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1 20:41     标题: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作者:孙龙 刘维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1-5-19 10:55:00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9 18 版“区域”文章之一。


  如要筹建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要特别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现实和学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濒临式微或者消失,令人担忧。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今年活动的主题“博物馆与记忆”,有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希望借此来唤起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珍视。

  建新馆成必然选择  

  “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非常必要。”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在刘魁立看来,目前国内普遍存在过分推崇外来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使我们试图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时,缺乏内在的文化支撑。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建有民俗博物馆,也经常举办民俗博览会(如婚礼、节日等),但无论是学者,还是公众,都感觉这只是民俗场景的展示而已。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彩萍认为,民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需要通过民俗文物来展现。作为博物馆,特别是民俗博物馆,“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只用照片和文字进行描述,或者用现代人的表演再现过去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用过去各种各样的民间物品来构成旧时民间物质文化的大体形态,然后附加相关说明,来展现过去民间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等。

  目前,国内近40家民俗博物馆均面临如何发展的困局。与综合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相比,它们缺少统一、明确的规划,还处于自发的摸索发展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叶涛认为,单独建立新馆是民俗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地方的民俗博物馆依托当地的庙宇而建,但由于民俗博物馆的自身特点以及对空间的特殊需求,现有庙宇对民俗文化的展示有相当大的限制。”叶涛认为,我国应建立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以此来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礼仪,因为包括全国唯一的公办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内,现有的民俗博物馆都无法承担国家级民俗博物馆所应承担的重任。

  民俗博物馆“归属”模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呼声不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3000多座,年均新增博物馆超过100座。但是,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一直未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复杂原因。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民俗文化,之所以一直没有立项建国家民俗博物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单位能够承担此项任务。”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管理,文化类的展馆由文化部门管理,民俗博物馆应属于哪个部门管理?”徐艺乙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他认为,除了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外,“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还需要民间的物质文化研究作支撑”。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往往忽视了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不注重实物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这些都是我们在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是否建国家民俗博物馆还不好预测,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我们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一段历史进行总结,就可以汇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实物,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这样建国家民俗博物馆也未尝不可;如果把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待,称民俗博物馆恐怕就不大合适了。

  叶涛认为,民俗作为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仅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示,此举尚不能代替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民俗文物,如何保护民俗文物?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民俗文物方面的制度和标准。李彩萍告诉记者,中国民俗学会曾呼吁过此事,但它需要国家提供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所以付诸实践的难度很大。

  大力支持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我们怎么去促进、保护它,其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研究和思考。据了解,目前有关方面已立项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之所以以此命名主要是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强调展示馆与博物馆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相关人士认为,这还是一个新课题。

  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我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中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贡献,那么,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如何展现?曹幸穗认为,如要筹建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要特别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现实和学术问题。

  此外,建立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还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李彩萍认为,与前几年相比,国内关于民俗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就民俗博物馆来说,它需要具备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国内还十分缺乏。

  目前,我国民俗博物馆内科研机构的设置、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与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均存在较大差距。温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温州民俗博物馆,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许。有学者表示,温州大学在发挥其科研优势的同时,将教学、科研与市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地方民俗博物馆之民俗研究基地的功能,而大多数民俗博物馆的这种功能尚未得到体现。

  “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展示这种根基,国家民俗博物馆应承担起这种重任。”叶涛认为,在国家今后的规划中,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建设、支持力度。据专家介绍,德国等欧美国家的民俗类博物馆,其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一些基金会,这种模式对于我国筹建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具有借鉴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孙龙 刘维维)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1 21:15

如果国家准备立项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又能怎样?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1-5-21 22:09

这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俺觉得,还不如建个“非遗馆”的好!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1 23:06

据我所知: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民委直属事业单位,1984年11月开始筹建,1995年5月正式挂牌。将近三十年了,目前还在筹建中。多难,可想而知。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21 23:44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是啊,民俗博物比民族博物更宽泛,例如东岳庙的北京民俗博物馆,是属于地方性质的,也有很多地方建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但是就地方文化事业单位而言,连地方博物馆的基础建设都跟不上,民俗博物就很难说了,倒是现在有很多地方的非遗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2 14:01

