当的引导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成长。在故事中公主并不愿意和青蛙成为真正的朋友,在得到金球后就离开了,不愿打开门让青蛙进来,国外悉心教导公主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论他是谁,过后都不应当受到鄙视。”从而使公主得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积极健康成长。《青蛙王子》中体现了成长所需要的乐于助人、言而有信、一视同仁、坚强勇敢的品质。小公主的金球掉了在水潭旁哇哇大哭,青蛙帮助公主找回了金球体现了青蛙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小公主在国王的教导下也明白了做人要言而有信,不论贵贱、美丑,一视同仁对待,青蛙历经磨难终于变为王子体现了坚强勇敢面对挫折和生活的品质。
面对成长的考验,我们应当乐观、意志坚定、知错就改、勤于反思。在故事中,王子面对考验他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耐心等待和公主相遇并把握时机成为公主的朋友,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公主的抛弃和嫌弃,但是它仍然意志坚定,乐观面对这一切,即使被公主重重摔倒,仍然“炯炯有神”“满面笑容”,而公主由最初的反悔、不情愿到后来成为王子的好朋友也体现了公主的自我反思和知错就改的品质。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就比如学习,学习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但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失败的考试可能会让你对学习失去信心,这时一方面需要老师、家人的鼓励和引导,同学、朋友间的相互帮助和激励,自己也要正确、积极、乐观看待失败,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挫折是成长之路必经的,能够磨炼意志,促进成长,而朋友是成长过程的同行者,互相扶持的人,适当的引导如黑暗中的明灯。面对成长中的考验更应该坚持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坚定、乐观积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作者: 虞婉瑶    时间: 2017-11-12 22:04     标题: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启迪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渔夫撒网打鱼,打上来一条会说话的金鱼,但是在金鱼的苦苦哀求下,把金鱼给放了。回到家里,渔夫给自己的妻子讲述了这桩奇事,老太婆听说金鱼能满足一切愿望,便一次又一次地让渔夫去向金鱼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一次比一次离谱,但金鱼都一一满足了她,让她从一无所有到万民敬仰的女皇,当渔夫的老婆再次贪心地提出要成为大海的主人时,金鱼让他们的生活变回了原样,他们仍旧只有一个破泥棚和破木盆。
这个故事蕴含着两个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因素,一个是善良有爱心,一个是要懂得知足不能够贪心。
从故事的开头来看,渔夫家境贫寒,前两次撒网捕鱼都没有收获,但是在第三次捕到了金鱼之后,由于金鱼的哀求,渔夫把它放了,从他本人的角度来说也并没有按照金鱼的承诺而向金鱼要什么。从渔夫这一点来看,故事想传达给儿童的是正面的,即善良有爱心,当你足够善良时总会有回报,启示正在养成自己道德价值观的孩子们要爱护每一条生命,有爱心。
随着故事的展开,还给儿童另一个启迪那就是不要贪心,渔夫的妻子从最开始只是要求一个新的木盆,后来却越来越不满足,要求金鱼给自己新的木房,成为了世袭贵妇人,又成为了女皇,最后还妄想成为海的女霸主,金鱼终于没有满足她的愈加膨胀的贪心,将所有的一切都收回了,让老太婆最后还是在破泥棚里捧着破木盆生活。老太婆的贪心虽然一时满足了,但最终让她还是一无所有,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设置让儿童能够明白不能够贪心,要懂得对自我现状知足,知足才能享受自己的生活。
作者: 王雪同学    时间: 2017-11-13 00:05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经典故事之一,是公主系列中的一个经典故事。美丽的公主受到邪恶的巫婆的诅咒,在十六岁时被纺锭刺伤手指而死,代表智慧和善良的仙女用魔杖赶走了妖婆并救活了公主,但必须以公主和王国沉睡一百年作为代价。在这期间内,不少王子慕名而来欲一睹公主盛世美颜,但厚厚的荆棘抓住了他们,使他们无法成功。百年后,王子打猎经过城堡,收到仙女的指引来到安睡的公主面前,亲亲一吻,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公主。

