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俗学师承一览 [打印本页]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8 23:09     标题: 民俗学师承一览

  
      本人本科学习历史学,看待问题不免总会从历史角度考虑。本人喜欢民俗学,首先就想了解民俗学的学术史,上网搜索后,对于民俗学界的师承产生一些兴趣。也顺便知道了赵世瑜先生和施爱东先生已经做过有关研究,遗憾的是他们的书在我们这里买不到。
  我以为,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师承,可以钟敬文老先生为第一代,他的弟子为第二代,再传为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现在是二三四五代民俗学者四世同堂。
  第一代代表学者:钟敬文
  第二代代表学者:乌丙安、刘魁立、张紫晨
  第三代代表学者:刘铁梁、董晓萍、高丙中、叶涛、施爱东、万建中、萧放、巴莫曲布嫫
  第四代代表学者:康丽、岳永逸、刁统菊、张士闪
  第五代代表学者:正在成长中。

  钟敬文弟子:
  乌丙安、张紫晨、张振犁、许钰、汪玢玲(?)、叶春生、刘铁梁、董晓萍
  张紫晨弟子:
  郭于华、陶思岩、高丙中
  钟敬文、刘魁立弟子:
  叶涛、尹虎彬、巴莫曲布嫫
  刘魁立弟子:
  林继富、施爱东
        乌丙安弟子:
        董晓萍、杨利慧、杨秀、李扬
  刘铁梁弟子:
  康丽、岳永逸、王杰文、李列、刁统菊、张士闪
  钟敬文、董晓萍弟子:
  杨利慧、赵宗福、朝戈金、苑利、赵世瑜、安德明、陈岗龙、万建中、刘晓春、吴效群、杨淑哲
  董晓萍弟子:
  朱霞、色音、萧放、赖彦斌、祝秀丽、杨秀、黄涛
        刘守华弟子:
        黄永林、陈建宪、林继富
        张振犁弟子:
        高有朋、吴效群
        叶涛弟子:
  刁统菊、张士闪、张勃、任双霞
  万建中弟子:
  黎敏、吉国秀、詹娜、徐赣丽
  
附件:

采自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一张珍贵照片  [时间:2010-1-8 23:25]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4:06

你这里的失误太多了,请明白人给你勘误吧。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0-2-20 22:40 编辑 ]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4:08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14:45

非常感谢马先生的指正!
马先生,你让我很失望!本来很喜欢你的文章,从你写民俗学人物的文章中了解了不少我崇敬的民俗学大家。
不过,看过你的留言,你的口气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删帖,你的权力不小啊!
我是喜爱民俗学的后学晚辈,上面这篇小文是我学习民俗学的随笔札记,主要是依靠网上的资料整理而得,错误难免,也希望得到指正。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14:46

我刚刚又查找了马先生留言中提到的问题:
刁统菊在她个人介绍中,明确说她是叶涛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刘铁梁老师的博士生,这能够把她和自己的老师算作一代人吗?
张士闪在个人介绍中说他是山东大学学士(硕士?)、刘铁梁先生的博士,刘铁梁老师和叶涛老师都是钟敬文老先生的弟子,张士闪老师能和他们也算是一代人吗?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15:55

刚学会使用“给我留言”。
谢谢folkman的指正。文中的“袁利”应该是“苑立”,苑老师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写有非遗的专著和许多文章。“杨淑哲”应该是“杨树喆”,广西师范大学的教授,杨老师出版了研究壮族民间信仰的专著。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16:00

又写错了人名。是“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会长。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6:16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14:45 发表
非常感谢马先生的指正!
马先生,你让我很失望!本来很喜欢你的文章,从你写民俗学人物的文章中了解了不少我崇敬的民俗学大家。
不过,看过你的留言,你的口气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删帖,你的权力不小啊!
我是喜 ...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不让更多人失望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0-1-9 16:17

如果要谈师承关系,能把衡量标准明确一下就不会有太多争议了。

此外,以钟老为帅,似乎其他的均为外师转承,让人感觉中国民俗学大军竟然如此薄弱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6:19

我对民俗界了解也比较少,但大体看来,错误还有很多 。我不便再说。还是让内行发言吧。免得以讹传讹。谢谢你的支持。握手吧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6:20

似乎可以有个标准,比如本科的师承比如硕士的师承、博士的师承,博士后的师承
作者: deva    时间: 2010-1-9 16:59

这个贴子很有喜感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17:18

这个帖子要火,火火火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9 17:29

坐看风云起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17:55     标题: 回复:柳倩月老师

柳老师终于露面了

我看这个帖子的时候还没有人回复,我发现其中有些不全,但是学生知道的太少,也是来学习的,不敢对老师的帖子大加评论,只等老师们都动刀之后我再来灌水。

我的观点:

1、帖子应该叫钟敬文先生及其弟子师承关系;因为好多学者都没提到,特别是南方的,西部的,还有很多著名民俗学者。

2、确实现在公开场合谈师承关系有点割裂学科的意思(虽然师承系统的内部人对师承关系极为认同),而且民俗学这个学科有很多人不是从名门或专业出生的,但是后来也做得很好!有历史学,中文,社会学,甚至外国语学出来的著名民俗学者。

3、钟老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人的祖师爷,就目前来看,民俗学还是在这个大系统内(可能学科上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是最大的分野),师承要讲,但不能强化,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上有一种学科的共同视野很重要。

4、民俗学论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全国各地的学者,学生,不同师承关系内的人拉到一起,所以在此论坛可能很少有人你会说我是某某的学生弟子,在这里没有门派之别,  不过粉丝 是有的,那是老师们的个人魅力问题

