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竹溪寻觅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2     标题: 竹溪寻觅系列

竹溪寻觅之一
                千年长城土关垭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2007年正月初三,午,携子同上关垭子。

  走上关垭子,想起很多事件。在这儿,有一站四代辉煌而后湮灭无闻的欢乐宫,有解放竹溪血泪成流的旧战场,有改道成新的人造景观,更有历时千年的楚长城。
  先说说竹溪县的来历: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76年,流民涌进湖北襄阳府辖地,为安抚流民,原杰都御史上秦,申请设置州县,从而加强地方的管理安置。上谁所秦,以竹溪河为竹山县西南名河,于是割竹山县尹店社成竹溪县。1477年2月,竹溪县第一任知县曾熙到任。1949年5月30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三,解放竹溪。5月31日,新中国首任县长杨绍轩,那是竹溪县人民政府秘字第一号布告。
  解放竹溪,不得不提到关垭子。
  1949年5月。; 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在关垭子等地摆下“一”字长蛇阵。关垭子横亘鄂陕交界处,海拨850米,坡席30左右,形如马鞍,扼守要道,易守难攻。自明嘉庆初年,即设置边卡,时任总兵路超吉带兵驻防。为竹溪西咱要道。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9军发出“打出汉中草药去,锦旗全陕南”口号,5月30日,国民党军117师158师弃城奔溃。竹溪锦旗。
  
  竹溪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边缘,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西与陕西省平利县,即为关垭子。1939年,开通汉白公路,从关垭子脚下通过,真通陕西与湖北。1983年定为国道“316”。当然,现在已不是。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成语有“朝秦墓楚”之语,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时人称“朝秦暮楚”来源为: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其实不然,在我县却有另一种说法,那就,由于竹溪地处秦楚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于是在两交锋中,常常形成早晨被秦国抢去,晚上又为楚国收回之故。是为“朝秦暮楚”。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楚国的国君被周朝封为子爵(後自称王爵),说明在周朝的诸侯体制中属於比较低级的。通常子国与男国都是一些地域很小的国家,但是楚国的幅员却很辽阔。全盛时期,楚国的辖地涵盖了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全部、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一部,在战国时期是地域最广大的国家。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 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竹溪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这儿,关垭子,“朝秦暮楚”的故事发生了。
  自然,楚长城也在其中的。

  
  据说,此墙为粘土混合糯米汁夯成,为公无前600年至今,高5米许,宽2米许,左右土墙间隔50余米。

  据《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长城筑于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年,齐攻楚,见楚有方城作城防,工事坚固,齐不战而罢兵。这里的方城,就是楚长城。此长城,南北绵延数百里。当时许多诸候国,都修有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把攻伐扩张北顾中原继而称霸中原作为立国之本,以实现先王“观中国之政”的理想,楚长城便由此应运而生。在楚长城中作为防御体系的关隘城堡多得不胜枚举,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居庸。庸,即竹溪古地名。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记载:“山有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竹溪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关垭正处于此处。
  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长城)的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而楚国自公元前684年首次出方城塞伐蔡灭息,多次征伐诸侯都是出方城塞。齐桓公以“八国联军”伐楚,楚屈原“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阻止齐人南下,齐只能在方城外虚张声势。方城塞对于楚国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 公元前312年,趁秦、楚大战之机韩、魏得以攻入南阳盆地,但这一次还是绕道陕南而非强攻方城才得手的;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联合击楚,终于攻陷方城塞。楚国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领土和方城屏障,自此一蹶不振,终被秦所灭。
  在保存较好的地段,城墙旧貌依然:墙体底宽3米,顶宽2米,高4~6米,上部外护墙还残存垛口(雉堞),城墙全为干垒构造,石块大小搭配,根据地形变化,采用平垒、斜垒或斜立垒,把未经或只简单打制过的石块整合成坚固的一体。
  
  这是古长城横断面情况,白黄间隔,各2寸许。不知何故?
  长城是中国古代诸侯国之间、封建王朝与民族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斗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彼此为防御计,先后各在封土边疆筑起数百至数千里的长城。公元前7世纪,楚国在缯关(今河南方城)东北率先兴修方城(即楚长城),随之,齐、魏、韩、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此后,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及明等朝代,均兴筑长城,规模最大的当推秦、汉、明三代。由绵亘的城墙和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等组合而成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从春秋战国到明代的2000多年间,有 8个诸侯国、10多个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横贯中国北部的秦、汉、明长城,均超过50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另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为6,700公里),合14,600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在西方也常被称为中国长城。长城平均高6-7米、宽4-5米,是建于中国古代的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至于欢乐宫,不说也罢。那是竹溪解放前位处于关垭子的一处道观,在关垭子北方山尖,可见其旧址,只是,十年前,可见一门四代旧气象,只是,今日只见一堆乱土。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4

竹溪寻觅之二
               秋沟塘口话塘驿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走下关垭,就是秋沟塘。据说,距县城70里。
  秋沟塘,位于蒋堰镇西方12里秋沟口,因古时是兵哨,传送公文的站口,(叫做塘)又多生秋树,故名秋沟塘。
  所在县志旧载:明成化建县后,有社九个,里三十六,塘讯十八处。竹溪在明时未设兵防,康熙四年,七年,始墙设。驻兵近千,秋沟塘是仅仅次于与四川接壤的向坝三溪两站,驻兵50余名。蓁余各塘驻兵在10到20名之间。
  那么,什么叫做塘?驻兵作什么用?它与双站有什么区别?竹溪塘讯起始起什么时候?
  明清时,竹溪至郧阳府有传递军政文报的驿道,其中即有到陕西平利。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竹溪成立邮政代办所,1919年(民国八年)成立三等乙级邮政局。但邮件均为肩挑背驼。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开通竹溪至平利铜线电路,可以电话通讯。到解放时,也才一条电话线路。1942年,开通至平利邮路。1954年,邮件到平利为自行车邮路了。1962年始为汽车代运。1939年6月,修通至平利干道汉白公路,但属于陕西省管辖。1967年始属交回湖北省管辖。1983年,定为“316国道”。
  这都是通过秋沟塘的。
  那是一个驻兵防守,传递文书,等等作用的所在么?
  在这儿,我不仅仅想起这些。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欧胜宝兄日日流连于此。因为,秋沟塘口,也是他的家乡,他生长成长的所在。当月色慢慢地流过公路时,我们也是这个日子,正月初三四里,在秋沟塘漫无边际地走着。从欧老师口中,我知道了一个故事,秋沟塘人的故事。邬姓人家,住在高高的秋沟塘上,光秃秃地山顶,那个解放后起出秋沟塘,走出一个穷山沟,到西安工作的汉子,不愿意在异地外乡宝贵荣华,回到了自已的家。
  他有三个还是四个儿子?好象还有两个还是一个女儿吧?那十多年前的谈话,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只知道,小儿子在欧胜宝老师的班上读书,但,学习却不甚好。
  后一代远远跟不上他们的老一辈呀!我想。在今天,在秋沟塘的今天,他们的日子可好?
  正是在这儿,走出了欧胜宝,这个竹溪县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名师,也正是这儿,当竹溪建县初始,书院为竹溪培育学子时,1476年的兴办儒学,1718年兴国义学,1756年重修书院,热心于竹溪教育的人们捐款捐物,献地献田,在16处助学之所中,秋沟塘居第三名,占全县助学十分之一强。
  秋沟塘,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来有自呀!

  然而,什么是塘讯呢?
  封建王朝于元明时代开始设塘讯管辖。到清末民初即建乡建镇,沿袭至今。此置塘讯,驻兵防守,在地立烽火台,以作报警。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是不是“烽火戏诸候”? 
  明清军队驻防地,设驿站关卡。汛地: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都称讯,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而“塘”据《六部成语兵部·塘兵》:“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塘汛因此得命,又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称:“汛,假借为讯。”因此,称“塘汛”或“塘讯”都可以。
  塘讯中有水塘与旱塘之分,据水路而水塘,把旱路则旱塘。
  塘讯有传递“塘报邮讯”地之意。与十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地名有相似之处,古代又称驿站;旧时,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间,官方有“塘报”,四川早期报纸的雏形。如绵州才子李调元为避白莲教起义军逼近绵州战乱,去成都旅居月余,就是从塘报上得知“罗江万卷楼被烧了”的消息,急忙回乡,为书籍“招魂”,建书冢立石碑。 
  
  
  中国古代在交通要道处,设置驿站,供官员往来和文书邮递,用于信息传递。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生产和贸易对话的邮驿,秦、汉设驿骑,汉代各地设有传舍供歇宿,每隔30里,设驿一所,并置邮亭。唐代形成了以京都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邮驿网络,驿路也分水、陆和水陆兼办三种。宋代每隔10里或20里设邮铺,有铺卒递送公文,大路设马递铺。元代称“站赤”,分水站、陆站,当时的交流范围已及欧亚两州。明代驿站遍及全国。清代设驿站、铺递,至光绪二十一年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邮局,才废驿制。
  顺便说一句,汉高祖刘邦曾出任过泗上亭长,也就是说,汉高祖,也不过是一个乡镇邮电所长起家,或者说,是一个小兵站站长起家的啦。
  远距离传讯通道,除烽火台外,平时通讯往来则普设驿道,每到一处则设驿站。《汲郑》载,“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可见沿交通要道设置驿站,在汉时已连成邮递线路网络。秦统一全国后,建36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正是通讯系统网络化、信息语言通用化的新开端,使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在信息思想与传递方式上也是重要革命。
  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叫做站赤。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站赤分为陆站和水站。元朝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立,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的交通。


  邮驿是我国古代国家建立的通信传递机构和制度。在全国交通要道上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由地方官派官兵官司理,配备驿使、人夫、车马、船等交通工具,担负传达命令、传递官府文书、接送官司员和运送物资的任务。驿站又是过往官员、驿使食宿和换车马的住所。秦以后各朝代均有邮驿法律,驿站管理制度。古代邮驿从周代到清代末延续了三千多年。
  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这些休憩处或称为“邮”,或称为“亭”。有的研究家认为,这些称呼,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决定的,比如说,步递停留之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
  邮驿,历代都明确规定,在全国交通要道上都要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由地方派官兵管理,明代时设有“驿丞”,是专门管理驿站的官员。驿站除了提供食宿之外,还要配备驿使、人夫、车、马、舟船等。驿站的管理也很严格,如汉代的驿传就明确规定,到达之人必须出示“尺五寸之木”制作的信符,进行检验。所传之信需封盖御使大夫的印章,且规定“以封数多寡为缓急之等差。”
  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开始与驿站相辅而行,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
  宋朝将领岳飞率领大军北上抗金,本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由于奸臣秦桧的陷害,一日之内接到十二道金字牌,只得含恨班师。这“金字牌”究竟为何物?《宋史》载:符券中有种叫檄牌,用木简制作,其制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字牌可日行400里,邮置之最速递也,凡赦书及军机要切则用之,由内省发遣焉。”《词源》解释道:“金字牌,宋制,分三等,即步递、马递、急脚递。又有金字牌急脚递,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闪电,望之者无不避路。”由此可见,金字牌其实就是寄递紧急公文的牌符。

  当然,国外也差不多。公元前6世纪时的波斯帝国,著名国王大流士以京城苏撒为中心,开辟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道通信网。驿道十分宽敞,沿途设有驿站,随时有信差备马以待,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帝国各省,各地的消息也通过这一通信网源源不断呈送到国王面前。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端的萨底斯,全程有3000公里。通过驿站信差们的日夜分段传递,只要七天信息就到达了。可见其效率之高!
  你想没想到过,马拉松的故事?   
  
  也就是说,塘讯,也为驿站,竹溪有驿路三,秋沟塘为其中之一。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5

竹溪寻觅之三
               龙山凹里柴火酒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竹溪多竹多溪而定名。两大源头河之一,则源自龙山凹。县南山中,有一条源头河,河为汇湾河,是竹溪县最大的一条河,此不细述。竹溪河为县名来源,那是发源于县西北龙坝东岱顶,箭竹丛生,两岸竹林茂密,是河名的原因。此河旧称竹溪河。县西,龙山凹河,流经阳坡,洞沟入大河,其上则有来自秋沟塘的秋沟河,名叫洞沟河。此河旧称县治河。这两河汇于廖家河处。洞沟河从欧胜宝老师家门缓缓地流过。山青水秀,林密竹翠,是不是成就了欧胜宝之一竹溪名师的原因之一呢?
  而龙山多柴火酒,却一定是这条河成就了的。
  竹溪境内有河191条,其中大河7条,中河59条,小河131条。水量是市省国贮水量的近两倍。7山2水1分地,是竹溪县最大特色。可这并没有成为竹溪人致富的资源,却成为竹溪县贫穷的关隘。
  比如说,龙山凹。龙山主峰高1394米,主峰形如龙头,伏视山凹,故名之。周围山高多为900米左右。

  欧胜宝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调动到十堰市第一高级中学后,我们就不再龙山背柴火酒啦。那些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四号,是一定要去背柴火酒的。
  前一天赶到欧胜宝家,次日早起时,不到五点。匆匆在灶里煮些面食,吴志新,万恕,颜家海几位,由欧胜宝的带头,走了夜色迷茫的山路。沿洞沟湾而上,顺洞沟河走,只是一条白白的影子。当天色麻麻亮时,我们到了头龙洞。
  沿洞沟河,有三个大潭,俗称三龙洞。分别为头龙洞,二龙洞,三龙洞。没有路,只是一条似乎是路的茅草带。有面斜面坡,现在还散布着淡淡的香味,那是几年前,有一个龙山人,背着一桶香油,50斤啦,在这儿踩歪了脚,桶破油倒,人还好,没一点事。只是,那位长走山路的龙山人,再也不愿走出来了。
  那儿本来就是一个难得有人走出来的地方,现在更加与世隔绝了。欧胜宝有一个同学,名字叫做肖高三的,却从外面的好地方,来到这儿。烤柴火酒,成为他的主业。我们见到肖高三时,已经到下午一点多了。
  故老相传,这儿早先有一条龙,或者说说,有一个极为孝顺的孩子,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他吃一颗珠子,你看,这是一个各地都有的故事,后来的结局,自然是相同的。在口渴喝水时,龙走大海,远离家乡了。只是,哪能儿是他的家呢?
  作为龙,大海才是他的家吧?可是,作为孝顺的孩子,母亲身边,才是他的家吧?在一步一回头时,那儿成为一个洼地,也就是现在的龙山凹。而那回头的片刻,在山顶留下的影子,自然成为龙山的主峰了。扭头回顾的左侧,是龙山有名的阳坡,那个一年四季可以看到太阳的所在。右侧,成为阴坡,不见一丝太阳的地方,自然,农家的作物也是难以生长的啦。
  一步一回头,那是头龙洞,二龙洞,三龙洞的所在。那条河,则是他远走它乡的路,那一条从小秋山出发,从洞沟河从出,到县治河,到竹溪河,汇集了汇湾河,走到了竹山县的堵河,最终,流了汉水,流到了长汉,他到了大海吧?
  是这个孝顺的孩子,留下了柴火烤酒的方法,还是他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口渴,发明了柴火烤酒呢?又或者说,只是为了依附一个故事,一位名人,柴火酒披上了龙山的外地人衣?
  在数不清的地方,有数不清的妈妈,也有数不清的龙,那条外出到大海的龙啊!人们只想着远走它乡,走出闭塞隔绝的山,可是,为什么留下柴火酒呢?是为了故乡留下一条路么?那些为城里人所喜欢,所爱好的柴火酒?还是,只是妈妈为了吸引孩子,远走它乡的孩子,有一天回家的可以想起的念头?
  于是,有了我们来到龙山。于是,有了肖高三,这位爱好柴火酒的城里人,来到偏僻的深山。
  是肖高三是那位走出家乡的孩子,还是我们?
  如果是肖高三,那是妈妈的希望吧?孩子终于回来啦。如果是我们,那只不过是暂时一回的游子而已。那不是眼看孩子远走高飞的妈妈的希望吧?

  为什么柴火酒为人们所好?
  古人认为,火有新火、旧火之分,温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gai〔上草字头下亥〕火 (麻gai火:用麻根燃烧的火),气味各自不同。
  清人《调鼎集•火》中,就列举种种火配以种种食物烹制:用桑柴火来煮老鸭及肉等,能会极烂,能解一切毒,用稻穗火煮饭,能要人神魂到五脏六腑。用麦穗火,则能消渴润喉,利小便。用松柴火煮饭则壮筋骨,但不宜煮茶,煮茶要用炭火。用茅柴火则能明目解毒。熬补药就要用芦火和竹火。
  现在来说烤酒。
  烤:古曰用火加热物以蒸其水份 乃酒之来历 即将粮蒸热发酵后蒸馏为之烤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铁锅各一口,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个,引酒管一根,贮酒器一个。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加火把水煮沸,使强烈的蒸气上升,把酒饭内的酒气蒸出上升到大锅底部,快速凝聚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顺着引酒竹管流到贮酒器内。
  比如,家乡最多的红薯烤酒,蒸的过程中,一是注意火要均匀,不要用武火。二是注意常换甑上铁锅中的冷却水,保持锅中水的温度24℃左右。这里的火要均匀,不是文火,也不是武火的。  
  文火就是小火,火力小而缓,武火就是大火、旺火,火力大而猛。微火、慢火属于文火,“ 紧火”属于武火。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温度急速上升,很快沸腾,但也容易烧焦;而文火的火焰较小,力道比较温,通常先用武火将药液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地煮。
  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有“以蒲桃多酒,富人藏万石,久者数年不败”;《博物志》中也有“西域有葡萄,积年不败,可十年饮之”记载;《旧唐书》载龟兹国“饶葡萄酒,富室数百石”;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中记载“葡萄独不用曲”,久饮“耐寒……驻颜色”。并有“葡萄酒熟红珠滴”的赞美诗句,以及“自酿葡萄不纳官”。
  将洗净的葡萄放进新的过滤袋中,将葡萄挤压之后,葡萄汁凉上一天一夜。第二天倒在锅里用文火烧煮,使之蒸发掉三分之二。再烧煮一个时期之后,等凉了之后,第二天倒进口径10到20公分的坛子密封,,四十天后就可以打开饮用了。
  这里我们看到,似乎在烤酒时,一是强调文火,如葡萄酒,二是强调均匀,如红薯酒,三是要沸腾,酒液才能形成蒸汽。而煤炭火,似乎在这三点上,不大好控制的。在柴火上,由人工调节,在烤酒师的感觉中,出好酒的机会较大。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专门有一节关于火候的论述。他认为,烹饪食物,关键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须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来的东西就会疲软;煨煮则必须用温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会干瘪,要收汤的食品,应该先用旺火,再用温火。
  更何况,煤炭火,在燃烧后,排放的废汽上,也可能对酒的品质有一些影响吧?
  
  十多年没去龙山凹啦,肖高三还在那儿烤酒么?如果还在那儿?又从哪儿找到柴木呢?现在各地可是封山了的?
  十多年没有喝柴火酒了。真想喝一口柴火酒啊!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7

竹溪寻觅之四
               黄河道台敖家祠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县西70里,是与平利接壤的关垭。下关垭是秋沟塘,经秋沟塘过洞沟河,就到了敖家神祠堂。这些都是在汉白公路的南边。敖家祠堂与洞沟河一坝相隔,河西是欧胜宝,河东有敖景余。
  认识敖景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办着一份校报,竹溪唯一一份民间校园旬刊,到处约稿时,知道了敖景余的大名。当然,是在认识欧胜宝之后了。听说“鄂坪四大怪”之名,他们都是在鄂坪乡工作的老师。其中最奇的一个,就是敖景余了。他把鄂坪所有教师的生平经历写成小传,据说,还配有插图什么的。但,每篇文章,都没有写出这位教师的名字。
  可,不论谁,只要看了他写的其中一段,描绘人物形态一段,就知道写的是谁啦。
  于是,就来到敖景余的家,也走进了敖家祠堂,所谓的祠堂,自然只是断墙残壁。那是一个周日,还是暑假呢?已经不大记得了。与欧胜宝一块,走一一排老屋前,最西边一间,就是敖景余的家。那是天色昏黄的时分,似乎敖景余在家整理什么资料,是敖家的家族历史么?
  敖景余不是走出敖家大院的第一个人才,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吧?这儿敖家有一祠堂,据说是明朝时一敖姓人,当上了黄河道台,回老家后修个人出资修建了这个祠堂。还续了家谱。但,在竹溪县,还有一敖家大姓,却是距此三十余里路的中峰镇青草坪,青草坪敖姓人说,他们才是敖家最早到竹溪来的,在那儿也有一敖家祠堂。
  十多年过去了,记得小报编写敖景余的专刊,是第一份教师专刊吧。那篇《奶奶的紫竹杖》,清闲优雅的笔调,淡淡迷漫的爱恋,对奶奶对家乡的思念,是因为对家乡无尽的思绪与爱么?还有那篇《无名碑》,英雄都是无名的啊!
  这与敖景余当时谈到敖家祠堂时的神情,多么相似啊?从这一点来说,敖景余多年来,一笔笔写自己的家乡,写家乡的人和事,写家乡的山山水水,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乡呢?是为了安妥家乡的灵魂还是为了安妥自己漂泊的心灵呢?
  换一句话说,为什么他念念不忘的,是黄河道台修建敖家祠堂呢?

  为什么修建祠堂呢?
  在外面取了功名的人回了乡就要修建祠堂以光耀门楣。
  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祠堂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可谓收族敬宗的宗教意义上的引力场;两一方面,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典型的汉族祠堂,多为四合院式的院落结构,根据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来确定祠堂的规模。祠堂内多搭有戏台和比武场,逢年过节时常有一些仪式上演。
  祠堂以宗氏家族为基础,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解放前,家族主要以宗祠维系,乡民聚族而居,旺族多修建宗祠(俗称祠堂)。家族有族规,为先代祖先制订,族人须遵守。族内公推德高望重者为族长,以总理族事,并选一办事公证、有能力者为族正,辅助族长办理族事。宗祠均有宗中公产,出租以备开支。清明节办“清明酒”,冬至办祭“冬酒”,供族人聚会祭祖时享用。除祭礼外,对族中子孙入学或升迁者奖励,对不肖者处罚。家训或戒条多载于族谱,要求公众遵守。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
  堂内多树立堂号,匾额等,作为族人炫耀自己,光宗耀祖的重要资本。
  清朝,国家对宗族的重视表现在国家直接支持、保护民间修建祠堂。祠堂建成后,须有族规,清朝承认族规的法律效力,承认祠堂的审判权,甚至对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处死族人,清政府也曾公开给予法律上的支持。此外,为了稳定宗族的经济基础,清律还禁止盗卖盗买义田祠产,并给予族田赋税方面的优待。
  封建政权一度对修建祠堂下了禁令,祠堂便以书院的名目出现,除了少数真正的书院外,大多数其实仍然行使着祠堂的功效,是当地同姓宗族活动的场所。至今仍保留着的为数不少的明清祠堂和书院。祠堂和学堂,在乡土的中国是存在诸多联系的。许多农村娃娃发蒙读书就是在一些由祠堂改作的村小里完成的。
  祠堂是村落的文化中心。祠堂和书院曾经是民间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代表封建宗族势力的表演台。在旧时,宗族的人在这里聚族议事,将违反族法的人宣判死刑,装入猪笼活活淹死,也有的在这里设立书院,为村里能交起学费的孩子授课,为赴省城京城的考生筹措路费。  
  解放后,随着破四旧等政策的推行,这些祭祀活动被看作封建迷信,遭到无情批判。80年代以来,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宗族经过30年被打击、压制而销声匿迹后,又重新活动,主要表现在祭祖联宗、编撰族谱、修建祠堂、组织农村乡俗活动、控制社区秩序等等。  
  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的变化,如何应变”。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村落家族文化处在消解的过程之中,但又有消解过程中的不断往复。他指出:对于巨大的中国社会来说,“如果能将人们首次纳入较小的秩序之中,社会在协调这较大的秩序,管理成本就会小得多。当然,村落共同体能否扮演这一角色还得研究,还要视社会发展水平而定。但往这个方向努力和思考问题,是合理的选择。因为村落家族共同体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可以改变的,在既存的条件下能做什么,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问题”。
  修建祠堂,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族。这是敖家用黄河道台修建祠堂为名的原因呢?

  
  道台为明朝一个时期的官级。道员的尊称。始于明代,清代沿置。又分两种。一种属布政使之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的,称分守道。一种是属按察使之副使,分理各道刑名的,称分巡道。明代道员品级为从三品至从五品不等。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地方政权一般不再设道,道成为地方专门管理某类物事的官职,如黄河道,盐道,粮道等,黄河道与一般地方的粮道其品级也不相同。
  清代道员均为正四品 。
  道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 。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因此得名道台衙门。 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 负责黄河治理的,叫黄河道台。
  然细察县旧志书,无敖姓人为黄河道台记载。疑为误记。入传者仅仅三人:敖立榜,敖居广,敖然诚。
  敖立榜,道光已酉科选贡。敖居广,咸丰七年岁贡。敖然诚,以子产榜,封赠奉直大夫。
  选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俱优者充贡,因有此名。见《明史·选举志一》。清定拔贡、优贡之制,亦由此而来。
  岁贡:科深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参见“五贡”、“监生”。
  封赠 :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封赠先世,起自晋、宋,大抵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亦未尝至作品,唐末以后,宰相贵臣方追赠三代。明、清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本峰,亦按不同品级封赠其妻以不同名号,一般在有庆典时封赠。
  奉直大夫:文散官名。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置,为文官第十六阶。金为从六品上。元升为从五品。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概授奉直大夫。

  近年来,竹溪县修家谱者日众,蒋家堰有颜家,赵家,均已修毕。水坪杨家,正修整中。可无修祠堂的。
  如敖景余,写竹溪风土人情者多,县宣传部副部长喻泉源,写《小城系列》,中国文学出版社彭兴国(笔名野莽)写《梦游古国》。十堰市一中欧胜宝写《玩家子演义》。
  
  那也是竹溪县的“黄河道台”与“祠堂”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8

竹溪寻觅之五
               岳王庙后英雄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秦楚交界的洞沟河畔,敖家坝的对岸,有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建设在岳王高庙里。敖家坝有敖家祠堂,洞沟河对岸有岳王庙小学,两两相对,却也是别有一翻风景的。每到腊月,就有一个小孩子,十岁左右,在河边的街头,摆一张破桌子,上面有一摞红纸,桌正中是裁定的空白纸。纸旁边,是毛笔,石墨条与一方砚。
  这位小同学是欧胜宝。
  在岳王庙小学,谁也想不到,培养出一位名扬鄂西北的著名书法家的。当他走到一户人家时,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对联,是贴在门两边的对联,那些或好或差的字,在脑海里生了根。只是,上世纪十年代初,在那个以工分记收入的年代,农村人家,是没有钱来买收书写工具的。在洞沟河上边不远,是秋沟塘,那条古驿道边,有着数不清的破旧老青砖。欧胜宝有清水洗净后,那就是他的纸了。而笔,是一支竹管,竹管的一端,塞着一些从大队养猪场捡拾来的毛。至于墨,那是河里谁也用不完的水了。
  再后来,欧胜宝就走了捡纸烟盒的路。盯着吸烟的人,只为了那可能吸完了烟的空盒,有多少看着欧胜宝,在还没吸完时,就拿出烟支,把烟盒扔过去的呢?欧胜宝已经记不清了。然后,是整理好,用针线端正的钉好,成为一个本子,练字本。
  在纸烟盒空白一面,首先留下的,是他用铅笔一笔一划写的字,一个本子写满了,又成为钢笔练字本啦。淡淡的铅笔字上,又覆盖上一层字,最后,是毛笔在上面作总结了。常常培同欧胜宝的,有同学敖景余。
  街道在敖家坝东头,坝西南头是敖景余的家。敖景余的家与欧胜宝的家,隔着空阔的坝。当他们在放学后,在寒暑假时,常常走在一块时,会想些什么呢?
  敖景余,常常想起的,一定是学校后面的英雄冢吧?在他以后的岁月里,当他在鄂坪学校,在水坪学校,后来到文化局,到县农办时,笔下时常有《无名碑》的影子的。《无名碑》是他从读书时,构思到工作后,用十多年时间写就一部竹溪英雄史诗。
  在战争结束后,在为死去的英雄所立的碑文上,怎么也没有人能够想起他们的名字。
  那是岳王庙学校背后的那坐么?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原突围。
  南路军进入鄂西北,第三旅,二纵队第十五旅进入竹溪。七月下旬在竹溪开展游击活动。七月二十四日,经中峰观南进。三十一日,解放镇坪。八月二日,至平利县松河街。后退回竹溪王家河。八月九日,占领蒋家堰。在这时,路过敖家坝。这是第一次。
  一九四九年五月,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陕南军区)西进竹溪县。驻竹溪县地民军98军158师,117师及本县武装溃退关垭子。解放军十九军一部,于岳王庙处,开展攻击。全歼困敌。五月三十日(农历五月初三)十五时,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一七一团,进入驻竹溪县。竹溪解放。
  六月二十一日,胡宗南占据关垭子,上午八时许,逼近蒋家堰。七月六日,解放军布好的口袋阵收口,首先攻占关垭子。九日,总攻开始。十日十九时点头结束。
  在这几次战斗时,岳王庙是一个重要的地点。进攻关垭子,它是指挥部,民工支援前线时,它是后勤部,而伤兵,也是在这儿休整的。在岳五庙后面,就留下了几百名永远把自己生命留在关垭子的英雄们。据说,平利县把大多数英雄遗体都搬到它们那儿去了,这只留下几名战士的。
  岳王庙后英雄冢啊。
  十多年前去看,上面长满了杂草,后来再去年,坟头平整,泥土翻新,种上了庄稼。问附近学生娃,没有谁知道这儿是什么。
  
  岳王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
  杭州有岳王庙,即岳飞之庙,又称岳坟或岳飞墓,是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墓地。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栖霞岭南麓。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前跪有男女各一,男的是秦桧,女的是秦桧之妻。游人常将小便放在秦桧夫妻头上,奇臭无比。据说,岳王庙之树枝都是北向的,即表示至死还要北伐之意。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 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
  岳庙处处可见对岳飞的赞颂,却没有看到一点对岳飞悲剧性命运有什么反思,没有看到对宋高宗昏庸无道的指责,有的只是几个铁人跪在那里替罪。
  这与竹溪岳王庙后的庄稼地,那坐英雄冢成为农田有什么区别吗?
  这是不是敖景余十多年,才写出《无名碑》一诗的原因呢?是不是欧胜宝,一个深山沟里的穷小子,走向全国名师的动力呢?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09:48

竹溪寻觅之六
               云雾迷漫活罗汉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316国道早先横穿竹溪县,自县城过关垭到平利县。当然,现在不再是国道啦。从岳王庙小学出来,过河上路,即是佛台街。公路与县治河相伴而东行。有一块极大的石头。黄色,这儿石头多呈此色,却没有什么开民价值的。村名黄石头。再往东行,是石城子。据说,早先这儿有一个城堡,全是用石头垒成的。
  谢家大院坐落在公路南边。一条小路沿着树林边向南爬去,树林边的小沟常年迷漫着淡淡地雾,为这笼罩上一层神乎其神的色彩。过了雾雨沟,是一个平坦的坝地,叫做中原。再往前行,就看得到山顶处活罗汉所在的地方。
  欧胜宝家距这儿不算远,每月初一,十五多来这儿。自然,也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的。活罗汉家住在山顶,从沟底到山顶有几里路,那是青石条铺成的。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自各地信罗汉的,前来还愿的,相信能够治好自己病的,痴迷的人们,自发自愿地出钱出力修成的路。
  民间自发修路,长达几里的石路,这在竹溪县,解放后是不是第一个呢?
  石路抱着山转了半个圈,远看如龙盘踞昴首,朝拜着的那间屋,就是活罗汉的住处了。屋是三间,外有一围墙,把三间屋和一个场子紧紧地保护着。推开大门,闪出眼帘的,是大开的中门,以及门内四墙的红色锦旗。活人生民,着手回春,神手奇医,还有一些根本就说不通的句子,总而言之,都是称赞这位罗汉能够把一些已经身处绝望的病人,治好了。
  前几天,还有一个平利县长安的老人,请了一个拖拉机,拖着一队锣鼓队,前来还愿呢。一位老人皱纹密布的脸上,写满了笑,对我和欧胜宝说。是啊,就是因为这个,我们才来拜访的,欧胜宝回答。
  走过黄石头,走过石城子,起家过雾雨沟,走过长长的石阶,不就是来看看这位据说成家生佛的活罗汉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活罗汉姓刘,名字叫刘春霖,是陕西镇坪县人。在民国初弟兄三个来自竹溪县,看当走到雾雨沟时,看到这神奇瑰丽的景色,再也不愿意走了。战乱,天灾,饥饿,最终只留下他一人了。一次有路人病倒,他随手从屋里给了一碗水,却治了那人所说的病,据说是几十年没有治好的病。再后来,前来请求治病的人渐渐地多了,后来,就成了活罗汉了。
  在欧胜宝口中,却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
  中间堂皇正中,有一个神龛,龛下是一个大桶,常常装着一桶水,那是活罗汉口中的神水,可以治病的。有几次初一,欧胜宝还是小时候刚刚读书时吧,代替母亲来这儿求水。小孩子贪近路,从山后的树丛中爬山。却看到活罗汉从屋后水沟里往回走,手里还提着桶。那是干什么呢?
  那个桶里的水,都倒进神龛前的桶了。而欧胜宝,当然把求到的神水,也倒进沟里却了。路边的另外一个沟里。到家时,从洞沟河里,装上一瓶清水。那瓶清水,在他母亲为几位病人喝了后,治好了很多病人。那些母亲看着身体极差的病人,对欧胜宝母亲感谢不已,后来也去活罗汉那儿还愿了的。
  自然,都是送了锦旗的。
  活罗汉刘春霖治病的方式极简单。就是把符化在水里。在他家还远处,有一口水井,那神龛前的桶里,常常装着的,就是那口井的水。极清冽地,当你慢慢地品尝时,还带着淡淡的甜味呢。
  
  罗汉,全称阿罗汉,或作阿罗诃,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小乘佛学认为修到罗汉境界,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因此,阿罗汉果位,又可称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表示已到达极点,所学已尽,再无可学之处。但在大乘佛教中,罗汉远非最高果位。至高无上的当然是佛,然后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十六罗汉的尊崇是从五代时发展起来,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最初只有16位,它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出(见《东坡文集》续集十)。西藏所传的十八罗汉,是于十六罗汉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些传说也都是从汉地传去的。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灭度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
  一句话,罗汉度已,菩萨佛度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春霖可以说是活佛吧?而雾雨沟是不是使他显得神奇的根本原因呢?如果没有雾雨沟,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位活罗汉呢?