此故事对儿童成长的启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碰到任何困难,就都能勇敢地去面对它。同时还能教导孩子有的时候不是不够努力,只是恰当的时机未到;坚持下去等待,才能迎接到胜利的曙光;成为最好的自己才能在等待中迎来胜利。(无数的王子听闻公主的美貌前去拯救,却被荆棘所档,而百年之后的王子受到指引便拯救了公主;公主在百年的沉睡中终于等到王子的拯救。)
作者: 密西米西    时间: 2017-11-14 10:20     标题: 《白雪公主》的成长启示

《白雪公主》以家庭为核心讲述,其读者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这个故事本身承担了教育儿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功能,在儿童的伦理教育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故事中的屠夫扮演着善良的平民;小矮人、王子扮演着解救危难的英雄,他们不放过可以对白雪公主教导的机会;坏皇后则是反面教材。这些教导主要是说给作为读者的儿童听的。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适应资产阶级伦理教化的需要,是在资产阶级文化传统下有意识的产物,它最意味深长的变化折射出儿童观念和儿童教养方面的社会变迁。
  《白雪公主》采用大团圆的结局方式,其对儿童伦理教育的意义昭然若揭:屠夫作为善良的民众不应该屈从于恶势力,而应该勇敢并巧妙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白雪公主心性善良单纯,但应该有防人之心,不应轻信陌生人;坏皇后为自己成为最美的人这一私利而迫害善良的公主,最终不会得逞,而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善良的白雪公主,最终会碰到正义而勇敢的王子来解救,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王子和公主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结局,成为这则童话的希望之光。
  白雪公主遭坏皇后妒忌而被其强行赶出宫廷,其后又被追杀。这一情节象征着儿童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外面复杂的世界。这对于儿童应对成长考验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社会是复杂的,坏皇后是邪恶的,儿童万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否则会招致灭顶之灾。                               2015213793  周密
作者: 罗欣37537    时间: 2017-11-14 14:44

这几篇经典童话中体现的无非善与恶,美与丑,对于儿童成长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记得我小时候在看《白雪公主》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白雪公主的美丽和皇后的邪恶,以及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的爱情。包括《睡美人》、《青蛙王子》等等童话中都有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东西方童话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西方童话中有纯美爱情的描绘,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成长的影响因素。王子和公主都是善良的,美好的,他们是天生一对,这对于儿童恋爱观的养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作者: 金桓竹    时间: 2017-11-14 16:06     标题: 勇敢的小裁缝 启示

1 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文中的小裁缝身体小,力气弱,他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取得了胜利。
2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碰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挫折,我们要勤于思考,巧妙应对。对于不同的困难,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文中提到的杀死两个巨人的情节,如果用活捉独角兽的方法去制服他,小裁缝不仅不能杀死巨人,还有可能搭上性命。
3 读后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裁缝不怕困难,善于思考,肯到脑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娶得美丽的公主,还做了国王。
作者: 左胜男    时间: 2017-11-14 20:31     标题: 《大姆哥》成长故事特殊性分析

