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钟敬文教授《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纪要

钟敬文教授《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纪要

钟敬文教授《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纪要 

作者:王宁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网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0年3月28日7版)




钟敬文教授《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

时间:2002年8月29日


●金开诚: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民俗学学派建立;向国内宣告,"学派"二字,又在学术界提倡起来了
●季羡林:中国学术界应该有勇气、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学派
●张恩和:钟老98岁还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何九盈:它对古籍整理,发展古汉语词汇学、汉字文化学等相邻学科,会起促进作用
●赵 诚:这是在提倡中国特色,其方法之一就是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相互结合渗透
●童庆炳:建立一个中国学派应具备的五个要素,钟老都具备了



3月25日,钟敬文教授新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出版座谈会、钟敬文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就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最近提出的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观点进行了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有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社会意义、民族基础、现代条件、国际水准及其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等。今年3月适值钟老98华诞,与会学者祝愿钟老健康长寿。

谢维和(北京师大副校长):钟敬文教授是现代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的创始人,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老50年代后在北师大创建了中国民间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民俗学研究队伍,至今仍以近百岁的高龄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仅1996年以来,钟老就出版著述逾200万字,指导博士生20多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他为发展祖国的人文科学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学术智慧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无私的学者品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成为北师大全体师生的宗师和楷模。钟老在晚年提出创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他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长期的执著追求和对振兴民族文化事业充满自信心的体现,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他已提出了明晰的学术观点,撰写了自成系统的学术论述,培养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希望中国民俗学能在钟老领导下发展壮大。

金开诚(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学派,实际上已经存在了,现在升上这面旗帜,意义重大。它是宣言书,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民俗学学派建立了!它也向国内宣告,"学派"二字,在中断了半世纪之后,又在学术界提倡起来了!中国可能是最早有学派国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源远流长的,是儒家和道家。但是在最近50年间,学派没有了,知识界讳谈学派。其中有政治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民主科学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很多学者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还是没有学派,为什么?照我看,这就不是政治的原因,而是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原因了。钟老现在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无论从学术上、或是从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由钟老来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也是名至实归。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研究民俗学要了解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独特的概括。钟老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钟老也非常爱护年轻学者,年轻学者十分尊敬钟老,这就自然形成学派。它有利于团结奋斗,有利于学科建设。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说几点意见,是外行话,但可能对内行有好处。
第一,国外每隔几年就成立一个学派,我也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些,感觉外国的好些学派好像庄子说的,"蟪蛄不知春秋",往往是还没了解情况就没了。我们的研究不比哪国差,为什么没有学派?在文艺学研究方面,童庆炳教授就是大家。中国学术界应该有勇气、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学派。

第二,我在欧洲呆过多年,看到他们的大学里大都有人类学系,有的还有人类学博物馆。当时我有一个猜想:像非洲、南太平洋群岛、印第安等民族的民俗,过去在欧美学者的眼中,可能并不认为是文化。从前欧洲人把自己看成是天之骄子,有文化;别人的民俗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被他们看成是文化。我在德国住过10年,看见他们的民俗比较单纯,印象最深的是老放假。中国学者要研究的中国民俗太多了,还不止是汉族的民俗,50多个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三,方法论。钟老著作中很多地方讲方法论,我很赞成。我认为中西文化区别很大,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上是分析的;东方正相反,是综合的。综合就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最近看李政道的一篇文章,讲20世纪是分析的世纪,也有人提出21世纪可能是"夸克封闭"的世纪,"夸克封闭"就是物质不可再分了下去了。这个还没有结论。但我要说的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研究学问,是否可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应像钟老那样,注意方法。

张恩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钟老今年98岁了,还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这在全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应该为钟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出版,不只是个宣言,还是个纲领。它提出了完整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与实际需要相比,现在的理论和力量还很不够,还需要大力发展。现在社会上对民俗学还有不正确的理解,以为民俗学就是研究陈旧落后的东西。如何正确看待,就有一个学术引导和政策引导的问题。中国民俗学派的建立,对于这门学术的发展、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我从小对民间文学感兴趣。上大学后,听朱家玉先生讲过民间文学的课。我在这门课里学的"小白菜,地里黄"、"长工斗地主的故事"等,对形成我的思想感情、塑造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我的人生道路,感悟人生,都很有启发,很有意义。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认为,一个人要永远站在劳动人民一边!要尊重劳动人民!要永远反抗压迫和剥削!民俗学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不可轻视它。