   我是借这个贴发散了一下思考,不对之处还 请老师们斧正!谢谢豫章老师,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希望施老师弄一个完整版的来!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1:29 编辑 ]
作者: 圣地妙音    时间: 2010-1-9 17:56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9 19:04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孺子可教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9 19:59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17:55 发表
柳老师终于露面了

我看这个帖子的时候还没有人回复,我发现其中有些不足,但是学生知道的太少,也是来学习的,不敢对老师的帖子大加评论,只等老师们都动刀之后我再来灌水。

我的观点:

1、帖子 ...
对于民俗学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师承关系,如果还没有搞清楚,最好不要发言。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9 20:35 编辑 ]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0:43

马知遥先生很不够意思,自己删除了跟帖的内容,使我的回复成为无的放矢。
太没有风度啊!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0:48

谢谢各位老师的批评和关注。
我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注意我这篇不成样的小文。
今天看到马先生的批评后,诚惶诚恐,抓紧上网搜索资料,希望能够尽量准确的了解民俗学的师承。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
真心希望对中国民俗学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了解,尤其是像我这样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爱好者。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0:50

呵呵,大家现在谈的是你的帖子内容。帖子内容丝毫未动。至于我修改的帖子是因为不想和你争论那个问题。因为叶老师和张老师的确是朋友,不是师生关系,我想这个简单问题,我不必要特意辩解的。感谢你发出这个帖子。也许可以给大家解决一个常识问题。

我也想知道标准答案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0:52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0:48 发表
谢谢各位老师的批评和关注。
我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注意我这篇不成样的小文。
今天看到马先生的批评后,诚惶诚恐,抓紧上网搜索资料,希望能够尽量准确的了解民俗学的师承。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
真心 ...
没关系的,大家都在学习中。很多我也不清楚。大家正好可以学习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0:54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17:55 发表
柳老师终于露面了

我看这个帖子的时候还没有人回复,我发现其中有些不足,但是学生知道的太少,也是来学习的,不敢对老师的帖子大加评论,只等老师们都动刀之后我再来灌水。

我的观点:

1、帖子 ...
这不是学术讨论,可以敞开谈的。知道学界的一些师承并不代表门派之见,只为了更了解心目中这些尊敬的人物的学术背景。我觉得我挺有兴趣的
作者: 刘星    时间: 2010-1-9 20:57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0:43 发表
马知遥先生很不够意思,自己删除了跟帖的内容,使我的回复成为无的放矢。
太没有风度啊!
请不要太针对马老师,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复杂,我们作为小辈的实在还没有多少发言权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09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
我的一位老师也看到这篇小文,刚在电话中批评了我,说我太不严谨,不知学界水的深浅。
我的老师告诉我,张士闪老师和叶涛老师都是山大毕业,叶老师离开山大后,张老师是叶老师的继承人,不是学生。刁统菊老师是叶老师的弟子,是张老师的师妹。
本人无知胆大,多有冒昧,请谅解。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1-9 21:11

想起钟老一句话:“只要是民俗学的事业发展了,大家进步了,大家的工作出色了,我就高兴了。”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17

我很尊重马知遥先生,这几天都在看他的博客,只是他好像不知道小辈也需要尊重,他的口气特大啊。

[ 本帖最后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2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1:22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多谢老师批评! 对前辈们的学问还一知半解,对师承关系就只知道一点皮毛了。学生收回前面的话,自己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现在就静观各位老师的发言吧。

希望有梳理过这个关系的老师出来修正完善一下豫章老师这个帖子,别老是潜水哦,不然许多不清楚原委的人会像我一样闹出很多笑话的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1:24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豫章老师好像是初到论坛吧,以前没怎么见过您也,第一次发帖人的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习惯论坛的语境就好了,还希望豫章老师以后多多指教!学生先在此有礼了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25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知遥先生可以任何删改本人博客中的跟帖,我在博客中的跟帖却不显示,刚才发现都跑到这里显示了。请哪位大侠指教一二。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26

我初到论坛,多有冒昧,请各位谅解。
今后谨遵老师教诲,多看少说,多听少说。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28

我的跟帖都跑到民俗学论坛上了。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9 21:30

只要认识到错误就好,这样,你就觉得马老师“不失望”了。的确,如果把明摆的事实张冠李戴,会让那些民俗学界的前辈失望的。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1:33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5 发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知遥先生可以任何删改本人博客中的跟帖,我在博客中的跟帖却不显示,刚才发现都跑到这里显示了。请哪位大侠指教一二。
本来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我觉得你提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或者有知情者。但发现你真的不知道博客和论坛是两套系统。至今我都没到你博客去,怎么会删除你的博客跟贴呢。那可就冤枉我了。而且我似乎没有那权利可以管理博客啊。

你发在这里论坛的帖子任何管理员似乎都能删改,但我知道博客似乎我还没那能耐。
目前我只在修改我自己的帖子,从未对你的帖子修正过。毕竟你还没有什么能让我删改帖子的地步。

因为涉及到本人,所以特声明。说实话,你的确比较冲动。怎么没弄清事实就能任意责备他人,而且指定是我“删改本人博客中的跟帖,我在博客中的跟帖却不显示,刚才发现都跑到这里显示了”。

因为你发的东西同时你可能也发到了博客里,所以,所有的回帖可能是在这里回的也可能是在博客里回的。不会出现你说的那些问题。特声明。

再次声明,除非你有违法言论我不会动你一个字的。作为你的师长辈,我还没那么小肚鸡肠!!!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1:36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5 发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知遥先生可以任何删改本人博客中的跟帖,我在博客中的跟帖却不显示,刚才发现都跑到这里显示了。请哪位大侠指教一二。
一般情况下版准不会随便修改或删除帖子,除非帖子的内容明显失实或者含有攻击性话语,有的时候系统也会自动过滤……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1:37