  十多年不没去看活罗汉了,不知还活着吗?如果还活着,九十余岁了的。而雾雨沟,却是早就瑞也看不到的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4-16 11:55

付出了,辛苦了呵!
有点小意见:前篇有图无文,此文有文无图。图文并茂好!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6 12:14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1-4-16 11:55 发表
付出了,辛苦了呵!
有点小意见:前篇有图无文,此文有文无图。图文并茂好!
问好。这是五年前所写的文章。当时骑摩托车跑了半年,照片了很多照片。只是原始发照片的网站,后来关闭了。于是照片就没有了。现在我拍照片时,常常是同时在几个网站上传本地机上照片的。只为保存照片咧。

见笑。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4-16 17:19

马老师辛苦了!竹溪确是个人文荟萃的好地方!你说“当时骑摩托车跑了半年”,真是不容易!我是深有同感的。希望最好图文并茂!希望最好越具体越好!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7 08:02

竹溪寻觅之七
               龙堰莲花出黑龙
                


  竹溪古有四大名寺。水坪黄龙村有白云寺,水坪幻想寨有独松寺,丰坝青山村有青山寺,而名列第一的,却是莲花寺。莲花寺距离黄石头,石城子不远。
  沿316国道东行,路在县治河南。至石城子南为刘罗汉的所在,北方却是郑家沟了。再向东行,叫河口,南为河口中学,北为龙堰。这儿有一条堰,名叫龙堰。龙堰由北而南,流入县治河了。据说,这条堰是龙姓人所修,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这是龙行之路。因为在郑家沟西北方,有一条龙的。一条小小的河道,怎么能够让龙行走呢?
  第一次到这儿,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听说河口中学有一教师,带语文课,极为热心教育科研及文学写作。名字叫郑传宝。那天下着点雨,我从职业技术初级中学上行,近四十里路吧,到了河口中学。衣服都湿了,郑老师找来自己的干衣服,替我换上。他是龙堰郑家沟人。那条黑龙,就从他家门口,经过小小的溪流,来到县治河,最终到了大海的吧?
  这龙行之路,有多少奇景异观呢?又走出多少人才,如同走出岩洞的龙?
  据说,龙出自洞。这洞深不可测,洞内四壁岩石如刀劈斧削,昏暗如夜色,只听得水滴声不绝于耳。盘距于此的龙是黑色的,故名黑龙洞。一九七一年八月,动工把这儿修成一个水库,一九七二年五月完工。是竹溪六大水库之一。坝高37。5米,顶长116米,承雨14。4公里,水面1800亩,灌溉1。2万亩地。
  在黑龙曲行盘旒之途,有一大坪,左右均有来水如抱似环。坝东为龙堰河,坝西是黑龙出行之路。四围山贽起伏不定,龙形虎状,守护此地,水流盘旋于是地,如莲花绽放。在坝坪花心处的,有一水潭,深夜色静极之时,月光下可见汩汩冒出,如莲花绽放。
  唐麟德二年,一行脚和尚游走时,看到这儿地形,放声大笑,建寺名莲花。这是莲花寺的开端。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泉水涌动不绝,莲花多日不止。官印和尚改莲花寺名为莲花袢林。清乾隆二十九年,先智和尚主持寺事时,先后整修扩大规模,立十方碑,遵照丛林规则,开坛说戒了。

  先说说十方碑及十方丛林及丛林规则,再说说开期说戒。
  丛林本来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为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之为“丛林”,故从近代以来,丛林便被当作佛寺的代名词。根据其规模大小、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分为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两类。
  立十方碑,当属性质为十方丛林了。
  十方丛林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连任,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以后称为退居和尚。子孙丛林的住持,除本人愿意让位外,一般都是终身任职。
  换一句话说,十方丛林是执行任人唯贤的制度,而子孙丛林是任人唯亲的,说明了佛教界正面临严重的僧伽制度危机。而立十方碑之意,寺院要在继承和健全丛林组织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管理,改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宗法制、任人唯亲等有碍佛教事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绝不容许十方丛林重新沦为子孙庙。]
  开坛说戒,即为受戒道土演说戒律。
  十方丛林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这种体制和方法是建立在民主和大公无私基础之上的,十方寺院住持的继承,多是师徒关系,经过传法手续而确定。由前任住持以‘法卷’写明历代传承,授与弟子,成为法徒。一代住持可以有几个或更多的法徒,继承住持时在法徒中选任。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子孙寺院住持的继承,也就是师徒关系,是由于住持为弟子剃度,成为剃度徒。一住持可以有众多剃度徒,到继承住持时在剃度徒中选任。  
  子孙丛林是不许开堂说戒的。
  清时张忻《莲花寺》诗句,有“喜见慧上人,兀坐形枯槁。面壁二十年,禅空已了了。”可见当时莲花寺之传戒情况的。
  
  同治元年却又毁于战火。以后虽然次次重修,终不及早先之时。那天随郑传宝游走于莲花寺,仅仅只有一面墙壁了。那儿住着的人家,姓甘。他也不知什么时候,莲花寺就没了。那时郑传宝也办着一份校园小报,《绿洲》半年刊,与我所办的〈速写〉,那份每期万余字的油印月刊,一西西一东,为竹溪校园学子提供了一个写作园地吧?郑传宝后来在河口中学任校长,复任蒋堰镇中学校长,现在为竹溪组织部副部长了。
  那是黑龙洞走出来的人才。
  从龙堰,莲花寺,黑龙洞走出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张胜芳的青年人。在省城市区都有自己的一份大产业。当然,支持竹溪县发展在县内也有着一些投资。还有一个姓李的,现在似乎是省政府保护部队的负责人。
  然而,莲花寺,终究是没落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7 08:02

竹溪寻觅之八
               瘿疱贡米相牵连
                

  小时候看戏,最爱看《徐九经升官记》。
  歪脖子树下,带着书僮的徐九经悄悄地走过,到京城去升官啦。
  故事据说是明朝的,这位四肢不称,五官不美的清官徐九经,满腹文章,九年前,两榜夺魅,本得中状元,但由于相貌丑陋,被安国侯刘文秉参奏一本,贬为玉田县七品县令。徐九经怀才不遇,经常借酒浇愁,只以为此生无望。
  安国侯义子刘钰与李倩娘完婚后,出征在外。并肩王内弟尤金强娶李倩娘,正遇刘钰归来,赶至王府,将倩娘夺回。双方告到大理寺。大理寺官员畏惧王、侯两家权势,借故不肯审理。并肩王忆起玉田县令徐九经与安国侯有宿怨。九年前,徐九经应中状元,安国侯嫌其貌丑,只放了个七品县令,徐很不满。并肩王故意提升徐九经为大理寺正卿,审理此案。
  徐九官上任后,在权势的重压之下,抉择于激动的是非、恩怨和惩恶扬善的内心斗争之中。当他审明倩娘案情之后,主持正义,严断法纪,合乎人情,顺乎天理,巧借毒酒,平息风波,严惩恶人尤金,成全刘钰姻缘。自己却脱下袍冠去卖酒,做个半醒半醉的清白人。
  我一直认为,徐九经就是我们竹溪县徐成楚。徐成楚据说是个大瘿疱啦,这与徐九经差不多的。

  郧阳府旧有一句有名的传言,想吃香米到竹溪,要娶美女到郧西。那是自明宪宗成化十二年,竹溪建县伊始即有,是时竹溪属郧阳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中国水都丹江口市读书时,到学校可是细细看过,郧西的女同学,少有出色的啦。但竹溪有香米,却为各县同学所称道。
  徐成楚就与香米有关。
  现在竹溪徐成楚旧墓,就在龙堰河北头,翻山而过的烂板沟。距离莲花寺不远。如果你从蒋家堰镇下街头向西走,二十余里地,也可到达。只是,对于这位生于竹溪的明朝官员,相关记载却不多,不知生于保时,也不知死于何时。现在,仅仅存此一墓矣。
  徐成楚字武岳,号衡望。于明万历十四年,丙戌榜进士。后在河南内黄任知县。后升礼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给事中是什么样的一个官呢?
  原意为有事殿中,在内廷服务。秦官,汉代沿置,备顾问应对,计论政事。至魏晋,始为正官。明代,采宋供事中分治六房之制,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极重。
  皇帝诏书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只要他们不同意,仍可原旨退还。而且给事中并无长官,可以各自单独发表意见。遇到廷推、廷议、廷鞫,他们也可出席。一般说来,他们的意见是很受尊重的。若他们表示反对,在当时谓之科参。往往六部尚书因为科参,束手无策,只有把原议搁下。
  这六科给事中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如此一来,给事中不但掌握了参政议政的谏议权,还增加了监察弹劾权,朝廷文武百官无不受其监督。 论官秩,六科给事中虽只有六品,但就是那些爵位至重的三公九卿,部院大臣,与之见面也得行拱手之礼。
  简单的说,在明代给事中只有从七品,但地位和权利不容小视,因为他对皇帝和臣子都有直接弹劾的权力。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徐九经这样子一个官,肯定是以徐成楚为型的。他在京城为官时,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其时京城官员传言:“行行且止,且避瘿子”。

  徐成楚是时任给事中,万历年间事,我们多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得知。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只有是朱翊钧在位的时候才叫“万历年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庙号为神宗。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被废止。
  万历六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 万历十二年——利玛窦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万历元年(1573)至三年,戚继光以守边功,进左都督。七年,率兵出山海关,援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大败蒙古插汉部首领土蛮(图们札萨克图汗),录功加少保。次年,创制自犯钢轮火,埋于沿边御敌台下,以杀伤敌军人马。在镇16年,加强边备,蓟门安然。十一年,受排挤,调镇广东。十三年,遭诬陷罢归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终年61岁。
  万历十二年(1584)海瑞,朝廷召回起用,任通政司左通政,万历十三年任南京右金都御史,未到任就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后升南京都御史。万历十五年(1587)因病卒于南京。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万历二十年(1592 年),六月三日,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明朝的命令。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万历十六年,亦即公元1588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一年。
  万历年间,还有一个历史上大奸臣上台了,魏忠贤(1568-1627),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

  关于徐成楚与香米事,是由于竹溪米糯而粘,用现代的说法,就是虽是灿类米,本当为直链结构淀粉较多,但其却多支链结构,性近糯米。米质均呈蜡白色,不透明,也有的呈半透明状。在蒸煮时米粒发黏,食用品质比籼米好。
  大米分为粳米、籼米、糯米。其中,糯米是粘性很大的米,俗称粘米。糯米,自古就是重要的滋补食物。与粳米相比,其性偏于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 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本草经疏论》还分析说:糯 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
  这种近糯的米,不但口感好,且是一味药,自然受到各方喜爱的。于是,成为贡米是必然的结局。
  在民间说法中,徐成楚苦于竹溪贡米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出谋划策,让竹溪挑米进京者全部挑选瘿疱患者,再皇帝看到后发问,言说吃竹溪香米后,这是必然的后果。于是,竹溪贡米停。在志书,是徐成楚上书言说竹溪山高路远,林密坡陡,每有贡米者死于途中,于是停贡。
  当然,故事要生动鲜活得多,此不细赘述。
  竹溪在建国初期,极多瘿疱者。于七十代后,始少。现在基本上不见此病患者。
  当然,这病与香米无关。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7 08:03

竹溪寻觅之九
               漂石崖下露水集
                



  一九八一年夏,蒋家堰镇中学,应该说注定要记入竹溪县史册的。
  是年蒋家堰中学为县三中,完全中学。竹溪县自一九五八年县一中开始招收高中生,学生48人。一九五九年,高中三个班,学生146人。一九六零年,高中五个班,学生223人。一九六六年,县二中,却水坪镇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一个班但未开课。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全县高中停止招生。一九七零年高中开始招生,一九七一年全县有高中学校14所,32个班,学生1466人。一九七六年,高中30所。一九八零年,高中压缩至五所。县一中,二中(水坪镇中学),蒋家堰镇中学,城关镇中学,天宝中学,汇湾中学。一九八一年裁去汇湾高中。是年,蒋家堰中这命名为县第三中学。天宝中学任名为第四中学。一九八三年,城关镇中学裁去高中部。
  也就是说,在一九八一年夏,全县有四所高中。蒋家堰中学为县三中。为什么说应该载入竹溪史册呢?
  因为欧胜宝从竹溪师范毕业回校了。在这年夏天,几位县三中的教师,那些年青人,对农村乡村青年文化生活贫乏感受到一种痛苦,起定在蒋家堰镇开办一所补习学校。讲课教师为欧胜宝,主讲课程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及写作等。教学地点自然在县三中学校内,暑假中半个月全天学习。
  这是竹溪历史上,第一次民间发起的,在乡村对青年人进行的文化补习教育。然而,在新修县教育志书,并无一点记载。
  民间文化现象,是不能也不够资格记入官方史册的吧?
  

  蒋家堰镇能够走在县内各镇的前面,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是竹溪县内最大的一个乡镇所在地,地处陕西平利镇坪相交处,三地的文化思想在此交锋。几百年来,也是三县人民每日早晨必到的地方,利用赶集的时间集中采购各类用品。
  农民需要一处交易农副产品的市集,于是在人口较多的居住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商号,亦农亦商,形成早经商、午种地的“集市”。“集”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时间上,有所谓“早集”,午集、晚集之别。有些地方隔日为集,或逢单,或逢双(每旬的1、3、5、7、9和2、4、6、8、10),有些地方则隔三、五天不等,如冀南一带有“一、六集”、“逢五排十大集”的说法。
  蒋家堰镇,每日清晨,挤满了四邻八乡前来赶集的村民。集市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大多数老百姓赶集一般都是在太阳刚刚露头的时候去赶集。那时候路边草丛里,秋夜凝结后留下的露水还没有散去,所以亦称“露水集”
  在汇集三县人们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想也在同时碰撞着,挤擦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知识基础,相异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彼此吸收着对方的长处与优点,最终完善了自己。这是思想的“杂交优势”吧?在综合各方的长处后,让自己走向更优秀。

  蒋家堰镇市在漂石岩下。
  自龙堰河,河口街沿县治河东行,过踩新桥,就到了蒋家堰镇了。街长650米。由集市中部叉道南行,是颜姓人家群居地,古名颜家街。再前行,却是一处险峰绝壁,岩上有各式各样石磨,石床,石席,石制各样器具。山岩如斧削刀切,雨后岩上集水如注,飞流而下,如白绢遮屏。屏下却又有一洞,洞极大,藏石箱一口,然无法打开。相传在吴三桂乱起时,蒋家堰周围数万人集于此洞,避乱七十余天。
  查旧县志,同治本,称此地为漂水岩。文中各处均为此名。一九八二年版《竹溪县地名志》却称呼为漂石岩。且称为竹溪古八景之一“画屏烟雨”的中心部分。(见69页,444页)
  在同治本旧县志上,见“画屏:山势绝壁崇峦,争奇献秀,宛若画屏,排列红岘白云之外。昔人以’画屏烟雨‘为八景之一。去县五里。”漂水岩却距离县城四十余里路。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但在同治本县志所附舆图中,于漂水岩所在地,见画屏山字样。我们知道,在古人的舆图观念中,在遵循天圆地方及政治中心的基础上,于是出现了并不按照实际距离描绘舆图的情况。换一句话说,无论你所处的县州道府是狭长偏园的,还是依山就河曲折怪状的,它都是以四四方方的图来表现。所以,在它上面你看不出来不同方向的距离差距。比如说,如果县城是狭长的。在这图上长方所在的地名将会压缩。而宽方的距离将会拉远。于是。在竹溪县内北南向短短的距离成为与东西向长长我距离一样,表现在图上了。在今天的地图上,以实际测量距离绘图时,绝对不会出现如此局面的。
  舆图中西方四十里屏山与西方五里地的画屏烟雨,就混为一谈了。
  但,漂水岩绝不会错成漂石岩吧?这就是新修志书都的失误了。因为在老一辈人的口中,依然称呼为漂水岩的啦。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们,口口相传,于是时人都称呼为漂石岩了。根据现在浒的观点,“吾从众”咱也称呼漂石岩好了。
  只是,在称呼的变迁中,那些流失的,不仅仅是名称啊,还有对传统文化的那种眷恋与传承。
  比如说,在漂石岩下的章烈妇墓,典史张迁芝之妻,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7 08:03

竹溪寻觅之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漂石崖下露水集之续

              

  蒋家堰镇与水坪康家岭间,以汉白公路为线,构成一个圆形旅游带,据说,这是竹溪官方早些年的一个规划。北边线即为这一区域的公路。自康家岭南进到龙王垭,这儿有竹溪县最大的茶场,沿茶场西向绕行,经电视插转站,标湖林场,到偏头山。偏头山是竹溪一大文化景点。继续西进,到中峰镇天台山,至漂水岩北向而行,回到颜家街,最终到汉白公路的。西行可达关垭,东行可回县城,北行即到龙坝乡东岱顶,那是竹溪河发源地了。
  当然,现在仅仅是机耕路。且偏头山到天台山处,还不通路。这是一个断裂的旅游长廊。然而,却是竹溪文化景观最多的区域。
  漂水岩下有章烈妇墓。章氏及其夫张廷芝,均为会嵇人,张廷芝顺治三年间任竹溪典史到顺治六年止。见同治本县志,一县职官依次有知县,教谕,训导,典史。典史排末位。这是清时规则。明时另有主簿,排名第二位,仅仅居知县后。

  知县,县是历代朝廷设置的基层政府,负责行使辖区内的行政管理和司法职能。县的规模不一,少者如晋代小县户数不满三百,多则如汉代就有大县万户以上。县里有品级的官员有多有少,但至少有4人。如明史职官志中记载:“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属,典史一人。”
  主簿,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的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教谕,正式教师之意,宋代于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典史,元始置,每县设典史一员,品秩为未入流。《元史.百官志七》:“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 为县尹属官,掌收发公文。明沿置,职掌与元同,另有县丞掌粮马,主簿掌巡捕,如无县丞或主簿,则由典史兼管。清典史掌缉捕与狱囚,俗称县尉,如无县丞或主簿,亦兼领其职。
  
  典史是一个收发公文的小官,如当年反上天庭的孙悟空一样,不入流的。在顺治三年到竹溪上任,张廷芝早走一步到县有事,章氏行至马鞍山,那是竹溪洛河高家院东北与竹山交界处,遇自四川省流患的土匪。章氏妇人带领当地居民上马鞍山,逃避不成,率众据匪多时。后被害。其墓藏于漂水岩处。时人有诗:宦海风波险,兵戈草木繁。青山埋玉骨,碧血化贞魂。伏剑心何壮,遗簪语自温。祗今闻杜宇,凭吊月黄昏。

  近年来,竹溪县多有修家谱及宗祠者,最先投入却是颜家街颜氏子孙。颜氏家人,早在解放前,即有大名。最为有名的当数竹溪四大名医中的颜铭先生。自然,那是中医药医生。顺便说一句,竹溪四大名医,均不是坐堂医生。他不是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只是在家里为前来就疹的病人看病。自然,他就没有以病人多买药以得昧良心钱的。但也不同于只看病只写药方的医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果你患一病,在常规治疗方法中,中药或者说西药,得三千元才能治好病情。颜先生将以一千五百元的开处方权,保证治好患者的病情。药钱不会超过余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五百元。换一句话说,你的病在他的治疗下,只花三分之二的钱,就可以治好。
  颜先生多用反治法。
  反治法是中医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使用与病情性质一致的治法。是指针对疾病的某些假象的性质,并顺从假象的性质所确定的一种治法。所以反治又称从治。如疾病的本质属寒,而其某些临床表现反见热象,采用顺从其热象而用热性药物去治疗,这即是反治,也即是“热因热用”法。
  治疗冻伤,不采用热水洗,反用冰水擦,直至冻伤部位发红、发热,达到治愈目的。西医用诱发咳嗽的药来治愈咳嗽,用诱发尿淋证的药治愈该病。前者是反治法,后者是顺势疗法。
  目前,颜氏家谱未修毕。补充一句,四大名医均在解放前后去世。

  欧胜宝在岳王庙读书时同学,肖宫富,蒋家堰人,县水务局工程师。县内大小发电站,四十余处中,设计六处,参与设计九处。变电站七处,其设计三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蒋家堰中学团委书记李才江,办《漂石岩》油印刊,推出两期后停刊。李才江老师为蒋家堰镇北三里处黑沟人,后任河口中学校长,某乡副乡长。现在县党校教书。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2

竹溪寻觅之11
               野莽——竹溪一怪
                

             



  在蒋家堰镇大街的西头,是踩新桥。古传此地修一石桥,桥成之日,有女子出嫁路过此桥,感慨修桥捐款者利民之情,或者说为修桥人辛苦的汗滴所感,走出抬轿。顺便说一句,在竹溪出嫁女子,在未至夫家时,是不能出轿也不能落地的。此女孩子出轿踩桥而行,此桥竟然比别的桥在历史上发挥服务作用的时间更长。是修桥人在此情下更加用心的原故?还是捐款修桥者感念之下出了更多的心血?又或者说,真正是此女孩子的神念在保护此桥呢?
  街东头,是蒋家堰镇的黄土岭村,紧邻着中峰镇的白样树垭村。此地却出了一位怪人怪事。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竹溪文坛有“六大怪”,排名第一者,名字叫彭兴国,笔名野莽。
  七十年代中期吧,那时,野莽一家还在苦苦地熬着日子。他父亲是大右派,此时尚在六百里开外的襄北农场劳改。他祖父拆旧屋建新房的时候,从老门楼子里居然拆出了一笔一砚,地理先儿惊呼——老彭家要出文曲星!果然,野莽的父亲从陕西安康师范毕业后,参加革命的第一步就做了县委秘书,成了县里的第一支笔,人称大笔杆子!再后来,野莽也成了笔杆子,当过知青、教师、银行信贷员、文化馆创作员、文联干部、杂志编辑、作协专业作家,走到中国首府北京城。
  去年认识了彭兄兴国的弟弟彭建国。那也是一员竹溪文坛的悍将。彭建国兄被县交通局任着办公室主任一职,这对别人来说是一掌权的要害,他却弃之若泥土,在交通局办着一份名字叫做《交通文化》的刊物。据说,这是一份全国唯一的县级正规交通刊物。彭建国主持竹溪唯一的两分刊物之一的《交通文化》是不是也沾染此气呢?

  野莽,1953年10月1日生于湖北省竹溪县一个干部家庭。
  野莽在上小学时读的,开始看连环画,《三国演义》买全了,总共是60本,还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杨家将》等等,也是几十本几十本地买来看,看了就整整齐齐地收藏起来。不愿意把书借给别人,也不喜欢和人交换,害怕把书弄脏了,弄破了,宁可都自己花钱买,这些钱多数是保姆给买吃的东西的。有一次把父亲给理发的钱拿去买书了,回家不好交代,就自己用剪子在头上整了一通,像狗啃了似的,前后一两个星期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
  看了几年连环画,后来觉得不过瘾了,就开始读大本子,读《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说唐》,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原著。喜欢《西游记》里的那些诗词,如“怎见得?有诗为证”之类,读到这里就用钢笔把“有诗为证”后面的诗抄在一个本子上。《水浒传》读得可谓认真了,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甚至段落句子记得滚瓜烂熟。他的右派父亲晚上给老家的人讲书,讲到武松杀嫂的那一段时,他说“只见他手起刀落”,坐在一边的野莽及时地纠正道,还没有呢,他还有几句话没有说呢!他父亲便很不好意思地把段子推倒重来。
  野莽那时候读小说的速度十分惊人,一天一夜就能读完一本,晚上趴在煤油罩子灯下读,通宵不打瞌睡,真地叫如饥似渴,有好几次头发都被油灯苗子给燎了,第二天头上黑一绺黄一绺的,燎过的黄头发尖上每根都有一个小糊球球,梳子一碰就掉下来了。
  有一段时间没有文学书读了,就读《宇宙之谜》,还读医书,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本药书叫《药性歌括三百味》,当时能够背诵其中的许多中药性能了,什么“人参味甘,大补元气”之类,曾想长大了当中医,给人开药方治病。还有一本把中草药名作主人公,串起来进行演义的书叫《草木春秋》。
  十二岁时,野莽以最好的成绩考上了本县最好的中学,但为节省开支,母亲动员他到每月只花两元生活费、离县城百余公里的丰溪镇上学。1968年,15岁的野莽初中毕业后再也没有读书的权利了,一场知青下乡运动,使他与右派父亲一起当上了农民。此后十余年,许多知青都招工回城了,还有的光荣入伍了,但这都与野莽无缘。
  

  后来在县文化馆二楼楼梯口的一间斗室时,一边编着县文联主办的《绿野》,一边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刨着自己的写作四边地,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之际,创作《这车好碳,写的是一个用板车拉煤炭进城卖——做副业的农民,为了讨好生产队长,总要十天半月给队长家送一板车好煤炭去,图的是不要批斗他是走资本主义咱。这一次又在给队长家送好碳的途中,听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于是掉转板车,把好碳拉回了自己家里,一炮在《长江文艺》打响,后又转载于《人民文学》、〈小说月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迄今著有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纸厦》《王先生》《荒诞斯人》《陈谷新香》《云飞雨散》《禁宫画像》,中短篇小说集《野人国》《世上只有我背时》《独乳》《窥视》《死去活来》《黑梦》《乌山景色》《乌山故事》《乌山人物》《不能没有你》《人活一世》等,以及大量散文随笔。作品多次获奖,入选各种选刊选本,被翻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和被选为国外大学中国语教材。在国外出版有法国版中短篇小说集《开电梯的女人》《打你五十大板》《玩阿基米德飞盘的王永乐师傅》。主编大型丛书《中国当代精品文库》、《新世纪长篇小说》丛书、《中国文学宝库》、《中国当代才子》等。
  已故作家汪曾祺生前盛赞野莽的小说,说他的现代小说“写得平铺直叙,不搞突出,不搞强调,不搞波澜起伏,只是平平常常地、如实地、如数地把生活写出来”。
  
  野莽说,利用文学作品宣传一种地域文化,这是一项艰苦而又冒险的工程,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有的人毕其一生也做不到,为什么呢 并不是他没有本事,学问小了,而是他所拥有的那片地域不逢天时,不逢地利,仅有人和是苍白无力的.不说别人,就说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鲁迅写他的家乡绍兴,写绍兴的鲁镇和未庄,连他都不敢用绍兴语言,他怕写成了张南庄的《何典》.
  可他终究拿起笔,写出了竹溪历史命运的《楚游古国》,这部小说取材于有关史书、方志、野史、神话、传说,旨在以文学的手段展现一片深藏在大山之中少为人知的神奇领域。而县宣传部副部长喻泉源兄,更是走进山里山外,为野莽此文拍照配图片,哦,这也是去年我认识野莽的弟,〈交通文化〉主编彭建国兄的原因。
  那回为他们引路,配天台山照片,这是中峰镇名山,在吴三桂叛乱时竹溪县官方死守的最后一块阵地。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3

竹溪寻觅之12
               烟尘迷雾中峰观
                

              



  处于秦楚交界之地的关垭,距离县城西七十里地,自关垭东行,沿汉白公路顺溪河而行,就是蒋家堰镇。现在过了蒋家堰镇,到了中峰镇啦。
  第一站是中峰观。
  中峰观以道观而得名,只是现在早已不见道观的影子了。提到这个地方,一个名字无法绕过,那就是侯廷仁与三合农场。1958年5月15日至18日,竹溪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会议就组建“人民公社”,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大办钢铁”等问题作出了决议,并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学习侯廷仁,建设大山区”的号召。
  是年建三合农场,属省农垦局管辖。场长侯廷仁为襄阳地区的“三面红旗”
  湖北电台50年代中、后期,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1958年农业“大跃进”,60年代对农村广播的报道,报道了襄阳地区的侯廷仁等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了突出的、连续的宣传报道。 1959年9月15日《均县报》转载:“九月五日,中央襄阳地委关于在襄阳日报上开展讨论和学习侯廷仁、李大贵、高华堂的决定。”决定说:“竹溪侯廷仁、均县李大贵、郧阳高华堂……这三个人是改造自然,开发山区,治山、治水、治土的三面红旗……”
  1961年1版1次,陈惠明等著《侯廷仁办农场》。

  在中峰观,最有名的自然是三合学校了。当然三合中学已撤,其地现为三合小学也就是金叶小学所在。三合小学所在地已弃。
  笔者手头有《中峰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材料汇编》,那是中峰镇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九月编定的。在三合中学简介中见到:三合中学是镇办的一所初级职业中学,位于中峰镇中峰观村。学校始建于一九三七年,原校舍是尹公祠和湖南馆两座古庙。几经改建,一九八九年改办为四年制初级职业中学,一九九四年恢复三年。查三合中心小学条,见到:三合中心小学始建于四十年代,座落在中峰观村,析校舍是尹公祠和双河庙,原称竹溪县第三完全小学,1984年改为中峰镇三合中心小学。
  两者地址昀与尹公祠有关,但年月日按按我的记忆,似乎并非如此。近日为迎国家“双基检查”,看到刚刚出台的汇编;竹溪县中锋镇金叶希望小学原名中锋镇三合中学,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坐落于中峰观村,紧临305省道,与蒋家堰镇毗邻。与上述材料中三合小学基本一致!
  再查查竹溪教育志,如何呢?
  竹溪县教育志(1867年——1985年),竹溪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编印,1988年9月7日出版。在32页《附二:XX23年——24年度初等学校一览表》见:国区镇立初小,教职员2,学生35,班数1,设立年月XX18年3月,校址中峰观。XX18年为公元1929年,那年3月,是三合小学创办年月啦。
  然而,在38页,见《附8:1985年全县乡镇中心,县重点小学一览表》,三合乡中心小学,地址中峰观,创办年月1919年。
  如此说来,三合小学,有1919年,1929年,四十年代三个创办年代了。
  究竟怎么回事?
  查《竹溪县志》,竹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2年版,记载了1867年(清同治六年)至1985年事。567页见:中峰区三合乡中心小学,前身为竹溪县立第三完全小学(简称三完小),位于中峰观,距县城30华里。1929年创办,为竹溪县第四区初级小学,此前全县只有初等小学一所。1937年增设高小班。本年度,我县第四短期小学教员赵秀英受到湖北省厅伟令嘉奖。建国后,1950年,县文教科定该校为竹溪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是县文教科教学改期试点学校之一。顺便补充一句,是年全县完全小学只有五所。1968年,开始增设初中班。1979年,小学部与初中部分开。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中峰镇三合小学当创办于1929年3月,《竹溪教育志》38页:1919年,当为三合小学部与中学部分开之时的1979年,或为笔误?
  三合中学明明是1968年创办的,怎么又出来一个1937年?原志中只有创办高小班,高小班,我们知道是指小学中三至五年级的。那时候小学只有五年级。这是又一次笔误?
  三合小学多次出现为四十年代创办,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的。今年的“双基汇报材料”依然如此的。这就不知从何而来了!

  或者说,当错误成为习惯后,不得不坚持错误?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3

竹溪寻觅之13
               观庙寺祠路何在?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一

              



  从前文可知,不管三合中学三合小学建校于何时,但,均与尹公祠,湖南馆,双河庙有关。且都为尹公祠亿在地建校的。建三合小学时,只是在尹公祠与双河庙原地取村,当两校分办时,校址缺乏,于是湖南馆又成中学校址了。
  不仅仅是三合中学与三合小学如此,由中峰观过河,是中峰镇的刘家湾,与蒋家堰镇的黑沟相接。早先过河即为一陡坡,坡上有一寺,名叫钟柏寺,却是学校所在地。1989年,我自职业高级中学调动到三合中学时,曾经到此一游,一条茅草小路通往此处。学校是一四合院,钟柏寺名依稀可见。只是已经败坏。是由于路陡陂险,还是屋破狭小,学校是时迁址于刘家湾中心处。名字也改为刘家湾小学。
  在中峰镇,又如大南沟小学,1964年建于该村财神庙,同庆沟小学建于该村武昌庙,彭裕沟小学于1937年建于该村老君观,长岭小学1956年建于邹公祠,寺沟小学1949年建于该村魏公祠,青凉小学1951年建于该村魁星楼庙。当然,这些学校现在均改建,旧时遗址多不见,与观庙寺祠无关了。
  由中峰观南行,经三合农场到甘家岭,那所学校现在依然在宗祠所在地的。这所学校建于1963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甘家岭小学,也就是甘公祠。修建于光绪十八年。这是鄂西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家宗祠,但,在去年,据说省有关保护机构欲整体性购回,为甘家岭村民所阻,在拆除时中途而止。现在情况下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而墙壁上窗子如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省相关机构拆除后遗弃物乱扔于地,至今做整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天井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怀抱小狮的母子俩,大门右边石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石狮身下石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甘家岭小学现在的校长,甘启春老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那么,宗祠,庙寺,道观与学校的关系究竟如何?
  我们知道,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宗族一般建有宗祠,宗祠是宗法社会品位最高的公共建筑物,往往成为耕读传世的场所。祠堂、宗祠有田,由族长来支配钱怎么用,或者办学,或者在饥荒时义赈,救济灾民。
  宗祠的一部分宗田,专为解决本族人赴考、赴任的盘缠而设。官员退休还乡,怀有强烈的回归故乡的文化情结,他们不仅把外地的文化精华带回家乡,还往往把宗祠作为著述和办学授徒的场所,把宗族的文化建设,放到大文化的背景上去设计,起到了“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宗祠文化有力地推进了耕读文化的发展。
  私塾属私人办学,乃私学,是由塾师私设的学馆,也有属于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每个私塾只设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教材及教学年限没有规定,私塾者,私家所设之塾也。有塾师自行设馆者,有一家或数家设塾延师课其弟子者,有于义庄或宗祠内设塾以课一姓子弟者,有专课贫寒子弟不收费者,种类颇多。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苏美尔时期,出现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分为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两级。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
  在外国寺院与学校关系如此。
  在中国,中原地区的教育中,文庙与学校是相依相存的。
  官办的学校建筑包含有以下几个部分:祭奠先师先圣的庙、存放皇帝诏书的阁、讲堂、学校办公室、生员斋舍、射圃(练习射箭及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从总体布局看,庙与学校两者有前庙后学的,有庙学左右并列的。
  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多如此。
  寺庙教育是傣族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一种最早的教育形式。它是随佛教于唐代传入傣族地区而兴起的。其教育宗旨是为了宏扬佛教、传播教义,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
在西双版纳、孟连及耿马、临沧等地,傣族男童7—8岁后都要到佛寺当一个时期和尚,在寺内学习傣文并修习佛教教义和戒律,少则数月、数年,多则十余年,极少数人则为终身僧侣。
  对康巴人来说,一座伟大的寺院不仅仅是一座祈祷求福的庙宇而已,它是康巴人千百年来的灵魂依托,也是传承与捍卫藏族文化的坚强壁垒。它既是学校与医院,又是博物馆、文献馆与艺术画廊。

  总而言之,东亚在传统时代的教育事业,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世俗教育,一是寺院教育。前者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以及私学教育(含家庭教育)等;后者主要在于佛寺的教学活动(含内外典教学),道观虽也有从事教学活动,但其事不如佛寺兴盛,在日、韩、越地区之宗教教学活动,显然以佛寺为主。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教育。
  古代寺庙\道观兼有学校与慈善机构性质.