从自己的学术研究来说,也感到许多问题,无论是汉语词汇学的、还是古籍整理的,不通过民俗学是解决不了的。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也读了不少国内外民俗学的著作,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古代的经、史、子,特别是元明清笔记文,里面含有丰富的民俗思想和资料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对于推动这方面的古籍整理,发展古汉语词汇学、汉字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都会起促进作用。

从民俗学领域来说,钟老提出这个口号,是他70多年学术研究的最高总结、最高概括,也是21世纪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方向。

赵诚(中华书局编审):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文化是浑然的。19世纪以后就趋于分析了。现在许多学科都在考虑,要往哪个方向前进。如果仍按原来的方法来研究,只是数量的增加,难有质的提高。当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学科的先进者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敏捷、先进的学者,并非都一经考虑就能找到答案。钟老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民俗学如何前进、向哪个方向前进,找到了答案。

钟老指出:"民俗学本来就是一国的学问。所以,中国民俗学必须在学术上形成中国特色。"并强调:"五四以后,一些有成就的社会人文科学家,都是既消化了西方的新学术,又继承了民族传统的治学方法,才出成绩的。"这显然是在提倡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其意义相当深刻。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相互结合渗透,如民俗学又可分为中外民俗学比较、语言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等等。这是它的学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童庆炳(北京师大教授、博导):建立一个中国学派,应具备五个要素,而钟老都具备了:一是中国民族根基,这至关重要。钟老在一系列论著中都反复强调,我们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不是主仆关系,不是"派出所",而要以民族的根基作为建立学派的基础。二是现代的眼光。钟老善于吸收各种各样现代学术,他的一系列文章,都从现代学术眼光出发,来观察思考民俗学的意义、功能。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后来继续了解国外各种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直到八九十年代还关注苏联巴赫金的理论。三是科学的方法。钟老认为方法有三个层面:哲学的;一般方法,如归纳、分析;还特别提出,作为民俗学,要有自身的方法。四是自己的观点学说。钟老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许多理论学说,如他一直认为"人是民俗的动物",这是很重要的理论。西方学者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被认为是很大的学问,那么,"人是民俗的动物"为什么不是大学问?民俗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民俗。钟老还提出,文化分为上中下层,三层是互动的。这都很重要的。钟老还将中国民俗学分理论民俗学、记录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三个范畴,这样的体系才是完整的。五是要有团队。钟老经过几十年的教书育人,已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硕士,桃李满天下。他们可以从他的理论出发,进一步发展阐释,形成一个坚强的学术团队。因此,有了这五个要素,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

程正民(北京师大教授、博导):钟老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应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立足民俗事象基础上,提升出自己的理论。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才提出来的。

钟老的民俗学思想有足够的理论深度与俄国著名学者巴赫金对比,可以展开与世界前沿学术的对话。比如对巴赫金的狂欢文艺观研究,钟老就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认为,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狂欢现象,像社火、迎神赛会中一些较主要的传统活动和民俗表演。但中国的狂欢文化内涵更为复杂,并带有宗教和商贸等色彩。

又如钟老提出文化三层论,这是从整体文化观的角度,重视底层文化对上层文化的影响。过去一度只讲两层文化观,现在钟老指出有三层。他在2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两层文化观,在1982年的杭大讲话上又明确提出了中层文化的问题。巴赫金只谈两种文化观,是放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中谈的。他提出,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精神,没有民间文化的支持是不成的。钟老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上、中、下层文化互动时提出,要建设中国新文化,一方面对上层文化要分析,一方面要用中、下层文化来激活新文化。这就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一套很有深度的见解。

连树声(海淀区教育局特级教师):向钟老学习学术思想,还要注意学习他的人品。他从事民俗学70年,总是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他始终不渝地献身于研究国民文化的事业,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在晚年的著述中,发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最强音。这一声音,除了以上学者提到的发展学科的意义外,还有一点,就是防止在外来思潮涌入的时候,盲目地跟着跑,走弯路。钟老是一再提倡吸收外国的先进理论的,但更强调学为我用。

程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现在钟老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抓住了一个契机:21 世纪,全球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要与世界对话,平等的对话就是一种抗衡,接轨既是沟通,也是抗衡。对话、抗衡、沟通,学术才能发展。而要能抗衡,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就是要强化这个主体。现在北师大成立了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学的视野就更加开阔,已为发展中国民俗学派创造了良好条件。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钟老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提出整理和阐释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丰富世界文化的宝库,这一观点,可与网络传播挂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