童话《大姆哥》故事表现出了儿童成长的主题,但是《大姆哥》的成长故事有以下几点与一般的成长故事不同。
一、“小大人”特性与冒险故事
    和其它儿童成长童话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相比,大姆哥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少父爱与母爱,这让大姆哥身上的“小大人”特性十分让人难以理解,爱的环境使汤姆不需要在心智上过早成熟。
    通过查阅发现关于大姆哥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版本,在笔者看来值得注意的两点是:一是大姆哥父母的年龄,二是大姆哥的来历。一种故事版本是有一对老夫妇想要一个孩子,后来他们得到了一个姆指大小的孩子,类似于姆指姑娘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同时由于父母年迈的原因,他不得不有接近于成人的心智,像大人一样思考问题,像大人一样行动。自他出生心智就已经是成人水平了,借用日本学者浅见洋二的说法,即“缩小版的大人”,那么故事便不会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那么大姆哥的故事的性质中“冒险”是大于“成长”的。如果按这个思路,考虑大姆哥出身的第一种情况,便是当有钱人来买大姆哥时,心智成熟的大姆哥抱着戏耍的态度故意离开展开冒险。
二、关键人物缺失,完全自立的个人冒险
    其它故事的主人公最后实现幸福生活不仅依靠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同时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总会有幸运之神降临,让某一个关键的人帮助自己改变困境,如灰姑娘的王子,白雪公主遇到的猎人、小矮人、王子,只有公主的吻才能变回王子的青蛙,可以说没有关键人物的帮助,他们的成长历险是会更坎坷的。
    大姆哥的冒险跟其它故事的不同在于,他以一人之力,在困境中发挥自身小巧灵活的优势,将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比如当他被狼发现吃掉时,瞬间明白利用狼贪婪的弱点,使狼成为带自己回家的便捷工具,要知道如果只是姆指大小的汤姆一个人回家的话,路上必然还会有其它意想不到的危险。这样的故事设定使读者在阅读时会被情节牵动,为汤姆担惊受怕,一波三折,吸引儿童。同时和“依靠王子拯救的公主梦”相比,这样自助自救的故事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
三、现实主义色彩与浪漫的天真童趣
    童话中对现实的背离为我们再现了被习惯和世俗所遮蔽的人生,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以生命,赋予动物以沟通的智慧,童话的创作机制与儿童“泛灵论”的思维特点是一致的,这种思维与中国文学在发展初期(《山海经》)的浪漫基调是一样的。就算大姆哥和其它童话故事的主人公相比有更为成熟的心智,但是他依旧开心地主动接受冒险,这和西方文明的开拓性是有关的。
    同时大姆哥的故事和其它童话相比有更多的现实性色彩,比如贫穷夫妇想要孩子的情节、赶牛下地的情节、商人发现大姆哥要去赚钱的情节、小偷偷东西的情节都是来自于人民生活的片段。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童真童趣,比如大姆哥以戏弄商人为目的开始旅行,在旅行中主动挑战愚蠢的小偷,设计杀死贪心的狼,符合儿童善恶分明的道德观和爱玩的心理。

[ 本帖最后由 左胜男 于 2017-11-14 20:32 编辑 ]
作者: 杨田    时间: 2017-11-14 22:51     标题: 《灰姑娘》 启示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儿童首先人要善良。只有善良,你才会被善意回报,被善意包裹着,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才是善良友好的。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儿童要守时。灰姑娘正是没有守时,没有按时回去,才会无意中落下了水晶鞋。
灰姑娘的故事还告诉儿童要诚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贪心。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正是因为贪心,才撒谎骗王子,才会落了个悲惨的结果。撒谎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灰姑娘的故事还告诉儿童要正视自己,不能自卑或者自傲。灰姑娘虽然很穷,但是她不自卑,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才和王子有了幸福的结局。
作者: 石文清    时间: 2017-11-15 21:09     标题: 读《穿靴子的猫》