  所以,在建国初期,大部宗祠,庙寺,道观改建为学校,成为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这也是中峰镇学校前身多为观庙寺祠的原因吧?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4

竹溪寻觅之14
               甘氏宗祠今日花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二

              

  旧称竹溪有四大宗祠,其居首位者,却为中峰镇的甘家宗祠。只是因为它的族规严格与残酷。
  我们知道,每一宗族均有族规,族规由宗族各房共同制定通过的公约,是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它多数载诸族谱,教育子孙共同遵守。民间所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即反映了家族规约对族人的影响力。家族权力的应用,以族规宗范为准则。族规的核心是“敬宗”和“收族”两大方面。“敬宗”是强调传统的追溯,旨在建立家族血缘关系的尊卑伦序;“收族”则着眼于现实,寻求家族内部长期和平共处、聚而不散的途径。
  封建礼教下的家族规约,对女子教化的要求尤为严苛。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一些族中训规甚至把家庭裂变的责任都推到女子身上,女子几乎成了家族不和的祸根。各地触犯族规轻则处罚(如罚款、关禁闭、训斥、鞭打),重则处死。
  
  竹溪各大宗祠的规则,则以甘家宗祠每年十月一日做会最为吸引各族人注目。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最主要的,是“做会”,就好象今天的总结会,全家族的总结会。把一年来家族内部各支各宗各房情况进行汇报,以示奖惩。据老一辈子人说,每年甘家宗祠“做会”,总是有他们族人“罚请吃”“站笼”及“沉潭”的。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和谐有序,除了制度、法律之外,人们更是发展出许多道德概念。在法律和制度不太健全的时期,一些道德概念成为一种非常具体的规制力量,比如宗族宗祠族规。
  正如美国法学家庞德所言:“在法律发展的始期——我们称之为前法律阶段或原始法阶段——宗教、法律和道德不分彼此地混杂在一种简单的社会控制之中……在此状态下,我们今日所谓的法律,确切地说,藉由组织化政治团体的力量所进行的社会控制,就三者而言,适用范围最窄,功效甚微。”
  此时起主要作用且对稳定社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就是家族族规啦。
  庞德提出“我们最好记住,如果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力的全部力量,那么它也具有依赖强力的一切弱点。而且从十七世纪到上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法的成就说明,某种很像法律的东西,虽没有任何强大的支持,也能够存在并证明是有效的。”它所提及的“某种很像法律的东西”也正是我们所畅言的族规了。
  家法族规可分为家法和族规两部分,因它们之间有着几乎相同的性质,因此一般连称。“家法”,即家规,它是在家庭范围内约束家人及家庭依附者的日常行为的规范。家法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规范。“族规”是指在本宗族范围内约束族内各个成员及各个家庭的日常行为的准则,也规范合族的各种公共事务。它们之中有综合性的规范,也有各种单一性规范。费成康等先生认为,家法族规是类法的规范,它“是由家庭或宗族的代表人物甚至在名义上是由全体族人所订立的民间自治规范。”“家法族规虽非法律,但基本具备法律的各种特征。称这些规范为准法律,当是恰如其分的。”
  “族规”可促使村民自觉修身洁行,对建设和谐村庄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当然,那是指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经常以民间习惯作为附属的或补充的依据,也就是族规中正面作用的部分,而据此调解的案件,执行容易,百姓乐于接受,对稳定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因之,值得发扬光大。
  在中国,习惯的强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为人们所认同的习惯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和理念之中。只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必然会受到这些如族规族约的压力。这也是今天我们大力提倡整合家族族规族约,以补充国家法律条例在农村治理不足的表现了。
  于是,各地修宗祠,续家谱之风,多为当地政府机构所支持。这在十几年前则是不可想象的。那是有集会闹事,组织团体不利社会安定的嫌疑,

  





  现在,在我的手头有本《甘氏宗谱》,卷首言:五修支谱,(荣公无派至祖派六代),公元二00四年七月十日修毕。序中说:先祖进朝云公在明朝隆庆年间,从江西南康星子县迁竹溪中峰寨山脚下,延传数十代,并分散其它县乡村落,不知详细户口与人数。祖辈为了后代有序,从第七也世起,议派二十代,即:文,敬,承,先,泽,武,期,绍,祖,勋,忠,诚,开,国,瑞,孝,友,振,家,声。两名退休人员,甘期凤,甘期常编,男女平等,一律照登入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5

竹溪寻觅之15
               梦里花开天台山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三

              

  




  远眺天台山

  去县西三十里地,群山簇拥,县崖绝壁,中有三峰,高达万仞,飞泉倒泻,涑玉喷珠,景色不减庐山丝毫。三峰端然耸立,俨如笔峰,故名三台山。中峰最险,上有寨,又名中峰寨。寨下有一河,名大沟河,河沿山顺势,奔北而去,有人截河拦水,成一库,叫大沟水库。再往北,即到汉白公路处。一道观立于此地,名中峰观。这却是上下三十里地唤做中峰镇的缘由了。
  天台山有西有神虎洞,东有穿岩洞,北有古牛石。神虎洞相传有虎居于此,后病足难行,遇一老婆婆而解。灾荒年月,神虎以所捕获野兽送于老婆婆屋外,得以渡过灾荒。虎所居洞,时人以神虎洞名之。穿岩洞,中峰寨之南,山岩高耸绝立此峰,峰腰有一洞,洞宽一丈余,与岩两面相通,战乱时居民多避乱。古牛石却立于天台山脚下溪边,与水声相依偎。石大几丈,形如牛卧,守护此山。
  




  古牛石。
  




  甘家岭小学及甘家祠堂。
  




  大沟水库。
  




  过水库至天台山时,走穿峡垭。
  大沟水库边,即为甘家祠堂。现在的甘家岭小学所在地的。
  
  
  在竹溪历史上,名人辈出无家可比甘氏。这也是甘氏宗族家规严厉族法酷烈的原因吧?
  那么,究竟是名人辈出才导致家法严酷,还是家法严酷才培养出辈辈名人,这个问题如同旦鸡相生谁为先一样,让人难以追究的了。
  还是让我们翻开县志,看看吧?
  前明竹溪无兵防,募壮丁以守土城,多驻山寨中。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郧阳总兵离郭义始拔兵三百以守,康熙七年,建竹溪营。游击一,守备一,千总一,把总四,兵四百八。
  康熙八年,游击义乌人杨三虎,后以功升灵州参将。守备刘斌,东南武进士,十二年升竹溪游击。刘斌守备替代者甘继芳,十三年死后,守备为曹奇胜。康熙八年千总张自成,九年孩子玉,十年至十三年甘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甘继芳,甘雨两人踪影。
  甘继芳是竹溪甘氏最为有名的先人,而甘雨,却在上篇中提到的甘氏五修宗谱中开篇提到过的,他到底是谁?但无疑,已经让我们把历史中的甘家与现在实的甘家连为一体了。
  据《甘氏宗谱》(五修支谱)载,其先祖朝云公明朝隆庆年间来溪,当他从江西南康府星子县一步一步到竹溪时,那是流民峰涌时代。好山好地多为早来者所占。当他们来到天台山脚下时,为此地所吸引。顺便补充一句。竹溪近城三大坪。城东有水坪,城西有青草坪。再往西即为甘氏所在地,大坪。这也算是近城区最好的一有水有地的所在了。你可以想想,竹溪是有着七山二水一分地之称的地方,这个大坪所在的地方,是如何的稀罕了。
  朝云后人守贤,再传即为继房。也就是说,自第二代朝云来溪,传到第四代,为继字辈。也就是甘继芳一辈了。是不是这样呢?
  在他们新修宗谱下,我亿可以看到,第五世有六人,依次六房为霖,露,雨,四房无名无后人,濡,霈。第六世有荣公,自七苞始,辈份为文,此与新修谱相连接。辈字为:文,敬,承,先,泽,武,期,绍,祖,勋,忠,诚,开,国,瑞,孝,友,振,家,声。
  甘家瑞存世者,最高辈为泽字辈,仅仅二三人。最底辈为勋字辈,上下六代人。至于新修谱中现时名人,不提也罢。还是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名人吧?

  依上所述,自继字辈到文字辈,也就是说从来溪后第三代到第七世文字辈,有五代辈份这隔了。
  看看志书:武职篇,甘继芳,本营守备,甘雨,本营千总。这是康熙年间事。甘继芳死开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乱。
  甘继芳,字体元,性忠毅慷慨有谋略。明朝时流民乱聚蜂涌,继芳以族人为基,纠聚乡兵,以护乡土。自清为镇总所招。名为守备,以守县西。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乱至竹溪。是时谷城镇总兵杨来嘉,竹山营游击谢泅来犯,溪无城可守,建议曹席珍欲上中峰寨。守时两月余。县门子曹二开寨门,甘继芳与知县曹席珍均被害。时阴历十月初一,年六十有四。
  曹知县女,时年十三,自中峰寨绝顶跳下,后人名舍身岩。邑增生陈作霖字喜亭者,曾作一诗,《舍身岩》:一缕寒烟锁白杨,舍身岩下水茫茫。怜他十五娇儿女,赢得空头草木香。
  继芳有子六人,长子霖,府痒生,次露,次雨,为平乱时千总,四子失踪,次濡,为乱贼所获,后归,次沛,雍正元年贡。据此县专所载,却与甘氏新修宗谱略异,六子名不同。一为雨字头有,一无。当属于新修错,以县志为准。
  平吴三桂乱时,甘氏家族一千总一守备,亦为一段佳话。从上文所引县志书可知,是时县建竹溪营,当为游击一,守备一,千总一。甘氏即占一千总一守备矣。康熙十三十四年,竹溪无游击。也就是说,此时竹溪武职,当以甘继芳父子为最高长官。
  继芳后人:甘杜,字联召,甘继芳四代孙,乾隆四十二年岁贡,至来凤县为训导,嘉庆乱,令子文郁怀县印出。其与县令庄纫兰,典史张史山守城而死。后,甘文郁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守中峰寨阵亡义勇名目十七人,甘氏占九人,过半数。分名为:甘文牧,甘承镶,甘述先,甘敬受,甘敬照,甘敬毓,甘敬峰,甘义先,甘亚先。

  竹溪县志同台版:武功篇,甘文祥,武生,千总衔。甘敬生,生员,八品衔。世职,甘文郁,世袭云骑尉。,
  选举篇,清岁贡,甘桂,康熙五十六年,甘沛,雍正元年,恩。甘琏,嘉庆十三年,甘杓,甘文良,甘楫等。
  善行篇,武生甘文远,好义乐施,道光十三年,以粮济民。巡检甘承政,咸丰六年,春荒,出粮数百担,修寨施药,周邑侯奖以“急公好义”匾。甘敬员,继芳嗣孙,咸丰元年,这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战死瓦庙子。武生甘承欢,有军功,得府旌“面置有方”匾。监生甘承健,孝慈以待侄,如弟生前。甘元慎,为溪邑宿儒,授教于乡中。
  艺文篇,甘杓 《天台山记》



附注:中峰寨阵亡
  康熙二年至十三年知县曹席珍,训导前有雷布霖,南璋风贡,康熙九年后有谢乔捷,新宁岁贡,当时无教谕,谢担其责。十二年,谷城镇总兵杨来嘉,竹山营游击谢泅之乱起,溪无城可守,建议曹席珍欲上中峰寨,言其处人心不固,以另去峒崎寨为佳。时其守峒崎寨,后得保全,为时人称道。乱毕补官不就,归新宁。
  中峰寨,即古天台山,里人立亭其上,左有舍身岩,为曹侯女尽节处,右有方石盂,清泉流出,不竭不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18 21:26

竹溪寻觅之16
               小人物的大事业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四

              

甘启良



羽叶报春



植物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锰先生为《竹溪植物志》题词。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苍海。这是两句很有名的句子,与诸君共享。

  唐朝诗人韩愈先生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哪知一群愚妄无知的小儿,竟然无端对他们诽谤、伤害。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大蚂蚁就想摇动高大的树木,真是应该笑它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经常用来比喻人盲目自大 不自量力 做些力所不能的事 。
  鲁迅先生曾欣赏陶潜的一首诗:《读〈山海经〉》,诗中描写了精卫的精神,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苍海。”《山海经•北次三经》中有一个“精卫填海”的神话。炎帝的女儿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少女的身体化为精卫之鸟,用微不足道的身躯去和狂暴的自然力斗争。茫茫大海上,一只孤寂的精卫鸟,衔石飞翔,它的羽翼被疲劳磨出了血,它的精神依然无比坚定。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抗暴复仇,敢于和比自己强大的仇敌斗争。它表现着一种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如是,我们发现,同一件事或者说同一个人,赞颂的说是英雄,所谓精卫填海,攻击的说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实际上,不管是撼树的蚍蜉,还是填海的精卫,他们都是弱者,而他们采取的态度都是积极的。不能明白那只“蚍蜉”与“精卫”有何区别。然而我们却赋予了前者与后者截然不同的寓意。为什么?是不是因为精卫曾经是人?因为蚍蜉不是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大人物”的注解是“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与之相对应,“小人物”则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小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也是不可缺少。从这一点上来说,或者说在某一些事上,他们也成为大人物了。换一句话说,历史人物和小人物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给出了一组数据:“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于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徐冠华发现,“这不单是一种现象,而且有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此,他呼吁要“使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几万元、十几万元的支持经费,有可能使他们步入科学殿堂,孕育出伟大的科学家。”
  如今,越来越多这样的“小人物”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中国正在迎接一个“小人物时代”的到来。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竹溪县甘家岭的一个小人物,可他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大人物,甘期良。顺便说一句,他自己或者说各类媒体,都称呼他为甘启良,这是与其家谱中辈份不合的。

  题名/责任者:  竹溪植物志/甘启良编著  
  ISBN号:  7-5352-3435-6  
  出版发行项: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7  
  载体信息:  16开 CNY380.00  
  个人名称—等同责任者:  甘启良  
  中图图书分类法类号:  Q  
  附注项:  本书介绍竹溪植物1542种,对每一种植物除介绍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外,还较详尽地介绍其开发、利用价值。

  2005年12月,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暨我国第一部彩版植物志《竹溪植物志》出版。这部书由竹溪电视台记者甘启良先生编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县级植物志及我国彩版植物志的两项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该书共收录该县已查明的植物2216种,其中27种为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34种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262种为县内新发现,选配的1520种植物照片,大多数根、茎、叶、花果俱全,图像清晰,并注明拍摄地点和海拔高度,其拍摄、编排质量专家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内容上突破了国际国内植物志只注重介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这一传统的编撰手法,增加了药用、食用等方面的内容,还收录了大量具有实用与科研价值的竹溪民间医药验方,在实用性、可读性上实现了一次大胆的科技创新。
  2006年3月中旬,竹溪县电视台记者、业余植物爱好者甘启良发现,曾被植物界视为灭绝的植物“陕西羽叶报春”,今春出现在湖北西北部的竹溪县。 早在20世纪初,欧洲植物学家在陕西南部山区发现,并采到模式标本收藏在德国柏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二战时被毁。此后,国内外均未有发现。植物界将其称为已经灭绝或可能灭绝的植物。 至此,竹溪县已发现包括小勾儿茶、山百树等在内的 30 余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甘启良先生还发现一棵堪称鄂西北“香果树王”的古树,在竹溪县天宝乡高桥村山坡上。这棵“香果树王”已被当地政府挂牌保护。香果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古老孑遗濒危树种。这棵香果树长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树径150多厘米,树高20多米,树龄300岁以上,是鄂西北现存最大的香果树。
  2006年“五一”前夕,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教授致信竹溪电视台记者甘?良:“您在较短时间中完成了如此巨著,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对您在尊著编著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谨表示崇高的敬意。”王文采先生所说的尊著,就是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竹溪植物志》。湖北省《竹溪植物志》一书,全彩照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竹溪县23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多达1200余种,专家惊奇地称“竹溪草木半是药”。
  2006年7月12日,县科学技术局局长谢从明带队到省科技厅申报科技进步奖,经专家评审,于2006年7月17日早,《竹溪植物志》评审为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武汉举办的亚太医药展览会暨第四届武汉国际医药保健品交易会上,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参观竹溪药材展台,称赞竹溪药材资源丰富,鼓励竹溪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把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竹溪特产道地中药材表现出极大兴趣与关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申汉董博士、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理事张汉宜等专家,就竹溪五味子、刺五加等道地中药材品种开发达成了意愿。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武汉健民等制药企业,对竹溪发展绿色林药产业给予了指导。

  竹溪地处鄂、陕、渝交汇要冲,境内丛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基因宝库”的美名。
  幼年时代,甘?良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放牛,熟透的马桑果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味,引得小伙伴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可听大人们讲过,食马桑果会中毒,小伙伴们都想吃却不敢吃。可能是玩饿了,有一个“小馋猫”最终禁不住诱惑,躲起来偷食了不少,倒在马桑树下昏迷不醒。小伙伴们吓得大声哭喊。闻讯赶来的大人们将中毒的小伙伴抱回家,从山上挖几种草捣成浆喂下去,十几分钟后,昏迷的小伙伴奇迹般地醒来。打那时起,甘?良就想:假如能了解家乡每一种植物,知道什么植物能吃,什么植物能治病,什么植物有毒,那该多好!从此以后,甘?良无论遇到哪种新鲜植物,总要采一些回来,向大人们问个究竟。
  1973年,甘?良被派到中锋镇邓家坝村驻队。村民吴世良小女儿身上长了一个碗口大的“包”,天天打针、吃药,不见好转。甘?良从山上扯来了草药,一周后,久治不愈的包竟消失了。以后,凡是遇到哪家有疑难杂症,甘?良就前去了解病情,回家翻药书,上山寻找草药。慢慢地,他认识药用植物达500多种。
  1999年,一场大病使甘?良从县电视台台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从此他开始艰险的植物探索之旅。十八里长峡被誉为珍稀动植物宝库,可2001年前只查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2种。甘?良对这一数据产生了怀疑。2001年8月,他准备好开路用的柴刀、干粮,开一辆老式吉普车,一头扎进长峡。一个多月里,他一清早就起床,挎着相机,拿着柴刀,一路斩荆棘,向长峡深处前进,发现一种新植物,就拿相机照下来,采下标本,拿出本子记录。渴了,掬一捧山泉,干粮完了,就采野果吃。葱坪顶植物种类繁多,山高路险,人迹罕至。为了证实一种名叫“太阳草”的植物,甘?良沿着兽道前前后后上了四五次,终于在一悬崖顶部找到了太阳草。有一次,刚刚爬到半山腰一悬崖峭壁处,一头黑熊正在岩顶上面追赶猎物,吓得他紧紧抓住岩石,脸和身子贴在粗糙的岩石上,半个小时一动也不动。几年来,甘?良共普查出竹溪境内植物2300多种,拍摄植物彩色照片6000多张,采集标本1300多种,其中有197科、875属、2216种植物经过了专家的鉴定。
  翻开《竹溪植物志》,有人说甘?良是专家,是学者,是医生。
  然而,就在该书出版的前两年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2003年初,甘?良背着他的植物标本到武汉植物园向专家求教,每种植物的标本都有一张报纸那么大,教授们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后来在专家的指点下,甘?良学会了制作标本。
  对此,甘?良这样评价自己:“我只是一个对植物的痴迷者和植物界的探险者”。
  2001年初,甘?良第一次试探着将拍摄的一部分不认识的植物照片寄给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锡文教授,请求鉴定,得到了答复。之后,又有幸结识了来竹溪科考的武汉植物园江明喜博士。靠着这种求知精神,几年间甘?良结识了一大批植物科研界的专家学者。为了解每一种药用植物的用途,甘?良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并求助了大量的中草药医生。在武汉植物园专家支持下,2005年12月,一部收录竹溪县域内的植物2216种,对其中1520种植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附有原植物彩色照片,全书180万字,图片1520张《竹溪植物志》专著与读者见面了。随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读者来信像雪花一样飞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为该书题词:“探索植物世界,造福人类社会。为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欢呼!”
    
  大人物的历史记载的是历史的辉煌,而小人物的辉煌,才成就辉煌的历史……
  比如,甘启良。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4-18 21:50

谢谢马老师!对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和报道,越系统越好。马老师做得很好!这对于你还是其他老师同仁,要想对这个地方进行系统研究,就能提供非常难得的材料。再次致谢!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1 19:33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1-4-18 21:50 发表
谢谢马老师!对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和报道,越系统越好。马老师做得很好!这对于你还是其他老师同仁,要想对这个地方进行系统研究,就能提供非常难得的材料。再次致谢!
谢谢,敬请专家多多指点。我们做这种些事,只是不想后学们,不知道在竹溪这片土地上,竟然有许多让人难以忘记的事与人吧。早些年,写作的文章以教育教学为主,以校园人物为主。近年来,是以竹溪历史,地方风情为主了。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1 19:35

竹溪寻觅之17
白玉干子臭豆棍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五

一九三六年春,竹溪中峰观四区立初小来了一名小学生,名字叫刘骥群。是年县内有初等学校17所,省立短期小学7所。学校有二,三,四年级复式班1个,学生40人。次年始高高小班一个,全校班组三个,学生150人。当然,这时刘骥群读高小班,一九三八年刘骥群毕业。
提到刘骥群却是因为他是竹溪四大名医的儿子。前面提到竹溪四大名医之颜铭先生,那是蒋家堰镇的,刘骥群的父亲刘松如先生,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零一年,为中峰镇青草坪人,主要医务活动区域为北区,即龙坝中峰城关洛河一带。
刘骥群先生今年八十有一岁,精神依然如年青人,据竹溪医药界人介绍,他一生从未生过病,是不是竹溪四大名医的绝招呢?
那年刘骥群八岁。他记得当年校长先是尹石化,后为尹连溪。当然,那是的校长都是大地主的。尹连溪的儿子尹荣甫,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在一九四七年时,还成为县中学校长,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这自然是后来才知晓的。
学校在双河庙。有一大爿房子,在紧紧围绕的围墙中,是古庙高大巍峨的建筑。学校大门在南边,要出门而未出门处,有一个古戏台,那是当年孩子们学习之余的天堂。围墙外边是一条小小的山路。而现在贯通竹溪的汉白公路,是一九三九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才开始修建的。
在前面提到过,《中峰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材料汇编》中提出,三合中学原校舍是尹公祠和湖南馆两麻古庙,三合小学原交舍是尹公祠和双河庙。现在我们明白,三合小学当为双河庙,与尹公祠无关;三合中学吗,却与湖南馆(那是县城内一处有名的地方,另文当介绍)无关,只是尹公祠的一部分。

每天课余,刘骥群同学与甘武奎,甘武元,甘亚东还有尹许一块,来至学校后门外,那儿有一个水潭,潭底气泡成串翻滚而上,似珍珠浮出水面,这是奇一;奇二,水温衡定,是的上乘之水;奇三,每天冒出的水,却是清冽而香甜的。这就是中峰观豆腐名闻三省的根源之所在了。
竹溪古有四大奇,中峰观的豆腐嫩,彭裕沟的米香,阎家坝的罗卜脆,马家菜园子的白菜无茎丝。这里豆腐即指中峰观的豆腐了,它白嫩细腻,却又带有淡淡的香甜味道,四川巫溪,陕西平利镇坪及本省各县人,到竹溪县第一要购买回家的,就是中峰观的豆腐了。
说是中峰观的豆腐嫩,其实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或者说是因为顺口,其实中峰观最有名的却是它出产的臭豆棍类食品了。
这种可以生吃的小食,才是刘骥群等同学来此的原因。
什么是豆棍?什么又是臭豆棍呢?
以鲜豆油皮10张卷起呈棍状,即可。食用时浸入水中泡软,切在寸段,与金钩(虾米)、青菜心、荸荠片、榨菜片等放入沸水锅里煮片刻,投放调料,再煮片刻,起锅盛碗,撒上葱未、胡椒粉即成。
先说臭豆腐:豆腐一块,切成2CM见方的小块,放在开水锅内烫30秒。捞出凉干,尽量控干水分。放在干净的饭盒内(不要密封),室温,直到豆腐有绒毛。控干水,然后放盐,花椒面,姜粉,辣椒粉,香油。注意盐要多放。放在半密封状态,2周左右。这是少量的做法。
如果大量的做,是将定制好的豆腐一板一板地上架,木质架子可以放十几层豆腐,中间可通风,抹上盐,点上霉菌(菌种溶化在水中,用手指蘸了弹在豆腐上),在无阳光直晒的通风房间里放两至三天,夏天屋中气温可在32度上下,豆腐会长出一寸长的白毛,即霉菌。其同上。
臭豆棍做时法则是一样的。
刘骥群在读小学也就是在三合小学时候,常常吃这个。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滋味依然常常回味在心头啊。

那时候,做臭豆棍最有名的,姓陈,是中峰观的大家族。只是现在似乎失传了。虽然那潭水还在,水泡依然如前,串串冒出如旧,香甜味如前,清洌如前,可是人啊,都不再是早先的人们啦!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1 19:36

竹溪寻觅之18
披沙拣金卵石滩
——烟尘迷雾中峰观之续六


三合小学在中峰观街北方,学校大门正对着公路。四四方方的一圈围墙把学校严严实实的包住。学校在街东尽头,背后是县治河。从学校的后门,或者说从学校围墙外面的西头那条路,绕过去,就是那泉水,那潭能够让中峰观的豆腐吸引三省水。
你如果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县治河边了。
这河多卵石,光滑如玉,静静地躺在河滩边。水不大,河面很宽,如是河水就如洗石的模样,在它们身上揉来揉去的,一下子就揉了几千年。
过河是刘家湾,早先学校在山坡上,细细的路把山势引长了,路边的草也茂盛了许多的样子。山坡上有一寺,名字叫做钟柏寺,学校就在寺里。一九八八年,寺院败坏,墙壁破碎,屋顶雨天水如注,学校就搬到湾子正中。名字也改做刘家湾小学了。
而河水从西而来,如蛇似龙,在刘家湾各中峰观之间,盘曲而行,扭了三次身子,如是这河水的卵石就愈发的多了。

宽宽的河滩上,常常有孩子们玩耍,当然,其中时时也有我们的身影。有十多年,我在中峰观学校任教的。有时在中学,有时在小学,带学生们到河滩上写生,那个名字叫叶春雷的小男孩,把一幅色重墨浓的素描送给我时,很多学生都挤过来看。
那时,我手中正有一枚偏偏厚薄如手掌,圆圆形似鸡蛋的石子,色泽浅红色中带着暗绿,上面好象一个老头团坐欲起,手中却撑住一枝竹杆,那是一根钩杆么?他是垂钓于渭水边的那位老者么?是悠闲于自己的清淡岁月还是沉重生活中偈尔的一次偷闲?
后来,哪能枚石子为一位女教师请去了,在她的办公桌上,整整呆了近十年。
孩子们的手中,形状各异的卵石,色泽或艳或浓或淡或清,大大小小宽宽狭狭的,伴随着他们走过校园岁月。
一点点的稚嫩,一丝丝的童真,一片片清纯如水的眼光,在那些岁月中,渐渐地退色,变淡,带上成人的眼光与色彩了。
我们知道,卵石是由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所形成,又以搬运中的磨蚀作用为主,故多呈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及不规则圆形。
这也是生活对孩子的教诲么?

有一天,河滩忽然热闹起来了。来了许多人,他们在河滩上驻扎,搭起了帐篷,厚厚的帆布,园园的尖顶,点缀在河滩上。
几十人在那儿忙乎着,听说是淘金砂的。最多的一天,三克多一点。
那是挨着河边的一大块地。这块地边的河道宽敞,水流缓慢,河沙轻浅,底板平整,据说是个出金的好地方。
因为砂砾层中的自然金,都来源于附近岩石中的原生金矿。这些金矿中的金粒,经过分化作用,从含金岩石中分离出来,被水冲走。 由于金的密度很大,到了水流缓慢的河床或海滨沙滩后,它就会沉淀下来,混在砂砾层中,形成砂金矿。
从砂子中淘。这是因为金子很重。一立方米的水只重一吨,而同体积的金却达十九吨重!人们利用金与砂的密度之间的差异,用水冲洗含金的砂,这就是常说的“砂里淘金”。
  但这种原始的淘金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对要求很高,只有那种含有大量的金的砂石,才能用这种方法。对于含有少量金的砂石,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在竹溪县治河道上,似乎只有这一块河滩,每隔几十年,成为淘金人的首选。
是因为那一曲三折的河滩么?那是不是河水恋恋不舍的眼光?而它身子上积累的金砂,此时不经意间,抖落在河道上了?

这儿是不是竹溪唯一的淘金地呢?我在这儿工作的十多年间,就有三四次淘金的人,每次都淘几个月的啦。
岁月,就如同河滩上的金砂,一粒粒闪烁在竹溪河水两岸,点亮了山山水水,点亮了山里山外的角角落落孩子们的心灵。
一如那张在河滩上,递给我的素描,绘写着竹溪历史。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1 19:37

竹溪寻觅之19
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从刘家湾翻山坡而过,即是乐园村。当然,这一条路不大好走,在钟柏寺还在时,是有一条小路可行的,后来寺没了,路也就没了。
于是,想到乐园,你得走过中峰观,沿河边公路东行一里地,过桥,北行,上坡。这就是乐园。这让你想起什么来?是不是有弥尔顿这位英国诗人、政论家。他所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你还会想起什么来?是不是《诗经·硕鼠》?那些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园。乐园乐园,爰得我直?
乐园或者说乐土,是所有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吧?
中峰镇乐园命名的缘由,是不是也如此呢?
在这儿,有一个我的学生,尹安学。我在《学生的一次批评》中提到过的。这位出生于以乐园为村名的学子,一如〈换乐园〉中的撒旦,追求自由,怀疑上帝的统治,对上帝的权威提出挑战。撒旦被天雷打入地狱后,和其他造反的天使在火海中遭受煎熬,仍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说,“战场失败有什么可怕?我的不可征服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永不屈膝投降的志气并没有丧失。”
又或者说,是那些追求乐土的乡民?

不久,尹安这来信。
老师:
     您好。我是三合中学1994届毕业生y尹安学,现在在《羊城晚报》工作。看到您对10多年前学校的描述,勾起了我们这些学子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美好回忆。现在想来,读了10多年书,在三合中学3年是我读书最为认真的3年,我还记得自己一天发烧,连夜起来默记《土壤基础知识》的情形!那是,对读书,简直到了入痴入狂的地步,邹自年老师要我们记的每个字,我都会一遍遍默记下来。对刘华老师教的政治,课本中很多字句现在还记得在课本的什么地方。
     读书时唯一遗憾的是,可读的书太少,每次拿到一本杂志,总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初三时,我获得了基本1992年的《中国青年》,里面的很多精彩话语我都能背下来。幸亏那时您还办了一张校园报纸,记得开始叫《速写》,我刚上初中,看到第一期上面有一个关于“速写”的对话,与我一起上初中的初一(二)班的李大勇还在上面发了一篇长文。哎呀,当时羡慕的不得了。我想,当时的李大勇在初一年级知名度绝对最高。
     后来,《速写》好像少了,反正我几乎没有见过。到了初二下半年,就是1993年上半年,我看到好像是初四王茜(?)等写的一些多愁善感的文章,当时简直十分敬仰,觉得,要是能与她们交个笔友真好。当时还单相思,总感觉有一天能在那排青砖女宿舍前面,碰到那几位才女。呵呵,想来很有意思,那时俺可是见了女孩就脸红的哦!
     现在想来,您操办的《速写》给我们带来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那时,我可是很崇拜您哦,觉得您好能干,能自费办一张文学校报,还与那么多文学青年有往来,我记得好像有峥嵘(后来考证是郑传保,现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您还有那么多FANS!我有两次还专门跑到你的宿舍,向您请教啊!
     刚看到您的回忆,说当时发表了我的文字,但我至今没有看到哦。假如方便,能否将1994-1996所有《速写》复印一份寄给我?不胜感谢。我将把它作为年少的印记,还好珍藏。另外,那时,我们学校出的那些才子佳人,与您还有联系吗,或者您知道他们的下落吗?我很想知道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工作重压之下他们是否还喜欢玩弄文字?
    需要您澄清一下,我当时拿着文章找您指教,好像没有指责您哦,我一介学生也不可能指责您啊,何况我在学校还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哦。看您的文字,我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愤青。我记得当时写的文章,主要是批评阴盛阳衰,一些刊物上根本看不到男孩的文章。
    以前我的老师还好吗?刘华、朱有志老师,还有我们的英语、化学老师在哪里工作呢?很多老师都是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很想念他们,他们教我读书做人最让人难忘。请向他们问好。
    顺便向您汇报一下,我在竹溪一中毕业后考上湖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羊城晚报》,一直从事政法新闻的报道,工作很顺心,收入也不错,我已经买房子了。
    祝您再接再厉,影响更多的人!
                                                                             尹安学
                                                                         2006年11月7日

我的联系方式: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羊城晚报》政法部    邮编:510085
电话:13822©©©©©   邮箱:119xinwen@163.com
  当天晚上回家,打开信箱,回了尹安信,迅速又收到他的来信。
老师:
    很遗憾哦。我现在很想看看当年的《速写》哦,您看我,当时速写第一期的大概内容还记得哦。上大学时,我还找出几期看了,后来不幸丢失。
    其实,对您来讲,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更何况,还有我这等虔诚的学生和粉丝。
    祝

                          尹安学
  
从读书时,沉浸于乐园乡土气息长大的尹安学,目光所及,已经不仅仅限于校园及农村了。他的目光凝视着哪儿呢?