我说的是事实,请马师长去我的博客看看跟帖就知道了。
再次谢谢马师长对小辈的指教。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9 21:38

还是希望豫章学子尽快修改自己关于民俗学者师承关系及其对马老师指责一些的帖子吧。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1:39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8 发表
我的跟帖都跑到民俗学论坛上了。
你的博客设置的是论坛模式,所以在博客上的留言和论坛的话题是一致的,同时存在。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1:41 编辑 ]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9 21:44

求真和求实是我们做人做事最起码的标准,关于不知道的事情可以犯错误,但是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知错不改。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1:45

我只能最后有点耐心地对楼主说:你怀疑有人改你的帖子,可以逐个看过来,帖子修改过是有修改记录的。比如由谁在什么时间删改。幸亏有机器的记录告诉大家:我到目前为止还没修改或删除过你的任何跟帖/


再见吧,我教书多年也没碰到这么恶言相向的。只有沉默了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0-1-9 21:48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1:52     标题: 建议删除此贴或拿出一个准确的关系贴

这样争论没意义,发帖人应该对自己的东东负责,后面的不管是批评也好,灌水也罢,都是对楼主的支持,论坛就是要热闹,马老师虽然知道有误,但是还是设置为精华,就是想完善一下帖子本身和热闹一下,但是楼主不领情,我们也没办法,最好不要引起个人意见。
版主应该有权删帖吧……或者,做一个准确完备详细的关系贴再发出来!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1:54

为人和学术的率真是可爱,无知和蛮横甚至草率不知道究竟能成就怎样的未来。

此只代表我个人的理解。我只用来提醒自己永远不犯这样的错误。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9 21:59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8 发表
我的跟帖都跑到民俗学论坛上了。
豫章学子好!

是的,你博文的回帖都显示在论坛了。

这是因为你本人将这篇博文导入了论坛,也就成了论坛的一个帖子。

此后,不论大家是在你的博客或是在你论坛这个帖子后的回复都会同时显现在博客和论坛中。

博客显示的回复数到达系统规定的条目数之后(大概20条左右,要视回帖的长短)就不能直接显现后续的回复了;但论坛可以一直回复下去。博客同时会留下“进入论坛,查看全部评论”的链接。

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论坛和博客系统之间有一个功能通道,但凡你将自己的博文导入论坛(也只有博主本人有操作权限)之后,博文就会成为论坛的一个主题帖。其后的回复也就跟论坛的任何一个帖子一样了。

大家只能在论坛通过“编辑”修改自己的回复帖,不能修改他人的帖子,更不能修改他人博文后的回复内容。

只有管理团队(本版版主、超级版主和管理员)有权限删改他人帖子中不合适的措辞和表述。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管理人员都不会轻易这么做的。

如果接到会员投诉,或发现帖子有违规内容,我们会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是否向发帖人或回帖人提出建议或警告,由本人自行删改或处理。

倘若我们的建议或警告没有得到及时采纳,管理团队会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决议,之后才会由专人进入论坛他人帖子中作出删改字句、甚至删除某个主题帖(回复帖也会一同被删除,俗称“炸楼”)的处理决定,同时通过站内短消息通告当事人,必要的话也会在论坛发出通告。

以上说明,希望能帮助你了解博文导入论坛后的修改权限。

马知遥斑竹只是修改了自己的回复帖,他也只能在论坛的回复帖中进行修改。

所以,希望你不要误解。好吗?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9 22:02

本人只是民俗学的爱好者。没有想到一篇不成熟的小文引起这么多麻烦。我不知道怎么删掉文章,请有权利的去删掉吧,我没有意见。
不过,马先生,我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作为民俗学的后辈,我对你没有任何恶言相向。如有得罪之处,请你谅解。
大人肚里可撑船,我们都不要小肚鸡肠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2:04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1:52 发表
这样争论没意义,发帖人应该对自己的东东负责,后面的不管是批评也好,灌水也罢,都是对楼主的支持,论坛就是要热闹,马老师虽然知道有误,但是还是设置为精华,就是想完善一下帖子本身和热闹一下,但是楼主不领情, ...
怕他不领情,那就保留吧,除非楼主自己提出删除。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9 22:05

最近跟了这个帖子的人很多可能还没有能力搞清楚民俗学界的师承关系,漏洞百出的民俗学界“谱系”引发笑话是次要的,可能会伤及一些民俗学界专家和学者的感情,马老师作为这个版块的版主,纠错是他的职责,但是他在论坛上表现出大度和宽容。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11 23:44 编辑 ]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9 22:10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1:39 发表


你的博客设置的是论坛模式,所以在博客上的留言和论坛的话题是一致的,同时存在。
这跟博客空间选用“论坛模式”没有关联。

而是因为博主在自己的这篇博文后点击了“导入论坛”的功能按钮,同时选择了“问题·讨论”这个由知遥斑竹主持的讨论栏目。

请大家注意:咱们的系统在博客与论坛之间有一个功能性的双向通道:您可将自己在论坛发布的帖子导入到个人日志,也可将个人日志导入到论坛的相关栏目,实现个人空间与论坛资源的共享。

以上两个“导入”只有博主或发帖人本人有权操作,他人不可为之。

博文导入论坛之后,大家的回复如需要修改也只有回复人本人有权直接修改。

管理团队有权修改或删除他人的主题帖和回复帖,但必须走集体议定的程序。这个程序相当严格而且透明,见前帖中的相关说明。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2:11     标题: 严重同意folkman的意见

确实都还没有能力准确完善的解答,而且这种帖子一贴出来,一些不当之处直接跟 具体的人挂钩,影响很不好,这个话题私下里讨论就行!

