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立璠】渔文化保护与旅游互动 ——以妈祖信仰为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陶立璠】渔文化保护与旅游互动 ——以妈祖信仰为例

文化保护与旅游互动


         ——以妈祖信仰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    陶立璠


象山渔文化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当然还有历史的层面。从历史的层面讲,象山渔文化是伴随着先民的渔猎生活开始的,据说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历史是一种记忆文化,从考古和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这种渔文化历史延续至今,不仅是现实存在,而且仍然是象山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既是今天象山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现实。作为物质生活的渔文化,在象山地区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看到了开渔节象山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观场面;看到了象山独特的民居建筑;看到了象山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当然也看到了象山人夏日在海边通宵达旦吃生猛海鲜,品尝咸包蟹、石浦鱼糍面、海鲜面的情景;同时看到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漫步在新华路海鲜一条街和石浦海鲜长廊,享受象山浓郁的渔文化的独特景观。象山渔文化养育了象山人,培养了象山人坚忍不拔,经营海洋的性格。使我们深深感觉到,象山人在创造物质渔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其中以妈祖信仰和如意信仰为代表的信仰习俗,同样融入象山人生活的血液之中。信仰文化既是象山渔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象山人的精神家园的象征。
大家知道,2006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福建湄洲“妈祖祭典”榜上有名。2009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遗”项目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福建、在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居住区民众中都是一件大事。特别对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更是起到无可超越的作用。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中国国家级名录将妈祖文化以“妈祖祭典”的名义收入名录,而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则以“妈祖信俗”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为什么?因为“妈祖祭典”只是妈祖文化的宫庙祭祀仪式,并非妈祖文化的全部;而“妈祖信俗”不仅包括了妈祖宫庙、民间祭祀仪式,而且包括了妈祖信仰习俗以及关于妈祖传说故事等。于是保护的对象由“上位文化”向下转为“下位文化”,表明联合国“非遗”保护更重视民间传承。
有学者研究,象山的渔文化主要由5个特色文化区组成:东门海岛妈祖信仰文化区;石浦老街渔商、渔贸、生活习俗文化区;延昌老街妈祖——渔师信仰文化区;昌国古村明代卫所海防文化区;渔山海岛妈祖——如意信仰文化区。[url=file:///E:/%E6%9C%80%E8%BF%91%E5%86%99%E4%BD%9C/%E5%B0%8F%E8%AE%BA%E6%96%87/%E6%B8%94%E6%96%87%E5%8C%96%E4%BF%9D%E6%8A%A4%E4%B8%8E%E6%97%85%E6%B8%B8%E4%BA%92%E5%8A%A8.docx#_ftn1][1][/url]这些独具特色的渔文化区,伴随着它的建筑遗存,充溢着信仰文化特色。如宫庙建筑妈祖庙、城隍庙、东门庙、王将军庙、城隍庙、昌国大庙、渔山娘娘庙等,既是象山渔民的信仰空间,又是象山人的精神家园。它充分体现出象山渔文化的信仰特色。
和渔文化的多样性相得益彰,象山的信仰习俗也是多元的。以妈祖信仰为例,这一信仰习俗无疑是从福建莆田传播过来的。由于得到象山渔民的认同,才在本地传播开来。象山东临大海,群岛环绕,是天然的渔港、渔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信仰文化的多元性。历史上由于离普陀山很近,观音信仰很早就传到渔村,象山人便建庙信奉观音。此外,陈靖姑信仰,王猛将信仰、城隍信仰在象山也很普遍。最有特色的是象山人将妈祖信仰和如意信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
妈祖信仰在象山地区有不同的解释,一是信奉莆田妈祖。妈祖是宋代以来对江浙地区影响最大的信仰。她和象山的捕鱼业、海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说是信奉如意娘娘。如意娘娘信仰主要在渔山岛,而且她被视为她是妈祖的妹妹。和妈祖信仰相比,如意娘娘是局域性的信仰习俗,所以至今象山开渔节还是以敬奉海神妈祖为主,这是传统。象山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祭海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人生平安、渔业丰收的一种仪式。祭海仪式源自悠久的民俗传统,千百年来,渔民们在出海前总要去敬拜妈祖,祭奠大海,祈求人生平安和渔业丰收。如今,祭海典礼已成为象山开渔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同时这一祭祀活动由原来的民间祭祀变为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祭祀仪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渔文化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是水神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另外,渔业和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民间常常有妈祖屡屡显灵的传说。民众的造神心理往往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民间信仰习俗逐渐得到官方的关注和认同并对妈祖的神迹加以褒奖和赐封。这对妈祖信仰的扩散和妈祖文化的形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北宋至清代的七八百年间,历代皇帝有40多次册封妈祖,封号不断升格。其中宋代是皇帝为妈祖册封最多的朝代,封号由“女神”、“夫人”发展到“妃”。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于是“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这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渔业活动和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官方的认可,取得合法地位。因此,今天的渔文化中,确定信仰是妈祖文化的灵魂十分必要。特别是当妈祖文化和旅游结合并与旅游互动时,强调妈祖文化的信仰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使渔文化节变为简单地娱乐活动。