日本民俗博物馆,去的人很少,冷冷清清的。
基本上是个不断赔钱的机构。
博物馆的人都想往外跑。
福田亚细男先生就是从那里出来的。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2 14:03

以中国之大,还是各个省量力而行,谁有钱谁建。
国家民俗博物馆,建起来百分百是个吞钱机器。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2 14:56

如果此事有利可图,北京市早就动手了,就像中华民族园一样,专家们还在论证,他们已经动工了。何不将计就计,将其改为“中国民俗博物馆”。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2 14:58

请政协委员们考察一下,弄个提案。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1-5-22 16:17

顶顶顶。

无论是什么名称,目的是宣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好。完全可以借非遗保护的东风,让国家民俗馆建起来。目前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外公开开放的公益性单位,赚钱不是它们的功能。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22 17:24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弄个提案是好的!!!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2 17:44

此事已议多年——大概只是民间在议,类似秀才造反。
筹建全国性民俗博物馆是件大好事,但其难度恐学术界难以想象。不过国家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不遗余力推进,也似乎没办不成的事情。
资金投入必须很大,整体规划必须兼顾,管理经营必须超前,应该不是赔钱的买卖。

眼下,“非遗”比“民俗”招人喜欢。
非遗很雅,
民俗很俗;
非遗赛公主,
民俗类村姑;
非遗很时髦,
民俗很老旧;
非遗很学术很清晰,
民俗很民间很模糊;
非遗很政府所以很来钱,
民俗很草根因此多赔钱;
办非遗馆招牌响亮左手文化右手产业很政绩,
办民俗馆理解多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很纠结。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1-5-22 19:45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2 18:26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1-5-22 17:44 发表
非遗很雅,
民俗很俗;
非遗赛公主,
民俗类村姑;
非遗很时髦,
民俗很老旧;
非遗很学术很清晰,
民俗很民间很模糊;
非遗很政府所以很来钱,
民俗很草根因此多赔钱;
办非遗馆招牌响亮左手文化右手产业很政绩,
办民俗馆理解多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很纠结。..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2 19:44

博物馆,物是第一位的,民俗博物馆亦然。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到底需要多少民俗文物藏品?事涉56个民族习俗的方方面面,那是一个极其骇人的量。
博物馆藏品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型的国家级的海量的成系列的藏品的搜集、征集,想必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方面,钱再多也不一定济事。
历史文物有着严格科学的鉴定标准,民俗物品能否称民俗文物?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现在各地民俗博物馆,大多隶属于文化、文物部门。国家要建民俗博物馆,且非要给它找个婆家,还是文化部门比较合适。
但是,国家文化部要建,也必定是热衷于建非遗博物馆,不会去建什么民俗博物馆,这恐怕正是后者的尴尬之处。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2 21:18

张先生有亲身体验,因此谈得切中肯絮。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2 21:39

奥运会建了那么多体育场馆,如果有远见,其中的一个馆该建一下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民俗博物馆,可惜现在有些场馆变成小商品市场了。别误会,随便想想而已。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3 12:48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2 21:39 发表
奥运会建了那么多体育场馆,如果有远见,其中的一个馆该建一下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民俗博物馆,可惜现在有些场馆变成小商品市场了。别误会,随便想想而已。

作者: 蜜三刀    时间: 2011-5-23 15:13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理由同品三之外,我再发挥几句。
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国家民俗博物馆该收藏什么,不该收藏什么,谁说了算?
再说了,你收那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见惯了的、土里土气的坛坛罐罐,给谁看?
老百姓自己肯定不会去看。
老外也不会有几个人去看。
国家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借助实物的展示,保存民族记忆、强化民族认同、进行国民教育,而中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记忆主要源于其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有历史博物馆,就足够了。
日本(乃至韩国)为什么重视重视民俗博物馆?这跟他们重视民俗学是出于同一个理由,因为日本文献中的历史记忆都跟中国有关,日本的高雅传统都是源于中国的,而近代日本为了脱亚入欧,跟“东亚病夫”划清界限,就只有借助于民俗学包括民俗博物馆重新认识和建构起国民性。
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民俗学乃至民俗博物馆,对于中国的意义,主要是认识和发现被国家正统历史压抑和忽视的乡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重建乡土记忆,因此,民俗学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主流学科,民俗博物馆也没必要国家化。