但是我们也很期待有能力的人来给一个完整的解答,民学界的师承关系应该不是想象的哪么复杂,还请大师们不要隔岸观火,潜水看笑话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9 22:14     标题: 回复 47#silverl 的帖子

哦!谢谢老师修正,因为我也是前几天申请的博客,有一个模式设置,我就设成论坛模式了,因为平时自己写博客很少,就直接拿论坛话题当日志,我还以为豫章老师也是这个问题。

学习了,改!~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1-9 22:17

最初的帖子里有些错误。
不过呢,叶涛老师的弟子一栏小可忝列其中,心花怒放啊。
我从硕士到博士,都是叶老师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弟子,尽管不怎么争气,可是嫡系,血统纯正。
说叶老师弟子的时候,还能想到在下,鞠躬致谢,握手致谢,拥抱致谢啊。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9 22:25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5 发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知遥先生可以任何删改本人博客中的跟帖,我在博客中的跟帖却不显示,刚才发现都跑到这里显示了。请哪位大侠指教一二。
这真真正正是一个大误会!

谁都不可能修改博客中博文后的回复内容,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如果你在博文的回复中发现自己所写的文字需要修改,那只有一个惟一的办法就是删除自己的回复,然后重新键入。

也就是说:博文的回复不能改只能删。

但导入论坛后的回复就可以修改了,修改人只能是本帖的回复作者;每一位会员都无权修改他人的回复内容。

管理团队有权修改或删除,但是必须走集体议定的程序。此不赘言。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2:26

其实可以等知情人将楼主帖子里的信息有个较为合理的标准答案。不然白让楼主受过了。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9 23:05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2:11 发表
确实都还没有能力准确完善的解答,而且这种帖子一贴出来,一些不当之处直接跟 具体的人挂钩,影响很不好,这个话题私下里讨论就行!

但是我们也很期待有能力的人来给一个完整的解答,民学界的师承关系应该不是想象 ...
师承关系可以是学术史的一个考察角度。在这个意义上讲,豫章学子的初衷大家应该理解,虽然他的梳理并不成熟和全面,但他试图作出的努力可窥一斑。

但正如前面的一些回复指出的那样:1楼的帖子(也就是豫章学子导入论坛的博文)里面确实存在诸多的错漏,这不是一两天、两三个人就能厘清的。

说说我自己,大家也就知道其中还真是需要一番文字,虽然不是那般复杂:

在我的个人学术简历中有一段文字抄录于此:

“……1980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984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陶立璠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民族学,导师马学良教授);2000年9月─2002年1月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导师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


1980-1984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大本自然没有专门的导师,但我的学士学位论文是由陶立璠先生亲自指导的。虽然他只给我打了一个“良”的等级,但我永远感激他,他是第一位引领我走进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老师。

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是民族学,研究方向是彝族文学史,导师是马学良教授。这自然不会产生任何疑义。

1998年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博,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当年的招生计划中,招生导师确实写着钟敬文教授与董晓萍教授,两人的姓名并列。入校后没多久,钟老就提出导师工作“还是要分分工”,说我和刘宗迪都个性太强(原话是“一匹野马,一匹黑马”),不大好管,他要严加管教;并且还要求我读满四年再毕业(先生一直认为读博三年太短)。我也满口答应了,反正是在职上学,也不愁找工作,多花一些时间在先生身边好好读书,何乐而不为?……后来宗迪等同学都基本按期毕业了,我因出国工作3个月加上访学一年半自然就“留级”了,为此专门给师大研究生院打了书面延期报告。再后来,钟老仙逝,在教研室和系里的安排下,我跟尹虎彬同时转到刘魁立先生名下,开题报告的时候董老师也有参加。后来论文的写作工作基本是在刘魁立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我的印象中,当时学校也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也就是说在你的博士论文封面上只能写两位导师。所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封面上便写上了两位导师的姓名: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但作为北师大民俗学专业的学生,我一向也认为董晓萍教授当然是我的老师,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专修过她开设的两门专业课程。

我的情况就是如此,跟我同年毕业的康丽的情况也如此:她的博士论文导师是钟敬文教授、刘铁梁教授。

这种情况表明:招生计划的导师与后来的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处,但导致如此差别的具体原因各异。

要把每人的导师都捋清楚,还是需要花时间的。当然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查阅大家的学位论文或直接向个人求证。除了封面外,还得看内容,一般作者都会在论文的序、跋部分交待自己的研究过程的。

许多当事人不愿在此回应此事,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考虑和原因,我们大家也要理解。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3:16

巴莫真是透明的人啊,这样大家似乎都能渐渐清晰了。所以豫章的帖子促使大家对学术源头进行一次梳理真不是坏事。大家也非常想了解各位。不是吗?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9 23:22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8 23:09 发表
  
      本人本科学习历史学,看待问题不免总会从历史角度考虑。本人喜欢民俗学,首先就想了解民俗学的学术史,上网搜索后,对于民俗学界的师承产生一些兴趣。也顺便知道了赵世瑜先生和施爱东先生已经做过有关研究 ...
钟先生在位的时间太长,许多后辈都曾受过他的泽惠。
如果以钟先生的弟子为第二代,以钟先生弟子的弟子为第三代,那么,许多学者既是第二代,也是第三代。到底该把这些学者划入第几代,可就很麻烦了。