尹安学从湖北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创办了校友会。
广东校友会创办两年来,承蒙各位捧场,早已成为湖北大学人气最旺的校友录。曾为湖大人,可能我们并不为之自豪,但在湖大的4年永远是我们难忘的回忆。毕业出来,劳累奔波,希望大家彼此有个照应,至少有个交流的平台——这也是我四处拉人,创办这个校友会的初衷。
更多的,是他对社会生活及教育的关注。当然,这也是他的本业。
让我们看看他所关注的范围吧?
《贫困县大摆交际酒宴 政府钱袋子应立法监督》
《热衷改名为哪般?“妇女节”改成“女人节”?》
《中小学增加编制 配专职心理教师》
《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不公,‘嫌贫爱富’现象严重!》
《传统礼仪不能淡忘(图)》
《人大代表称全国100亿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
《大学学费涨幅惊人 培养成本是糊涂账》
中青联发[2004]85号《第十届五四新闻奖获奖作品名单》文字类(54件) 〈妈妈泣诉:帮帮我的古惑仔〉通讯 作者尹安学,刊发于〈羊城晚报〉, 这是当年“五四新闻奖”中广东媒体唯一获奖的文字作品。
第十届“五四新闻奖”全国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共收到247件作品,经严格复评、定评,最后评选出104件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21件,二等奖33件,三等奖46件
中青发[2005]38号《2004年度宣传共青团工作》优秀新闻作品评选获奖作品名单,文字类(51件) 〈伴随暖流一路欢歌回老家〉通讯作者为尹安学,林旭嘉,庞开强。当年广东获奖五件〈羊城晚报〉仅此一件。
好了,不再多举了。能够从鄂西北一邑小山沟,走到南方大城市,并且取得一系列成就,是不是与他所凝视的目标所关呢?

前贤名哲不是说过,你所能看到的有所远,你所取得的成就就有多高么?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1 19:38

竹溪寻觅之20
天生一个仙人洞




自中峰观沿县治河东行,过桥即乐园,继续沿河东行,即为陈家堰。竹溪自明成化十二年到清同治六年,即修有堰十七条,陈家堰为其一。
陈家堰地名来由,却与一仙人有关。相传唐宋之交的仙人陈抟修炼于此,服气辟谷二十年,后始居华山。这才有与赵氏开国皇帝打赌,得到华山不纳税的赌局的。因仙人居此地,至今此地无蚊蝇。
由于陈抟后人才传下此地一脉么?不是说修仙之人不万家么?又怎么会传一一支陈姓大户来?后来又于此地修堰,成为名闻竹溪十七条堰之一?那为他为后人所谋之利么?仙也是凡人也有生活越剧之思?
仙人余泽,不仅仅如此。
比如说,再往东行,现有河道还埋藏一洞,名隐真洞。相传吕纯阳在此修真,此洞却成为竹溪八景之一,古洞隐真。洞前一寺,名溪隐寺,是吕道人所居之地了。曾有诗云:古洞幽深绝点尘,曾传吕祖此修真。一心欲作神仙侣,是处堪栖自在身。松竹荫来看有影,姓名埋去识无人。莆团坐破飞昂稳,跨鹤遨游了俗因。另有一诗,句中道:得无上道先醒梦,遇有缘人始点头。
这里补充一句,在古老传说中,陈抟与吕道人为好友。
在这里,吕道人也好,陈抟也好,他们在竹溪是否留下踪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竹溪要附会这些传说,把它们扯到沾一点边的事物上。比如说,陈姓人所居住集中的地点,那是陈抟所传下的后人,如有一洞,那一定是隐藏有修真之人等。

陈抟(?~989)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如说陕西人,则与陕西相距不远的竹溪,也可能是其常常所居之地了。其宗教思想融儒,释,道三家学说,启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
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有正一道。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灵宝、上清等派融合,形成正一道,以张天师为世家,以龙虎山为本山。
还有则全真道。看过金大侠《射雕三部曲》,不不会陌生。那是由金代王重阳所创。全真道融摄儒、释,倡导三教合一。教人读《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不尚符?丹鼎,也不侈谈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其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
全真道徒不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为出家道士。正一道徒不住宫观,可以有家室,为在家道士。
  但未闻陈抟为正一道,当然,也有后人传下也不知的。

自然,即便没有上述之事,把陈抟与吕道人一类神仙中人,扯到竹溪来,也是一件常事的。
我国原始时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神仙一类物事。
旧石器初民的墓葬大多朝向东方,旨在祈祷死者像太阳那样复活,说明灵魂观念和长生思想已经出现.新石器先民的墓葬大多朝向各自氏族发祥地、氏族公墓所在地,旨在祈祷死者重回先妣肚腹(子宫)中,实现生命的循环.三代时期古人虽仍葬山丘,但常常仅取让死者登上苍天、永生不死的新意,说明石器先民的生命循环信仰已经演变为登天成仙、永生不死的信仰.战国秦汉以来,古人亦葬山丘,但因道教的出现,古人相信,通过服食养性,灵魂和肉身都可长生不死,而这一新信仰正是最近几千年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神仙思想.
追求成仙了道,长生不死,是所有人的梦想吧?

于是,天生一个洞,成为了仙人洞。而不生蚊蝇之地,那一定与仙人有关,此地居户多姓陈,是不是陈抟的后人呢?
那简直一定是的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4-21 20:58

祝福马老师!可喜可贺!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4-22 11:05

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田野也是文献。赞!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2

竹溪寻觅之21
满溢书香大南沟




大南沟在竹溪名气高,不管是教育界,还是文化界,都与一所书店有关。那个书店在尊师路,也就是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与县实验小学相交界的那条路,这路呈东西走向,县一中位于东面,县实验小学在西面。尊师路的南头,早先是县电影院,县工会,县幼儿园所在地,现在仍然是竹溪文化教育中心地带;路北头,可去县实验中学,图书馆,步行街等地段。
书店名叫“三味书屋”。
  何为“三味”,古人有几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如李淑在《李淑书目》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在这里,书屋的意思却与第三种说法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书店的男主人名字叫万非,中峰镇大南沟人氏。大面沟位于陈家堰东行一里地,距离县城更近一些地。这条沟里全是姓万的人家。万非弟兄几人,都走出大南沟了。
三味书屋是竹溪县第一所民营书店,填补了竹溪这一方面的空白。为读书人散播一点火种,替竹溪人营造一方书香天地,那是他一家人的梦么?
要不,怎么万克兴,万非的哥哥,成为了竹溪有名的写手?而万克兴的《黑妹》一文,可当得上竹溪可传下的精美短章节之一的。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与野莽的《这车好碳》,欧胜宝的《变态》比肩的竹溪短篇小说扛鼎之作。在短短的几千字篇幅中,泥土秘气息极浓厚的刻画出一位如水的女子形象,直拗,淳朴,倔犟。
那是万克兴写作路途的分水岭。
此之前,他在县文联混迹十余年,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写作感觉而已,在此之后,那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情感沉淀,知识结晶,在他寻找到的语言脉搏中,那种具备乡村泥土气息,白话小说滋味,尺寸天地尽显万里长河的气韵,一点一点地,自然而然的流淌着,不枝不蔓,不声不响,一步步地展现出竹溪风情来。
那不是如野莽的乌山,也不同刘书平的黑山,以另一种名牌来称呼自己的家乡。万克兴只是一笔一画的写农村,写自己所处的县城人群,写自己所熟悉所深知的父老乡亲,可是,那不仅仅是竹溪县农村,也是中国的农村。
那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觉,展现中国情境的写手,现在在中国,并不算多。万克兴是其中一个。
只可惜,他推出的作品极少,那是追求一呤双泪流,捻断数茎须的名山之作么?
万恕,这一位万非的哥哥,在全县一大半学校的墙壁上,都是留下了的他的书画的。那是一九九七年普九检查时事,他作为竹溪县教师群体中三个绘画艺术最高超者,里所当然的成为无酬金的美化师。后来听说,各学校还是以正常报酬的五分之一,给付万恕所在学校了。当然,学校因为教师借用耽误的课程,是以这笔费用来请别的教师或者说外人来完成万恕老师任务的。
认识万恕很早,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所办校刊设计封面及题签,听说了这一位竹溪名画家,认识万恕十余年后,认识了万克兴,又过了几年,三味书屋开业时,又认识了万非。
认识他们兄弟三个,都与书香滋味有关咧。据他们口中所述,父母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所以名字有兴,有恕,有非。“三味”是指要他们兄弟们,在读书时,领悟书籍文化的三重境界么?从而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么?

现在的“三味书屋”,主营范围扩展到所有文化用品了,地址仍然在尊师路,县第一高级中学门口。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3

竹溪寻觅之22
名扬于外有大平



  
这是中峰地图


            
县治河东行有两沟,西面一个沟大一些,名唤大南沟,东方一个沟小一些,名唤小南沟。大南沟中多万姓人家。小南沟却杂姓居多,居住人从汉白公路边向南推,依次是徐姓,陈姓,五姓集中地。
进沟路极狭,曲曲折折地弯着,从徐姓大院边钻过,从陈姓大院边溜过,十余里路在山边沟畔挤过,来到一个大院落。
王家大院。也名王家花屋。房屋绘有花卉,故名之花屋。
房屋大多数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屋脊制有两对翘角,大多绘有花卉山水与神话故事。梁枋上绘有多彩的游龙和花卉,墙上还有壁画,以及精美的雕刻等。窗花主要内容以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福寿富贵等隐形表意纹饰为主,如古龙、蝙蝠、彩凤、石榴、如意、金锁及缠枝花卉等图案。部分窗花也有人物、飞禽局部等图案,很有特色,雕刻精细,数量众多,造型准确,刀功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走廊的吊柱雕刻有人物故事,所雕人物栩栩如生,柱头成荷花状。厢房屋脊有用青瓦制作的通珑花图案,有用石灰石板镂空的纹饰图案等。
这是中国的特色吧?

王家花屋的今天,当然没了这一切老式院落了。王大平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不是他对一切文化样式发生兴趣的原因呢?
在竹溪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电脑时,在粮食局工作的他,自费购回一台,那时月工资才一百多一点啦。他却有一台几千元的台式电脑。所以,后来,中峰镇政府聘请他到中峰,他的家乡,办一个政府网站,他没有一点犹豫就答应了。
这是竹溪县第一个政府网站,是不是十堰市第一个政府所办的网站呢?
政府网站是施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是信息技术普及的产物,也是政府服务功能一个新的展示途径,应该发挥好这个平台的作用,通过电子政务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把大量的政务信息、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都拿到网上办理,公开化、透明化、信息化,加强与社会、与群众的互动联系,不仅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而且积极建设和谐社会。


于是,在这个信息开放时代,我们也包括众多的网民,从网上知道了中峰情况。
那是一个地处鄂西北最西北边的乡镇,是中部各省进入西部的大通道。位于竹溪县城西郊,北与龙坝乡毗邻,西连蒋家堰镇,南与鄂坪乡接壤。305省道自东向西从腹地贯通,是竹溪乃至湖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腹地通道。境内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中峰寨(集镇因中峰寨而得名),有似幻似仙的美丽胜景,大自然奇观偏头山(相传商代闻太师因迷恋当地的胜景,欲在此建亭台楼阁居住,因一脚将山头踏偏,而成了今天的偏头山)。
中峰镇以水稻和茶叶为主业,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及悠久的种植 历史,因出一枝双穗、颗粒亮灿、香甜可口的大米而闻名,素有" 贡米之乡”的美誉。茶叶生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因秦巴山间独特的地理环境,而生产的微量元素丰富的保健绿茶而远销省内外。


这是中峰又穗稻

这是中峰茶场的茶叶树


只是很可惜,王大平现在不在中峰镇了,那个政府网站,现在不知与他是否还有联系。但,却是很久没有更新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4

竹溪寻觅之23
铜柱铜秤同庆沟




小南沟以下,县治河转了一个大湾,折而北上,到了黄莲山跟前,被山堵住了去路,又听话的向东行去。
沟口居民多汤姓,沟口处一教师名汤守勤,是中峰三百名教师书法艺术最高者之一,中峰镇各学校历年来,墙壁上刷写的欢迎辞,壁画等,镇政府在汉白公路沿路设置的标语等,尽为汤守勤老师所书。
武昌庙即立于此处。一九六二年在庙内建学校,后迁于略靠沟北处,即沟口汤姓居民集中地。
学校距离公路不远,只是一个拐弯坡。这坡与如同一编篓收口般,与沟东方小山合作,把一沟散开的居民,紧紧地收束起来。一线小溪缓缓注入县治河中,这河就叫同庆沟河了。
公路,山势,县治河都在这儿扭着身子,由东行转北向。这转弯的所在,名唤同庆沟。一说这沟名的来历与内里一处景色有关。沟内五里正南方,有一铜柱,期形如秤钩,故名同庆沟。这沟内产煤矿,只是烧时有一股子呛人味,如硫磺样。早年煤少,虽说此煤不佳,但每到冬天农闲时份,都有挑煤者,沿沟而进,十余里地,依山路北行,略略找个坡势缓和处,几锄头下去,就是煤。
这煤却无人舍得烧。
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挑煤的。那煤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挑的。中峰镇上下几乡人,都挑回煤,装于箱子内,紧紧保存好。只是到了过年时,才会拿出来,放于地炉子中草药烧。
平时当然是烧柴秫杆子了。也有砍农茅草,杂树枝一类的。
因此过年时,家境好一些的地方,住房周围淡淡地飘飘荡着一种味,硫磺味。

在前明时,竹溪有贡米,后来徐成楚感于本县人受苦于此,请“瘿疱”挑米上贡。据说负责贡米者见此,遂罢竹溪贡米。这挑米者,据说,就是同庆沟人。一说这是此沟命名的第二种说法。但县志无载,只是民间有此说法而已。
但,XX三十一年(1942年),省政府卫生处清查各地情况,记载“地甲病多在南山中,住民几乎人人皆有,约有七万五千多人”。这地甲病,即“瘿疱”,也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1965年,县防疫站组织地甲病调查组,查出患病率为48。18%。这年开始在县内推广应用加碘盐。1980年9月至1981年12月,开展全民性普查普治,地甲病患病率11。90%。这时食用加碘盐率为89。93%。1982年3月,县防疫站再次到中峰同庆沟等地,对居民牙齿黑等病调查。与无高庆沟煤区进行对照。同年12月,省市调查组重视此病,1983年到县采样分析,中峰镇同庆沟煤含氟量为/830毫克每公斤,在室内地炉与呼吸带平行处测量,平均浓度为0。13毫克第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一次允许浓度0。02毫克每立方米)6倍,而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2毫克每立方米,超过国家允许标准(0。5毫克每立方米)的22倍。1984年4月,县地病办借鉴北京省柴灶技术,与县城建局研制成降氟炉,试用后,12月检测接近国家标准。1985年评为郧阳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年底全县推广应用。
这里补充一点,在1982年对有二百多年采煤历史的同庆沟村调查时,发现地甲病患病率为17。5%,克汀病氟牙病患病率为91。7%。
1984年8月26日,县政府在此地召开现场会,拨款3。5万元,新建房屋44间。1985年春,无息贷款1000元购种。县教育局组织28名学生免费入学,水电局拨款1000元改良水进2口。县地病办从1984年冬起,改建降氟炉80个,节能灶18个。
这是同庆沟命名的第三种说法的来源。

查同治本《竹溪县志》,无同庆沟,同庆沟河名,只有峒溪河一名,正是此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5

竹溪寻觅之24

巫七马赞黄莲山





县治河到峒溪沟折面北行,一头撞在黄莲山上,无奈转向东行,继续自己的行程。这河道转弯,在北西北向就构成一个大坪,邓姓人多居此,就唤着邓家坝了。这坝西多生刺丛,人畜难进,名唤刺沟,沟边荆刺丛生,居民多姓魏,一黄姓人遂居于山上,而山上三峰相连,故人多称其为黄莲山。

然而另有一说,言道此山峻密林,杂草乱长,荫森蔽日,是长黄莲的好地方,故居民多种黄莲,遂叫做黄连山。此山海拨742米,方圆一平方公里,却是一个极好的居处。

还有一种说法,这山上黄草丛丛,又名黄草山。

这黄草山却与所唐的薛刚扯了关系。


  《薛刚反唐》的作者是如莲居士,说得是正月十五,圣上决定与民同乐,在城中建一赏灯楼,两辽王薛丁山之子薛刚酒醉打死奸臣张泰之子。圣上让三太子查看是谁在放肆,不幸被薛刚踢死,圣上大惊跌下城楼当场死了.武则天大怒,张泰遂借此害死薛丁山一家,将薛家满门抄斩.后逃出京城。薛刚之兄嫂薛猛夫妇携子三月姣来到京城请罪,奸臣欲将他们一并斩首。老臣徐策为保留忠良后代,毅然用己子换回三月姣,并抚养成人。薛家次子薛刚幸免于难,逃往青龙山。十三年后,薛刚夫妇聚集重兵反唐,其时薛娇长大成人,徐策向他讲明实情,命他投奔薛刚夫妇。薛娇前往韩山搬兵,与薛刚会兵都城。在徐策的协助下,薛家将铲除张泰,整顿朝纲。
与黄莲山有有关的一段,是在薛刚在逃到竹溪丰溪泗水关时,为其家兄薛义所捉,欲解押其送往长安,路过黄莲山。为在黄莲山上落草好汉,巫七,马赞所救。
在小说《薛刚反唐》第三十四回,见: 吴奇马赞打擂台 浮鲁薛刚同见驾。却是吴七,马赞。这当是评书在传说流转时,口误所导致。不提。
这吴七,马赞是黄草山落草的好汉。
  查此书作者为如莲居士,是清时苏州人,曾经为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作序,可知,他参与了一系列写唐代的演义小说的编辑和出版。
如《异说反唐全传》存世的有瑞文堂刊本,共计十四卷一百四十回。书内的序文下署有“如莲居士题于似山居中”。书中的序文末尾署有“时乾隆癸酉仲冬之月如莲居士寻于似山居中。”乾隆癸酉年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此书所有的刊本中都有如莲居士的序。此刊刻本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中。

如此,则当为乾隆时代人。查同治版《竹溪县志》,无黄莲山或黄草山记载,也就是说,无巫七,马赞故事。

是因为有了这本小说,里面提到了黄草山,所以,这山就与薛刚有了关系?还是薛刚确实到过竹溪,与这儿的吴奇,马赞扯了关系?
那么,我们还是看看历史上真正的薛刚吧?
  薛刚名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后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
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把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名人,不管是小说中,还是现实中,扯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不仅仅是现在呀?
如里,现在推出吴七,马赞的自传,名称叫《我与薛刚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说名称为《山贼与王子》?这个名字不大好,不显豁,就叫做《我是土匪我怕谁》,怎么样?
唉,只是没扯上地名,让咱再想想?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5

竹溪寻觅之25
观音堂畔名医行




黄莲山与观音堂相对而坐,中隔县治河。
峒溪河冲破上马石,翻进县治河。沟左右双峰相峙,成瓶颈状。东向之山势连绵,如龙行奔驰,其势险峻,岩陡坡直,腰上却有一洞。洞四四方方,宽窄米许,深约两米。每日午后,西向阳光直射,见洞壁石形如观音坐台。人称观音台。
后有好事者修建一庙于山巅,就叫做观音堂了。
堂东里许,为竹溪中医世家文氏所在地,旧时每代溪邑“四大名医”,刘氏必居其一。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之意。是慈悲的象征,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
  “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
  为阿弥陀佛的左些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作男子,唐以后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观世音或译作观自在,古译作光世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世' 故略称为观音。亦称为大士、观世音、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妈、观音大士。他还会就众生的因缘,化作种种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种别称,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合计中日关于观世音的别称,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每代名医,是不是观音我化身呢?

1950年,竹溪解放时,官方医务人员共11人。时竹溪分水坪以下为东区,中峰以上为西区。医务工作人员多为为吸收原溪各药铺老板。王荣山,颜少丹等,他俩为当时官方医务西区负责人。观音堂处,四大名医之刘松如为东区负责人。刘家却是没有药铺的。
何为四大名医?
那是对只开药方,不开药铺让病在自己的药铺中抓药的医生尊称。他们是只挣处方钱,也就是凭借自己高明的医务技术,让众多的病人自动到自己家里来,请他们开出针对病情的药方。
当然,自然有如颜铭先生样的四大名医。以病人此病在常规情况下,可能花费的钱数,以其一半为开方钱,保证必治好其病的。而药钱自然是极少的,那是在他高明的技术观察下,用少数钱治大病了。
如果没有在保证的时间内治好,他们是会退返全部钱款并两倍赔偿的。当然,自然也有不信他们,最终是花费名医所言的钱数或者说更多,病情治好或更重,也有被那些医生治死的啦。
每年腊月末,县内各大药铺要请这些名医,以自己药铺内所存处方为证,清理出名医们所开处方,对他们进行补偿。这是药铺老板每年自觉自愿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药店名誉,就在名医处方时,随口对病人的“医嘱”中叫出了。名医们对病人说出次数最多的药铺,往往是药口质量最好,数量最足,炮制最佳,保存最优,效果自然最合适的一家。
换一句话说,那就是医生在保证自己的名医称号时,在让病人得到治疗最佳情况下,让最好的药铺从中脱颖而出了。
当时竹溪11名官方医生中,刘松如是唯一的四大名医。

这些名医们,是不是观音转世呢?是不是观音的化身之一呢?

据说,观音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观世音,遂被恩赦,出狱后乃为观音菩萨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及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这坐观音堂,这里的观音洞,是不是某一个病情治愈的患者,人为制造的呢?是某竹溪郭宣们的“产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3 21:36

竹溪寻觅之26

名医辈出刘氏门





竹溪刘氏家族众多,尤以观音堂处刘家势大。据说,旧时竹溪平利两县,知县知上任第一件事,不是视察民情,却是拜访刘氏家族。

刘氏以长房执掌家族事务,幺房传下医术为训。医训有“行医先做人,医者父母心”之言。这是不是家势传承久远的一因呢?以不求利之医心,求得乡里民心拥戴,镇村簇护,后以势权行之乡里,何事不可行?

其家辈份歌决为:光之荐凌远,贤哲开群蒙,西江祖本一,白荣知志同,育才乐立道,养子有维忠,石雍观德化,山海进纯风。


所谓辈份也就是字辈,汉民族起名讲究排行字辈,有亲疏长幼之别,为表明区别并且方便记忆,在给孩子取名选字时便有所讲究,如同族兄弟数人采用同一个字或同一偏旁,或同族中不同辈份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种做法称为排行或者排字辈。

用于排辈份的字大都由各种被认为是吉祥庆颂的字眼组合成文,或表达某种意思,或是顺口韵文,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字数长短不一,五字、二十字不等,如某家族用于书谱排辈份的字是:“仁义礼智、勇猛刚强、觐观耿烈、桂萍兰芳”等等。

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姓+字辈+名。当然也有踩辈的,也就是隔一辈时,其辈份字用在最后一位,而不是中间。这大概是家族太大,人员太多,以便于在取名时区分,让人名不至于累同吧?

刘氏辈份即采取踩辈方式。隔代踩辈了。如上所述,踩辈为:光荐远,哲群,西祖一,荣志,育乐道,子维,石观化,海纯。现在最高辈份为群,最低辈份为一,其有七代人。


康熙五十八年,选取贡刘之昂。

雍正七年,岁贡刘之昌。

乾隆二年,岁贡刘之白,手任黄州府训导。刘观光,以儿子刘之白,赠修职郎。

刘临梧,生员,由文选司例选从九,乾隆赐“千叟宴”,并恩赐龙杖银牌养老。刘录远,署陕西凤翔府把总,诰封武德骑尉。文选司,官名。属吏部。吏部文选司主管选拔文官。也就是主办文职官员的选拔、调配、升迁等事宜。

刘贤斗,年幼失父,家贫如洗,但事母至孝。兄死于四川,徒步千里搬灵归,略有家产后半分侄儿。后遇乱匪起,带刘氏家众及兵丁,保和庆寨,方石寨众人。两寨均在中峰以南。

正是代代有人做官,这才是刘氏一门在竹溪势大威高吧?这也是竹溪平利二县知县上任之时,必到而拜访的主要原因了。

而幺房传下医术却也是代代必出名医的。同治年间刘成哲弟兄四人,医术传于成哲,因其最小。刘成哲子五人,刘开一,刘开国,刘开兴,刘开让,刘开久,医术传于刘开久,也就是刘松如,权如为开久之字。

甘家岭名医甘苍先师从刘成哲多年,蒋家堰颜氏医家,多人师从刘成哲,其家女儿更嫁与其子刘松如。四大名医之颜铭先生与刘松如即是郎舅,又是同门师兄弟了。中峰另一名医刘显模,小刘松如十余岁,却师从刘松如多年,以其技艺高超之故。竹溪解放时县医协秘书谭其复,师从刘松如多年,蒋家堰名医江廷友,师从刘松如六年。

刘松如传艺其子刘骥群时,正是解放初期,刘负责西区一组,也就是现在在水坪黄龙至中峰观之间区域。西区二组为王荣山负责,颜少丹辅助,负责中峰观以上至关垭子。其时上班实为坐在家中等人求医。王颜等人家均开有药铺,以药养医促家。刘松如先生仅仅以医术救人,负责开方而且已。药方开好后患者自己到信任的药铺抓药。

旧时四大名医,均为只负责开方的。前已述,不赘。

刘骥群家传医术,一九五六年参加区办针炙班学习,这是全县第一次办班培训医生。以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县针炙初级班任教师。自认针炙博大精深,不就,复参加县办高级班,一九五七年毕业,当年近百名学员,高级班几十名学员,分配两人,刘骥群为其一。

刘骥群到任后在水坪,后开办县河医院五处,上最边远的富溪河从医,一至三十余年到退休。

刘骥群开山弟子曾业文,阎坝人,师从多年后参军,退伍时要求到富溪跟随其师,继续学医,时县缺乏管理人才,到县西药材公司负责,中药材公司负责。闻名于外的竹溪制药厂,为其所开创。那是一个药真价廉的制药厂,后曾退休,厂破产。

收山弟子胡扬永,县河人,六十年代起,师从十余年,后考北武汉医学院,毕业时地区要求留在十堰市区,其要求回县上富溪河,继续师从刘骥群学医。升县河医院院长,县卫生局负责业务的副局长二十余年至今。因其医术高超,县内重要手术仍被请前指导。现为卫生局副书记。

刘骥群四女。三女刘咏梅在蒋家堰卫生院药房,四女刘亚斐在县河镇卫生院药房。传言十余年一次市县对乡镇卫生院药房检查,四女刘亚斐被评价为乡镇医院十七名最好的药房人员。


刘骥群今年八十一岁,身体康健如青年人,从未得大病。这是不是四大名医的密决呢?他们有什么保健良方?

是不是华陀一样的密决?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9 19:45

竹溪寻觅之27
                  求学路上证长寿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续二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XX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七年,阴历四月初七,刘骥群先生出生。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两千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
佛诞,又称浴佛节。
  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各大寺庙僧众及修士要请出悉达多太子像,举行浴佛法会,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
  在我国,还有一个称呼为“中华民族主义者”发出了倡议,要求确立农历四月初八为“圣诞节”,因为 佛教从印度传入天朝一千年后(即大唐王朝时期),天朝实际上成为了佛教传播与交流的国际中心,佛教成功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并以天朝为中心向东亚其他国家传播。
  比佛早一天生日,是不是佛的转世?这是不是刘骥群先生一生无病无灾的原因之一呢?

  先生少时,父亲刘松如先生即以汤头歌决,十八反等教授之。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医药的养生之道与生活习惯相结合,这是不先生一生无病无灾的第二个原因呢?
  一九三四年,位于青草坪东头的奎星楼学校来了一位学生,刘骥群。学校在青草坪街东最东头山坡上,老街细细的一条,跨过山垭,从街北一条石阶上,沿坡而上,有一大圈房子。那就是奎星楼了。也有称做魁星楼的。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即甘八宿中的奎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来命名。也叫魁星或魁首。
  因奎,魁同音,而将奎星称为魁星。
  古时科举取士,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魁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人们认为侍奉魁星爷可以把学问做好,又会中状元。因此读书人大多把魁星爷看作为守护神。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旧时魁星楼、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祭拜魁星爷十分虔诚。
  通常庙里奉祀的魁星爷,大都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纯阳子吕洞宾和文衡圣帝关公合祀,称为“五文昌”。殿宇便称为“文昌祠”。五文昌是专司礼仪制度的,后来演化成文学五神,成为保佑读书人考试中榜所要祈求的文神。
所以,在早期的学校建设中,多有把奎星楼改建成的。
  然在《中峰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材料汇编(一)》中,见靖凉小学建于一九五一年,原校座落在魁星楼古庙里,一九八四年定为中峰镇重点小学句。大误。查《竹溪教育志》第38页,见“青坪镇中心小学,青坪镇,1969年创建。”而27页见“XX23年(1934)3月,全县有初等学校17所。”28页,见“1951年春,全县小学发展到184所。”更见错讹。
  这一年,县恢复女子学校一所。中峰敖家坝学校教员张伯琼,张琰卿及学生25人被股匪“拉票”。而此时,刘骥群先生正在奎星楼小学读“小熊猫,跳跳跳”。
  这所学校当时校长敖传模,为奎星楼人。教师高进誉,高顾荣,为奎星楼西边滴裕沟人。这儿只是初级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二年后,刘骥群先生到三合小学读高小两年。见白玉干子臭豆棍。小小年纪,独自一个远离家人,培养的坚韧精神,是不是先生长寿的第三个原因呢?

  一九三八年,刘骥群先生到两郧中学就读。当时考上的只有同学有杨少尘,当年全县是有几十人考试的。而早一年到两郧中学就读的,刘先生记得有袁伍同学等人。
  在学校是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开始,这一开始就是一辈子,这是不是先生长寿的第四个原因呢?
  是时竹溪无中学。
  坐落于郧县老城北门坡的郧阳中学,“郧山书院”是核校创始名称。明成化12年(1477年)始建郧阳府,明嘉靖26年(1547年),时任郧阳抚治的于湛(浙江金坛人)关心教育,命知府徐桂就府治两侧创建校舍,题门额为“郧山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源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阳师范学堂”这个名字取代“郧山书院”。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一中学”,属初级中学制。三年后,也就是1935年又改名为“郧阳中学”,且设简易师范班。从1937年增设中师班,并试办高中班。1938年夏改名为“湖北省联合中学郧阳分校”,设置为初中、高中和师范三个部。





             散落在两郧中学校内的古石柱、石条、门墩.

  XX15年(1926)秋,竹溪曾设高等小学初中班,但年底停办。查《竹溪教育志》第61页,见“由于少行千里,读书不易,人数始终很少,到搞日战争时期,我县在外地读中学的只不过二,三十人。”
  XX31年(1942)8月,竹溪县创立初级中学,次年才正式省正义承认,为两竹中学。
  是时战火份飞,一年半后,全体学生离校回家。回家后,又开始了中医药的自学生涯。

  然后,是区培训班参加针炙班学习。这是县内第一期办的培训班。





  次年县办高级班学习,先生再次以优异成绩,成为近百名学员中两个分配成为国家医生的幸运者。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先生的长寿之道再次圆满呢?

  先生,祝你身体健康如昨,无病无灾。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9 19:46

竹溪寻觅之28
蜂子朝王兴刘氏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续三



刘家大院建观音堂与奎星楼之间这一爿地,春天多桃花,名桃花沟。沟四周是竹溪城三大坪之一。坪正中一块,地下常年冒出一汪水,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水润青草,常常青绿如春。居此地人多称呼为青草坪。坪地建有回龙寺,河边有上马石桥,与龙坝乡相连通。
这儿是一块宝地。
这是刘姓人在此地兴盛不败的根源。然而,当地却有另一种说法,奎星楼建在青草坪东头一个山坡顶上。楼北边就是老街,由街间一条石阶可上奎星楼。四围山势如聚,簇拥于此。街北紧紧挤着县治河,从一狭窄小道泄出。
这泄水地之侧,却有一个讲究,那种神秘莫测的山头,林木葱茏,如一群绵羊,涌动着奔来!谓之“万山如仪,蜂子朝王”。另一种说法是,在河道边有一窝大黄蜂,但见千万只蜜蜂在里面,进进出出,一群一队的,就像蜂子朝王吗?这种现象民间称“蜂子朝王”,朝拜大王的意思。是一种大吉大利的征兆。
河下不远处,有一小石山,状如犀牛,牛头朝西向坟脚下回望,坟立于坡脚,山峰如弯,形似半月,人称此景为“犀牛望月”。
这地理仙却是为一个叫花子勘测埋藏之地的。
女叫花子死于奎星楼侧,好心人将其顺手掩埋于河道之侧,山坡之东,次日河道石起如林,拥坟而朝,而蜜蜂突至,住于坟边守护。而坡顶山热亦变如月矣。十数年后,状元或者说大官至此祭母,才有识者明白这一块好地。

据说,敖姓有人夜色蒙胧中,起出叫花子母坟墓,挖出自家祖坟,悄悄埋葬于此。次日天明,才发现埋下的实际上为观音堂刘家祖坟。于是,在此后几百年的扯皮官司中,刘家与敖家恩怨难清,而刘家却代代出官,朝朝势涨如潮涌。
这事到XX二十八年(1939),起了变化,为抗战需要,修建汉白公路,将奎星楼西侧打通,切山开道,这个山坡就没了。成为一个大垭口。
据说,在开山辟岩时,河道石林倒伏,而犀牛所望之处,岩下有一穴,四四方方如石棺,中有一碗,碗有清水半,红蛇两条。开棺之时,红蛇游走。自此刘氏败坏不复如昔。
其实,早在XX二十年(1931)时,刘家声势已低落。
一九三○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的反对蒋介石的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湖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蒋阎冯大战历时七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
1931年,西北军吴心田部旅长牛育椿,因见竹溪西,有中峰青草坪,东有水坪,而自己为牛,有“水”有“草”。起意守驻竹溪城。一说唯中峰刘家势众,牛唯恐其不服管辖,遂起心害刘。一说甘家岭子滴裕沟彭裕沟三姓告发,刘家通XX,而刘家刘重群刘守群,却是真XX党的(刘家年纪大者多知二人烧掉XX党员证书及材料事,后无法证明,成为农村人)遂为牛育椿所害。同时所杀告发为XX党者,有黎小陆等人。
这时刘家势力族权为刘开一所掌,即刘松如大哥,刘骥群大伯。自此后刘家势败,刘开一又名刘德山,时为县参议,一区区长,即县城以西最高掌权者。
刘家势败,解放后,仅仅刘德山四弟家产略多,成份划为地主,余者均为贫下中农。
四大名医之一,刘松如亦为贫下中农。
那与刘家祖坟无关。

说到底,家势的起落,与风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9 19:46

竹溪寻觅之29
驯水治河拜河道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四



在竹溪所有大户家族中,都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他们的祖宗中,某一人曾经为黄河道台。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竹溪情况吧。
竹溪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边缘,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山势由南向北,横穿全县。在3307平方公里中,中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98。5﹪,耕地占总面积11。33﹪,水面占4。15﹪。
这个数据是不是已经说明了问题?
在竹溪一些坪地,常常可见用水碑文,如“按田负工,按亩分水,烧香记时,先远后近,合理用水,轮流浇灌,遵守者奖,违犯者罚”等。并按堰长短分段长,专司水份,并收缴水费以酬其劳。而受益户分担堰身维修费用。私人若因建房等事造成堰身崩垮,危害灌溉,当即呈报县府,封禁用水。
县治史上,各期县令,都以督促修建堰渠为能事。从明化十二年建县到清同治六年,共修建引水渠17条,其中明修渠6条,清代修渠11条。当然,现在却有渠2300条了,总长达83。89米,引水1197。31万方,有效灌溉2。74万亩。
而关于因用水发生纠纷,在竹溪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的中国 ,由水与生命、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弥漫散布到了中国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所及,涉及多种领域。
表现在家族文化上,是不是产生黄河道台的原因呢?
据历史记载的统计,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中国就曾发生大水灾达一千零九十二次。因此,治河防洪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治水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是难以驾驭的一条河,现在,有一名治理黄河的道台,是不是对自己家族人力的一种崇拜呢?
那么,在中国的农村家族中,产生黄河道台的梦想,就不仅仅是竹溪一地了?