说民俗博物馆能抵制外来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伪命题。
能够进入博物馆的东西,一定是已经死了的东西。
依然活着的东西是无法进入博物馆的。
已经死了的东东你如何去弘扬,依然活着的东西无需你操心去弘扬。

说民俗博物馆将服务于民俗学研究,更是一个伪命题,道理大家都知道。

俺就不明白,俺们土生土长的民俗学者,为什么就这么热衷“国字号”呢?
民俗的事,既然是民间的事,还是留给民间的热心人士去办吧,他们肯定比国家办得好,国家肯定办不好!!!
我敢拿品三的脑袋担保!!!

[ 本帖最后由 蜜三刀 于 2011-5-23 15:43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1-5-23 18:07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严重同意蜜三刀大人!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24 11:09

一个故宫就手忙脚乱丢人现眼,再弄诸如此类的博物馆,不知还要闹多少笑话。
建博物馆初衷没错,是美好的,善良的,想象中的博物馆更美好!关键是博物馆建好后,哪些人来管理、怎样管理与应该怎样管理、应该由什么人来管理肯定有很大出入的,谁也不能保证故宫闹剧不再上演。
博物馆也是伤不起!不管前面加上历史、还是民俗。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24 11:11

有两建议:加强公共民俗学的普及,鼓励民间自办博物馆。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4 12:56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1-5-24 11:11 发表
有两建议:加强公共民俗学的普及,鼓励民间自办博物馆。
民间自办博物馆,贵在品质,难在坚持。
品质需要专业保证,坚持需要银子支撑。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4 13:06

博物馆,包括屡遭诟病的故宫博物院,欲说还休的民俗类博物馆等等,都是重要的无法被别的什么代替的社会文化教育设施(机构),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看,它不太可能在可以预见到的不远的将来消亡。
至于这类机构究竟应由谁来办?政府、社会、个人都不会缺位,分门别类,各办各的,应是潮流和方向。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5-24 16:21     标题: 回复 23# 的帖子

民间自办博物馆恐怕操作的可行性不大。博物馆不盈利,国家尚不轻易养起来,何况民间。我觉得国家能出面办是好事,只是恐怕又可能沦为下一个故宫笑谈。

PS.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官网很靓http://nfm.go.kr/index.nfm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4 17:56

国家这么大,民族这么多,民俗文化如此丰富,早就应该有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现在建设已经很晚了,抢救都来不及了。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办此事,而是如何办此事,怎样办此事。政府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为什么能办起来,小小民俗博物馆就这样难?民俗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政府有责任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去保护它。民族博物馆从1985年立项,至今还没有馆址,没有建设起来,是中国不需要这样的博物馆吗,显然不是,有关部门的无知和失职,才是应该检讨的。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4 20:01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4 17:56 发表
国家这么大,民族这么多,民俗文化如此丰富,早就应该有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现在建设已经很晚了,抢救都来不及了。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办此事,而是如何办此事,怎样办此事。政府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奥运会、亚运会、 ...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5-24 22:42

现代化全球化造成了传统民俗急剧消亡,以博物馆形式加以保存展示是必要的。另外,博物馆不一定展示的都是消亡的民俗,现存的也可以以动态形式展示啊。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4 23:20

提出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即便不建博物馆,讨论一下也是有益的,献丑了: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 本帖最后由 陶立璠 于 2011-5-25 07:16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5 10:08