比如,董晓萍老师原是乌丙安先生的硕士,这属于第三代。
可是,后来她又在钟先生门下读了博士,并长期担任钟先生的助手,显然可以归入第二代。

又比如,刘铁梁老师是钟先生的硕士,这属于第二代。
可是,他是文革后的硕士,比乌先生、张先生等文革前的硕士晚了很多,因此,又对张先生执弟子礼,而且差一点跟着张先生读博士,似乎划入第三代也能说得过去。

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比如我自己。
我本是叶春生先生的弟子,这属于第三代。
可是,我是钟先生招收的最后一名博士后,似乎将要跻身第二代。
但是,我还没来得及入学,钟先生就走了,因此,我是跟着刘魁立先生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
而刘魁立先生是莫斯科大学的博士,算不上钟门弟子。

所以说,大部分钟门弟子都没法清算其辈份。
这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
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9 23:34

终于等来了名单中的几位知情人。。。。。。。。。。。。。。。这样的答案已经令人很满意了,其实如果大家都来澄清下,我们就明白“上下求索”,遍访名师的重要性了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9 23:37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21:28 发表
我的跟帖都跑到民俗学论坛上了。
那是因为这篇博客设置了“导入论坛”,所以,许多回复不在博客中显示,而是被导入了论坛。
可能是你还不大熟悉民俗学博客与民俗学论坛的互动关系,所以有些误会。
误会消除了就好,大家握个手。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0 08:25

今早才细细读过上面这些文字。
今天是钟老逝世8周年的日子。
今天谈师承与学术的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

豫章学子大概是想了解学术的传承,了解学术传承选择师承关系作为突破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师承关系确实很重要,但是,师承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学术的传承。谈学术传承,需要从研究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入手。

豫章学子列出的师承关系,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有些问题,大概还需要老师和学生自己出面来说明。
以本人为例,我是2000年去北师大跟随钟老做国内访问学者,2001年10月起,成为钟老的博士生,被称作是关门弟子。关门弟子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那一年钟老名下招收了四名博士:王杰文、吉国秀、黎敏和我。我们那一届由于宿舍的缘故,是在10月才入学,第一年住在大运村。
2001年之前,北师大只有钟老和董晓萍老师有资格带博士(此前还有张紫晨先生),所以招生简章上是两个导师共同出现,学生报名时也是报两个导师。2001年情况有所变化,除钟老和董老师以外,这一年,刘魁立和刘铁梁两位老师也在北师大招生,出现了4位导师,学生报名的时候就必须明确填写是报哪一位导师。那一年,除我们4位报在钟老名下,还有朱霞报董老师,张雅欣报魁立老师,岳永逸报铁梁老师,这一届师大民俗学博士共招了7人。好像还有一位韩国学生,我印象不深了。
2002年1月10日钟老去世,我们钟老名下的4人转到其他老师名下,我跟着魁立老师,王杰文跟了铁梁老师,黎敏跟了董老师,这一年,万建中也有资格招生了,吉国秀便跟了万建中。
这样,在我的博士论文上面,指导教授就出现了钟敬文和刘魁立两位先生的名字:钟老把我招进门,魁立老师把我带出徒。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0 09:38

豫章学子列出的师承名单中,竟然还有我和我的弟子,这里面还有明显的错误,这令我十分不安。
我个人的师承没有被弄错,我的老师就是钟老和魁立老师两人。所列出的我的学生就有误了。
列出的4名学生,情况如下:
刁统菊和张勃是我1999年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生,那一届共招了三位女生,还有一位韩国留学生黄今姬。张勃后来的硕士论文是齐涛老师指导的,再后来的博士也是在山大跟随齐涛读的。
任双霞是我的硕士生,也是我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
把张士闪列入我的名下则大谬特缪了。
士闪和我都是山大中文系毕业的,我是80级,他是81级,从这个角度上讲,他自然是师弟,但上学时我们并不认识。九十年代初,士闪在山东艺术学院教公共课,因为学校拓展课程,他选择了讲授民俗学,此后我们才开始交往。他在《民俗研究》创刊10周年的1995年第4期上面,曾有短文谈他入门民俗学的经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民俗学界有一个朋友圈子,大约有十多个人,经常聚会,研讨学术,增进友情,大家颇为融洽。我2000年进京求学时,大概就有些朋友不理解,认为我是放着好好的舒服日子不过,去北京找罪受。其中,士闪是能够理解我的一位。我在京做访问学者期间,便动员士闪也走我的路子,他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也步我的后尘,到北京“受了4年罪”:一年访问学者,三年博士生活,其间还赶上非典的日子。
豫章学子的老师把士闪说成是我的继承人,我不敢当。这大概就是豫章学子把士闪列入我名下的缘故吧。
我在山大学习工作28年,对于山大民俗学所做的基本上是盖庙的工作,如今地基已经夯结实了,庙也已经盖好,只是换了一个庙祝,各念各的经,难说什么继承。
我在山大的最后几年,由于家庭的原因,离开山东已成定局。这期间,我也曾经起意想把山东的民俗学力量相对集中一下,也考虑过把几个人选调入山大,但真正实施的也就只有士闪一人,其间,还由于学校领导对士闪的不了解,有所耽搁,一直拖延至我调动之时才办成。
说张士闪和我的学生刁统菊是师兄妹关系,其说有据。2002年,铁梁老师招收了4名博士生,其中三名是来自山东的,两位是我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刁统菊和黄今姬,另一位就是张士闪。从铁梁老师的角度算起,他们自然是师兄妹了。
不过,还在刁统菊那届学生跟我读书时,我就请士闪为他们讲过课。由于那时山大民俗所的条件极差,只有几平米的办公室,课堂只能在老师的家里,士闪讲课时,不止要管茶水、提供座椅,中午还得在艺术学院的小餐厅里招待我们师生,现在想起来颇为温馨。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0 09:52

