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家话端午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家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另外还有个说法。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在我家乡咸宁,端午节的由来还是信奉前一种,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
     一是端午那天各家在门上插艾或菖蒲,将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二是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三是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等。
     四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的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在家乡咸宁,包粽子时,对包装材料特别讲究,要有专门的棕叶和棕绳。棕绳的作用是将包好的粽子系紧便于煮。采棕叶时,要挑那种长和稍宽的,采下后放在火下烤烤,就变得很柔韧,是扎粽子的好材料,还可以循环利用。
      作为中国的一个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要将其主旨发扬下去,生生不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