我来回答第三个,这个问题比较好答。
民俗博物馆不能建在北京。
理由如下:
1,北京地皮太贵,拆迁费用太高,建不起。
2,北京缺水,人不杰,地不灵,无法滋润中国民俗。
3,北京的旅游资源太多,来北京的人,都是为了挤长城、挤故宫,没有人到北京来看乡村生活。
4,北京气候不适宜四季旅游,非遗博物馆若是建在北京,一年倒有五六个月得关门休息,不利于经营。
5,四条太少,可第五条暂时还没想出来。
6,存目,凑个数,六六大顺。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5 11:43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5-25 10:08 发表
我来回答第三个,这个问题比较好答。
民俗博物馆不能建在北京。
理由如下:
1,北京地皮太贵,拆迁费用太高,建不起。
2,北京缺水,人不杰,地不灵,无法滋润中国民俗。
3,北京的旅游资源太多,来北京的人,都 ...
哈哈哈哈!尊敬可爱的施老师!
作者: 嘉礼堂    时间: 2011-5-25 12:39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回答陶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博物馆的定义本身似乎就包含了非盈利这一条。
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7%89%A9%E9%A6%86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会议上,将博物馆正式定义为是:

    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5 15:52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请允许我试答上面陶老师提出的12个问题。看法不一定对,权当交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陶老师及各位先生批评指正。
1、答:需要,但筹建难度极大。
2、公益性质,免费参观,但不排除增设一些有偿服务性项目,如购物、演出、特色餐饮等。
3、不是非建在北京不可,但也不一定非要离开北京,因为各有利弊。
4、一个国家级大型民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从硬件到软件,从展馆建设到内部展陈,从主体馆舍到附属设施,以及随后的管理经营,涉及学科和专业甚多,只靠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远远无法承担。当然,只谈民俗学专业的部分,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应该能够胜任。
5、最好是开放与封闭相结合。
6、采取复原性的、开放式的展示方法,复制和重现民俗的生态环境。
7、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有组织的搜集整理;二是动员民间力量,采取捐献和收购相结合的办法来征集。
8、这个太专业,一下子难以回答。
9、可以作为附属的专题展览来考虑。
10、信息有限,难说。
11、很重要的位置。具体的主要看如何分类布展了。比如,是按民族分?按历史时期分?还是按事像分?诸如此类。
12、这个问题不宜非此即彼。从传统的博物馆性质来讲,应该是公益性的。但从现代文化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角度讲,可以在其它辅助性功能方面提供多样化有偿服务,这在国外也是有先例的。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5 17:56

请陶先生允许我也试着回答这12个问题: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答:中国不但需要,而且是特别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不要以为民俗离我们很近,其实,是现代化的大潮中,民俗已经一天比一天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打个蹩脚的比喻,我们的孩子们快要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了。因为他诞生以至赖以生长的那个民俗场景早已经消失了,他们的魂已经无法附体了,他们尽管活着,但是灵魂却在四处游荡。民俗就是我们的灵魂附着的肢体。作为一个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至今没有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这是耻辱。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现在表现出缺乏信仰?不是我们的国民缺乏信仰、没有信仰,而是我们国民的信仰没有了依赖的肢体、没有了附着的身躯。我们的民俗快要荡然无存了,快要被钢筋水泥挤压得体无完肤了,建设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实在是无赖之举,也确实非常紧迫。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答:应该是国家管理的,不应是私有、私营性质的。在此,我觉得还应增加一个问题——
怎么样规模、规格的民俗博物馆才是属于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因为这一问题决定着后面问题的回答。
答:既然是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应该涵盖全国各个地域、民族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应有历史的延续性。陈设的不仅仅是物什,还应有大量的场景、建筑,要回归其时代特征。非此,就不是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这样占地面积就要非常巨大,没有好几千亩面积是难以承担国家级这个重任的。最好是既有平地,也有山地,就好展示方方面面的民俗场景了。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答:这个不应死扣,在北京更好,在西安也不错啊。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答:我想,均应该是有的。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答: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应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答:用空间,采取场景布置,我所见到的有两处经验可以借鉴,一处是张贤亮的影视城,一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布置的农耕场景,名称叫农耕博物馆还是什么的,记不清楚了,反正很具象。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答:这里,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民俗文物?我觉得能够反应或者是代表民俗特征的物什就是民俗文物。它在民间,就是物什,就是某个建筑体,在博物馆,就是文物。怎样征集?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倡导捐赠、捐资,办法多得很,在此就不唠叨了。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共产党办不成的事。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答:这是个难点,比征集文物还要难,比建设场馆也要难。具体办法多的是,关键是能否做到位,这需要真正的民俗专家鼎力配合,才能完成。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答:这个问题很及时,也很重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如果缺了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文物,那无疑是一个硬伤。上一个问题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也就应该能够解决。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答:官党的事,贫下中农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答:据我在各地所见,对于少数民族民俗往往有夸大之嫌,而忽略了主体民族民俗的展示。我不是大汉民族主义者,我觉得应该恰当展示就可以了。主要是少数民族民俗往往很鲜艳很灿烂,布展之人自觉不自觉就走极端了。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答:应该是公益性的。如果是私营创办,盈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我再补充一个问题:
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应该怎样建设?
答:发动各省市力量,如筹建世博园一样,各省市建设各省市的,保证立马成功。
胡言乱语一通,献丑了,见笑了。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1-5-25 18:04