青草坪西去有沟,名滴裕沟,却是李家大户所在地。这是一个在竹溪历史上,产生名人最多的家族之一。

在竹溪 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人物,而且是道台的,真正是有一个,
李逢亨(1744——1822), 字培原,号平湖。清朝官员。幼承其父李莲村庭训,他天资聪颖,品德优良,精通诗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贡。乾隆44年,进朝整理编纂《四库全书》。后任蓟州州判后,历官三角淀通判、南岸同知、河间知府、永定河道。
1806年,永定河水泛滥,南岸决堤数十丈,情势危急。他亲临灾区,指挥官兵抢险筑堤,控制水患,受到百姓的称赞。
1809年,他调任河间府知府,刻意勤政,为民伸冤,深受百姓爱戴。这一年,黄河水暴涨,决堤十余处。他奉旨抗洪,日夜坚守危难险段,组织加固堤防,终于堵住缺口。嘉庆帝闻讯特旨擢升他为永定河道东河总督。
1811年3月,嘉庆帝西巡,指名召见李逢亨,赏赐他三品顶戴花翎,封他为黄河总督、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肯定了他的治水功绩。
1820年,李逢亨告老还乡,回到竹溪。他目睹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慷慨解囊,买得一院房屋,捐给“五峰书院”作校舍。
1822年病逝,享年78岁。他死后乡里老幼痛哭失声,清廷诰封他为荣禄大夫。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4-29 19:47

竹溪寻觅之30
累代世交姻亲谱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五



前些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上,可以学到一篇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面提到“护官符”,却是四大世家相互纠缠交结的关系网。王家几代女子嫁给贾家,贾家与林家又有姻亲,史家与贾家薛家也是互为郎舅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那是一个门当户对的姻亲图。

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奎星楼三大家,刘家,李家,敖家,是累代世交,更多是姻亲关系。而且,在代代姻亲网中,相互的辈份密切层累,紊丝不乱。也就是说,每代都有相互结亲的家人,而各自的辈份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字辈相结亲。
当然,这个问题在旧修的宗谱中,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古时候不收出嫁的女儿入谱的。这一点,是我在收集上三代乃至上五代家族谙系时,无意中在各自的女方关系中,发现的。
顺便说一句,我在十多年前,收集马家菜园子谱系时,是收集了出嫁女儿及其一代子女的。当然,自家媳妇及其娘家辈字也在收集之列。
这是不是中国第一个我不知道,但,无疑在竹溪这是第一个了。
我想,不能够用“护官符”来解释这个姻亲网。在偏远的山乡小城,又有多少官可护?这只能是门当户对的结果了。

在元朝的王实甫名作《西厢记》中,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
一说门当,就是大户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
旧时大户人家财不外露,很难打听家庭情况,两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并延袭至今。
另一说法,门与户都是指人家,有大小之别。门,多指小户人家,户,多指大家族,深宅大院,有气派的门楼,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长廊飞檐,气势如宏。
“门当户对”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用现代的话来说,所谓“门当户对”,实质上指结合双方的文化背景,也就是社会阶层和由此而带来的所有惯性——生活、心理、习惯以及其他特征,各自所受的教育熏陶、学历学识、年龄相貌、情趣、爱好、观念、信仰、身份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门当户对的双方,就是指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与情感历程,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生活习惯的。
门当户对对以后的家庭稳定、和蔼有着重大影响,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倘若双方有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相近的社会认识、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共同生活打下基础,减少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
门不当,户不对的家庭,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融洽。因为知识背景会决定很多,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看法、做法都会产生分歧,这些分歧很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矛盾的导火索。

如果,你把某地几家媳妇谱系一一列出,你一定会发现这是一个“累代世交姻亲谱”网络的,而条分缕析紊丝不乱的关系相交错,那是肯定无疑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1

竹溪寻觅之31

义学兴兮族昌盛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六





  刘骥群记得,七十多年前自已读书时,无论是在奎星楼发蒙的一九三四年(奎星楼三姓子弟,敖氏,李氏,刘氏,高氏及众多杂姓孩子混杂一块学习),还是在中峰观读初级小学的一九三六年,亦或是在太平馆(现十字街西药材公司)读高级小学的一九三九年时,都是不缴费的。自己是只需要缴纳生活费即可。

当然,一九四零年到双郧中学读中学时,亦是一样,不缴钱。只不过,前者是家族里缴纲学杂费,后者是国民政府缴纳而已。

在奎星楼读书时,近三十名同学,只有他有去中峰观读初级小学学力,而在中峰观读书时,四十多名同学,又只有他一人到县高级小学读书的资格。后来,从县里到双郧中学读书,只有他与来自汇湾的杨少尘。后来,杨少尘亦搬到中峰镇居住了。现在,杨少尘的儿子女儿多在教育界。

顺便补充一句,后来在解放后,参加国家培训的针炙班学习,八十余名学员中,又是只有两人分配。其中有刘骥群一人。


宗族一般拥有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以及族学、义学等,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受宗族的资助,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

私塾和家馆都是通过私人聘请教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是官学之外,政府倡导大办举办的,这些社学、乡学、义学、村学、族学、家塾等各类公办和民办学校,以求“兴行教化,人才蔚起”。

私人教育主要指遍布于城乡的私塾、家馆等。半官方的教育则包括地方民办的义学、族学和社学等各类学校。私学又分两种:1.教书先生自己开办的私塾。2.某家、某家族、某村请先生办的家塾、族学、村塾。

因为在族学只吸收本族子弟入学,往往也是本族知识分子授课,这种办学方式也是有其很大局限性的,并不利于邑中青少年总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族学的兴办,毕竟给许多家境贫寒的客家子弟创造发展的机会。由本姓富绅出资兴建,祠堂承担常年办学费用,免费教育本族学童,培养人才。

在科举考试前,大多数私塾中就读的学生,只是识字断句,并没机会求得功名,只有少数学业突出的,才有机会考入府、州、县儒学,成为生员(秀才)。在科举考试废除后,依然如此,只有少数极为聪慧者,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

故尔,清人有嘲村学诗:“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各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庸》。”道出了乡村私学教育的基本范围。农民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鉴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之类的蒙童读物。只有极个别的财力和智力都有余的农家子弟,才会越出这个范围,“一日三行读《大》《庸》”。


那时候,在奎星楼读书时的同学,如敖传栋,解放后亦成为教师,官方的,不久前去世。但第一个有机会走出家乡而没有走的,是刘骥群。

三次机会:第一次是一九四六年当时行医的刘骥群遇上中原突围的部队,作为精通医术的中学生,当时在竹溪亦仅仅少数。受遨参军。后,一九四九年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竹溪独立营,二次受遨。三次为竹溪解放后,一九四九年七月攻打关垭子后。

刘骥群几位同学,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同学,多于第三次机会参加,后多成为高干。

刘言说的理由是:学业未成,不能误人。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愚腐的理由,还是一个高尚的借口?今年八十一岁的刘老先生道,那时正是我从较高的文化角度来研究中医药的关键阶段啊。


而滴裕沟李氏先祖,多人参与县,乡学建设,不贵余力。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后现用者无,不赘述。

李昌平字东山,号东山。湖北竹溪人。嘉庆辛酉进士(1801年)。二十三年三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官至户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入军机处行走。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四川,广东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方略馆纂修。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会试考官。道光七年(1827年),因母死,回家守孝。协助地方兴办学堂。并应知县李锦源之遨,编修《竹溪县志》(即道光版)。写有序言,载同治版《竹溪县志》。支世后,朝廷授朝议大夫。

李儒懋(1855-1936)  字聘三、席珍,竹溪县滴裕沟人。幼年就读私塾。年长,弃学从军。1877年,随左宗棠军入新疆,后又随福州将军穆图善到宁夏,任巡检。1885年,升为通判。1891年,任宽河金矿总办,使东北军用开支依靠金矿收入得以保证。八国联军之役,李奉满洲将军增祺命,赴旅顺与俄军提督阿克雪夫谈判,迫使俄军分期撤出东北。旋任奉天省交涉局总办兼警察局总办。1902年,清廷为接收落入XX的营榆铁路和关税盐税,特任李为奉锦山海兵备道与俄交涉。交涉中,李不畏XX兵力威胁,据理斗智,终于达成俄定期交还铁路和税务协议。此后,任按察使、黑龙江税课司总办、电灯局总办兼政令厅议员、黑龙江交涉局总办、奉天督军府咨议、黑龙江督军高等顾问等职。“九·一八'’事变,愤然携眷入关,滞留北京。1936年病逝,遗体运回竹溪安葬。

李儒懋子李树声(1890-1940)。出生于黑龙江。曾沈阳法政学堂学司法。1916年,在辽宁安东地方审判庭任实习员,1920年任推事,之后,曾任吉宁少长春地方审判修补推事;浙江嘉兴地方分庭推事,风城,海城,盖平分庭检察官。1933年后,任江苏江宁,南京地方法院检查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机关疏散,被派到陕西少安康地方法院任检察官,1924年,曾获司法部金质奖章及《司法奖章执照》。1940年,回竹溪探亲,因感染瘟疫而病故。时年50岁。

李树声子李燕,出生于哈尔宾,毕业于哈尔宾工业大学。一九四二年为竹溪县中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一九四六年任第三任校长,是年十月,竹溪县选举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发生名振一时的“贿选案”,本应当选的李燕落选。后去北京不再回溪。


一九七五年,位于县城十字街的李氏老屋拆除,在墙壁内折出一石箱,内有石笔一,铜酒杯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1

竹溪寻觅之32

幼承庭训 “童子功”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七





从刘骥群先生幼年求学生涯可知,他一直是众多同伴中的骄骄者,或者说,他是众多同学中的幸运者,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无论是村学,乡学,还是县学,他总是极少数升学者。

后学者多归因为他的努力与学校教师及校园环境的学术气氛。可是,为什么代代的竹溪“四大名医”总是有刘氏一席之地呢?

是众多的求者不够刻苦么?还是他们的环境没有刘氏的环境好?又或者说,他们没有遇上比刘氏一门求学时的老师好?

以我看来,那都不是原因。只是他们没有“童子功”而已!


我们乡下人有一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哲人也说过 “一切都可以创造,唯有童年的经历不能创造。” 古人最初要将五、六岁的孩子送入学读书,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文作诗,而主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礼仪,其主要是“洒、扫、应、对”。这是古人的教育启蒙之作,也是我们常说的日常行为教育的“童子功”,给孩子灌输一些有益的道理,就是给他埋下一个优良的种子,让他长大成为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这是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益于对大人的依赖(或者说是耳闻目染)。换句话说,受父母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都能识别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对还是错。有时候即便父母付出许多有针对性的艰辛努力,孩子们也不情愿被迫去遵守道德,他们只是按照父母的引导方向发展。

孩子形成判断标准的过程往往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判断标准又往往受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所以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去告诉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实践太少,有些要求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言行对他们加以影响。

为什么书香门第人家的子女功成名就的居多?

家学渊源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摇篮,文化是能够承袭的。

比如说,博学鸿儒钱钟书一家三代,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他的父亲呢?钱基博先生也是国学大师的,5岁即从长兄习经史,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10岁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3岁起阅读《资治通鉴》7遍,又精读《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很好的国学“童子功”。于是,在“钱绳武堂”一脉,让我们看到了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


国外有人做过统计,大部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出自知识分子家庭,一般经过两代或三代家学的潜移默化的熏染。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基本秩序,人们遵循基本法规、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话,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良好的家学渊源与道德养成,使得刘骥群先生一门,代代成为“四大名医”。只是可惜,现代社会不再有只讲医术不求药铺的时代啦,不然,当复现当代的:“四大名医”一说的,那刘先生自然也会是其中一员了。

但,滴裕沟李家一门,却是名师迭现的。以我拙劣的眼光来看,竹溪一县4000余名教师中,可评十大明师,其中有三聪慧之师,三辛苦之师,三成就卓著之师,一苦心之师。跟母姓的郭国霞老师,在李家属于维字辈,当是聪慧师之一,而善子辈的李桂芝,可评为辛苦师之一,至于原因,可在去年我所写《郭国霞教育教学艺术系列》,《听课小札系列》中寻找,此不细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2

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高梨痕先生


纪念封??者:程十发。?像者:张恩。


明嘉靖三年,岁贡高英。清嘉庆年间,高善元为安陆府教谕,同知衔。清武职有高慎先,卫千总,高吉云,云骑尉世职。
提及上述名字,是因为在滴裕沟还出一位中国电影默片时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高梨痕。

高梨痕出生于1890年09月25日,逝世于1982年10月16日。他号以飞,又名汉飞,济川,犁痕是他的艺名。湖北竹溪人,我国早期的著名电影导演。
1890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村一个从事采矿业家庭,幼年在湖北汉阳府高等小学求学。八岁随父到上海求学。
1911年冬,毕业于汉口商业学堂。人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调赴山东烟台、黄县等地参加战斗。
1912年—1913年到汉口《震旦报》当记者;
1913年高梨痕参加了启民新剧社。
1914年参加了由郑正秋等人组成了大中华新剧社。
1914—1923年一直从事跑码头流动演出活动。
1923年,参加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爱国伞》的演出。
1924年进入中华电影学校,根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记载,20年代上海的各类影戏学校有17所之多,中华电影学校创办于1924年,虽然只开办1期(9个月)就宣告结束,但也培养出胡蝶、高梨痕等著名电影演员。
1925年,成为天一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
1926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导演和演员,在《冯大少爷》、《挂名的夫妻》中扮演重要角色。后在《小情人》、《二八佳人》、《血泪碑》、《国魂的复活》、《铁板红泪录》、《自由之花》等40余部电影影片中分别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
1933年,导演影片《姊妹的悲剧》和《压迫》。此后,高梨痕先后在天一,南洋等影片公司编导影片《艰苦的奋斗》,《女战士》等,受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这些影片都反映了社会问题。1933年是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生产了不少优秀影片。表现工人斗争生活的《压迫》由著名戏剧家洪深编剧,高梨痕导演的。
1937年编导了《杨柳村》。来到香港“天一”公司的分公司——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香港电影界、粤剧界全体参加拍摄三部短片,总名《最后关头》,筹集了三万元港币支援抗战,高梨痕是该片导演团的主要成员。抗战时期,高梨痕在香港参加了义演拍片爱国活动。
在1937这一年,香港电影界一共出现了25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电影",约占当年出产的85部电影中的三成,当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抗日电影,无疑是由华南电影界总动员联合制作的账灾筹款影片《最后关头》,除集合了港沪数百红星一同演出外,还邀得汪精卫及香港绅士何甘棠现身银幕。本片的拍摄资金由香港的电影公司和一些电影工作者捐出,而义务拍摄的演员甚至为筹拍片时的车费而节衣缩食。编导工作由陈皮、李芝清、南海十三郎、苏怡、赵树?、高梨痕等六人各执导一段,压轴的第七段则集体导演。本片剧情由七个故事组成,主要讲述一群大学生在一名爱国同学的教导下觉醒,分头努力到工商界、妇女界、农村、军人中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和宣传,最后各界人士团结起来走上战场,向日寇冲杀。本片在1938年完成于香港公映时,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当剧中人大呼"一定要把侵略者驱逐出去"时,全场掌声如雷。吴楚帆亦曾在其自传中表示:"观众如潮水从四方八面奔赴戏院,放映时间内四座掌声雷动,影片振奋人心,显已获得良好效果。"而本片拍卖上映版权所得的23,900元中,除为前方将士购置3,000元雨具外,其余尽购了救国公债。台湾的电影史学家杜云之曾将本片选为"中国百大名片之一"。
1938年改编导演了《夜光杯》,后又执导《女战士》。
1952年回国,返沪定居,入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民革上海第五届代表,
1956年,加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0年出席“民革”上海市第五届代表大会。
1981年9月,参加全国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1982年很想回故乡看看,可惜,从五月起健康状况不佳,终未能如愿。
1982年10月16日逝世。高犁痕终因年迈体弱不幸去世,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留有《上海话剧的诞生及其发展》、《上海新剧和电影创造人之一—斗D振铎》、《我知道的天一影片公司》、《上海电影界旧语》、《回忆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等回忆录。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新西游记-第2集 (1930) .... 建设分会主席
碎琴楼 (1930)
血泪黄花 (1929)
爱人的血 (1929) .... 医生乙
爸爸爱妈妈 (1929) .... 谢父
黑衣女侠 (1928) .... 柳老贵
火烧红莲寺-第2集 (1928)
火烧红莲寺-第3集 (1928)
美人关 (1928) .... 章飞万
少奶奶的扇子 (1928) .... 老管事
侠女救夫人 (1928) .... 卜尚达
一脚踢出去 (1928) .... 地质学教授
北京杨贵妃 (1927) .... 张老老
二八佳人 (1927) .... 包立人
挂名的夫妻 (1927) .... 姚宗孟
湖边春梦 (1927) .... 捧角家乙
梅花落 (1927)
血泪碑 (1927) .... 石友仁
一个小工人 (1926) .... 宋一鹏
冯大少爷 (1925) .... 冯慎安
立地成佛 (1925)
女侠李飞飞 (1925) .... 陈叔安
爱国伞 (1923)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最后关头 (1938) .... 导演
女战士 (1938)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编剧
花花草草 (1936)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编剧
女侠李飞飞 (1925) .... 编剧
坚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重归 (1935) .... 导演
红楼春深 (1934) .... 导演
纫珠 (1934) .... 导演
似水流年 (1934) .... 导演
道德宝鉴 (1933) .... 导演
压迫 (1933) .... 导演
忠孝节义 (1926) .... 编剧
姊姊的悲剧 (1933) .... 导演
恨海 (1931) .... 导演
杀人的小姐 (1931) .... 导演
三个父亲 (1930)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剧务
夫妻之秘密 (1926) .... 置景
小情人 (1926) .... 副导演
北京杨贵妃 (1927) .... 副导演
二八佳人 (1927) .... 副导演
血泪碑 (1927) .... 副导演
弦断曲终 (1943) .... 导演
再生缘 (1948) .... 导演
青衫红泪 (1948) .... 导演
大闹广昌隆 (1949) .... 导演
鸿运当头 (1937) .... 导演
少妇的疯狂 (1937) .... 导演
荒唐老爷 (1937) .... 导演
女性之光 (1937) .... 导演
续白金龙 (1937) .... 导演
契女的秘密 (1937) .... 导演
败家子 (1938) .... 导演
三娘汲水 (1938) .... 导演
拗碎灵芝 (1938) .... 导演
艰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美人局 (1939) .... 导演
夜光杯 (1939) .... 导演
新生 (1943)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编剧
丹凤朝阳 (1943)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编剧
花公花婆 (1940) .... 导演
卿何薄命 (1941) .... 导演
国难财主 (1941) .... 导演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2

竹溪寻觅之34
辈字脚踩为哪般?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奎星楼刘家的辈份歌决为:光之荐凌远,贤哲开群蒙,西江祖本一,白荣知志同,育才乐立道,养子有维忠,石雍观德化,山海进纯风。
但,刘氏辈份采取踩辈方式。隔代踩辈了。如上所述,踩辈为:光荐远,哲群,西祖一,荣志,育乐道,子维,石观化,海纯。
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用在后一个字称呼为“踩辈“
为什么会踩辈呢?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辈份的顺序就是辈序,它属于昭穆的范畴.,昭穆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以世系表为依据,制定世系诗{辈序诗},达到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记住自己的辈份,也就知道自己是一世传下的第几世以及在宗亲之间的上下亲疏关系啦.
世系诗通常都记载在谱牒里和张贴在宗祠里,族人一般都能背诵,女子关注世系诗较少.按世俗,多数为男丁才按辈份命名,因为旧时男丁才有资格收入谱牒.新生男丁按字辈命名后,一般要报族长{或文书}备案,也有由族长提供若干个名字供选择的,开蒙时,由教书先生起的蒙童学名{书名}或其他原因起的名,可不按字辈.同姓同宗的宗亲见面,言明各自辈份,就知道长幼关系,如何称呼对方,这样便于叙宗盟,论族谊

所以,会出现所谓的“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 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 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 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 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 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不表。这其中,昌字,懋字出现踩辈。
它不是为了“避讳”百存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现存的碑李氏坟墓碑文可知,昌字辈为第三代,但,部分并没有踩辈。而懋字辈,在李人龙所修于乾隆五十八年的祖父碑文时,也没有出现踩辈了。
踩辈出现在其后。同时,从县志上记载可知,其后正是出现李氏家族大兴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李氏家族在竹溪历史上,出现了人才辈出,或者说,家人极为兴盛的时期。简单的说,就是要用辈行的人多了,取名的人多了,同名现象机会多了解。
从上面可知,辈份是为了区分宗系及亲疏关系的。但在一个家族中,由于一代一代兴盛旺衰不同,当一辈人大量出生时,字辈排行多用表现美好吉祥的字,于是,出来好字都用在第三个字方位,于是,不可避免的,同名现象大量出现了。
如何避免出现同名现象?
即踩辈。

也就是说,奎星楼刘家,踩辈是辈字在排出时,就已经规定好的。而李氏家族,却是在家人大兴盛时期,一时采取的便利法则。
它只是为了家人不会出现同名现象而已。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3

竹溪寻觅之35


石人守沟看山笑





“从春到秋,女儿小芳从黑山走,已有半年多时间了,还没有音讯。时间好漫长,娘昼夜在等待。丈夫是个命短的人,撇下她和两个孩子,自己撒手西去了。女儿小芳才十六岁,外出自个去谋生;儿子小海,只有九岁,还在小学念书。家中有什么事,娘就将小海作为大人,有甚就说甚。”

   为寻到城里打工的女儿,娘带着儿千里奔波,一路上碰到了好人也碰到了坏人;碰到了好事也遇到骗事伤心事。最后,女儿没找到儿子又不知了去向。这是刘书平先生发表在《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 的《娘儿俩》小说开头一段。

  

刘书平,听说出了七本小说集了,听说而已,我只从朋友敖景余处,看到一卷〈不会潇洒〉,这是刘书平文集的中篇小说卷。据书扉页介绍,他曾出版过文集四卷本,长篇小说〈风雨情缘〉及中短篇小说集〈告别爱情〉的。有300多万字作品发表,多部作品获奖,比如说,在2004年,第二届湖北文学奖中,刘书平的小说集《老家百姓》获得提名奖。似乎在去年,刘书平先生不再是十堰市作协主席,成为湖北文联文学院院长了。不知确否?电话是027—68880791。

1955年11月,刘书平出生于滴裕沟村,他的老屋与李家花屋两两相对 。东头是李家花屋及李家祠堂,西头,即为刘书平的老屋了。

这儿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据说,在滴裕沟沟口,至今还有一个石老头守着,一个人在两相挟峙的山峰口,一坐千年,只是为了这一片好地方么?只是,在一九七五年时,开山造田,炸山毁林,此地遂坏。

所以,此后再也未出极为出色的要物了?你看,李家老屋的李常辉,学名叫做李燕的那位,竹溪一中的第一任教导主任,第三任校长,解放前第一任参议会会长是那一年出生的?他的儿子李主奇,据说现在在国务院政研室当着主任,那又是哪一年出生的?那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啦。刘书平,现在我们知道,那也是一九五五年啦。前面文章提到的李桂芝,郭国霞,也是一九七五年以前出生的。

顺便说一句,这滴裕沟口的山上,还有一刘姓老人独自居住在山峰上,竹楼茅屋,泥墙土灶。而他的家人,据说都是大大有钱的主儿,而且极为孝顺的。

为刘氏守住这一片山川地气么?

  

  刘书平一直关注着当前农民的精神状态,如发表在《翠苑》2007年第一期〈老家百姓〉刘书平与野莽不同点,后者以乌山作家乡的代称,以自己的笔连续不断地写着家乡的人与事,前者,不过以“黑山”这一特定的地域,作为叙述自己内心语言的背景,通过这里一个个农民的所言所行、一个个不同的情节构成,传达给读者。正如他在引子里所说——“不管走离黑山多远,不管山湾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回味,总会把那一帘幕布撩起,看记忆仓储里的画面了,那些活着或走了去的人,都在画面上。”

再如,在《水边情仇》,面对洪灾,黑山人的高尚情操、凸现的个性、人物的纠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结局、理性的认知均展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对大场景的摆布和细节的刻画,让我们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勇敢善良、自私惧怕,这篇作品,是作者的一次惊心动魄的人论。2005年2月27日<常州《翠苑》杂志第三期目录>

  《黑山往事》里,这部发表在今年第1期《飞天》的文章,刘书平开阔说: 说一说二,不如看看脚印儿。

  在黑山,张姓是大户,但真正走出的人物,只有张光良一人。这点是村里人认可了的,没什么异议。然而,胡家顺的三闺女翠翠说:张光良算啥人物?他能写字吗?我爹年年春节给人写对联,他会吗?吴胜德是村里会计,写字打算盘,样样都行,算不算人物?

乡下人,什么事都得争个理,见翠翠的话过于狂,觉得这小女子不懂人事,不看风向,夸自家爹干啥呢?

黑山,是刘书平的写作“心灵家园”吧?也是他所有创作灵感的触煤?是家乡的生活泥土气息,山野风情,引发他创作的冲动?


  然而,刘书平最初不是写小说的,最初他学的是书法,他的字已经参加书法展了,突然他觉得写字没意思,又改学画画。他的画又参加画展了,突然他又觉得画画也没意思,又改学写小说。他学写小说拜的第一个老师姓丁,写了一年,他觉得丁老师写的小说还不如他,又拜第二个姓肖的老师,写了一年,他觉得肖老师写的小说也不比他强,这才拜到野莽的的门下。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骑着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来去五十里路,给野莽送一篇小说稿子,野莽在家就当面给,笑眯眯的,不在家就吱溜一下从门缝里塞进来,塞的时候可能也是笑眯眯的,晚上野莽一开门就看见了。

  表面上笑眯眯的刘书平,骨子里其实很犟,跟牛一样;一个是刘书平不会写报告文学,写报告文学要会吹牛,会咋唬,会把一个萝卜大的事情往联合国扯,而他只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故事,写他的乡土小说。

  野莽的好友邹海岗任鲁迅文学院教务主任的时候,要了一个指标给刘书平,让他马上来住鲁院,野莽说要当作家,读书和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刘书平连文联主席都不当了,很快就坐小飞机来到北京。

这也是他能够走出竹溪,走到十堰,现在走到省城的根源吧?


那个滴裕沟口的石人,风雨霜雪,依然守住沟口,一如刘书平,守住自己的家乡,守住自己的写作源泉地。

整天笑嘻嘻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8 08:04

竹溪寻觅之36

不朽功业乡间存



                        
滴裕沟李氏家族,竹前面我我已知,有众多的官方名宦存在,这也是自古以来,说价一地文化教育业迹的标准吧。然而,我却独服李汇川。
我们知道,任何人都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修养道德,建功立业,写文章以传后世,这三件事可以使人不朽。
建功立业,当从官道而求,修养道德,那是人言人殊,而立言,以文章立世,却是人人可见的。最为众人承认,而且又容易着手,自然是立言了。
所以,编辑自己的文集,是每一个文人的终极追求吧?

从前文已知,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其中懋字辈多人前往东北谋生,时间为汇光绪年间。李儒懋任职于东三省时,李氏家族多人早在此地谋生。现存记载最多者,即为李汇川。李汇川,名经熔,汇川为其字。辈字为经。是李氏家族到竹溪九代。
目前保存完好的李氏材料,滴裕沟李善华,李林(主字辈)处较多(日前所拍照片,因手机故障,无法上传,憾甚)。而李善帮处,保存多样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原件。这里李氏处理事务者,却尽为李汇川。
一手标准美观的蝇头小楷,贴在折页纸板中,在装裱规范的匣子里摆好,这是李汇川在生前都想好的吧?
这此东西可以分为四类:时间从光绪十四年到XX年间,经手人众多,但执笔者均为李汇川。或者说,只有李汇川保存了自己处理家族事务的材料?不是他处理的,都被时人抛弃了?弟兄分家,婚丧嫁娶,等等事务,均见李汇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有点现代化管理的味道了。
二类为李汇川文集,收录了他与众多文人唱和的文章,其中多杂与歌女交往事。三类则为与众多名妓流迹山川河海的留影。名妓最小者九岁。这些歌女照片多用相框装裱。照相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职)1846年带进中国的。
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而不多久,照片就流传到山乡偏远之县一个小山沟里了。
第四类,是一本《同音字类》,也是蝇头小楷手写的字典。可惜未成出版。如果出版了,会不是是中国第一本现代的《同音字典》呢?

清末民初张世珍的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潮声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来。
杜松寿(1905~1991),中国文字改革活动家。1952年11月调至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先后任《中国语文》《文字改革》杂志副主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处处长、研究员,《文字改革》杂志副总编,并被聘为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
杜松寿一贯重视语文知识的普及工作,付出很多精力编写易学易用的普及性读物。1945年他编撰的《中文同音字典》,是一本按韵排列,以声母为序的字典。
徐世荣(1912~1997)语言学家。北京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曾历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黎锦熙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字劭西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商务印书馆,1956年.推出《同音字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3年10月成立,出版教育书籍。《常用同音字典》获1985年度联合国“耐西姆·哈比夫”纪念奖

从家族公事及私事,多为李汇川处理,且众多心服其行,可见德,而文集及《同音字类》,可见其言,三不朽只不见功业之一端。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13 18:20

竹溪寻觅之37

岩屋沟边望岱顶


  
                        
奎星楼为长条形街,位置在青草坪正中处。下街头有一桥,过桥即为敖家大院,这里有个名字,双河口。
在竹溪有几十个地方叫做双河口,那是两条河相汇处的意思。然而,最大的双河口,无疑,是这个双河口了。此处距离县城八公里,是县治河与竹溪河相交处,两河相汇,河水大涨,这才是能够产生县城西长旺坝,县城南烧田坝,县城北三堰坝,县城东,则是一列山峰了。
县治河由土关垭而下,这竹溪河,却自县西北之鸡笼山下而来的。

竹溪县北与陕西洵阳县交界,一山名青华山,又名鹤顶山,土名铁桶寨,距离县城近百里。是全县北部之山的起源,海拔1791米。一支东走至竹山,一支南走至平利,均为分界山。平利县内有一峰,名叫西岱顶,与竹溪另一峰两两相望,竹溪这一峰则叫东岱顶了。东岱顶海拔1560米,多生黄莲,此地故又名财神垭。是黄莲生财么?这东岱顶,即鸡笼山了。因山形如鸡笼,故名之。


岩屋沟边望岱顶,山峰遥遥不可见。

鸡笼山下一溪,潺潺而流,流边有路,是平利洵阳至竹溪的古道,也是两县旧盐道之一。这河是竹溪县命名的来源了。
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1476年,9月,都御史原杰上折请置县,安抚进入襄阳府之十万大山流民,竹山县之尹店社分而成县,而与平利洵阳交界之竹溪河,遂成为命名县的由头了。
自此有县名竹溪。
是年,湖北广参议杨君为总理,襄阳府同知王照,竹山县知县杨景春为协赞,在城东门内兴建县署,常盈库,监狱。并于县署东侧兴建儒学。
这是以竹溪为县名的官方学校的起头了。
次年,首任知县曾熙到任。

竹溪不仅仅以竹溪河而得名,更因山势复杂,多生竹,多山溪而得名。
据统计,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70多属,约12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都雄居世界首位,竹子种类已知有39属500余种,竹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湖北等省。约分布竹类10属29种10个变种和变型。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这是不是自东岱顶一种成为平利洵阳的古道之一因呢?

沿溪东行,见一岩,岩下一大洞。名岩屋洞。




这就是竹溪县最北处,龙坝乡最边远的学校,岩屋沟学校所在地了。又名竹溪县龙坝乡平安小学。网上搜索,见四所学校建在岩下石洞中,另有:陕西省旬阳县桂花乡岩屋沟小学,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六朗乡岩屋沟学校,郧西县河夹镇岩屋沟小学。
还是湖北边远山区穷啊!

