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启动仪式暨“岭南非遗基因库”学术研讨会昨日在穗举行

“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启动仪式暨“岭南非遗基因库”学术研讨会昨日在穗举行

【南方日报】“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启动仪式暨“岭南非遗基因库”学术研讨会昨日在穗举行 “基因”解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06-15第A03版 | 作者:杨逸 郭珊 | 编辑:金凤 | 发布日期:2014-06-16 | 阅读次数:100

  核心提示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14日,“文化遗产日”广东省分会场系列活动在广州举行。当天,广东粤剧院好戏连台,全省各地的文化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展览、展演、讲座等活动,拉近观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
  同日,为推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影像新媒体传播,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南方日报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启动仪式暨“岭南非遗基因库”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14日举办的“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启动仪式公布了“绝艺传人”首批名单,包括“正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彭美英、广绣国家级传承人陈少芳,牙雕国家级传承人张民辉等,共21人。首批11期报道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广东非遗传人的风采,也使他们手中的文化瑰宝能更深入而广泛地为社会所了解。“岭南非遗基因库”项目也于同期启动。“基因库”将对可被活化利用的“非遗基因”进行解码提取,并与相关领域进行产业对接,拓展非遗的发展空间。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省文化厅副厅长凌曲刚,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许永波,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童慧,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常务副局长余斌,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广东非遗促进会副秘书长朱钢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座谈会,分别讲话或参与论坛介绍非遗保护情况。

  建立“基因库”提取非遗“精髓”

  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城市、地区传承文脉的砝码,也是广东文化的DNA。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教授表示,建立岭南“非遗基因库”就是要仿照“人类基因组”模式,将每个非遗项目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基因密码”提取出来,然后将它进行数字化“解码”,为以后的文化创新提供一个基础,使之能更好地与时尚艺术、创意设计、生活美学对接,从而实现其更为长远、健康、活跃的传承和壮大。
  宋俊华认为,“非遗基因库”比起原来的“数字库”建档保护,是更高形态的数字化体系。“一般的非遗数据库,是把有关的非遗项目的文本、录音、录像、照片这些材料都变为电子化数据,整体保存但缺乏分析。而‘非遗基因库’则是像生物学一样,是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的。”宋俊华打了一个比方,“基因库”会分析一个非遗项目构成“精髓”的主要因素,并分解成若干个单元、片段予以记录下来,“就像把生物DNA密码一个个提取出来。”
  余斌及越秀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杨卫国等嘉宾一致认为,建立“非遗基因库”将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杨卫国称,利用“非遗基因库”可以保证传艺过程的“标准化”,同时可以方便扩大传统技艺的传播面,有助于解决非遗后继无人的难题。

  艺术“数字标准化”助力文化传承

  “非遗基因库”建设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数字标准化的拟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后黄海林表示,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运用于非遗项目的展览陈列,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参观体验,更能通过数字化对粤剧等表演艺术当中肢体语言进行精确“捕捉”,建立一套明确的传承标准。
  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学标准”,到底能不能成为“艺术标准”?这一点引发了在场人士的热烈讨论。宋俊华认为,“基因库”的数据标准问题至关重要。“首先是基因库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问题。其次,采集项目的时候,如何判断传承人的水准、是否绝艺也有很大的难度。这取决于挑选者的眼光,也牵扯到数据的知识产权问题。”他还特别提到,部分非遗项目存在“秘而不宣”的绝活,要对之采样,就要让传承人相信“基因库”项目不会损害到自身的利益。

  期望“基因库”为产业对接另辟蹊径

  在研讨会现场,西关打铜“绝艺传人”伍国强亮出的数件“纯手工锻打无缝隙紫铜茶壶”技惊四座。这些铜壶以铜板铜块为原料,通过纯手工方式,经数十万次锻打而成。这种完全不加焊接的整体锻打技术独步全国,体现老西关打铜技艺上百年积淀的精华。
  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表示,非遗之所以需要保护,与现代社会脱节是其根本原因。顾作义指出,目前不少非遗项目还是通过“单打独斗”的家庭手工作坊经营,无法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处境难免被动。他认为,非遗应更多地与演艺、动漫、文创等产业对接,使非遗文化渗透到更多领域中,吸引群众的关注。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可以走时尚化路线,可以走高端化路线,也可以走平民化路线。”杨卫国说,“政府应为非遗的展示提供更多的平台,使之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让大家能够常常接触它、使用它,才不致沦为一种形而上的符号。”杨卫国建议,“岭南非遗基因库”将来也要从学术维度扩展到生活维度,让“保护非遗”向“使用非遗”转化。

  首批“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名单

1        彭美英        正字戏
2        陈少芳        广绣
3        张民辉        牙雕、骨雕
4        高兆华        玉雕
5        吴光让        大吴泥塑
6        廖惠林        葵艺
7        邵成村        灰塑
8        谭广辉        广彩
9        王芝文        陶瓷微书
10        孙庆先        潮绣
11        辜柳希        潮州木雕
12        方志伟         麦秆剪贴
13        杨焯忠        端砚
14        谢华        枫溪手拉朱泥壶
15        罗家宝        粤剧
16        杨志峰        珐琅器
17        招赞惠        广式硬木家具
18        黄欧        莞香制作
19        梁东兴        高州木偶戏
20        邓菊花        瑶族刺绣
21        伍国强        西关打铜
  ■ 声音

  “绝艺传人”报道为非遗保护探新路

  “启动‘绝艺传人’影像报道,将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结合、与数字化保护结合,不但可以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立体化记录展示,还可以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探索非遗保护的现代化道路,是富有创新性的举措。”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

  “非遗基因库”是资源共享的平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恰与‘岭南非遗基因库’的立项主旨相符。‘非遗基因库’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汇聚到非遗活化工作中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

  活化利用非遗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数字化保护是国家近年提出的非遗保护新举措,‘非遗基因库’可以活化利用非遗项目,并与时尚艺术、创意设计、生活美学对接,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省文化厅副厅长凌曲刚

  大数据时代须创新拯救非遗模式

  “‘非遗基因库’不是简单地将素材电子化,而是我们可以从中把握到什么是非遗当中最核心的东西,这为我们如何传承非遗带来很大帮助。而这些非遗最核心的部分被提取出来之后,也可以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一个资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

  “非遗基因库”着眼于适应当代生活

  “‘基因库’与数据库不同,关键在于‘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曾经表示,非遗是传统基因,不能转基因,强调的就是对非遗本身固有要素的发掘和整理,找出能与当下生活相对应的部分,在传承中适应当代生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广东非遗促进会副秘书长朱钢

  全媒体时代非遗宣传应多管齐下

  “在全媒体时代,宣传非遗更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尝试。比如,‘绝艺传人’在影像报道之余,还可以尝试转换成纪录片。影像和文字可以多次运用,拆分成多个不同版本,在线上线下不同渠道中推出,既能节省成本,也可以扩大宣传覆盖面。”
——佛山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心主任喻峰

  保护非遗还需全社会形成合力

  “非遗保护要形成合力,不只是政府与传承人之间的事,还需要研究机构、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在合作机制、会议机制、咨询机制、协调决策机制、运用机制等方面建立平台。‘岭南非遗基因库’从起步就将全省视为一个整体,这能保证它持续发挥作用,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民间艺术院秘书长陈劲佟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 ... content_7316360.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