要把中国民俗学的师承关系完全理清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小马说的要一份标准答案,那是不容易作答的。
我想,弄清楚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学科该做的事情太多,有那个精力还不如去做一些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0 10:09

叶老师真是太帅了,给出了那么详尽的答案。您说的好,纠结在这样的问题太耽误精力,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做。再次感谢。我想大家对这个话题也应该有了比较满意的认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0 11:19     标题: 秉承钟老之精神,开拓民俗之大业

此师承关系一贴终于在巴莫老师、施爱东老师以及叶涛老师的澄清和解读下,让我们释怀了!
       今天是钟老师逝世8周年祭日,民俗学论坛应该有所关照,三位老师的贴子就更显得意义重大,在这样特殊的日子,谈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话题,本身就是民俗学内在的一种传承。在此,我建议在话题讨论区开设敬文先生逝世八周年祭拜堂。
       叶老师言师承不重要,重要的是学者们学术思想的关照,实乃切中要领。其实在师承之中我们无法忽略的就是学术精神的传承,中国民俗学因为有钟老,所以后来者才在此精神光环的指引和激励下,去探寻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未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臆想中国民间文学的三套集成(以及即将出版的县级的集成)都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所以我之前说现今民俗学人都还没走出钟先生的“师承”系统,先生的精神供每个后来者去参透吧,也与大家共勉之!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0 21:09

看过这个帖子,受益良多。
叶涛老师和巴莫老师的帖子,让我了解了许多民俗学界的情况,知道了他们为民俗学打拼的历史,对他们更加尊重了。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0 23:59     标题: 北师大2001级民俗学博士生

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共8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11月15日,地点在师大主楼前。自左向右依次为:王杰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韩国留学生(抱歉,记不清名字了)、黎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吉国秀(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朱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雅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attach]5311[/attach]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1 01:42     标题: 回复 64# 的帖子

羡慕中。。。

我们年级就没有一张集体合影。

当然我说的是98级或2000级(我是留级生)。。。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1 02:27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是这么回事。

“代数”和“辈份”之间交叉和重合,还真算不清楚。

前一段遇到中大中文系毕业的一位朋友,她说:“我在广州就听说叶春生教授是你的‘师兄’?”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她,就简单地说了说北师大毕业的几代学子和他们的弟子的弟子……同时我也郑重地说明:我可不敢跟乌老和叶老“称兄道弟”,他们可都是我的前辈和老师。最后,她还是坚持说,“论师承,他们当然是你的‘师兄’”。

我没在“老师”和“师兄”之间有过更多的纠结,但这番问询让我想到了彝族传统社会的亲缘关系、辈份和亲属称谓。

比如,我表姐的丈夫,正好是我叔叔。她们夫妇俩对我而言显然是两个辈份的人,而且都是我们家的至亲。那该怎么称呼他们呢?彝人遇到这种联姻关系产生的“辈份错乱”大都会选择“各喊各的”。所以,我就依然叫我表姐为“表姐”,叫我叔叔为“叔叔”;可我姐姐不这样,她管我这位“叔叔”叫“哥哥”(表姐夫我们凉山彝族都叫“哥哥”),认为这样就成了一代人,彼此间更亲切。所以,我们现在在北京的家族聚会上,我叫“叔叔”的人,我姐姐叫“哥哥”,外人听到,不明就理,一定就糊涂了。

与此同时,年龄的长幼不能跟辈份划等号。回到奶奶阿侯杰诺家的地盘,巴莫家的人辈份都低一些。即使年龄仅有3岁的孩童,我该叫长辈的还得叫长辈。但回到巴莫堡子,我又成了许多人的“奶奶”,其中不乏年长我许多的人。还有,我亲姑姑的女儿年龄比我大1岁,但她只能叫我表姐。原因是我父亲比她母亲大,我们这代人的长幼关系和称呼也是根据父母在家中的排行来决定的。

但学界的师承关系与辈份远比以上的情形要复杂。

我想,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彝族传统社会有自古相沿的亲属制度,代代相承,没有人会产生类似的质疑,社会交往也不会因此而产生错乱。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和规制吧。

而学界的师承关系是否也存在着有同样约束力的一套制度呢?

古人的师承关系与代际关系是怎样来构筑的呢?比如中医里的师承。

西方学界往往就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师兄”、“师妹”、“师母”之类的称呼,我们在解释这套称谓时往往要费一番口舌。

但师承关系确实与学术传统有关。

比如梁启超先生和钱穆先生的两部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费老文集《师承·补课·治学》也谈到过自己的几位老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过《家学与师承: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全三册),此外在网上查到的还有清人撰著的《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等等。。。其中,让我最为感慨的是中医学界对“师承”的强调,纳入到了当下的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来进行反思。

如果豫章学人打算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师承关系当然是一个视角,这无庸置疑。但“问题意识”是什么?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的问题意识清楚,师承关系与代际传承之间的赓续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探讨学术传承、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应该担纲的某些学科责任的思考。所以一楼的“谱系表”应该重新界定落脚点,不必为了第N代而纠缠。

一直以来,我比较信服的学术史是师兄世瑜的《眼光向下的革命》,同时还有一篇芬兰学者的学术史,同样是以“人”带动整个学术史的。

所以,我认为不必纠结第几代传人及其“代际关系”的“理不清、剪还乱”,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师承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中国民俗学的学科精神及其学术思想的薪火相传,从而厘清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担负的责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点的努力。。。