程毅中(中华书局编审):我是研究古典小说的。近来我常想,为什么武侠小说那么受现代读者的欢迎?可能和其中所讲的"不平则鸣"的平民意识有关。"不平则鸣"、仗义行侠,在中国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钟老曾讲,民间文学是道德的审判,这话十分深刻。但武侠小说渲染复仇精神,是从西方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喜欢复仇。唐代小说里有个别的复仇情节,在清代文人的改作中就被删掉了。这种改编意识来自民间。发展民俗学,有利于发掘中国古典小说遗产。

周星(北京师大教授、博导):在钟老的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中国民俗学的性质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发展民俗学,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钟敬文:现代科学意义的民俗学,是从1918年北大成立歌谣征集处开始的,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支。我参加了北大的歌谣征集活动。其后,在中山大学参与建立民俗学会,在杭州成立中国民俗学会,解放后创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民俗学会,到现在,中国民俗学已有81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开始搞民俗学,在理论上是受到外国的影响,主要是英国人类学派的影响,我把它比喻为"描红格子"。但从学术背景讲,这门学科是在五四的科学、民主和民族觉醒意识这三者的影响下成立的。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小孩已经成人,不应再穿开裆裤,不应再"描红格子",应该独立起来。

从性质上讲,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从横的方面讲,56个民族意味着存在50多个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些本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文化,现在把纵向的文化现象横向摊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特殊的国情。从历史背景讲,中国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古代就有民俗的搜集整理工作,《诗经》的"国风"、诸子、两汉的史书,都有关于民俗的见解和资料。此后2000年间,无论是记录的民俗学,还是理论的民俗学,在学术上都有很多积累。它们包括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各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非常丰富。本来,汉族文化已是融合了历史上境内外众多民族的文化,再加上几十个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

我们是中国人,这个资料库由我们来发掘,最有条件。最初我们在理论上薄弱,外国人可以来搞,我们在理论上参考他们的。20年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两句话救活了许多学科,也救活了我们民俗学。所以这20年可以顶过去几十年。

研究自己的民俗学,要防止偏向。学科要有主体性、自觉性!中国在闭关几十年之后,忽然开放,外国思潮一下子涌入,五花入门,有些人一下子接受了外国的东西,在有些研究上容易出现偏向。中国的人文学科,一定要确立自己特色,以之为主导,根据国家的需要,根据学术发展过程,来确定研究什么,确定方向。必需明确,中国的民俗学,过去的和现在的,都带有中国的烙印。这是学科在本土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情况。但是,自然的并不等于自觉的。在今天,明确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是出于自觉的学术意识。中国民俗学派,是对世界而言的。为了丰富世界民俗学的宝库,有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民俗学派的必要。

我从事民俗学70多年了,个人的生命已和它融合在一起。我活一天,就要为它工作一天。也希望这门学科有更多的后来人。

TOP

世纪老人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阿童

《人民日报》(2000年04月07日第12版)



世纪老人钟敬文教授迎来了他的九十八岁寿辰,与此同时先生的又一部新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已经面世。日前季羡林、金开诚等专家学者及北师大师生四十余人汇聚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钟敬文教授新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出版座谈会、钟敬文学术思想研讨会”。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是钟先生晚年的一部代表作,该书精要而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史和钟敬文民俗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民俗学是一门现代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一个国家内被广泛享用的一种最基础、最稳固的文化。这种文化由于富有民族情感、具有历史特点、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在二战后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钟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创建者,在本书中,他分析了中国民俗学与欧美民俗学、俄国民俗学和日本民俗学等的异同,指出中国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各民族团结,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与会学者对钟老的观点表示赞同,大家共同祝福钟老健康长寿。

TOP

钟老刚去世,就有一个后钟敬文时代。是怎么提出来的?请告知。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现代民俗学(发言人:施爱东 翻译:彭伟文 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2年钟敬文先生去世,宣告了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很快,一些潜伏的青年学者就在中国民俗学会之外,结成了一个新的学术共同体,他们首先是通过学术史的反思,否定了钟敬文时代对于民俗学史所作出的许多定论。这种否定的态度,受到了许多青年学者,甚至部分老一辈学者的支持。由此拉开了一个后钟敬文时代。”具体是如何提出的,晚辈得向宁老请教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