当然,现在岩屋沟学校不再在石洞中了,那儿成为一个养猪场,而学校,在不远处大路边,自然是砖木预制结构的。
不提。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13 18:20

竹溪寻觅之38

朱家河边鲁班桥



                        
自岩屋沟东行,不足百米即为一分路口,西南行可到老阴山。老阴山,青华山,东岱顶比邻而居如兄弟,一字排开。最南头即老阴山。与平利接界,海拔1332米。从蒋家堰镇的黑龙洞上,经龙堰河也可至老阴山。是龙坝乡与蒋家堰镇的分界山。
这河虽发自鸡笼山,但流经岩屋洞时,人称岩屋子河。沿河东行为朱姓人群居处,故名朱家河。至芦沟时,名芦沟河。这芦沟却与蒋家堰镇下街头芦沟是一条沟,可直达。河却转而向北拐一个弯,继续东行。
路边有一学校,名字叫做朱家河学校。朱家河东行几里地时,与瓦房河相交,汇成一条河了。这相汇处,也叫做双河口。此地有一桥,在竹溪是极为有名,叫做鲁班桥。

此为自下往上拍照片,上行为朱家河,右侧来处为瓦房河。这是北行的必经之桥了。

这是竹溪县继1947年发现稀世珍藏《鲁班经》后,又一次发现了鲁班的杰作。
该桥长10米、宽1.2米、厚0.3米,为人工凿成的巨形整块长方体独石桥,青钢石。桥位于两河相聚的其中一条河口的出口处,它独立地架在河宽9米、高5米的空中。石桥的基石是砌在河床边沿光滑的岩石上,且基石有部分悬空。此桥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完好无损。
相传桥修成时,鲁班叫喊了一声,有人应声,死后葬于此桥下。据说,这桥历年来大河水发,漫过两岸,但从未死人的。即使有人从桥上掉下河却,也能够好好活着。而桥修理工成之时,更是惊天动地。
从上文可知,此石极重,可能达十余吨。山民怎么把它运到桥墩上的?
说是准备上王家院子修一滑道,把此石自滑道上溜下,而河岸则架子搭实,听说光木料就花了几面坡的山林。但,石头不动。
鲁班一声吼,时发大水,竟然把石条冲上桥墩了。于是桥遂成。
  在桥头有一庙,名观音堂,据蔡远华老师介绍,庙前一碑,介绍有此桥情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小将们”破坏了。

  自于《鲁班经》,即是另一回事了。
      竹溪县文物管理所馆藏《鲁班经》,经省级文物专家组论证为真“经”,属稀世珍藏,暂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注:省级只能鉴定国家二级以下级别的文物),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为一级文物。文末有朱批“乙未年忠良齐甫月代点鲁班总诀”字样。
据介绍,《鲁班经》是竹溪文化部门1974年征集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在农村祠堂里被发现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配有木刻插图104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本线装《鲁班经》为繁体字木刻印刷。全书由“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工完禳解”、“建工架式”、“仙师源流”、“曲尺用度”五部分组成,篇幅近万字,并配有木刻插图1 0 4 幅。其中,“建工架式”和“仙师源流”两部分最为详备,约占全书3 /5 的篇幅。
建筑的框架格式是此书的重点,介绍了“正三架式”和“正七架式”两种基本框架模式。主要有秋千式、天台式、桥亭式、宫殿式、镜架式、钟鼓楼式等10种建筑样式。《鲁班经》文字长达近万字,属稀有传世之作。
据专家组称,这部《鲁班经》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风格,继承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瑰宝,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尊为师祖的鲁班身世,均具有重要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其他处发现同类的系统完整记述鲁班建筑工艺及生平事迹的著述。

鲁班桥距离县城北50里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13 18:21

竹溪寻觅之39

树生夫妻龙坝多



                        
双河口下,又叫油坊街,那是因为两河交汇,地气凝聚么?从而使得人文荟萃?北来的瓦坊河边群房依山势而建,一字排开如半爿街,故名叫瓦坊街,西来的朱家河自朱家坡而下,到了油坊街,自然河名又成为油
坊河了。这条街古时多油坊,为竹溪县北区榨油的集中地。
两河交汇于此,略下处即油坊街。前文已述,自陕西省平利县,洵阳县盐道,多从此经过的。于是,一家旅社自然挂牌于此,那是家百年老店,现在的主人叫陈忠顺,在山坡上群放着羊,有四五十只吧?
过了油坊街,徐家人多居此,名叫徐家老屋,河对面肖姓人多,叫肖家边。得朱家坡小学徐光银老师介绍,多识此地古树,却是几株“夫妻树”

两树相依,情深义重

情绕意牵 百年缠绵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那是两棵名字叫做“黄豆芽”的树,可惜不知它的学名。远远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们的树根,相互缠绕着,紧紧地,紧紧地,分不清那是谁的根……
大的那枝高大挺拔,英俊洒脱,像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男子,小的那枝则像一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两树偎偎依依,紧贴紧靠,恰如一双恩爱伉丽,因此人称“夫妻树”。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对连体果树并非人工种植,已有100多岁,至今仍生机蓬勃。
树“丈夫”英俊潇洒,“妻子”能屈能伸,两树缠绵恩爱。因此很多新婚夫妇还经常到两棵树前合影,寄托幸福长久的美好愿望。
据说,两棵树之间,早年还有一棵榨树的,挤在夫妻树之间,一如第三者。好事人砍去了那株榨树。


继续东行,在鸡毛垭又是一棵“屋中树”,那也是“夫妻树”。柏树。两棵都是柏树。
         
树自屋中出 高约四十米

枝杆破屋顶 粗径两人抱

只余怀抱无妻啊

屋主朱世乐,今年五十余岁了,据他介绍,那还是他爷爷盖屋时,就存在的两棵树。只是,在盖屋时,嫌树占了好地穴,砍却一株略小的,准备次日再砍大树时,晚下心惊肉跳,做了一个梦,一壮汉说是杀了他的妻子,要找朱世乐的爷爷麻烦,跟他好好的算帐;如果保护好他的身子,还可以给朱家带来好运气的。
后来,朱世乐的爷爷改名朱万金了。

到赵家河处,又是一夫妻树,只是,被人强得折开,挤入一桥。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成一桥,水泥桥桥。

根茎如此苍老,依然处处泛青,回望妻子时心态是怎么呢?
有怨气么?本是安静生长在河边,两相偎依无人问,如此日日托着桥,是不是很劳累呢?

据说,砍伐夫妻树作屋梁,是畲族民间建筑风俗。流行于浙江南部山区。建屋前,人们采伐屋梁木材须寻同根树,砍后由夫妻两人抬回,表示夫妻恩爱。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13 18:22

竹溪寻觅之40

                    竹溪河水第一库

           湖北十堰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教师王跃华在坝基上玩耍。


  
  



  水库坝边亭子间,游玩教师周建军,王跃华。
    
  自赵家河而下,汇北来砖裕河水,过红庙子到吴家坝。吴家坝是龙坝乡政府所在地。而砖裕河,却出了一个名人,名叫胡世奎。早此年是县第二中学教学副校长,现在为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事迹祥见.《送你一颗感恩的心

》。但,现名砖裕河却是错误的,应叫颛顼河的,古有颛顼庙一坐,沟名颛顼沟,河名颛顼河的。这是竹溪河龙坝乡内第一大支源河流。
  颛顼是什么人?
  我们知道“五帝”指少昊、颛顼、喾、尧、舜五人。颛顼是轩辕黄帝之孙,少昊之侄儿,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为什么叫龙坝?
  前面介绍过,龙坝乡之青华山这竹溪诸山之首,亦为县内诸山之源,一如卧龙在峰,欲奔西北,而昂首扭头回顾,雄视东南之竹溪县内各处。这龙卧之地,却是一坝,故名龙坝了。
县内是河溪纵横,竹林密布,山川交错,坡沟杂乱,其间多河,均属堵河水系,共191条,全县建水库76座,大型水库有六,库存水量2420万方。
  排名第一修建第一者,却是龙坝的竹溪河水库。它是一座以灌溉、防洪、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是该县城区唯一供水水源。

  


  水库边玩耍的孩子.

  那是1958年的12月,在仙人寨,也就是竹溪河的上游,拦河成坝,以粘土心墙为坝,坝高48。8米,顶宽6米,长187。5米。至1960年底停建,仅仅完成部分工程,1969年11月续建,1970年4月峻工。此库正常水深28。5米,最大水深32米,水面2700亩,灌溉面积13327亩。
  因位于竹溪县城河上游,又年久未大修,当地人有“头顶大水缸,涨洪心发慌”之忧。2003年10月底,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对该水库动工改造。湖北省竹溪县竹溪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由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鄂计投资[2002]170号文批准兴建。坝墙加高了3.24米,库容由2476万方扩大到3100多万方,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下游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竹溪河水库上游之骞坝



  


  库边的山坡竹篱笆小道,游人如织.


  当然,现在又有了观光游览的作用了。

  龙坝除竹溪河水库外,还有一老王沟水库,那是1971建成。
  另竹溪四大水库分别1965年始建1970年建成的城关镇牛头山水库
  1968年始建1971年建成的中峰鹰咀石水库。
  1971年8建成的蒋家堰黑龙水库
  1971年10月建成的汇湾梅子垭的岱王沟水库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1

竹溪寻觅之41


制陶世家毛家窑





龙坝一地,为竹溪群峰之起源处,人杰地灵,所谓十步之内,包有芳草,百步之畔,当出良才。前言,以笔者拙见,竹溪有十大明师,三聪慧之师,三劳苦之师,三卓越之师,一奔波之师。中峰居其二,一聪慧之郭国霞,这劳苦之李桂芝,县均为滴裕沟李家之后。而龙坝也是二明师的。一为出生于龙坝之胡世奎,这为卓越之师,以其德行感动溪邑学子,教化学园后生,不可谓不朽之行?

另一明师为蹇坝之卫春丽。事迹见〈卫春丽教育教学探索系列〉,此不赘述。



卫春丽老师。


龙坝竹奇,溪多,树异,桥名,人杰,还有则是毛家窑了。

据传,清乾隆年间,湖南宝庆府地皮冲,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贵兄弟二人,为探寻陶土陶场,在竹溪县内各地徒步苦寻年余,最终择定县西北之龙家坝地带,这儿是鄂西北地区最好的陶土资源地之一,适于建陶场。

两兄弟首先在大扒沟兴开第一座小型坡式龙窑,不久又擒带家小迁居龙家坝枣阳沟(今龙坝龙家坝村6组)。因世代制陶,居家于此,地名遂成毛家窑。换一句话说,该窑制陶工艺匠均姓毛,“毛家窑”便由此而得名。也是竹溪县陶业的发源地。

到了XX初年,本县第二家民窑——龙家窑出世,那是位于龙坝瓦楼沟村龙氏黄岗窑。

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毛家窑制陶保存独特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系列种类的产品。 毛家窑陶器,主要采用无砂砾猪肝土制作,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选土、和泥、制胚、上铀、窑烧五大工序。成品陶器外表呈板栗色,光滑美观,无沙眼,不漏水,用其盛酒、油、水三类东西具有保鲜、不变味的效果。主要产品有水缸、酒缸、腌菜坛、泥碗、饭盒、酒具、灯具、农用陶具等,年产量在20万件以上。因而多年来产品畅销周边省市。


陶器  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及其研究,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据说,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华夏文明的起源,从时代上看起源于陶器时代。陶器不仅是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重要创造,同时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陶器的发明在整个人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陶器的起源也就成为判断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的多,这是由它的化学成分和烧制温度等要求相对较高决定的。


从上述可知,陶器出现时间极早,是不是在竹溪县,清乾隆前,就没有陶瓷呢?

1958年,在县城东三里处,船形寨处,发现古文化遗址,陶器类有细绳纹夹沙红褐陶小鬲足等,经省文物普查鉴定组鉴定,认定为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周代、汉代。 1986年1月1日,被竹溪县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在县城东南56公里处的新洲新华村王家套,发现有陶器为绳纹类沙红陶鬲足,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组鉴定,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西周及汉代。

1970年、1974年、1979年、1980年、1983年,先后在县城东南约65公里的新洲乡樊亭村(汇湾河南岸),距新洲老街约1000米,采集到细绳纹夹沙红陶鬲足、绳纹灰陶板瓦,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组鉴定,定为西周春秋时期遗址,并延续至战国、秦、汉、唐代。  1986年1月1日,被竹溪县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县城东南65公里,新洲乡樊亭白岩村汪家河坪,与樊亭遗址隔河相对,采集泥制灰陶盆底等陶器,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唐代。

1983年,县城东约3公里,在水坪镇三堰船形寨村西北樱桃园,发现有泥质夹灰外红陶片,细绳纹泥质夹沙红陶片等绳纹陶片,根据采集标本、实地考察和志书记载等情况综合分析,该遗址属汉代武陵县(竹溪设置县治之始)。古城遗址。其时代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其中汉代文化层最厚、最丰富。

1983年,发现县河铺遗址。县城东约30公里,竹溪县与竹山县分界处,依据采集标本,经湖北省文物普查鉴定组鉴定为西周遗址,并延续至秦、汉。

  

当然,竹溪还有汉代陶制和尚棺这一类珍贵文物的。
原始社会对孩子的瓮棺葬到汉代的陶棺葬,显示出先民对孩子比较重视,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热爱,也意味着对早逝的小生命的一种惋惜。从仰韶文化开始古人就大量使用瓶、罐等器物来安放夭折的孩子,这种葬俗延伸到商周时期以后,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放置孩子尸体的陶棺葬。考古实践中发现汉代陶棺葬较多。

在今人的观念中,几千年来国人死后总是栖于木棺,石棺多为王公大臣或番国族裔,陶棺则很少见。6000余年前的半坡时代,出现了瓮棺,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陶棺专门放置孩子尸体。自此以后,用陶棺作葬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从这一点来说,毛家窑,并不是竹溪第一窑啦!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1

竹溪寻觅之42

火链沟里贡米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某年春节时分,有一家,在团年饭时,桌子上摆了包装精致制作华丽美观小巧的筷子,那是从北京出差回家时,购回的。过一个心理上的贵族年,行不行?别的东西太贵了,只有这个又便宜又实在啊。只是,在撕开包装时,看见了一行字:竹溪烙花筷。
那是1972年,经省外贸局鉴定合格的出口工艺品。据说到1980年,就生产出口了30万把了。
不是说山里人没见识,也不是穷年富月什么的,只是想说,在竹溪县,有太多的东西,是足以让外地人惊奇的。
比如说,1958年,夏,竹溪桃源乡党支部书记黄开明,出席全国群英会,国务院授予“黄莲之乡”称号于竹溪县。
1978年,竹溪藤制品出口日本,澳大利亚等外国。
1981年,6月,竹溪泉溪陈家河绿板石,鄂坪鲜花黑板石,水坪大桥头灰板石出口。
1982年,3月30日到4月2日,日本中国薇菜加工技术交流会在竹溪召开。
 1982年,7月,竹溪黄牛经国务院农业部鉴定,命名为“郧巴黄牛”的称号。
 1999年,竹溪获“中国魔芋之乡” 称号。
2004年10月底被评定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2005年3月上旬获“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茶叶之乡”殊荣。
  
其实,竹溪还有一个称号,叫做“贡米之乡”。
竹溪县地处鄂西北山区,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的大巴山东麓,雨量充沛、光照适中、气候温和、土壤适宜,极有利于优质水稻的生产。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有秦岭为屏障,西北——东南走向有大巴山,从而使我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5℃,水稻主要生长阶段5—9月份平均24℃左右,年降雨量平均963.6毫米,日照率40%。80%以上的水田分布在400——800米海拔地区,60%左右的水稻属潴育型土壤,70%左右的PH为5.6—7.5之间,有机质丰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有利于优质稻的生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县优质稻生产提供了天赋的自然环境条件。
早在400多年前的中峰镇火链沟,有一块方丈余地,出一枝双穗、颗粒亮灿、香甜可口的大米,“贡米之乡”名称却来源于此地。
从龙坝水库与中峰奎星楼相交接处,名为双河口,是龙坝竹溪河与中峰县治河汇合处。
  两河正交接处,南行有一沟,沟长十余里,宽五六里,正是一个大大地盆地。因其地如盆,旧称盆裕沟,后多彭姓人居此地,又名彭裕沟了。盆地西北方,一山红火如烧,名火链沟。这儿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成期较其它地方更长。所产大米口感清香、香若幽竹,加上特殊加工抛光工艺,色若润玉、晶营剔透,遂为贡米。

  明朝万历年间,王璋任竹溪知县,王璋见此米非同寻常,乃米中之珍品,便传进帝都皇宫,明神宗诏谕知县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下诏定为“贡米”,从此竹溪农民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时任兵部给事中的徐成楚,是个大瘿疱,在京城有“行行且止,且避瘿子”的直言敢柬的官员。见家乡百姓千里迢迢肩挑背驮将贡米运抵京都,不少挑夫累死病死他乡。指点溪人,以长大量长瘿疱的溪人进京贡米,为皇上所见,此米遂止。
  因徐成楚救乡亲于倒悬。百姓感恩戴德,送“万民伞”表谢忱。
  “万民伞”后演变为竹溪过年的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在民间极为流行。伞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伞大三四倍。伞面由红黄色纱绸扎制,色彩搭配绚丽多彩,鲜艳夺目。伞盖按四方八卦缀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如意”、“五谷丰登”的图案,寓意太平盛世,万民喜乐,故称“万民伞”。
  至今,“万民伞”成为了民间大型歌舞娱乐形式,已经传承几百年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2

竹溪寻觅之43

昂首何作偏头举?




正月初八日,携妻带子敬真武

盆裕沟一河两分,此河名盆裕沟河,河水源出偏头山,由花桥寺入竹溪河。河宽五米,长十余里,东片以河东名东辉,西片以早晨迎太阳名朝阳坡,贡米之极品产出地火链沟即在朝阳坡最西处。
东辉村最高处有一庙,名老君庙,1937年时改建为学校,称为老君观小学,1984年折旧换新,改名为东辉小学,是中峰镇最大的小学之一。学校出门为大坡,路险坡陡,弯急泥松,昨日,现任校长欧阳坤下午放学时,出校门跌于路边坎下,头骨破损,晚11时做开颅手术,现在仍未清醒。唉。

自缘河流而上,过一坡,多弯,正所谓看山跑死马之地。看着在眼前,走却得好半天功夫的。坡长,起伏不定,名唤青龙背,由东至西龙身渐进渐高,昴首处回顾四方,山名昂首山了。是中峰镇与鄂坪乡分界山,高峰高海拔1581米,面积15平方公里。

山路遥遥,古迹犹存。

黑山石寨,壁垒如旧。

山上一庵,祖师庵,一庙,真武庙,一洞,隐真洞。祖师庵供奉的道教创始人李聃,也就是老子,据传,老子骑青牛西走后,留下《道德经》一卷,并不是一去不回头,却是到了竹溪的昂首山,发大愿要济世救民,后修道成仙,见昂首山气势太盛,居然高出他早年修道时所居地峨眉山,武当山三尺三寸三。于是,在成仙欲走时,一脚踩偏了昂首山。此山遂名偏头山。

上山要过平安道

千步梯,名千步,实为951级。
   
路遇石中树,亦一喜事。

真武庙供奉的净乐国王子,也就是后来的真武大帝。竹溪故旧相传,真武大帝修道时,有天天不离峨眉山,月月不离武当山,年年不离昂首山之说。这真武庙却是他请鲁班来修建的,一修四年不回家,鲁班师傅的母亲来寻儿子,告诉他在再寻找途中,父亲死于虎口,母亲也衣不遮体了。天寒地冻,真武庙未成,工棚简陋,鲁班只好抱一些刨花为母亲御寒,直到真武庙修成,娘俩才回山东老家。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就留下了禁忌抱刨花,轻易不准人把作坊里的刨花抱走,那是要留给木匠祖师爷母亲御寒的物什。刨花御寒就成了竹溪的一个孝敬父老的传说故事了。真武大帝修成仙道后,兴起挥剑,竟然在岩石上留下划痕,是为竹溪八景之一,北天剑迹。

真武庙外木栅栏

大帝神像立庙中

隐真洞,却是唐时道人吕纯阳有关。是竹溪古八景之一。
旧诗云:古洞幽深绝点尘,曾传吕祖此修真。一心欲作神仙侣,是处堪栖自在身。松竹荫来看有影,姓名埋去识无人。蒲团坠破飞昂稳,跨鹤遨游了俗因。

洞外有铁链,

链上结同心

龙头一香伸岩外

终点山颠一碑立
北天剑迹诗句,言云:
北帝飞升后,谁将短剑磨?
空山余岁月,古殿老烟萝。
径仄蛇盘石,林深鸟作窠。
樵歌声不断,都负夕阳过。
依此诗句中意,剑迹为真武大帝所留,然民间另有一说,言剑迹为吕纯阳所留。

另,正月初八,为妻子生日,满三十三岁矣,是为庆贺之举。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3

竹溪寻觅之44


长廊断处谁可续?



          

  由花桥寺进盆裕沟,过青龙背而上昂首山,也就是现在的偏头山,是其中的一条路,也是旧时走人最多的一条路。而如今,却是有六条路之多了。
  据说,这是因为偏头山开发为森林公园的结果之一。

  



      龙王垭茶场处,森林公园由此进

  早些年,听说开发出竹溪旅游长廊时,还没有发现十八里长峡的。说是自水坪镇康家岭过龙王垭,这是由北一至南的底线,康家岭到关垭为纵线,途经牛头山水库,九里岗风景区,梁儿塘水库,县城,鹰咀石水库,梅探沟,盆裕沟,奎星楼,甘家岭,蒋家堰,黑龙洞,最终到土关垭;而龙王垭过标致湖,偏头山,南去至鄂坪万江河,继续西去到天台山,漂石岩,由漂石岩北进回蒋家堰镇;而中峰奎星楼过双河口,到竹溪河水库,西去麻河梁到太子坟,夫妻树,鲁班桥,岩屋沟,(此处两分路,一路西去,过芦沟到蒋家堰镇下街头,另一路西南向,到青华,老鹰山,而自老鹰山又可回蒋家堰镇之黑龙洞)东岱顶。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旅游带,从水坪镇,鄂坪乡,龙王垭茶场,标湖林场,城关镇,中峰镇,龙坝乡,蒋家堰镇,构成一个完美的旅游带。故名旅游长廊。
  从上面叙述可知,所有路面上世纪时,均为机耕路,现在多为水泥路面了。顺便补充一句,县城到关垭之路时,这是305省道,从县城到标湖林场另一自北向南的机耕路,可到偏头山,在梁儿塘时,又有一路可至偏头山,滴裕沟处也可到偏头山,加上鄂坪龙王垭路,鄂坪路,天台山路,共有六条路可至偏头山。
  这是一个纵横交错,道路密布的旅游长廊啊。

  



      由龙王垭至标湖之路,大山深处林荫道。


  



      偏头之颠回头望,十万大山峰如聚。

  这一旅游带,总称偏头山公园。竹溪县偏头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如今的偏头山公园一带,麦垄里随时可见野兔、草鹿、山麂、野猪,走出森林到地头水凼饮水沐浴的野生动物常与人们狭路相逢抢道而行,鸟雀也大胆地在挥镰收割的人们跟前啄食鸣唱丰收,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偏头山森林公园,位于竹溪县城西部,距县城9公里,以国有标湖林场为中心,总面积13333公倾。以森林景观为主,集峰奇水秀,涧深谷幽,崖峻壁峭和人文古迹为一体。有偏头山、标湖、孔家包、龙泉洞、三包等五个风景区。公园以森林风光为主,有仿古式宾馆“巴山客舍”,有峰奇水秀、洞深谷幽、崖峻壁峭,自然景观、景点达40多处,尤以偏头山、祖师庙及隐真洞等最负盛名。

  这个游带上,还有很多奇观,等着你们去发现呢?
  比如说,邹慰烈同志,在竹溪县偏头山森林公园发现一处植物奇观:一株高约8米的石栎树,基部由相距20厘米的一大一小两棵石栎树组成,在距在面1.2米处,两树合二为一,共用一个主枝(如下图),交合处围粗70多厘米,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枝头正在孕育花苞。
  据当地林业专家称,偏头山森林公园的这株石栎,是多年前从山上移植到院内的,归属硬斗石栎,其木材商品名称为白椆。据分析,这棵共生树原是两棵幼龄石栎经藤蔓缠绕等外力作用,形成交合,其中一株树梢褪化,因此合二而一,独树一帜,形成植物奇观。
  石栎材质坚硬,耐磨,可供建筑工程承重构件、造船、地板等用材;树皮可制胶;种仁供作饲料或酿酒。石栎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是组成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然而,现在却没有从偏头山到天台山之路,即使是机耕路也没有。换一句话说,这旅游长廊之南线一途,中间缺了一个连接珍珠的线啊。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4

竹溪寻觅之45

梅深沟里无探花



盆裕沟河水北上直入竹溪河,这正是双河口处,也就是龙坝河与县治河两相交界处。此地距县城三公里,却是一个大坪,河北为长旺,一坪连续十余里地,北枕山川有五峰,故名五峰山。南边却是一片山,山边为竹溪河。山川如画,烟雨蒙蒙,却是竹溪八大景之一的“画屏烟雨”了。
河南略下处,有一小坪,方圆约二公里,过河有一桥,桥上雕花刻画,名花桥。小坪中有一寺,寺以桥名,为花桥寺。寺南山湾多茅草,一山如檑台,相传有后母教子于此,却是一亲一前娘子,其擂打如一。后两子均成才,为纪念母亲,此处为擂子坡。如今,竹溪有一乡土诗人,姚诗望正出生于此地。那是一名孜孜追求文学梦的农家子弟,现在漂泊在异地外乡,每日写诗如旧日。
过擂子坡,即到梅探沟。
然而,在一九八二年版的《竹溪地名志》中(77页),此地已名为煤炭沟了。言以其地产煤炭而得名。此言大误。

相传此沟多梅姓人,有一子考取探花郎,此后即名梅探沟,意梅家探花郎所居住的沟。查同治版竹溪县志,卷九人物编,234页,峒溪寨阵亡乡勇名目,梅显元。卷十一编,308页,梅氏,谢仁义妻,三十岁无故,孝事翁姑,严持节操。同治年间逾古稀,犹健饭,子孙林立。
此外,别无梅姓人上志书。
而现在,梅探沟里再无梅姓人矣。
这让你想起什么?
一是,我想起了奎星楼的状元母亲坟墓,那算不算状元崇拜呢?关垭子敖家祠堂的黄河道台,治水崇拜,前文已述,那也是没有的事。李氏的黄河道台,却是真正的,不赘述。这里却出来一个探花崇拜。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以及第同年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探花使带领一班同年遍游名园。如有他人先折得已开牡丹或芍药,则探花要受罚。同榜之人先到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子宴会,最后在状元、探花带领下遍游京中名园。
也就是说,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古人多以花喻美人,此处又有一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这与称呼考试成绩好的书生,为探花郎有没有关系呢?与他们到园中采摘鲜花有没有关系呢?
想一想啊,在今天,校园里美丽的女子,我们不是称呼为校花么?
女人与花,总是牵扯不开的。女人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称之为花季,女人的喜庆日子祝福为“花好月圆”。于是,我们见到唐时的杜秋娘《金缕衣》的叹息: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不是,我们称呼她们如花的原因呢?你年,年轻是黄花闺女,漂亮是貌美如花,风姿是花枝招展,白净为如花似玉,微笑是笑嫣如花,有貌无才是花瓶,憔悴是花容尽失,即使是女人人老珠黄还说昨日黄花......
而男人,比较好色的人叫花心,好色成瘾的人叫花痴,好色成病了的叫花癫。自然,就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

这一距城不远不近的山沟,是不是一个梅姓女子的居住地?又或者说,是一梅姓男子呼朋唤友唱诗酬友的所在?你年,在今天,还是竹溪唯一的乡土诗人姚诗望所出生地呢?
梅探沟与探花无关,只是一个男人梦么?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2 07:45

竹溪寻觅之46

美女晒羞画屏中



竹溪县城素有北枕五峰,东临诰轴,南带溪水,西列画屏之说。县城北为五峰山,群峰如聚,五峰相连,如兄似弟抱城相护。东来之山如龙,其头回顾县城,是为诰轴山。西来之竹溪河水自城南绕至城北而去,与五星峰相抱,构成一个防护圈,自然,诰轴山之峰成为俯视县城的大哥怀抱了。
而画屏,却去城西2。5公里。同治版竹溪县志97页,画屏条,山势绝壁崇峦,争奇献秀,宛若画屏,排列红岚白云之外。昔人以“画屏烟雨”为八景之一,去县西五里。然另有一说,画屏指县西三十里地之画屏山,不确。
城西五里处,正是盆裕沟河入竹溪河处,也是县治河与竹溪河相交处。沿公路为擂子坡,梅探沟,高桥沟(这已是县城西之桥处,因桥得名,是进入县城的要道了),长岭,灌沟河,覆船山,元和观,榔抱梅,火烧田一带。由南线自偏头山而东,梁儿塘,鹰咀石,标湖及保城寨。

这儿最有名的,当属于元和观及榔抱梅。元和观建于覆船山上,为县城高桥之南,灌沟河入竹溪河处,一榔粗约丈许,其内生长一梅花,梅花娇柔可爱,为城西一大景观。只是可惜,为时人所毁。
由高桥正南上山坡,为长岭,一水库为梁儿塘水库,是一方居民吃水浇灌的根本。其上另有一水库,为鹰咀石所在。山势如鹰咀,其一线泉源,聚而成库,却是竹溪六大水库之一。前文忆述龙坝居其二,为竹溪河水库,老茺沟水库。蒋家堰居其一,黑龙水库,中峰居其一,就这这个鹰咀石水库了。
此库1968年动工,1971年峻工,坝高30米,底宽159米,顶宽4米,长105米,承雨面积4。4平方公里,蓄水面积73亩,浇灌面积3500亩。在竹溪六大水库中居第三,仅仅次于竹溪河水库,黑龙水库之后。
由高桥沟南行,约三里处,正处梁儿塘之东,一路蜿蜒如蛇行,自长岭顺势西来,而灌沟河依稀可见,从此坪东坡边缓缓而流。此处南行可至鹰咀石水库,西行至梁儿塘水库,过库可至偏头山,西北行至梅探沟,擂子坡,东行过灌沟河,到覆船山,元和观,北行为县城所在之高桥。
这儿有一校,为长岭中学,早年为县劳教所,后改为中学。在我所写的《玩字系列》中,所提到的学校,即指这所学校。校后有一坪,是课余学生最好的去处。当然,现在该学校已撤。

在这正中,是画屏烟雨的中心吧?山势环绕如抱,坡平缓浑圆,中有一片山林,旁边一溪如注,远远地看去,却是一女孩子正晒太阳。
那就是美女晒羞。
至于鹰咀叼衣,梁儿护姐,火烧救人,覆船前往,泪水成河,终于一榔抱梅,这些故事,不说也罢。
那羞处,实则是“生命之门”,在人类的原始文化或以后的古老文化中,决不是淫秽下流,而是神圣的,因为人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在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常以孔状物(如玉璧、山洞等)象征女阴,鱼、双鱼、莲花、花苞、贝类动物也是十分普遍的女阴象征物。这是因为,在漫长的群婚杂交的时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而只知道人是从女人的阴户中出来的,所以崇拜女阴,歌颂女阴。
关于女阴崇拜的仪式,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也进行了考察。他们指出,女阴崇拜的特殊形式是朝觐祭祀。在欧洲的帕幅帕斯,古希腊人采用了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泰的祭礼仪式。法国洛塞尔出土的“持角杯的少女”雕刻在一块石板上,左手抚腹扭臀显露出夸张的女阴,右手捧一角杯象征着承接性爱的甘露。罗马的历史学家在对夕克堡一泓泥沼中发现的古尸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日尔曼人的原始部落曾狂热地崇拜女阴,认为女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神奇的魔力和特性;因而他们在部落中选出最英俊漂亮的美男子作为牺牲奉献给神灵,将他缚石埋入象征女阴的泥沼中。在印度的一些地区信奉伽蓝女神,在举行祭祀时,选拔出部落中最年轻美貌的少女作为伽蓝女神的替身,她需裸露下身,祭司则要进行亲吻少女裸露阴部的仪式。不仅如此,仪式中所有的祭品必须先接触女阴之后,再由朝拜者品尝分享。

而这儿的美女晒羞,是不是表明竹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根据呢?在竹溪竹山,不是有着女娲文化的起源之说么?这儿的美女晒羞是不是女娲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5-22 08:23

马老师对于竹溪文化的系统展示,是极具历史性意义的。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1-5-22 17:23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1-5-24 10:40

哇,这个系列不错!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9 09:23

竹溪寻觅之47

城西石桥本姓方



县城西一桥,现名高桥,当然,是水泥预制结构的。早些看,却是一石桥,名方家桥。那是清同治五年,也就1866年,县监生方正霖捐款兴建,故名“方义桥”。桥石墩有八,孔七,木梁石板面,全长85米。那也是竹溪县城在一九五七年前,隔竹溪河通南北的唯一的桥。1976年9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可通行汽车。墩九孔八,名“工农桥”。
由于本县溪流纵横,河沟交叉,故此桥极多。现有桥140坐,大桥23,中桥15,小桥102。其中以人名命桥者,极多。县南225公里,双桥乡有张公桥。明喜靖七年,也就1528年,张姓贡生捐款修建。桥用两块4。8米长的石条并列而成。
彩升桥,黑龙沟口,乾隆十三年,卢彩升建。现存。
另有不以人名命者,积庆桥,县东。明弘治年间,知县傅亨昌建。崇桢二年,节推许公望斗摄县事重修。康熙十一年,山洪冲毁,时邑令宣葆光,徐如浩重修。
济渡桥,廖家河西,周一神速修。
祈祠桥,县东三里,王世万建。
花市桥,县西十里,旧有木桥,年久毁坏,雍正二年秋,刘景云等募捐建石桥。
望山桥,县东北一里。雍正四年,陈起龙等募捐修。
王家河桥,县南五十里,道光二年,武生张美蟠捐款修。
王家桥,灌沟桥,县西二里,相传吕道人修。
高桥,县东三十八里,阎家坝处,宁起龙捐修。
石桥,县东三十六里,阎坝,明之万修。
观音桥,县西四十里,郭家铺处,咸丰初年,卢敏望,贺兴良,龚春泽募捐修。
黑墨田桥,县东三十里,生员肖士均捐修。

