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80后“非遗”传承人为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5-10 18:04
标题:
中国80后“非遗”传承人为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中国80后“非遗”传承人为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2010年05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5月9日(记者 詹婷婷、熊润频)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上的吴水森今年62岁,是掌握万安罗盘制作工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他“80后”的儿子吴兆光正是万安罗盘的第七代传承人。
吴兆光今年26岁,是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他选择放弃在城里体面的“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古徽州休宁的万安老街,这个全中国现存唯一的以传统纯手工制作罗盘的地方。
“除了对罗盘制造有兴趣,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吴兆光在谈到万安罗盘现状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万安老街上会罗盘制造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再加上珍贵原材料虎骨木缺乏,再过20年,万安罗盘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吴兆光这样的“80后”,正在分担着上一代传承人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轻的80后传承人,给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只有他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方式,守护着那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手工和技艺。
吴水森对万安罗盘的未来很有信心,而他的信心就源于自己的儿子吴兆光。“这孩子比我点子多、主意新。”吴水森说,“现在不是互联网时代嘛,兆光鼓捣了一个网站,现在很多人都来这儿打听万安罗盘。我相信他能让祖传的老手艺传下去,而且比我们这前几代做得好得多!”
吴兆光告诉记者,他打算将家里历经400多年的传统老作坊改成万安罗盘博物馆和“非遗”技艺展示馆。“我相信用这样的方式,会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万安罗盘制作工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罗盘背后的故事。”吴兆光说。
中国政府从2006年起,将留存于民间的部分绝技、绝活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今年6月份,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将达到1400项左右。同时,这些民间绝技、绝活中手艺最为精湛的艺人,也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国家补贴以及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帮助。此外,中国各个省、市甚至县,也有着各自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
12岁的周泉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同时他是灵璧县周家班唢呐的第八代传承人。在2010年5月8日举行的安徽省首届民俗文化节上,记者看到了周泉的演出,表演的认真劲儿丝毫不亚于他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
周泉最佩服的堂哥周磊今年25岁,学习唢呐已经20年。与他的父亲周本银不同,周磊选择走出村子去省城的艺术学校学习,进而又走出了安徽,将灵璧周家班唢呐带向全国。
“我和一帮爱好民乐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一起在山东省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传播新民乐。”周磊说,“我们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的元素,让他们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
与周磊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王晓青,今年26岁的她是玉成号模板年画世家作坊的第七代传人。王晓青告诉记者,杨柳青年画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们在继承父辈们精湛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画样、新题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王晓青强调,传统的部分,最重要的工艺一定不能丢、不能变。“一旦改变了,这上面的文化也就没有了。”王晓青说。
“看着年轻的传承人越来越多,心里真是特别高兴。”中国民间文化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告诉记者说,中国民间文化“后继无人”的状况曾经让他很担忧。
而如今,“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加入到家族传统技艺传承的行列,地方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鼓励一些当地传统技艺进入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它们,并由此热爱并愿意传承它们。”冯骥才说。
对此,中国民俗协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也表示,中国社会应该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给予重视,政府应当给予这些传承人更多的支持,让他们的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来并予以发扬。
冯骥才对中国某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也存在着自己的担忧。他指出,有些人急于用技术来换取收入,这样就违背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年轻传承人应当把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保存下来,多学习那些地道的传统的技艺,不要急功近利。”冯骥才说。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5-29 22:21
无论什么方式的传承保护,都不能失其精髓和本真性。
作者:
山人小卧龙
时间:
2010-5-30 15:46
俺也算是传承人,嘻嘻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