这个话题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策划的,我从中起了一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看来,这个话题弄对了。
认真学习各位的高见。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8 08:28

热烈的讨论怎么戛然而止了。难道秘书长画了句号。我正在关注各位的高见。
车前子不亏博物馆出身,洞悉其中的艰辛。不过按照大家的设想,可不可以建一个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不占用地皮,又很低碳,还可以及时共享,何乐而不为。请大家设想一下,贡献方案。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8 10:03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8 08:28 发表
可不可以建一个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 ...
这真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建议!
有可行性,还可远程参观。
我愿意贡献我这些年拍的所有民俗图片,供免费参观、下载和使用。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8 10:55

陶老师在一步步把我们往正题上引了。
数字化博物馆是个新鲜事,起码在中国可能是这样吧?
它的优势是不受空间限制,在实物模拟及展示和影像视频等方面有更大自由度。无限的开放性,方便了天南海北的研究者、喜好者,极利于各种资料收集保存,资源共享。
它最为遗憾之处,大概就是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物”,使博物馆的“物”成了虚拟的“物”,让求知成为方便,眼观手触的愉悦成为虚幻。
如果在真实的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之外,再辅以虚拟的网上数字化博物馆,那才叫精彩无限!但这个恐怕很难实现,所以说了也等于白说。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1-5-28 10:56 编辑 ]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8 16:31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有数据库,而且容量不小。各省的非遗保护机构也有不错的数据库,库容很大,但东西不多,资源浪费了可惜。现在就看那些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博导们想不想揽这个苦差事,肯不肯花点钱做这件事,估计很难有勇者为。爱东已经表态了,我想只要大家努力,希望并不是没有。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28 17:14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8 16:31 发表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有数据库,而且容量不小。各省的非遗保护机构也有不错的数据库,库容很大,但东西不多,资源浪费了可惜。现在就看那些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博导们想不想揽这个苦差事,肯不肯花点 ...
数据库不能浪费,所以要存东西,同样存的东西也不能浪费,要拿出来给人用。

现在很多非遗试点地区都建有数据库,但大多数时候是为了给上级领导作展演,很少给需要的人用。

所以无论是实体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都要是公益的,要推广,要让更多人会用,能用。不然又像大集成那样,很多都进了仓库,用的太少也划不来。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28 17:18

在搜集方面一定再也不要按行政区划来划分民俗文物了,民族民俗可以单独开来,地域文化馆可以由几个省市区联合来办,总之中国民俗博物馆最终的形式一定是大观园的形式,琳琅满目,但有方便的观阅系统,有简洁方便的分类,便于检索,便于使用。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1-5-28 17:44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设施,网上博物馆也应让公众获得同样的感受才是。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28 21:58