为什么人们都来修桥?
古人求三不朽,德,功,言,其在县志中均可见。其功,见武功条,言,见艺文条,而德呢?可见善行条。
方志因之而收善行一条,此其一,为个人追求。

其二,为社会环境要求。关于劝人行善,不但佛教这样,儒家、耶、回教等,无不教人行善止恶,所谓“为善唯恶恐不及”。:“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这是因果的定律。道、佛、儒都讲要积德,行善,是强调做人要讲德行,这是中国人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的文化传统。《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中国人对于行善的观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孙必多昌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其三则是官方提倡了。任何时代编修的地方志,翻开一看,虽然并未明文彪炳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指导思想,但读过以后,就会感到忠君、爱国、孝道、节义等适应于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伦理道德这根主线贯穿于全书之中。
方志收《善行》以之劝善行教化,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将社会上扶危济困、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为之显德扬名,传播后世。更可起到端肃世风,淳厚风俗的作用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9 09:24

竹溪寻觅之48
江西会馆榨菜油



自西进竹溪县城有路二,一为正西之方义桥,也就是现在的高桥。另一路为沿汉白公路东行,由马家菜园子进城。那处旧名货场,却是旧县城唯一贸易市场处。
由灌沟河口东行,过左家湾,到江西馆,就到了马家菜园子了。这江西馆却是大大有名的地方。

所谓江西馆,是江西籍人集资造,作为江西同乡歇脚、办事的去处。如遇到天灾人祸、生意亏本都可以向会馆申请帮助,实际上相当于江西人的同乡会。
江西的东边临川市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很深厚,东北部是徽文化的一部分.西边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很深, ,南部赣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地域.。这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区,也是名人辈出的地区,以竹溪而言,黄州馆,湖南馆,太平馆等等省际乡人集会之所,独以江西馆最为出名,且最为豪华即实在。顺便说一句,现在保存最好的,也是江西馆。
.
什么是会馆?《辞海》的《会馆》条解释说:“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辞海》的上述条目引用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刘侗是明崇帧时人,去嘉靖、隆庆未远。这是记载会馆的较早史料。近人瞿兑之在《湖广会馆馆志后记》一文中说:“京师之有会馆,肪于汉之郡邸。……椎其原始者,或云永乐已有之。”这些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会馆。最早的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通都大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仅北京的各种会馆即有四百余所。
会馆的发达是同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繁盛有着密切关系的。《辞海》所说的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所设立,这就是说,它分为“同籍贯的”和“同行业的”两大类型。  
  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试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同乡会馆,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移民会馆,是入清以后由外地迁来的客民建立的。
由于会馆与乡土观念的牢固结合,其主要作用仍在于维护地方利益,这就造成各地工商行帮会馆之间壁垒森严、各自分割市场、垄断技术,从而阻碍了国内市场的集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流通提高。

江西馆山后一峰,居县城正南,北对五星峰,东对龙山,是竹溪葬墓地之首选。竹溪旧俗有坟对凸,屋对凹之说。恩施也有“屋对垭口坟对尖”。郧西人说“坟对凸,门对凹,宅基好坏不管它”。其时山峰坟墓林立,如逢上坟点亮为仙去之人送灯照路,欢迎归家看顾后人时,油灯点点,时明时灭,如城市街道夜市。
在1944年冬,国民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过溪,有日军飞机三架追踪轰炸。是时县城灯火管制,无一亮处。江西馆却如城区。日军投弹11枚,江西馆后山峰为之低几米。死蛇二条。
无一人伤亡。
这时江西馆却不是会馆,是竹溪车站。那是1939年6月,为抗日战争建成此汉白公路,原为陕西省西北公路局管辖。国防干线,经本县田垭子至关垭子,长44。43公里。过往车辆运输,于此休息。于是1941年,成立竹溪汽车站,选址江西馆。
今日却为竹溪榨油场,是县内最早最大的榨油处。后山为竹溪墓葬地如旧,仍为溪人首选。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9 09:25

竹溪寻觅之49
玉杆金芽翡翠叶




竹溪古有四大奇,中峰观的豆腐嫩,彭裕沟的米香,阎家坝的罗卜脆,马家菜园子的白菜无茎丝。这里翡翠叶即指马家菜园的白菜,提到马家菜园的白菜,不得不提到马争,那是一个在竹溪民间传说中大大有名的人物,因为他是马家菜园白菜无茎丝的发明家。
马家在竹溪城南,据传在插草为标,占地属已的时代,城南所有地,均为马家所有。也是县城居民食用蔬菜的唯一来源。马家最为有名的一是缸培豆芽,粗长白如玉,豆叶金黄色耀眼。二是马争通过十余年栽培而成的新口种,无茎丝白菜了。
马争在民间传说中,名字为马真。但查菜园马家古碑仅仅在第五代有马争。当属于传说的讹误了。
竹溪马家现存辈字:金名正盈,献于朝庭,世代躬亲,永享太平。金字辈以上,据古碑抄录整理如下。
辈字当为良,有,之,林,马争一辈无。
马良玉出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于清道光年间来竹溪。入赘杜家。所出有二子,马有德,马有功。马有功无记载。马有德所出三子。马之奇,马之见,马之印。马之见娶妻徐氏,有五子。马林桐(妻徐氏),马林桂(妻张氏),马林材(妻冯氏),马林楠(妻周氏),马林花(妻王氏)。五人所出下辈计十三人。马彪(妻土氏),马秀(妻向氏),马春,马信(妻蔡氏),马   (妻张氏),马忠(妻周氏),马义(妻马氏),马争  ,马烈(妻徐氏),马戊  ,马逮(妻金氏),马祥(妻林氏),马透(妻姜氏).
从上述记载,我们能不能说,马争是竹溪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家呢?蔬菜杂交培育新品种的科学家?
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家,是不是因为迁居的原因?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为家庭分行生存条件,从而赢得家族发展的机会?

据说,竹溪马家来自于山西大槐树。现在已传至庭字辈,自良字辈到庭字辈,已经有13代人啦!
中国古代有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竹溪马家,据传来自于山西大槐树,那是“湖广填四川”的事。
移民问题在古代中国很普遍,中国很多省区到处流传着“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南方客家人都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作为他们的发祥地,在北方,人们会普遍地说自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
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山西强制“分丁徙居”的实行情况在《洪洞县志》中记载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屡迁山西民于滁和(安徽)、北平、山东、河南、保安(湖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树下指洪洞县广济寺“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之下)。洪洞大槐树成为北方向各地移民的集散地,以致在广大地区留下“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和强制移民上路的传说。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XX动,“湖广”这个地理概念。自元代实行行省制,两湖合为一个行省,称为湖广省,不包括广东。明代改行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清康熙初年,两湖分省,“湖广”指湖广总督所辖的湖北.湖南地区。湖北、湖南地区农民起义在宋、元、明、清前期发生较多, 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将湖北、湖南地区人民迁出本地,使之与四川人民杂居,不易联合起来造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湖广的江西是个地少人多的省,其人口又自然拥入湖广。因此,清末学者魏源在所着的《湖广水利论》中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两次移民大淹,一为元末明初,二为清初。
在清初时,持续达一百多年的移民大潮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大体是顺治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年间,多半是奉旨入川。所以民间盛传自己的祖先都是一队队由官府把双手反解在背上,捆着上路入蜀的,途中要小便时,由官差松开双手才方便,所以川人把解小便称为“解手”,走路习惯把手背在背上.
第二阶段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清政府吸取过去教训,制定并完善了移民的有关政策,以“安民为本”,使移民大潮一浪接一浪,持续达一个多世纪。
第三阶段是嘉庆元年(1796)至同治年间。这—时期,清政府对移民采取不禁而止,听其自然的态度.

马姓,《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秦始皇把赵奢的孙子马兴家族从邯郸迁到咸阳,这是马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是被迁徙的12万户豪富强族中之一。汉武帝在位,马氏家族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迁往扶风茂陵,这是马氏家族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祥地。
自然,到竹溪不属于大规模的迁移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和张诚先生研究结果统计,马姓人口在宋朝时期(960—1279),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25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12.8%)、河南(12.6%)、河北(11.9%),这四省马姓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52.1%。
当代汉族马姓的人口已有1260万,跃居全国大姓的第十九位,大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1%,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的《姓氏人名统计分析》一书来看,马姓在北京市和陕西省分别处于姓氏排列中的第8位和第9位,马姓在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和陕西地区是一大族姓。
在湖北,马家只是小姓。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5-29 09:26

竹溪寻觅之50
龙舞马家三百年
--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一

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只是,把马的舞龙与那两家放在一块,似乎不大协调,是不是?
中峰甘家岭自康熙年间平定叛乱后,一家独大。而郭家的拳术,却也是竹溪独一份的。相传其祖先体为少林传人,后流落竹溪深山老林,打猎为生,一身修为本不为人知。一次与众多猎户进山时,偶遇虎群,才现侠踪。几日后又有众盗抢其虎皮,于是,顺手操起猎棚中的板凳。那手板凳拳把几十个大盗全都打翻在地,名声由此而显。上世纪八直年代初,读初中时,一次见过当代郭家拳术传人——郭隆杰,已经八十余岁了,身手灵活如少年。
当然,不仅仅如此。
竹溪旧有习俗,过节逢年,必舞龙玩狮踩高跷。

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竹溪则多为竹龙,舞龙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在中华民族中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利的象征。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花样百出,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真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艺术于一身的文化艺术。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舞龙时,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还有一人持火球引龙捕捉,称作“龙戏珠”(简称龙珠)。由龙珠领先引龙起舞,龙摇头甩尾,装着千方百计抢珠的样子,因而有盘、翻、滚、游、跳、戏、咬、抓、踏等几十个套路。
“舞火龙”的高潮则是“烧龙身”,舞龙者必须赤膊上阵,用香油涂抹,而周围的参观者随时可能用烟花爆竹来袭击舞龙人,

舞狮有路数的。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醒狮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
以轻灵敏捷见常,刚柔相济,舞动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

高跷,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木棍支身,高则丈余,低也有三尺多。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如戏剧中有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每逢过年,龙必上街头,狮随其后,而高跷居间。只不过,龙须有白黑红绿之分。这每年必龙之尊者,其须为白。每每夜色未起,城周群龙齐聚,青石板路面上,烟花与火龙共舞,笑声携孩子波荡。
甘家,郭家,马家,三家龙多选白色。一家无三尊,于是,开打成为必然。在舞龙过程中,这打却有规矩的,那就是在舞动龙身的过程中,不能损坏舞龙的美感。如此破坏这一规则,你就被踢出这一舞台。
换一句话说,在众金舞龙者的竞争中,是必须在正规的玩法中,在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时,进行自身技艺的表演中,让大家比较出谁最狠。
早先,选择白龙者极多的,只是在舞龙时,年年在三家面前大丢面子,遂成三家独大这局。
每年最后的胜利者,必然是菜园子马家。

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日常娱乐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上,舞龙玩狮踩高跷,渐渐没落了。
现在,似乎没有多少人记得那些欢乐的日光,包括我们这些人。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1-5-29 12:09

很想去看看!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0

竹溪寻觅之51
世家子弟易成名
--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二




  竹溪古有四大姓,谭,刘,肖,胜(或谌?)。那是一个流民进入的高峰年代,占地是插草为记的。马家菜园子第一代先祖,马良玉入赘仅仅次于四大姓的杜姓。陪嫁为县南所有空地。那就是马家菜园子的来历。
从同治版竹溪县志编撰组成人员,即可看出当年各族势力布的。其总纂一人,那是当时知县陶夺嵩。而同纂二人,一为教谕金光煦,一为训导贺夺德。盛世修史,名归于上,自古而然。具体做事的分纂为七人,肖氏有生员肖均。采访有生员谭文映,职员刘贤斗,生员刘锡芳,职员刘松茂,监生刘永恩,禀生肖仕圣,贡生谌祖敖。眷录有生员肖滕芳。绘图有监生谭吉庵,肖自芳。
收掌仅仅有两人,生员马茂林,马经纶。
什么是收掌呢?
县志编排办事机构,这个机构内,分总纂,分纂,收掌,采访,誊录,绘图等组织.它们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分头办理.。见《四库全书》的抄写全部完成,四十七年(1782年)初,乾隆在宫中接见了以质郡王永瑢为首的总裁、总纂、提调、纂修、分校、督催、收掌等全体四库馆人员,孙士毅以下分别加官。乾隆在文渊阁举行宴会,招待纂修人员,以庆祝成功。载《清高宗实录》,卷1149,14~15页。
在有清一代,乡试要求严格,起首为考生姓名、面形、年龄、描述,后书三代姓名,并印有监考、关防以及收卷官(分内收掌、外收掌)、弥封官、卷八官等官印。
收卷官为收掌,可以理解为,收掌为资料汇集整理者。这算是县志为初级把关人员吧?

  马氏族人,在竹溪明到清,名人辈出,显宦极多,这是不是家族势力之外显?
卷七秩官篇。成化二十三年,县簿马桢,典史马躁。熹靖五年,县训导马枯。崇祯十六年,巡栓马经。清乾隆四十三年,教谕马正塾。道光十十三年,知县马铨。武职,乾隆十十二年,千总马英。喜庆十五年,游击马洵,后任升抚标参将。道光元年,千总马占魁。嘉庆八年后增添把总,额外马君富。招峰岩汛,马文魁,道光六年任。
同治版竹溪县志,卷八之武功篇,马昌源,六品衔。马市臣,九品衔。世职篇,咸丰二年出师湖南,马喜,马金榜。三年,马步青。同治二年,马黄。马仲印。马义。天心寨阵亡,马昌友。
卷九之人物篇。明岁贡,正德十年,马铠,雷州府经历。马升,永州县丞。清岁贡,康熙十三年,马逢春。
卷十一之烈女篇。刘国用妻,马氏,二十二亡夫,遗子三,家贫,事孝亲,三子成业。生员张青玉妻,马氏,二十八亡夫,事奉养子与姑,子三十与妻俱亡,抚孙张百焕。孙三十亡,抚曾孙张仁安。年八十五康健如青年,五世同堂。

 “世家”一词,首见于《孟子·滕文公》:“(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椽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锺。”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
比如说,梅兰芳先生为梨园世家。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梅兰芳先生,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那么,为什么世家子弟容易成才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认识社会首先是从家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掌握评价人和事的道德标准,首先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养成行为习惯首先是从模仿父母开始。
调查、研究表明,正常家庭结构的破坏、家庭教育不良,都可能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障碍,严重的则会诱发犯罪行为。所谓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长言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而任何一方面的缺损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这是世家子弟在父母长辈为其酿造的,优异的环境中,容易成才的原因之一吧?
2004年7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指出,从1949年到2001年,父亲的干部身份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父亲具有权力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控制了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
在古代这种情况同,掌握更多的成才资源,是其容易成长的原因之二吧?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0

竹溪寻觅之52
婚丧嫁娶谁可倚?
--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三




人生四大事,谓人生三大事:诞生、结婚、死亡。
当然,也别有一种说法的,如张爱玲三大事,却是恨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著名作曲家王黎光,曾任北京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说:我认为人生的三大事即: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很多普通人说是学业,事业,婚姻。
自然,也有说四大事的:结婚、生子、买房、工作。这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在这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多与家庭的成功,婚姻有和谐,生死的安排有关的。用咱老百姓的说法,是婚丧嫁娶。
旧时代是有宗祠的,亦通称祠堂或祠庙,除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婚丧嫁娶),是议事厅,也是娱乐空间(年节演戏)和社交场所(招待宾客)。祠堂里也教化或奖惩族众。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能在祠堂里办。
但,如果没有宗祠呢?
况且,婚丧嫁娶、迎接、送别在古代都有相当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什么时候去,穿什么样的衣服,行什么样的礼,一不小心犯错。在古代非常讲究“礼”,即便是在现代,国人也是众所周知的虚礼极多的人。如宴席更是复杂,光座次就累死,什么主座、上座,首席、次席什么的。
更何况,还需要钱。然而,古人不是者有钱的。比如说,我们马家菜园子的祖先们。
它需要一类人,一类懂礼仪,知规则,能筹钱,会办事的人。


我们知道,因为古时候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一个家庭要办诸如婚嫁、丧葬、建房等大事的时候肯定需要很多钱。在无金融渠道获取融资的情况下,集资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于是在一个家庭办这些大事的时候,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都会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矩前去送礼,尽管这种送礼不能解决当事者家庭所有经济负担,不过也能从一定幅度上减轻其短期经济压力。
于是,出现了平民百姓为度日或者完成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不得不依附于高利贷。这种现象在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非常普遍。
自然,会出现贫富的极端分化的。可是在马家菜园子,却没有这一现象发生的。

为什么会如此?
这就是马家菜园子特色吧!
在竹溪马家,有一风俗,但凡一家有事,大多是红白喜事,家族内所有能够出力出资的,都会集中一起,来帮忙做好这件事的。。
什么叫红白喜事?就是活着的人办事叫红喜事 死人办事叫白喜事,因为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的继续活下去。我们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就是希望自己生死都热闹啊!
当然,这只是把事办好的出力出钱,不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操办,于是,就出现了“量体裁衣马家事”这一说法。换一句话说,就暗刚刚把这件事办出来的做法。注意,这里是指办出来,不是办好,不是办漂亮,不是办出超水平的喜事。
马家的习俗。穷人办穷事的习俗。用一种现在流行的说法,马家人精神。
什么是马家人精神?
穷人办穷事的方法,这些要求和愿望逐渐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历史经验中凝结、积淀、巩固下来,形成了相互关系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做的习俗规范。马家菜园子人,在长期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历代沿续形成的这种习俗规范,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联系密切,主要协调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行为。它以心理、习惯等稳定的内控制形式起作用,没有明显的外部强制力。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本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意,但若是让送礼附带上过多的功利色彩,甚至为“礼”所累,那此风还是该狠狠地刹一刹。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每个人的脑子里都秉持着一种“有来不往非礼也”的思想观念。可是在请客送礼越来越变味了的今天,
把社会上这股愈演愈烈的“随礼”风压下去,惟一的办法就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不是特大的事不要请人,请人也不要滥请,不要大操大办。
学学咱们马家菜园精神吧!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1

竹溪寻觅之53
人生自是有情痴
--玉杆金芽翡翠叶之续四




从前面叙述可知,竹溪马家菜园子自马良玉来溪后,辈字分别为:为良,有,之,林,第五代如马争一辈无字,后排辈字:金名正盈,献于朝庭,世代躬亲,永享太平。现有辈字为庭字。也就是说,马良玉到竹溪后,已传13代人矣。近三百年吧?顺便说一句,有很多马家人,并没有按辈字取名的。金字辈有以经字为辈的,献字辈以绍字,少字为辈的。于字辈有以玉字为辈的。不赘述。
在这三百年中,马家有三个痴人。基本上是第百年一人啊!

第一个痴人,是第一代先祖马良玉,对土地的痴迷。
据爷爷说,马良玉到竹溪时,竹溪有四大姓,谭,刘,肖,胜(或谌?)。那是一个流民进入的高峰年代,占地是插草为记的。马良玉入赘仅仅次于四大姓的杜姓。陪嫁为县南所有空地。那就是马家菜园子的来历。
那个姑娘是个瘸子。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记载中,对之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
对土地神的崇拜是至高无上。土地生长五谷,滋长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便从崇拜土地到祭祀土地神,这是天下人人亲地爱土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祀奉土地神,
上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的自然崇拜中,十分重视对土地的崇拜。殷商时对土地的祭祀相当普遍,周朝后称土地神为社神,这种崇拜,演变成为现在的社日。即使在今天,地处鄂湘的很多农家依然在大年三十、过社等节气里摆上肉、酒水、饭菜祭祀土地,请土地神保佑这一年大获丰收。最开始的社饭,就是为了祭祀土地而做的。
为土地而痴迷,是每一个中国农民必然的选择吧?

第二个痴迷者为马争,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五代,竹溪民间传说中的科技学家了。
当你在土地上无法挣得更多的收益时,你会选择什么?
于是,有了马争几十年痴迷于白菜产量提高品质更优的科学钻研。于是,他是视余者均为空白的。自然,这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主流的。
当然,喧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核心理论与文人阶层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一向是具有浓厚的现实功利性,重格物,正心,怡情正心,养性,修身。认为这些都是虚的,无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政治上,在大事上表现出伟大人格的人,这是中国久远的历史观念,也就是儒家的价值观,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献身精神不在技术而在理论。
这只是农村人自发的自利选择吧?

第三个马献智,是第九代人了。
这位出生于1942年马姓后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读于竹溪县一中,时有竹溪三才子之称。因其能够把字典横流倒背之故。
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在竹溪县汇湾工作时,时值文化大革命时代。一次造反派要求他写出其所属于的派别,否则进行“残酷打击”。竹溪历史上有名的“璇玑图”出世了。
时任领导在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时,把竹溪汇湾所有工作人员名字均镶嵌其中矣。
当然,现在的竹溪湾河大桥,税务局几栋大楼等等的设计者,均为他所为的。
这是一个现在文化崇拜的时期。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一个人掌握了专心致志的原则,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几乎所有成绩斐然的知名人士,或者甚至是著名人士都是专注于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个问题,有时专注得到了痴迷的地步而近乎病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或者很少的几件事是成功的关键,这是千真万确的。关键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两三件经过仔细斟酌的事情上。选择重点不但需要细心、意识以及对形势的全面考虑,还需要实践经验。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这就是痴迷的力量。
痴迷,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可以使蒙诺索夫以白帮别人干活40天而换一本《算术》书;可以使列文为发明显微镜而足足磨了10年玻璃片……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太痴迷、太投入,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能钻得进去也能跳得出来,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既能“入乎其内”又内“出乎其外”。不入乎其内,不钻进去,你做不好任何事情。不出乎其外,你的视野就会受到限制。既看不清对方的真实清况,也不容易给自己以客观的评价,尤其有毛病有缺陷也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呢,这是一种自恋的人。
所以,在马家历史上,也有一个另类的痴迷者,看三国而痴迷于美女貂蝉的。城南所在地均为马家所有,靠近河边为果园,有看青棚,也就是一个竹枝木板搭成的棚,里面铺着干草,为看青者所有。
这位先祖自青年时代居住于此,言道美女貂蝉当下凡嫁于他。至其老死。一住几十年啊!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1

竹溪寻觅之54
百年小城今安在?





竹溪县城已经531年啦。

  先看看明成化年间情况如何。
1464年明英宗天顺八年     正月,英宗死,太子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始以内批授官,时称传奉官
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     刘通、石龙等率荆襄流民起义于湖北房县
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    刘通旧部李原领导荆襄流民再次起义,称太平王
1471年明宪宗成化七年    是年,定漕粮长运法
1477年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正月,置西厂,太监汪直掌之
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八月,宪宗死。九月,太子祐樘即位,是为孝宗。遣散传奉官两千余人

在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1476年,竹溪县建立。
那是流民如潮涌进荆襄地区时期。
明代荆襄地区位于湖广、河南、四川三省之间。那个时期,从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等地,因战乱、荒灾或不堪赋役而流亡到荆襄的民户,史称“流民”的特别多。仅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即多达数十万。自宣德至成化四十多年,到荆襄的“流民”已多达150万人。明朝对“流民”采取的是躯驱赶、“散遣”的政策,结果引起了“流民起义。”为了镇压流民起义,明朝廷派兵前来镇压。据史载,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明朝廷曾派白圭督兵进至南漳,分兵进攻,起义军凭山据险,顽强抵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又爆发了河南新郑人李原组织领导,称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攻掠南漳等县,流民附者多达百万。明朝廷再次派兵入山进剿。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在荆襄这一带活动过。
   流民现象的背后自然是经济动因,或逃避战乱灾荒,或寻觅更佳生路,所以,尽管当时官府严令禁止,后世又被城里人讥为天性守旧、难舍故土,但中国农民为了生存,即使在小农经济时代,也不乏“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等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迁徙壮举。
明朝也曾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但亦未能把农民固定于一方土地之上。蔡美彪《中国通史》载:“明初对户口的管理,极为严格。无路引私渡关津,要从严治罪。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和赋税的繁重,无地少食的农民被迫逃流外乡,寻求生路,被称为‘流民'或‘逃户'。   荆襄一带是流民聚集最多的地区。所以,成化时,这里的流民已达150万人以上。郧阳地区,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交界处,延蔓数千里,山深地广,有大量空闲荒地,外地流民多来这里屯聚开垦,官府难以禁止。”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发生的陕西﹑四川﹑湖广边区农民起义。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 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往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又名棚民。荆襄地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东有熊耳山﹐中有武当山﹑荆山﹐跨连陕西﹑河南﹑湖北三省﹐谷阻山深﹐人烟稀少,为封建统治的薄弱环节。该地资源丰富﹐且可逃避赋役﹐永乐年间(1403~1424)渐有流民进入。宣德至成化年间﹐流民集结者逾一百五十万。他们千百为群﹐开垦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称棚民。官府视之为“盗贼渊薮”﹐欲加制裁。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领刘通(号刘千斤)联合石龙(号石和尚)﹑刘长子等﹐在房县大木厂立黄旗聚众起义﹐称汉王﹐国号汉﹐年号德胜﹐攻略襄﹑邓﹐屡败官军。成化元年﹐明廷派工部尚书白圭为提督湖广军务﹑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会合湖广总兵李震﹑河南巡抚王恕入山进讨。次年闰三月﹐刘通兵败被擒﹐死于京师。十月﹐刘长子﹑石龙被俘。起义失败﹐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导致成化六年刘通余部李原(号李胡子)与小王洪﹑王彪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义。李原称太平王﹐攻掠南漳﹑内乡﹑渭南一带﹐流民归附者近百万。右都御史项忠受命为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挫败起义军﹐俘李原﹑小王洪等。项忠勒令流民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归籍给田。在官府强行驱迫下﹐流民不前即杀﹐戍者舟行多疫死。
朝廷为防事态扩大﹐于成化十二年派左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并由都御史吴道宏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流民附籍后,垦辟老林﹐从事农作﹐开发药材﹑竹木﹑铁﹑炭等资源﹐荆襄山区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郧阳巡抚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明政府与该地流民相妥协的产物。自宣德始,山东、河南、江西、湖广、陕西等处流民大批移居人烟稀少的川、湖、陕交界的荆襄地区。明政府对流民采取了强迫返乡政策,从而激起声势浩大的荆襄流民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流民在武力的胁迫下陆续离境。但事隔不久,各地流民复向该地区迁徙,且越来越多。为避免再次引起XX,明政府接受了原杰、王恕、吴道宏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将各地迁往荆襄地区的流民分别附籍于所在州县,承认其迁居的合法性;二、拓郧阳县为郧阳府,同时设湖广行都司及所属郧阳卫,命河南、湖广巡抚兼抚之,以加强统治;三、于成化十五年五月升湖广巡按御史吴道宏为大理寺少卿,抚治郧阳,建立起准巡抚机构,以湖广之郧阳、襄阳二府,河南南阳府之邓、唐等州县,陕西西安府之商州、汉中府之兴安等州县,以及四川之夔州府以隶之。
  同时割竹山尹店社,设置竹溪县。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2

竹溪寻觅之55

谁言竹溪无千年?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一





行走的思绪之古城消逝


前文言道竹溪县治自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76年始,至至今531年,也不算错的。然以县治辖地计算,却是错误的。以上庸县为始,东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庸率群蛮叛楚,8月楚伐庸,楚人、巴人、秦人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竹溪为上庸县属地。那是公元前611年,也就距离今年已经1396年啦。

换一句话说,竹溪以县治民,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然而,不仅仅如此。竹溪前以庸国治地算,却又不止千年历史的。《辞海》云: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的。那就是庸国至今已经3107年了。


我们知道,竹溪历史上曾设过武陵县、孔阳县、上庸县、吉阳县、新丰县、竹溪县。

武陵县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很多学人认为,武陵县才是是竹溪县第一次建县。距离今天那也是2217年的。而上庸县却始于北朝西魏文帝大统无年,也就是公元535年,距今年1472年了。

为什么这样算?

因为古庸国及灭国后所建之上庸县,不仅仅管辖竹溪一地的,它还包括今天的竹山等地,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

细细述来,竹溪西周属古庸国。东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庸率群蛮叛楚,8月楚伐庸,楚人、巴人、秦人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竹溪为上庸县属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析上庸之地地置为武陵县,隶属汉中郡,此为竹溪建县之始,治所在今竹溪县城东。南朝梁,置为新丰县。北朝西魏,置为上庸县。北朝周,置为孔阳县。隋朝,置为上庸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为竹溪县,以境内竹溪河而定名.属郧阳府。     

  1949年5月竹溪县解放,隶属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1950年,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竹溪县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分设,竹溪县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合并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县隶属十堰市人民政府。


《辞海》云: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庸地设上庸县,隶汉中郡,属梁州。古庸国遗址应在长江之北,汉江之南,堵水之滨,今竹山县西南的田家坝两河口,即堵河干流的起始点。

《竹山县志》(1865—1993年)载:堵河,史书称堵水,一名庸水,亦称武陵水。堵河北源竹溪汇湾河,南源官渡河。堵河干流自两河口东流经田家坝、潘口、城关、三台、楼台、文峰,至沧浪乡庵场村尼姑河口出境,在郧县辽瓦乡西流河口注入汉江。

《水经注》:堵水又东北经上庸郡,故庸国,《春秋》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经方城亭南,东北历嵾山下,而北经堵阳县南,北流注汉水。从中国历史地图标示看,古庸国故址位于今竹山县西南部的堵河南北两大支流的交汇口。


附注:

  十堰市图书馆副研究员康安宇先生,通过查阅上千种文献,经过三年多考证撰写而成《十堰方国考》一书。它反映先秦时期十堰境内房国、微国、庸国、麋国、郧国、彭国、绞国、罗国等方国起源、地理位置、沿革和国名由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考证,康安宇认为楚国灭掉麋国、庸国等十堰境内的10余个方国,花了近100年;而从楚吞并十堰境内第一个方国算起,直到楚被秦国所逼让出所统治的十堰域地止,楚国经营、统治十堰域地长达400年。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 23:43

竹溪寻觅之56
武陵县里桃花源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二



  从前文可知,竹溪第一次置县,名为武陵县。查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武陵”
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南朝梁省,唐又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另,汉临沅县,隋改为武陵,清为湖南常德府治,XX废府,改县为常德。
而武陵,却与中国隐逸文人之祖陶渊明有关。

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胡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地区。
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然而,时人多以常德为武陵县。大误。
从上可知,那一块在汉时为临沅县,隋始改为武陵。而陶渊明为何时人?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自然,他不会写出隋以后才有的武陵吧?也就是现在的常德县?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关于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武陵”一名的来历,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

现在再说桃花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那也只是古人的一个梦了。
而桃源,实实在在是竹溪县东南一个地名。距县192公里,北与接瓦沧,丰溪及云雾溪,南连向坝,双桥之间,东交竹山,西伸出省处,与陕西镇坪县,四川巫溪县相连。该地山大沟狭,厅峰兀立。千米以上高山161坐,无一坪之地。
桃源有一河,名后河。河狭水急,河边有两洞,形如羊角,名羊角洞。洞前有石如人张口,名张口石。据传,那就是桃花源的入口,因后人多寻其址,遂闭其道。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4 15:52

竹溪寻觅之57
风雨千年文化传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三



《竹溪县志﹡风俗卷》(同治版)载,竹溪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东之民二,土著之民二。今则,四川,江西,广东,湖南,本省武昌,黄州,安陆,荆襄之人亦多入籍。亲戚族党因缘接踵。语言称谓,仍操土音,气习风尚皆各以其俗为俗。
陕西的秦文化,江西的越文化(江西古属越地,并与古楚相接壤.据考古发现,现在江 西境内,也曾是东周时期越国和楚国先后控制区域),山东的齐鲁文化及本地文化构成一个竹溪文化大杂烩。

我们知道,竹溪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有“秦楚走廊”、“楚蜀通道”之称,是“通向四川的盐道”和“通向江汉的中药材之路”。这个地区的居民由东西南北流民杂居混成:(1)远古土著先民后裔;(2)庸人后裔;(3)巴人后裔;(4)濮人后裔;(5);蜀中流民;(6)三秦流民;(7)荆楚流民;(8)豫中流民;(9)叛逆巨匪流民;(10)流放士族后裔。多地区、多民族、多阶层、多成份的流民把竹溪作为逃避战争、早涝、赋税、瑶役、仇杀的“避风港”和“桃花园”,在这块相对肥沃、偏僻、封闭的土地上共同开拓新的家园。与此同时带来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独具风格的异域异质文化因子,给竹溪文化带来新的冲击、新的形态。
土著先民不说,庸人后裔不说,比如巴国巴人,本为伏羲氏的一支,殷末的牧誓之战中巴人出力较大。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载:“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西周中叶,巴人定居在汉水之南及荆山以北地带,包括整个房陵。清同治年间所修的《房县志·兵政》》中云:“房地辽阔,旧为巴山老林”(即今神农架一带)。《史记·秦本纪》记载了平定长信侯嫪毐之乱后:“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家,于房陵”。巴在西周中期进入房陵,至春秋末期。还有前面提到过的扬子国,扬子原在陕西中部黄龙县,西周晚期周宣王夺其地,封其子尚父,后被移于房陵西南一百二十里的扬子山,到神农架的北部边缘(见《房县先秦时期的历史沿革》)。神农架北部边缘即与竹溪接壤之地。
这些均构成了竹溪的本土文化本质核心。然而,这些不是竹溪文化的主流。

  比如说,在近代历史上,对竹溪文化给予巨大冲击与极大丰富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谟在《创置郧阳府纪》中说:“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有司逐之,渴疫者过半。天子籍流民十二万三千余户,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郧津之地置郧西,使流寓、本著参错以居。于是就郧县城置郧阳府,以统房、竹六县。”此次移民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带即安置七万余户近三十万人。其数目大于土著人一倍。自此,这占人口1/2的荆襄移民自然而然地将江汉平原先进的平川农耕文明和集市商贸文明带进堵河,使堵河土地、资源得到更有力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以中药材等土特产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活动,培育出外向型农业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据《清史稿》载:竹溪一直是白莲教和太平军的大本营,也是他们劫后余身的幸存之地。农民起义军后裔继承了先辈的刚烈血性,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竹溪在近一千多年历史上爆发过600余次大大小小的起义。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种族心理培养出李来亨、王聪儿这样的志士。竹溪文化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后蕴藏着时代飓风的“风暴眼”。阴柔和阳刚的交融构成万物变化的两面性的有机统一,当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处于危险关头时,刑天舞干戚的金刚怒目正如佛门智者的“狮子吼”,把沉迷于酣梦中的人们唤醒。反叛精神从另一面丰富了竹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色彩。
第三次机遇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竹溪,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使得竹溪文化得以同站在时代前列的武汉都市相接轨,并产生繁华的秦巴集市。与此同时,外面世界的洋货进山了,山里的土特产顺着堵河流进了湖广。