“学术史”永远是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话题。

但是,过50年甚或100年甚或更长的时间,让后人去评述或评说又如何呢?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1 08:46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0 09:38 发表
豫章学子列出的师承名单中,竟然还有我和我的弟子,这里面还有明显的错误,这令我十分不安。
我个人的师承没有被弄错,我的老师就是钟老和魁立老师两人。所列出的我的学生就有误了。
列出的4名学生,情况如下:
刁 ...
能唤起对往事的回忆,这帖子有价值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1 08:48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0 23:59 发表
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共8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11月15日,地点在师大主楼前。自左向右依次为:王杰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韩国留学生(抱歉,记不清名字了)、黎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这里面除了叶老师,我还认识吉国秀。三年前在苏州认识她的。世界真小。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1 08:51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10-1-11 02:27 发表
是这么回事。

“代数”和“辈份”之间交叉和重合,还真算不清楚。

前一段遇到中大中文系毕业的一位朋友,她说:“我在广州就听说叶春生教授是你的‘师兄’?”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她,就简单地说了说北师大毕业的 ...
的确,每个人的学术成长都有一份历史,而且个人的阅读也有自己历史。
如果从学术承传的角度出发,可能更能为学术史找到脉络。。。。。。。。。。。。。。。。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1 10:21

叶老师的照片中,我认识岳永逸老师,在赵县的庙会上见过他。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1-11 10:26

还度过岳永逸关于庙会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燕赵悲歌 于 2010-3-25 10:25 编辑 ]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11 21:44

感谢各位老师的厚爱,我的帖子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重视,真是没有想到。
看了老师们的回帖,特别是看了叶老师、巴莫老师和我们赣南才子施爱东老师的帖子,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喜欢民俗学,今后一定努力看书学习,争取能够做学术史方面研究。
再次感谢!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1 22:18

希望以后豫章学子能多多撩拨些此类的话题,HIAHIA(坏笑ING)
作者: 柳倩月    时间: 2010-1-12 21:56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我是局外人,所以说话可以刻薄一些,本来自己是忙里偷闲转到这个坛子上找点乐子,看了几贴,就嘀咕了几句。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10-1-12 22:16

哈哈哈我是听说有点鸳鸯谱的才来看~~果然果然~~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2 22:19

真坏,都是来围观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2 22:22

史不辩不明。贴子的效果很好,但贴主对马老师产生了一点小误会,现在终于好多了。呵呵
作者: 身在7号院    时间: 2010-1-20 11:06

中国民俗学并不是只有钟老一支师承,必须全面了解之后,才可以发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位同学的文章太不严肃。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资料之上。
作者: 慕董    时间: 2010-1-20 19:57     标题: 你们都错了

楼上说的不对,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中心上的介绍巴莫老师,叶涛老师、康丽老师、林继富老师、刘宗迪老师都是董老师指导论文的,可以去看看,只是有点不解,鞠熙和赖彦斌老师是不是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可以看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中心的介绍
http://mdw.bnu.edu.cn/aboutus_rcpy.asp
其中巴莫、叶涛、林继富三位,都是刘魁立先生的弟子。
叶涛和巴莫本是钟先生的弟子,钟先生过世之后,转入刘魁立先生门下,论文指导工作全由刘魁立先生一人完成。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09:55 编辑 ]
作者: 豫章学子    时间: 2010-1-20 21:15

终于放假了,终于改完了学生们的卷子。
这两天有点时间,又看了一遍这个帖子。受益良多。
看到最后,发现慕董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北师大的介绍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呢。
不过,搞不明白了。钟敬文老先生2002年1月就去世了,像赖彦斌和据悉怎么能够是钟老先生的子弟呢?
巴莫老师和叶涛老师也在上面的帖子中讲明了自己师承来龙去脉,北师大网站的介绍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20 22:17

豫章老师,错别字忒多了哈。改改嘛,给你学生看到了,小心抓你小辫子哈。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20 22:58

引用:
原帖由 慕董 于 2010-1-20 19:57 发表
楼上说的不对,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中心上的介绍巴莫老师,叶涛老师、康丽老师、林继富老师、刘宗迪老师都是董老师指导论文的,可以去看看,只是有点不解,鞠熙和赖彦斌老师是不是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可以看北师大 ...
我想,民俗典籍中心负责网页的同志大概不了解具体情况,刊登的信息不够准确。将来网页更新时,修正一下即可。
我和巴莫在前面补充豫章学子帖子的内容时,已经谈到了我们从师的具体情况,不必再重复一次了吧。
另外,最准确的导师信息,可去查看博士论文上面的导师一栏。博士和硕士毕业一年之后,论文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
作者: 张礼敏    时间: 2010-1-21 00:00

话说回来了,这帖子及争论也不是没价值的。将来写民俗学史肯定能用上。这里的部分帖子内容,备不住还能作为“正史”类的有力证据呢!尤其是叶老师和巴莫老师的铁证,最为有力。
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讲究师承关系的,搞学术史当然也要讲究。
不辨不明,明则有益!
马版主加精,真是有高见!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21 10:03

引用:
原帖由 慕董 于 2010-1-20 19:57 发表
楼上说的不对,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中心上的介绍巴莫老师,叶涛老师、康丽老师、林继富老师、刘宗迪老师都是董老师指导论文的,可以去看看,只是有点不解,鞠熙和赖彦斌老师是不是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可以看北师大 ...
其中巴莫、叶涛、林继富三位是刘魁立先生的弟子。
巴莫、叶涛原是钟先生的弟子,先生仙逝之后,转入刘魁立先生门下;林继富则从报考直至出炉,首首尾尾都是刘魁立先生的弟子。
以上三位的博士论文基本上全是由刘魁立先生一人指导。
但是,作为民俗典籍文字中心的老师和领导,将所有由该中心培养的博士都视为己出,亦无不可。
就像蒋介石把所有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都视作学生一样。
作者: 圣地妙音    时间: 2010-1-21 23:05