我们先搭建?
作者: TeigEnte    时间: 2011-5-29 04:20

好热烈的讨论,凑个热闹。
稍微改动个字句顺序,把“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改成“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而且“博物馆”还得是复数形式才好。
民俗知识具有本土性、地方性,民俗学很依赖也很受益于草根阶层的热心投入,公众的义务参与,民俗博物馆实际上是公众参与的平台。没有博物馆,想发展公众民俗学,难。所以建民俗博物馆很有必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俗博物馆的定位:民俗博物馆的构想中,公众处在什么位置?没有公众,民俗博物馆就成了保存文物的机构,和其他博物馆没有本质区别,意义不大。有本土公众参与的,就不太可能是国家层面上的。
另外,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很容易被意识形态化。这方面德国有些不愉快的经验的。柏林的国家民俗博物馆是1934年建立的,战后主体收藏归东德,统一后又合而为一,改名为“欧洲文化博物馆”。只有不同主题的特展,几个月更换一次,没有常规展览。估计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你怎么确定什么是“典型的”德国民俗文化?即便你能确定的话,这民俗文化也一定包含精神因素,你怎么把它展示出来?
博物馆一定是要被养着的,不能让文化机构自己去创收。不能什么事都让老百姓自掏腰包,老百姓不不是什么税都付过了嘛。
所以在没有制度化财政保障的情况下,博物馆轻易上不得,这是个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苦差。北京城的中轴线不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了嘛,那纪念堂该怎么处置呢。其实是一样的问题。建起来再关掉,肯定是为难事,会伤害地方文化认同感,还不如压根没有。西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济形势好,上了不少地方民俗博物馆,民俗学的毕业生就业很顺利,皆大欢喜。九十年代以后,财政江河日下,维持艰难,一个个博物馆被关闭、被合并,不再设立新岗,现有工作人员退休一位取消一个岗,很是让很多人伤痛的。
总之,建博物馆是好事,但还真是需要仔细讨论,需要那些有博物馆经验的人多考察分析一些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元文化、合而不同的国家,看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5-29 04:53

引用:
原帖由 TeigEnte 于 2011-5-29 04:20 发表
好热烈的讨论,凑个热闹。
稍微改动个字句顺序,把“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改成“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而且“博物馆”还得是复数形式才好。
民俗知识具有本土性、地方性,民俗学很依赖也很受益于草根阶层 ...
对!吴老师提到的这些经验和思考确实是要重视的,希望国家要是要研讨这个问题,一定多一些考虑,谨慎,这个不是形象工程,不是短时间能塑造起来的东西,多论证,多论争,提出比较周全的方案,也许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9 08:43

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与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其结局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效果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建设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与实体建筑民俗博物馆,并不矛盾,不冲突,而且能够形成不同大众需求上的互补。但是二者却互相不能取代,各有各的特性。
退而求其次,建设网上数字化,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作为。

中国的政体、中国的民众是很奇特的,而对于民俗的认知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启蒙阶段,真正有清醒认知的没有几个。因此要想正正规规建设民俗博物馆,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也不是就不能建设,这,关键是要看主持者的气魄和作为了。这些话说来就长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我再唠叨。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29 12:24

所以在没有制度化财政保障的情况下,博物馆轻易上不得,这是个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苦差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1-5-29 12:27

网上博物馆,很好的提议,现在的技术很发达。不过要有博物主管部门牵头好。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9 13:31

最好找有关科技公司,比如汉王公司,他们一定对数字民俗博物馆感兴趣。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9 13:39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9 13:31 发表
最好找有关科技公司,比如汉王公司,他们一定对数字民俗博物馆感兴趣。
陶老师说得对,应该找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我们至多做点参谋,提供点资料,学者以学术为主业,不可能用自己的精力去建网上民俗博物馆。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1-5-29 13:51

是啊,多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更不能少了现存的博物馆体系的支持。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9 17:32

招聘网络高手,拟定数字博物馆的框架,虚拟的,不一定很详细,可以不断补充。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畅想出真知。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9 17:32

一座“超越时空的紫禁城”近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把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木结构建筑群以及近千件殿内珍藏尽收眼底。“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是目前中国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虚拟世界。新华社发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9 17:35

点击可能会受到启发:
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http://www.chinavr.net/beijing/gugong/index.htm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1-5-29 22:04

两个网页都看了一下,
设置太简单,
东西太少,
让人看了之后,
以为故宫没什么东西。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1-5-29 22:54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5-29 22:04 发表
两个网页都看了一下,
设置太简单,
东西太少,
让人看了之后,
以为故宫没什么东西。
看来胃口不小,故宫被吃了,民俗博物馆小菜一碟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