至于历史上,各地文化人到竹溪行走,那些活动并未对竹溪文化构成影响,比如李白。
《竹溪县志》(同治版)载:“唐,李太白,陇西人,初隐岷山,遨游襄汉间,曾寄居竹溪。写有《游仙娥溪》等诗。”这且不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句,却出自《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这泗水,是不是竹溪丰溪镇的泗水关呢?那个与反唐故事大有关联的薛刚,就是在这儿为薛义所捉的。
在诗中,李白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唉,有不有关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文人只是匆匆的过客而已!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4 15:53

竹溪寻觅之58
文化种子在乡间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四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历史上又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是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庸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墉风有十篇,共三十章,计百七十六句。
据说,《诗·墉风》之“墉风”,为周代庸国,属南蛮,是《牧誓》所见西土八族(庸、蜀、羌、(原字髦去毛加矛)、微、卢、彭、濮)之一。春秋前期庸国曾给楚国造成很大麻烦,后来楚庄王联合了秦国和巴人灭庸置县。
详细情况是,楚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楚国国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西方的戎人乘着这一机会先后侵扰了楚国西南部。位于今天湖北竹溪县的庸国又乘机率领楚国附近地区大量蛮族人攻楚;麇国(今陕西白河东南)又联合散居在今天湖北石首一带濮族各部、也就是“百濮”,集结兵力于选(今湖北枝江境内),伺机攻楚。
迎敌的楚军只有三千,庸军有六万。楚庄王命令楚军的前锋部队故意打败仗,七战七退,楚庄王一面拉拢跟随庸国反楚的蛮人,一面又向秦国和巴国(今四川重庆北)邀兵助战。在秦、巴两XX队的协助下,楚军兵分两路,总共四路大军,对庸国发起决战。最后楚军胜利攻入庸国的都城,结束千年庸国的辉煌历史,成为军事战略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自从填平楚庸疆界的界沟以后,以防庸人再次生事,全部强行被迁移到现在湖南一带。
比如说,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共计111.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55.2万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万人,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张家界土家族属于古代庸国人的后裔民。

商朝末年,庸作为数巴并立时一支重要部族从周武王伐纣,《尚书》上记载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八国伐纣庸为上,立下大功后庸与巴一起被封为子国(庸国故地在今湖北竹溪县一带),巴庸一时成为周王室控监南方的重要力量和藩屏,这前后就是史称“数巴并立”的时代。庸国的疆域也拓展至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今重庆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秭归、巴东等县,整个秦岭东南山地和大巴山区大部为庸地,都城方城筑在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
在庸、巴、蜀等巴人建立的子国先后败亡后,庸人中有一支远走东南瓯越(福建)山地,成了后来的百越中的越人一支,这个外来民族以善冶炼青铜器著称,最初被称为“钺人”,钺与镛意义相通,都是指善于冶炼青铜的意思,钺是一种青铜兵器,这也显示了以武立国、精于冶炼的巴镛人的一个特性,在古代,钺越二字相通,钺(镛)人后来才被叫成越人。
那个创造了“庸人自扰”成语典故的庸国,也是巴人外族一支。因为善于铸造铜器而被称为“镛人”,又因为善于建造城池攻守之道,被称为“墉人”。据王国维对庸史的研究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迁徙者》记叙:汉水支流堵河流域的上庸,在尧时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地,古史记载丹朱在此“发明围棋”,与父亲帝尧战于丹水之滨。古史载:“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
  
有人推测屈原的祖先就是庸国人。其故地在今湖北竹溪,近年其地发现了 7.5万平方米的庸国遗址。南北朝时,北周的国公之封也有庸国公,而且还封了蜀国公、卢国公、彭国公,(注:庸国公如王雄,蜀国公如尉迟迥,卢国公如尉迟运,彭国公如刘亮。并见《北周书》。)四者都在西土八族之列。
也就是说,竹溪其实是一处民间文化的集萃地,在它的历史上,根本是一块富沃的土壤。当然,这些在官方的记载中,是少见的。换一句话,它的根源在民间。
还是让我们来看国风之墉风吧。
《鄘风》即鄘地民歌,包括《柏舟》、《墙有茨》等十篇。多数是东周作品。
 十篇之一《柏舟》。其言日,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什么样的一首诗歌?一个少女爱上了那个披散头发的少年,却受到社会舆论和父母的反对、阻挠。少女指天誓日:誓死不变心!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强烈反抗,表达大胆、直朴。
学习过中学历史课的,大多数知道其中一首名篇,《相 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中把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墉国“在位者”作对比,你看看,你看看,连鼠辈这么丑陋的东西看上去都像模像样,即使偎琐,可也是皮毛俱全啊!而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我们竹溪的先人们,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
  
这就是竹溪的先民,聪慧,灵巧,坚韧,直朴,大胆,热烈而无所顾忌,只要确定了心中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去追求。
这就是竹溪人精神!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4 15:54

竹溪寻觅之59
竹溪民歌墉风生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五
\


诗三百,风为主。
风即是各国的民歌,“国风”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的总称。它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现今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广大地区,约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民间歌曲。因此,又称“十五国风”。
墉包括历史上的竹溪,其风流传到现在,生命力如旧。墉风简单说本是民间歌谣,由专门官员搜集整理而成。竹溪民歌中都能读出诗经的韵味儿:“关关睢鸠两个人,在河之洲一片情,窈窕淑女才超群,君子好逑情意真。” 民歌一般口头流传,所以曲子不变,而歌词随意,这样就有了这种反复咏叹的诗歌。
竹溪民歌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向坝全乡70%以上的成年村民会唱民歌,有的可唱300余首。歌手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7岁。向坝村王龙学一家三代都会编、会谱、会唱。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竹溪地处秦川鄂接壤处,向坝在秦川鄂三种地域文化的融会地带上,但是向坝的民歌不是这三种地域文化简单的复合体,它是这三种地域文化在这里融会整合出的崭新的民歌样式,有着珍贵的地域生态学、史学、音乐文化学、音乐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等的多学科价值。大山的阻隔和封闭,不利于文化的流动,而却有利于文化的积淀及整合与发育。
近几年,竹溪县邀请省、市民协专家,多次深入向坝乡15个行政村实地采风,累计搜集民歌4000余首。据有关资料统计,向坝民歌已搜集整理出山歌、阳歌、情歌等15种主要民歌形式,5种主要民歌格调,162种民歌曲牌,3800首完整歌词。同时,在向坝乡境内还发现2000多名民歌手,60%的成年人能随时随地熟练演唱民歌,200多户祖孙三代能同台演唱。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向坝民歌集》分“情歌”、“劳动歌”、“仪式歌”、“传说歌”等10部分,共收录民歌300余首,其中29首被记谱整理。据省民歌协会主席傅广典介绍,向坝将成为民间文化生态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将作为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重点区域纳入国家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向坝的民歌不仅种类多,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风俗歌、生活歌等等繁杂多样,调式和腔格异彩纷呈,而且向坝民歌的地域特色也非常鲜明,是少有异域文化浸染与渗透的土著原生态。歌词包罗万象,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过日子有多不胜数的小调:曲调刚柔相济,刚如山,柔似水,山抱水,水缠山;唱法独特独到,时如高声呐喊,放浪形骸,时如低低私语,含蓄委婉。向坝人的歌,或唱在雾缕悠悠的山巅,或唱在山风习习的峡谷,或唱在蜿蜒崎岖的小路,或唱在炊烟袅绕土屋石屋的屋前屋后。

“郎到四川去背盐,一去去了两三年,床上泪水能洗澡,地下泪水能撑船。”——这首向坝民歌反映了妻子思念到四川背盐的丈夫。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向坝民歌村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表达方式以艳、贤、谐、怨、哀为主格调,用以分别表达不同人物的思想和不同人物的思想个性。
在竹溪民歌体系中,情歌所占的比重最大,传承的人数最多,流传的范围最广。爱情歌又叫“情歌”或"姐儿歌"。她共分为思春、赞美、撩情、拒情、对歌、相会、定情、幽念、相思、款情、私情、吊情等十二大类

偷情歌
奴在后院割呀割韭菜
忽然给了个笑话来
(合)这是个啥子哟
要吃韭菜拿呀把去
要想贪花夜晚来
(和)莫穿橡皮鞋也
(男)(白)开哒,门咋开
门凳上放的是阴凉水
打湿门栓自然开
(合)你轻轻梭进来哟
酒壶里煨的是热啊烧酒
锅里炒的有下酒菜
(合)自盅自个塞哟
砂罐里煨的是洗呀脚水
踏板上放的是跛脚鞋
(合)光脚上床来哟

露水夫妻不久?
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河下绣香袋。左手接住郎的伞,右手把郎搂在怀。口问情哥哪里来。
叫声情妹我的妻,我从沙市转来的。那年许我一双鞋,不为鞋儿我不来。给我穿起好上街。
叫声情哥我的郎,鞋儿做起没上绑。你在我家宿一晚,我高点明灯把鞋上。明日穿起转回乡。
叫声情妹我的妻,我在你家宿不得的,那日在你家宿一晚,回去了受了妻子的气,七天七夜没脱衣。
情哥说话无钢刹,哪有好汉怕婆娘。一天给她三遍打,三天给她九遍捶,她是烈马也打下威。
叫声情妹我的妻,各人的妻子打不得的,自家的妻子是檐上的瓦,人家妻子是瓦上霜,只见阴来怕见阳。
你也无心在我家宿,我也无心把鞋上,露水夫妻不久长,菜籽开花应下场,要好还是自己的郎。

望郎十二月
灯草开花黄,听我开言唱。唱个情妹望情郎,不知在哪方,
自从郎走了,茶饭吃不饱,三天没得两天好。越想越心焦。
二月惊蛰节,望郎把病得, 望了一月又一月, 难丢又难舍。
望郎三月三,茶饭都不沾。桃茶开满山,两眼都望穿。
望郎四月八,庙里把香插。几时得会小冤家,抽签又卜卦。
五月是端阳,入了象牙床。手撑象牙望小郎,不知在何方。
六月三伏热,望郎把病得,望了一月又一月,难丢又难舍。
七月秋风凉,梦见奴小郎,梦见小郎入绣房,醒来哭一场。
八月白露来,眼泪掉在怀。千想万想郎不来,莫把奴丢开。
望郎九月九,站在大门口。眼泪汪汪难开口,这是奴朋友。
十月小阳春,望郎好伤心。路上石头望成人,望掉奴的魂。
冬月下大雪,脚冷睡不热。手撑牙床望半夜,为你遭活孽。
望郎腊月腊,你不来没办法。写封书信拜上他,要来望奴家。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4 15:55

竹溪寻觅之60
               书院儒学化文风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五

            

  书院是古读书人存经.读经.教经.讨论经典.校经.印经.祭拜圣贤的地方。邓洪波在其《中国书院史》一书说:书院出现于唐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院”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文化机构。书院集自修、研究、教育、讲学于一身,作为文化载体,书院为传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其它文化形式不可取代的历史性贡献。
  元、明两代的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了抑制政策。明代的统治者对“东林书院”致力于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大为恼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封建统治者制造了明末四毁书院的政治事件。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1625年)。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书院“群聚党徒”、“摇撼朝廷”的教训,继续对书院采取了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允许在政府严密控制下创建书院。
  宋、明两代书院,既是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关。但到清朝,书院除少数仍保留着书院的讲学传统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
  书院的教学内容不是以讲求理学为主,而是以考课为主,是为封建的科举制度服务的,故教学多围绕科举考试选择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比较重视“八股文”的教学。
  光绪27年,张之洞.刘坤一联合提出三本奏折,主张大量设立文武学堂,把原有书院都改为学堂,以涤除腐败积习。清政府接受他们的建议,下令书院按等级改制,省会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
  现代以降,传统书院被体制化的学校所取代,书院绝迹。

  儒学是当时县内官办的最高学府,也是为封建科举制度服务的生员肄业场所。儒学由教谕和训导负责生员的月课与季考,并将生员的课业与品行报告于学政。教谕负责“总理学事,教训生徒,讲论经史,肄习课业,以备选举。”而训导则负责“分斋督导生徒,中试论功申录,教法亦如之。”
  儒学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各朝又略有出入。明初,县儒学学生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明洪武中期,教学内容稍有不同,即颁行礼、射、书、数四类:礼包括经、史、律、诰、礼仪等;射包括朔望演习于射圃,中者有奖;书指书法,日习五百字;数须精通《九章》。清代的教学内容,按顺治九年(1652年)规定:“礼部提准,嗣后直省学政将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责成提调教官课令生儒习讲解。”

  竹溪书院在明以前有儒学者个人建立,清代变为官立教育机构。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宋焕主持建立于城东龙山,名“五峰书院”(现图书馆文昌阁处)。乾隆二十三年因隔河不便(现月弓池处旧为护城河道,使得龙山与县城相隔),书院迁于城东三官庙。乾隆二十八年,道光十五年两次水淹,竹溪四大家之谌家祖琏公,捐西关房屋改建(现在县食品厂处)。光绪三十一年停科举,三十三年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移迁到现在实验小学处。
  五峰书院有山长,讲席各一人,首事(管理财务)四人。其上有学监一人,为知县兼。书院招生费用等项,自行酌定。后收归官方后,为地方官管理。年取学子20名,光绪十年(1884年),分课内生(住读生),外课生(走读生),加课生(附读生或旁听生)三等。入院必须考试合格,审查过关。
  儒学则创建于明成化十二年,建于县署东,与文庙合二为一。因儒学“以兴学育才为首务”,文庙供奉孔子等先贤,故称“学宫”,或“黉学”。竹溪儒学兴建后,八度兴灭。教学人员为县教谕,训导任,学生额为廪生20名,增生20名,年取文生8名,武生8名,科试取文生8名。
  为奖励好学士子,地方人民,官方及官绅义绢,筹集专款,兴办田庄,资助贫困学子应试充作路费及衣物之用。凡参加乡试生员,每人给钱三十千,举人进京会试给一百六千,贡生进京考监生,给八十串。在省城江汉书院肄业者,每年给银十两。
  自创书院儒学以来,竹溪明代有进士3人,举人5人,贡生71人;清代进士3人,举人8人,贡生160人。自于现代学校,不说也罢。

  竹溪儒学旧址现为县第一高级中学,书院为县实验小学处。这算不算旧学的延续呢?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1-6-5 10:31

引用:
原帖由 马佾 于 2011-6-4 15:55 发表
竹溪寻觅之60
               书院儒学化文风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五

            

  书院是古读书人存经.读经.教经.讨论经典.校经.印经. ...
现代学校,应该不错的!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1 23:27

竹溪寻觅之61
                文成教化武成习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七

            


  竹溪尚武之风甚烈,拳派极多,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渐渐地弱了。
  现在的读书人,只是知道读书可以走出一条路,不知道另有一条路子,那就是以尚武之风锤炼自己的意志,形成刚猛中的坚韧,温和中的持重,协作中的配合,坚持中的忍耐。那些在习武练艺中形成的性格习惯,才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法宝。只是,现在的几人明白,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只是一味的读书,只能是呆呆板板地书橱罢了。
  鲁讯先生在研究中国古文化后,所作的《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解放中国读书人的良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不是受到竹溪历史的启迪呢?

  XXX 1917年的 《体育之研究》 中也说,“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近人,正是鲁讯先生。
  XXX在他的年轻时代,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对自己有意进行饥饿、冷冻、疲劳等的训练;一个人在遍尝极度的饥饿、冷冻和疲劳后,他会对人生的甘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其日后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曲折而百折不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为上世纪初青年一代共同的志向。
  我们今天都知道,在学校开设体育课,正是使行学生们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只要摆正读书与体育的关系,身体练好了,精力旺盛了,对读书不但无影响,还会有促进作用呢!
  所以,宋儒还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习俗。
  但明清以降,官方把读书与体育人截然分别开来的“文武制度”,使“文官”与“武将”、现实社会、政治暨往千年的古老文化严重分化脱节。加之中文字繁难解,必须长年累月死记硬背,使“读书人”在近代是社会的极少一部分。
  当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古老的儒家文明一向注重教育,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由于中国天然的平原、自然河流和充沛雨水地理气侯,与欧洲海式的山地、埃及洪水气侯的区别,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地区,自始至终都是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由此相应衍生的惰性文化与封建关系,也限定了中国文明的局限性。

  竹溪县城南,有“南教场”,北向筑有一土台,高二丈许,长宽各五丈许,是明清检阅士兵习武的站台。下面场所约一里方圆,闲是却是溪人习武的所在了。
  武术多源于少林,武当,峨眉,拳派有虎步拳,形意拳,梅花拳,桃花拳,板凳拳及点穴手。XX初年,少林高手何进裕,形意拳手王子民等,曾来溪传授精要心得。
  中峰郭家梁子,甘家岭的刀术,枪术,棍术,城西寺庙,河南馆的拳术都是盛极一时的。县内武馆多,每馆二三十人左右。这是显于明面上的武风,在暗面之下,竹溪流传于世而不为人知的,却是梅花拳,桃花拳及点穴手等绝派武功。那是不出手则已,出则必伤,重则必死的独门密技。
  1951年,县长李荣久派土改干部严共学到泉溪,调查生漆,黄莲,当归等土特产的情况。那是一个与陕西镇坪相邻的乡镇。时与乡土改组长赵念初一块,到农民陈崇树家。陈崇树领他们到了兰启斌家,兰启斌是一个割漆能手,又会制药,打猎,木匠,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更是桃花拳派高手,而且还是点穴手传人。
  XX三十三年,兰启斌对严共学讲,大地主周文斋勾结石岩河黑道头子宋家独眼龙,带一群土匪在他们一家人外出时,抢夺两个黄莲棚及一家子财产。最后还在绑架兰启斌的妻子王永春。迫不及待,王永春出手了,扬手放出三枚毒针,三个土匪顺地乱爬,鬼哭狼叫的,独眼龙一伙大惊失色,慌忙逃窜。
  严共学正听得入神时,土改会开始了。兰启斌儿子女儿回家。19岁的兰山根与17岁的兰草在去开会的路上,抓住了大地主保长周文斋的弟弟,周文元。周文元手持花栗木棍,藏在赵念初开会时必走的路上,被发现后逃窜,兰草点穴手使其不能动弹。
  严共学是竹溪县委办公室干部,现在已退休。

  1951年,南教场拆除旧台,习武之风涟淡,九十年代完全改造南教场,成为现在的商场菜市场后,从此武风再也不见了。
  真是怀念小时候,每天地南教场上习武练拳乱叫喊,那些少年时光从此不再。
  那时候,郧阳六县球类比赛,竹溪是包揽寇亚军十余年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61.文成教化武成习
62.“一门三烈”何氏传
63.灵珑诗心喻泉源
64.河失根兮城无魂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1 23:28

竹溪寻觅之62
                 “一门三烈”何氏传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八

             





何恐

  千年竹溪,文成武就多少忠烈,明时徐成楚为民请命而免贡米苦,明末清初甘家岭一门忠义甘继芳,清时李逢亨解救河水难坐为黄河道台,还有多少志士不一一细述,这里说的是何氏“一门三烈”。

  烈士名何恐,“法官”相戏讽。当庭语反讥,众口夸英勇。
  为甚名何恐?奥妙谁个懂?两种人生观,千年谈不拢。
  这打油诗诗赞的是何恐,是湖北竹溪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攻读经济学并加入中国XX党。1926年回国后,在武汉领导共青团湖北区委,化名“胡伯渠”。共青团蒲圻县委就是在他的直接关怀下建立起来的,他在蒲圻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为蒲圻党团组织的建设,培养党团骨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蒲圻人民的爱戴。
  大革命失败后,何恐在武汉从事秘书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何恐不幸落入魔掌。他被捕后,英勇不屈,面对敌人威胁利诱,毫不动心。敌人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能使何恐同志屈服,便决定对其公开处决。临刑时,法官当庭戏语:“何恐,何恐,何所持而不恐?”何恐即回答:“主义正大,行为光明,何用恐为?!”何恐针锋地回答,一时传为佳话,时人撰记其事,故有是诗云尔。(出自《何恐临刑戏“法官”》)
  何恐烈士,原名楚珍,字毅生,出生于竹溪县城。父亲何常甫,是竹溪一开明人士,在竹溪县城里有个“益泰恒”洋广杂货店,汉口还有一个坐庄,生意兴隆,经济活套,人称竹溪首富。儿子6人就有3个烈士。何恐的四弟何芙生,由五弟何立人介绍加入共青团组织,协助何立人开展革命活动。就是在他的影响下,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后,何恐慌三弟精神失常,四弟被杀竹溪,五弟死于江西,父母含恨而死,杂货铺洗劫一空,革命一家只剩下几个寡妇孤儿……

  何恐 男,汉族,湖北竹溪,1900年出生,原名步孔,字楚珍,号毅生。死于1930年09月07日。
  (1909年4月19日何立人出生。又名何公轸,字楚钊。因排老五,乡邻多称其何老五。

  1915年,何恐考入县立高等学堂。
  1917年,以优异成绩从县高等学校毕业。(何立人考入县高等小学堂。)
  次年,考入湖北省外国语专门学校。喜读鲁迅著作,兼有踢足球、唱京戏等爱好,遂很快成为校内外活动家,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总干事。
  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被选为学生代表团成员,向武汉当局提出正义要求,反对“二十一条”。
  1920年肆业于武汉外国语学校。
  秋,在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由陈谭秋介绍加入中国XX党。
  1922年冬。曾多次在《星期评论》、《江申日报》、《正义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先后担任青年团武汉区委组织委员、武昌地委组织委员、武汉学生联合会总干事、湖北民校秘书等职。
  1923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同年3月,代表武汉学生赴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回汉后,带领学生前往江岸慰问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参与起草武汉XX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告全国同胞书》。
  (是年,年仅14岁的何立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辞别了养育他的父母和老师,只身来到武汉求学,在何恐的引导下考入了由董必武等创办的武汉中学。)
  7月,出席全国XX会议,为湖北理事。
  10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
  1925年6月4日,带领武汉各校学生高举“愿流血以灌溉正义人道之苗,愿流血以倾倒帝国主义之根”的大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反对英帝国主义。
年底,由XX党组织派赴日本留学。曾以《中国青年们努力奋斗,不做东亚病夫,来救中国之危亡》为题发表演讲,受旅日爱国华侨赞扬。何恐在日本留学期间,是XX支部负责人之一。
  (1925年冬,何立人肄业于武汉中学。)
  (1926年5月,何立人在何恐的安排下,组织了竹山藉同学刘荫等多人,通过内线搞其进攻力量。同时,又策动武汉市大中学校的学生和居民作内应,为北伐军攻克武昌奠定了基础。北伐军攻下武昌后,在祝捷大会上,何立人等受到了董必武同志的点名表扬。)
  1926年10月10日,由日本回国,任国民党青年部秘书,主管青运工作。
  (11月,何恐又让何立人去约同竹溪进步青年陆树声、杨明智一起回溪开展工作。)
  (1927年春,何立人、何扶生等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在西乡关垭子、竹溪河、麻河、王家河、老阴山等地,成立了区、乡农民协会组织,发展会员2000余人。随后,推及全县。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筹备与组建,全县共建立了9个区,42个乡的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5240人。)
  1927年9月,何恐被捕。
  12月底,何恐率领200余名难友越狱脱险。
  1928年1月,何恐在应山县与XX党员卢玉成一起组织农民队伍数百人进行暴动。
  (1928年夏秋,竹溪地方劣绅勾结陕西平利县“神团”骚扰竹溪。请来原襄郧镇守使,1927年“四一二”后倒向蒋介石,编为国民党第七师的张连升部的一个营兵力进剿。华丽中叛变革命,何立人、何扶生兄弟同时下狱。后经党组织及家人多方活动,才得以开释。)
  12月16日晚,何恐再次回到竹溪进行革命活动。
  1929年2月,何恐为免遭逮捕,逃离竹山,返回武汉时,再次被捕。
  (1929年5月何芙生再次入狱,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竹溪,年仅27岁。)
(1929年春,将竹溪工作移交给四兄何扶生,何立人离溪返汉。
  同年秋,党组织派何立人赴上海进行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常与党组织负责人杨献珍在一起商谈党的工作,探讨在白色恐怖下建党、建团工作的新方法。

  1930年9月7日,何恐等16名同志在汉口和记蛋厂前英勇就义。就义前,何恐带领15名战友昂首挺胸高呼“中国XX党万岁!最后胜利属于红军!”何恐牺牲时年仅30岁。
  (1931年,何立人返回武汉后,几次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上海党组织营救营救获释。
  1938年被派往抗日前线太行山地区进行抗日活动,到黎城县任县长。当时,为了工作之便,他改名何公轸。
  1939年底,何立人调太岳地区工作。
  1941年任太行地区专员。
  1942年初,何立人率部转移到山西省沁源县。5月,何立人因长期征战,劳累过度而病倒,在转移途中与敌遭遇,壮烈牺牲在山西省沁源县,时年33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61.文成教化武成习
62.“一门三烈”何氏传
63.灵珑诗心喻泉源
64.河失根兮城无魂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1 23:29

竹溪寻觅之63
                  灵珑诗心喻泉源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九

           


  人生不可能没有爱好,否则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但情趣爱好一定要健康,要成为每个人精神的支撑,前进的动力,发展的阶梯。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斗志、强健人的体魄。有益于身心,能养神益智的爱好如文学、书画、下棋、跑步、唱歌等等。生活情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业余生活的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命运的大事。贝多芬喜爱音乐,使他成为世界扬名的音乐大师,爱迪生从小喜欢摆弄小玩具,使他成为彪炳史册的科学巨人,而钱学森、华罗庚等人因有高雅的情趣、坚定的志向而成为学贯中西的权威专家。
  2002年,竹溪县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集,《不灭的圣火》,这是一位出生于1972年8月的山区小子十余年辛勤耕耘于文坛的结晶,上述所引即为其文,他就是喻泉源。
  近年来,他更是在秦巴大地上寻找一个古国的灵魂,写出了《小城系列》26篇文章,从文化脉搏里探寻振兴家乡的道路。
  这是他的情趣,更是他的天命,然而,谁能够想到,他原本只是竹溪山乡一名末能完成正规中学教育的学子?

  喻泉源高中未毕业就进了乡文化站工作。乡文化站破旧的阁楼上,直到夜深依然会有一个背影端坐在桌前。寒风透过窗子丝丝潜入屋内……
  拥有信念的人是富有的,这里的富有无关乎金钱,无关乎名利,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喻泉源的信念来自于对家乡振兴的信仰,也来自于对为人处世的正直态度。
  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将身外的知识融于己身,只有将某种令人艳羡的能力融合到自己的工作里,一切才不会过时,才有理由有资格担起自己命运的大梁。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我觉得做人一定要善良,正直。写作也是一样,一定要宣传真善美,批评假恶丑。” 青山绿水虽然美丽但却也阻隔了经济的发展,山里有的孩子由于家境实在贫穷,无法完成学业,本该接受教育的年龄,却被生活逼迫得不得不放弃学习。针对一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喻泉源写了一篇反映该问题的稿件,马上在《半月谈》上发表出来。
  将爱心回报社会,将善良回报社会,这是作文的原则更是做人的原则。能够将文字化为力量,真实而确切地帮助正在经受磨难的人,这种心灵的慰籍比任何报酬都来得可贵。喻泉源在此刻是最快乐的,每一封来信他都认认真真地回,他俨然成了“希望工程”的联络员,这方水土上,孩子们未来的希望紧紧地与这个拿着笔杆的人联系在一起。一种追求,当被世人承认了其中的价值,个中的喜悦和满足将会膨胀……
  他的文章开始频频见诸于报端。从此,他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半月谈》、《湖北日报》等纷纷刊登他的文章。1995年春,因为新闻宣传业绩突出,喻泉源被调至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并逐步担任了新闻科长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顺便补充一句,他已经通过自学,完成了中文大专,本科的课程了.

  诗心是指创作时所必备的一种艺术的心理或艺术精神。文风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然而,以喻泉源的年龄、阅历、成长时间及知识背景的限制,灵珑诗心何处有?淳朴的文风又如何产生?
  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人生况味等等,使得耕读文化合成了特有的清幽、空灵、内涵之美一点一点滋润着成长中的喻泉源的心灵。自强、崛起,对生命的本真深切的期望,泥土的芬香和农民的单纯,又让他能够以真挚、细腻的情感描写,自朴实、粗犷,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中表现家乡的山山水水,人文风雨。
  这一切,是喻泉源能够成为过护守家乡中的文人的楷模么?这是不是他能够成为部分竹溪文人心中引领者的原因?是不是让众多文人都以身为农村写手而自豪的根源?
  这也是竹溪文人的诗心么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61.文成教化武成习
62.“一门三烈”何氏传
63.灵珑诗心喻泉源
64.河失根兮城无魂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1-6-11 23:29

竹溪寻觅之64(未济篇)
               河失根兮城无魂
              -百年小城今安在之续十
于2007-07-18 09:10:36
            

  竹溪河水由龙坝东贷顶之主流与蒋家堰之洞沟河江汇于双河口,绕城西而来,经南护围城北行而去。龙山东来,昂首扩展城如临视,是为东门第一关。
  1958年,龙山腰断,大河改道,旧河自龙山与城东门间段,改为一池。其形如弓似乎月,名月弓池。面积40亩。
  然至今日,河水失源,日渐浅显,且污水横生,杂垢乱流。已无往日情行。
  那是一条死河啦。

  自于城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知县曾熙任上,在五峰山南麓尹店社旧址筑土城,开东西南三门。明绐治元年(1488年),知县吕聪,东拓若干步,开北门。是时竹溪县城四门齐备。
  明正德九年(1496年),那个在民间有名的庸碌皇帝,有《游龙戏凤》故事的茺唐帝君。知县张赞时,改土城为砖城,修建南北城楼,后又续建东西城楼。竹溪自此始有城池规模。
  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县陈希欧时,续城未峻之工,城增高五尺,添设四角楼。至此县城周二里三分,高一丈七,雉堞三百六十八,窝铺八,内巡马路宽一丈,东南环溪。
  崇桢十一年(1638年),知县李孔效时,开城壕,阔二丈,深一丈,引溪水灌之。

  自清始,竹溪乡下有寨堡六十。
  寨堡是古代乡村社会中人们为躲避战乱而修筑的一种防御工事。在清代,由于湖北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寨堡的修筑相当盛行。清中后期随着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地方团练的兴起,与之相配的团寨更蓬勃发展。
  寨堡是社会XX时民间用来自卫的一种防御工事,其形式可上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一般“高山为寨,平地为堡”。一遇兵灾,民众即以寨堡为藏身之所,保全性命和财产。湖北自宋代以来,每逢兵荒马乱之世,即有大批民众依山结砦自保,并且逐渐由仅是依靠天然洞崖避乱发展到大规模的人工修筑寨堡自卫。这种情况到清代发展到高潮,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有关。就湖北而言,先有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继之有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兼之各地大小不等的各类骚乱,使得整个湖北乡村社会长期处在激剧的动荡之中。乡民人心思定,故兴建寨堡之风盛行。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主要集中在嘉庆、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
  清军采用建寨堡、组团练,坚壁清野,剿抚兼施方针,致义军兵源、粮源发生困难。
  当然,现在无一留存.

  竹溪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拆除西,南,北城及城楼。至1985年,仅仅存东门城楼,城16。1米。
  而钟鼓楼,也已焕然一新,不复旧观。不说旧街道,不说旧建筑,不说旧习俗,唉,也不说旧时闲情逸致的人们,在三五成群的行走时散坐时,故旧老话在其间弥漫着的温情。或初夏夜色月如水,竹席乱铺人横杂,笑话晕话粗话文雅话,一句句浸润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的心灵;又或者,秋末冬初,梨黄枣红,酒热菜香,朱聋子的绿豆元子,曾家的烫面饺,谭三爷的芝麻饼,马回回的牛肉,(唉,在日渐粗制滥造的今天,怎么可能再现旧日情怀呢?)你会想起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那种古老的情愫,文雅而粗暴的历史文化,庸人的精致灵巧,庸人的悍猛果敢,在平和宁静的血脉中流动着的,是大地的律动与狂乱,是冲决一切的勇气与信心。
  然而,今天已然不再。或者说日益稀薄了。
  从外形上说,竹溪县城已经死了。

  什么时候,竹溪县城会醒过来?


  附注:
  对于县城,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而中峰蒋家堰,又是工作在两者交界处二十年的原因,至于龙坝,读者从我过往的文章中看到,那是每日无课时,与几位教师常常去玩的地方,所以,写了一些所感所想。但,仍然是挂一漏万的。且这一,还是残缺不全。
  竹溪旧有二十乡镇,现改为十五。除上述四镇外,不敢动笔。在这里聊作砖瓦之举,以待玉来。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竹溪县志(同治版)》《竹溪县志(1992版)》《竹溪地名志》《竹溪文史资料汇编》《郧阳文史资料汇编》<竹溪教育志><竹溪中峰普九资料汇编>及县内文朋读友各类大作,未一一细述引用处,在此一并谢过。还有强国网友,东湖网友,K12网友,人教论坛网友(众多论坛网友,纸短笔拙,难以细述)及县内各镇提供资料的教师朋友,这里一并谢过。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46.美女晒羞画屏中
47.城西石桥本姓方
48.江西会馆榨菜油
49.玉杆金芽翡翠叶
50.龙舞马家三百年
51.世家子弟易成名
52.婚丧嫁娶谁可倚?
53.人生自是有情痴
54.百年小城今安在?
55.谁言竹溪无千年?
56.武陵县里桃花源
57.风雨千年文化传
58.文化种子在乡间
59.竹溪民歌墉风生
60.书院儒学化文风
61.文成教化武成习
62.“一门三烈”何氏传
63.灵珑诗心喻泉源
64.河失根兮城无魂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6-11 23:49

请问马老师:你们那里对“坝”是怎么解释的?因为你叙述的地名中有“坝”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