说的对,看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封面不就清楚了,查仔细了再争论也不迟嘛!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22 03:01

本人一直比较关注历史谱系学,看了这个帖子才明白,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所谓谱系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帖子或许可以征用为批判历史学方法论的最好例子,呵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2 09:09

哈哈,各取所需吧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2 09:10

引用:
原帖由 圣地妙音 于 2010-1-21 23:05 发表
说的对,看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封面不就清楚了,查仔细了再争论也不迟嘛!
像一直用笔名的我,大家是查不到的,除非你知道俺原名。逗你玩!
作者: 豫章故郡    时间: 2010-1-22 09:26

原名怎么了?被通缉了?嘿嘿。总换马甲是很不好的。逗你玩!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2 09:45     标题: 回复 89# 的帖子

你误会了,我是说我一直用“马知遥”发文章,但博士毕业时只能用身份证上的本名,所以如果查博士论文,大家找不到我的。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1-22 10:37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22 09:45 发表
你误会了,我是说我一直用“马知遥”发文章,但博士毕业时只能用身份证上的本名,所以如果查博士论文,大家找不到我的。
我知道。。。。
而且也是个华丽丽的名哦。。。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2 11:03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2-18 00:06

再次浏览这个帖子,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学术师承是学术史的重要内容,一部当代中国民俗学史,如果连师承都弄不清楚,岂不可悲吗?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10-3-11 20:28     标题: 回复 59# 的帖子

读到此处,才发现一番讨论后的最大收获在这里。民俗学不是不讲师承,但这一声“老师”是沉甸甸的。张老师远在我们本科教育时就常提起叶老师和其他诸位老师们2000年左右彼此求学和田野作业中的诸多趣事。读研以来,我们更是由衷的感受到山东民俗学圈子的团结和融洽,叶老师距离远了,但在我们心理很近。也无论每一位老师到底能分在“第几代”,也不管这种分配能否给我们敬爱的几位老师提高点工资和福利待遇。只要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你们,知道老师们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关注着学生们,大家就已经很感恩了。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3-25 10:32

读完施爱东先生的长文,又想到师承问题。正如叶涛先生所言,师承问题的价值在于学术思想的传承。如果有人能够像施先生那样,把不同时期民俗学者的思想梳理一下,学术传承的路径也就清晰了。至于师承谱系,还是应该有人去梳理,也是学术史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 柯小杰    时间: 2010-7-16 20:58

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师承,应该包括港台,你只说学院派的,还有田野派的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16 21:24

很复杂,这个一整理,就是一部史书了。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16 21:24

很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7-17 23:40

民俗学学术行业存不存在所谓的“田野派”,我一直搞不清楚,这还得请施老师作详细解答…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0-7-19 21:38

从网上看到一则很好玩的东东,转到这里,可做本文的补注:

东施效颦之《中国当代民俗学简史》(超简)
(小寨)
俺(生):决无不敬之心肠,
她(旦):度尽波劫兄弟在,
您(净):大肚能容天下事,
他(末):日后出门一笑逢!
伊(丑):谁愿上台请进来!
众(合):请请请!

钟敬文说:烧火要柴!(《金枝》)

许钰说:又有故事可听咯!

舒舍予说:那是西河大鼓吧!

郑振铎说:通俗点好,通俗点好!

张紫晨说:篡巴篡巴就是书啊!

马昌仪说:又是个神话!

潜明兹说:神话跟神话还不一样呢!

刘魁立说:先说说基本情节!

刘守华说:道教里的!

陈子艾说:很原始!

乌丙安说:肯定还有个圈儿!

姜彬说:那是农民割稻子留下的!

张振犁说:不到河南来,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叶春生说:管他,抓到钱耗子就是好猫!

吕微说:这要反思!

户晓辉说:你先给个馒头!

刁统菊说:先下礼,后拿证!

安德明说:没法子了,回老家!

杨利慧说:找女娲!

刘铁梁说:记住咯,要“标致”的!

赵世瑜说:眼光得向下!

岳永逸说:主要是摸索的过程!

周星说: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王杰文说:愁啊愁,白了少年头!

陶思炎说:归根结底是生殖问题!

萧放说:总得花时间嗦!

万建中说:不就是攒篇论文嘛!

董晓萍说:有电脑啥都好办!

康丽说:你总得找米让我下锅!

刘宗迪说:※!%¥#◎¥◎……

尹虎彬说:连我都听不懂!

刘晓春说:瞎弄!

施爱东说:躲进小楼成一统!

朝戈金说:那也得有规矩!

巴嫫说:塞站笼很美吗?

陈金文说:屈死不告状!

叶涛说:那事儿归泰山管!

陈岗龙说:死人也会说话的!(尸语故事)

杨树喆说:弄场法事!

吴效群说:临时烧香也管用!

陈泳超说:世风日下,今不如昔!

赵丙祥说:靠,又打起来了!

张虎生说:赶紧拍了留证据!

周福岩说:那不典型!

张士闪说:欠揍啊!

郭于华说:嘛玩意儿!

黄涛说:说不清楚!

赵宗福说:怎么听着像花儿?

李连荣说:是一种我也不懂的藏语!

祁连休说:笑话!

尹成奎说:这下算球了!

高丙中说:本来就是游戏嘛!

…… (请继续阅读全文包括回复)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