20099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理由是:
1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
2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3)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行的、计划中的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概率,例如调查研究、提高关注度并建立一个保护组织,从而展示了多方对于保护申遗对象的重视和努力;
4)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乡村的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通过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审查提名文件的内容、接受采访以及规划保护措施等行为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
5)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
这里有一些关键词和提示是很重要的:如保护对象认同感和连贯的符号特征;保护与文化多样性原则、创造力原则;申遗的对象和保护主体;祭祀仪式,民间习俗等。
象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富岗如意信俗等榜上有名。在这些名录中如渔民开洋节、谢洋节,如意信仰都和民间信仰有关。信仰是通过一定的仪式传承的。如《徐福东渡传说》的讲述仪式,晒盐技艺的传承仪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保护“非遗”项目的仪式内涵。如妈祖文化、如意文化就是一种仪式文化。福建湄洲的妈祖祖庙庙会是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每年都要多次举行祭祀活动。具体包括: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民俗表演。象山的妈祖祭祀仪式虽没有湄洲那样复杂和隆重,但祭祀仪式的完整性还是存在的,这是象山妈祖信仰的地域特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关于“妈祖俗信”的批示文件充分肯定了妈祖文化的民间性质,肯定了信众对申遗、保护对象的自发的、事先获知和重视同意的态度。政府的职能是监督管理。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保护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保护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
在妈祖文化的保护中政府的责任很明确,就是要保证如上“妈祖信俗”活动能完整进行。
妈祖文化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千年以来民众创造的妈祖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开发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的契机。这使妈祖文化与旅游事业产生互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妈祖信俗已经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象山的妈祖信仰应该是这一遗产的组成部分。在象山要使妈祖文化和渔文化旅游达到完美的结合,保护好妈祖信仰,以妈祖文化为依托,通过旅游达到人类文化共享的目的。
如今开洋节、谢洋节、富岗如意信仰已经进入国家名录,这是很好的契机。而且在象山又有像韩素莲这样的传承人。韩素莲是石浦东门岛渔民。她的婆婆颜妙福生前是东门天后宫护法,主持岛上“开洋、谢洋节”及各种祭祀活动,是一位渔村公益事业的热心人。韩素莲耳濡目染,学会了一整套“开洋、谢洋节”活动组织程序和祭祀仪式。对于岛上天后宫、城隍庙、王将军庙的历史传说也十分了解。19917月,当她的婆婆年老病故后,她继承婆婆的遗愿,主持东门岛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曾历尽千辛万苦,筹集资金,从缅甸定制了高5.2米,重30余吨的妈祖娘娘白玉雕像,将神像安立于东门门头山上,从此这里成为中国开渔节祭海仪式活动地之一。在海峡两岸信仰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被信徒誉为“活娘娘”的传承人,只是浙江省级的传承人,没有进入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妈祖文化博大精深,它养育了象山人的海洋性格、海洋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象山的渔文化是中国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山的渔文化保存了妈祖信仰的生态环境,为象山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所谓的妈祖文化生态环境,是指妈祖文化形成、传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要保护民间信仰的社会氛围。包容民众的信仰心理。如除东门门头山上的祭祀之外,象山各地的妈祖信仰,家庭祭祀,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等。一句话,就是要尊重民间的信仰习俗,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妈祖文化是信众创造的,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将信仰还给信众,包容民众的信仰习俗,才是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关键。顺其自然,尊重民意,才能使妈祖文化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
今天我们要使妈祖文化和旅游结合,与旅游互动,必然地要思考妈祖文化信仰生态保护,由信仰习俗变为和旅游互动,这在以往的妈祖信仰中,是没有的。妈祖文化与旅游互动,说到底是借助妈祖文化的影响,出好旅游文化这张牌,使这一文化与旅游结合,与旅游互动,突出妈祖文化的经济价值,使旅游者在享受妈祖文化时,带来商业利益,为民造福。

[url=file:///E:/%E6%9C%80%E8%BF%91%E5%86%99%E4%BD%9C/%E5%B0%8F%E8%AE%BA%E6%96%87/%E6%B8%94%E6%96%87%E5%8C%96%E4%BF%9D%E6%8A%A4%E4%B8%8E%E6%97%85%E6%B8%B8%E4%BA%92%E5%8A%A8.docx#_ftnref1][1][/url]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备注:此文为浙江象山第19届中国开渔节海洋文化论坛而作

TOP

信仰和旅游互动

信仰和旅游互动。在开发旅游的地区,信仰往往变成了赚钱的表演形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