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民族博物馆苗族花山节"热闹"文化遗产日

云南民族博物馆苗族花山节"热闹"文化遗产日

                                                                                      云南民族博物馆苗族花山节"热闹"文化遗产日
新华网云南频道6月11日电 (朱 涛) 6月10日,由云南民族学会苗学研究会、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办的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2006云南苗族花山节”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张宝三、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格桑顿珠以及来自昭通、文山、红河、楚雄等州市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 “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有效保护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氛围,“文化遗产日”是文化保护的动员日、学习日、纪念日和行动日,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文化节日。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云南共有104万,居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第六位。历史上,苗族与其他各民族一样,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苗族文化遗产,是保护我们国家乃至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实际行动纪念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苗学研究会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决定于6月10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联合举办苗族“花山节”活动。
“花山节”也叫“踩花山”,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云南文山和红河一带的苗族,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初九举行;滇中一带的苗族,则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举办。“花山节”的举办者要在山上立一根花杆,届时,前来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们围在花杆下,进行祭花杆、唱古歌、爬花杆比赛、跳芦笙舞、武术表演、斗牛、对唱山歌等活动。传说,过去苗族先民部落遭到外族部落的入侵,苗族民众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苗族民众被迫四处流落。为了招集自己的民众,苗族首领蚩尤在山上竖起花杆,让芦笙手吹响芦笙。苗族民众听到熟悉的笙声后,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花杆下,开始重新生活。从此,苗族人民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花山节”,以纪念苗族首领蚩尤,庆贺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现在,“花山节”已成为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活动。每逢“花山节”,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山场,进行文艺表演,开展各种经贸活动。“花山节”成为苗族重要的节日文化遗产。
为了配合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次“花山节”将紧紧围绕“文化遗产”这一主题,分苗族原生态歌曲的演唱;独具苗族特色的芦笙舞表演;苗族服饰展演;著名苗族摄影家、苗族摄影爱好者、苗族农民画家作品展;苗族影视人类学专题片展播等几个板块开展活动——首届云南聂耳音乐周暨“聂耳杯”合唱比赛,108家参赛队伍中第一名获得者——楚雄州苗族山民合唱团,以及禄劝县苗族农民合唱团、昆明城区苗族文艺队以及苗族的歌唱家等,进行苗族原生态歌曲的演唱;邀请了曾参与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演出的贵州六盘水市苗族芦笙队、寻甸县少儿芦笙队等,进行芦笙独舞和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大型芦笙舞表演等等。另外,中国书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首批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艺术家百佳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苗族女摄影家杨咪双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苗族农民画家王建才到会并展示他们的摄影作品和书画作品。
同时,由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古籍专业,现供职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的龙江莉女士编著、云南省古籍办组织编撰、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套书之一《云南苗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要》一书也在此次活动中亮相,作为献给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礼物。(完)
本文来自:苗学网-->>http://222.210.17.136/miao/index.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