不同于《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为儿童带来替代性满足的童话(例如小女孩会不自觉地幻想自己是美丽的白雪公主,又或是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穿靴子的猫》这则童话的主体非人,相比较来说较少地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幻想可能,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儿童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穿靴子的猫》中可以提炼出相当多的关键词:乐观、进取、勇敢、机智、忠诚等等,这些词语构成了主人公“猫”的魅力所在,也是这则童话之于儿童成长的启发。面对分财产之后的相对不利境地,猫并没有像主人那样抱怨当下的生活,反而积极地开导主人,以乐观平和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心感染主人,这里启发儿童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不能畏惧退缩,而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勇敢面对、主动承担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其后,这只猫利用现有的局限条件去捕兔子、逮鹌鹑,更是凸显了它的聪明机智,启发儿童要在处理问题时要擅于思考、勤于动脑,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然而故事的启发性并不限于此:这只“穿靴子的猫”并不仅仅满足于当下小小的猎物,而是将其以主人的名义敬献给国王,为它的长远规划铺路,启发成长中的儿童不能沉溺于对当下蝇头小利的满足,有前瞻性的眼光与长远的目标方能成大事。面对“变成了只狮子”的妖怪,猫也觉得有些害怕,“赶忙跳上屋梁”。但危险与恐惧心理并未成为它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妖怪变成了一只小耗子,继而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了这原本强悍的对手,占据了豪华的城堡,使主人更进一步地赢得了国王的赞许和公主的青睐,由一个几近一无所有的青年翻身成为社会显贵。此处启发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惧退缩,而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勇敢的心去战胜困难,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勇而无谋,或者单有谋略却生性懦弱,都是不足以成一番事业的。其次,“穿靴子的猫”为主人尽心尽力,为实现主人的愿望赴汤蹈火,它的忠诚、守信对儿童也具有启发作用。综上所述,《穿靴子的猫》传达了乐观、进取、勇敢、智慧、坚定执着、忠诚这些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可贵品质。
从个人的成长经历看,童话故事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篇篇故事,更是童年时期情感与回忆的载体。小时候,伴着父母读的《伊索寓言》入睡,如今还记得《狼来了》、《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老太婆与医生》、《乌鸦喝水》这几篇。等到能够独立看书时,看的第一本书也是《安徒生童话》,相比于前者,它有着更长的篇幅和更复杂的情节。厚厚的纸壳为封面,在当时算得上精装本,分上下两册。仍记得上册第一篇为《皇帝的新装》,图文并茂,彩版、带拼音,排版下来足有十九页,在当时的我看来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因此每次都是读一点,下次接着读下去。很庆幸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没有过多电子产品侵扰的世纪之初,阅读,尤其是阅读童话故事,成为了我丰富自己生活的主要元素,也成了我的文学启蒙导师。在那套书中,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丑小鸭》。两册书容纳的故事很多,翻来覆去看了不下数十遍的也就是如上几篇,大概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我的文学审美观吧。看者无意,而蕴含于故事间的价值观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真正走入童话故事之中的小读者。例如在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年幼的我会对自己成长环境的温馨心怀感恩,对家庭、对父母有更深的感情;《丑小鸭》的故事稍长,但当时也爱不释手,在它饱受鸭群欺凌时满腔愤慨,为它的离开而辛酸,最后又因它蜕变为白天鹅、化平凡为绚烂而欣喜、骄傲,启发着我以一颗平等的心为人处事,也激励着年幼的我为自我蜕变的那一刻积蓄力量。那时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功利的,不会绞尽脑汁想从文本中发掘出什么,而是顺着一字一句,理所当然地顺着作者预设好的线路往下走,所得到的感触也是自然而然的。那种童年阅读童话的纯天然感觉,怕是再难找到了。
随着社会对本土文化的愈发重视,“中国本土童话缺位于儿童成长”的问题一再被推上社会关注焦点。但归根究底,我们在争取或关注的,究竟是“文化发言(代言)权”还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呢?这些舶来童话陪伴着我长大,我对它们也有着较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是下意识地去维护。在我看来,它们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在介入本土儿童成长过程中也较少地产生“水土不服”现象。中国儿童文化领域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质的创新,例如潜移默化地向儿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对国外童话的模仿与重复,即:并非为了创作、或单纯为和外来童话争个高下、争夺市场而创作,而是真正为了中国儿童成长、为了儿童文化而去创作。
本土童话创作成了一个大潮,但随着年龄的递增,与童话故事也渐渐疏远,因此提出的一些看法仅立足于个人与童话有限的接触以及童年相关经历,确未对当今童话市场进行充足而详实的了解与调研,如有偏差,期待老师与各位同学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石文清 于 2017-11-15 21:16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