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优素福.伊萨克(Yüsüf Is'haq):维吾尔族求雨习俗与仪式歌

优素福.伊萨克(Yüsüf Is'haq):维吾尔族求雨习俗与仪式歌

  维吾尔族求雨习俗与仪式歌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 优素福.伊萨克(Yüsüf Is'haq)

  自从人类形成开始,人类就为了解和认识自身赖于生存的草地山川,充满千奇百怪,同时又那么乐善好施的大自然之舆秘而艰苦探索。人类在这个永无止境的探知过程中经历了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原始的、纯朴的和自然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这种认知过程似乎就一直在人类认为自然与人本身是浑然一身的观念下进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起来,也开始感觉到历来从未有过的优越意识,似乎世上万物均是上帝为人类所准备,世上万物唯有人才能享用。但是,无论人类认为自已是造物主非凡能量和光芒的结晶,还是整个宇宙最优秀的产物和世间之窗口,世眼之光辉,但他总还是避免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同样无法摆脱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
  
  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想象,一直梦想着认知大自然那神秘莫测、变化无穷的躯干。甚至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理解自然世界中一系列常见的,突发的变化,最终只能凭借自己创造的万物有灵观想象和认定天空、月亮、太阳、星辰、大地、水流、树木、动物等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现象都有各自不同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内部都存有具备某种力量的神灵,而这一切神灵又都在更为强大的神灵控制下活动。如果人类不自量力或者不小心触犯了某种神灵,就会引发这个神灵的愤怒,促使这位神灵对有罪的人或一个区域的人进行惩罚。假如人类针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责及时进行忏悔,并用牺牲来向这些神灵赎罪,他们非但不会受到惩罚,而是会得到神灵的谅解,并在各种危难之时受到来自这些神灵的佑助。既使如此,人们依然无法抵御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力量的打击而惊恐万分,一直处于来自周围的恐愤之中。“他们的恐惧首先是对自然的恐惧、毒蛇猛兽的恐惧、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人们无力去解释这种恐怖和可怕的东西,不得已而对这些东西进行推崇和敬仰,在无法战胜给他们带来无限恐惧的那些东西时,就开始通过对它们的献媚和虔诚来消除自身的恐惧感”。 这恰恰就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宗教,自然崇拜观念产生的基础,其实质在于由自然与人类关系中滋生出来的“灵魂”(精神)和灵魂之间的关系。更为确切点说,也就是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关系发展历史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类自身复杂的精神状态的历史进程。对于这个历史进程,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维柯(G.Vico)极其精僻地总结说:“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历史,人类精神的历史则是世界历史。”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史,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民族中有一部分都存在与祈求雨雪、冰雹、以及能引来大风的砟答魔石和砟答巫术。这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活动在中亚,以及中央亚细亚等远离海洋的内陆干旱地区自古有之,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古代民俗中表现得异常突出。
  
  砟答石是术士们用来祈雨的一种赋予神秘色彩的魔石,它在亚欧大陆腹地的维吾尔等突厥民族中实际上就是动物体内的结石。砟答石并不是块普通的结石,而且是非常神秘的石头,它是象人的头一样有生命的石头,据说他和人一样有脸、眼、耳、嘴等五官非常清晰。按维吾尔民族之看法,砟答石是马与蛇对峙,或牛马与蛇对峙之后,牛马的胆囊中生成的结石。这种动物性情暴躁,而且身体不会发胖。这里我们介绍两种在维吾尔当中较为普遍运用的砟答石。其一是马砟答石 ,这种结石一般在马体内的肚子和肠子内形成。人们在宰杀马匹的时候取得这种结石,经清洁后进行保存。其色泽灰白,也有的泛点青色,外形光滑,但不一定平整,有一定的光泽度,其质硬县重。切割后可发现其切面泛青,但不泛光泽。其味涩而咸,含之即化。这种结石在维吾尔民间不仅用于求雨术,而且还用来医病。维吾尔医等认为其性干热,有止痛、降温、化瘀、解毒、止咳血等等功效。其二是牛砟答石,一般在牛的胆囊中形成,称为胆石或砟答石,也就是汉语中的牛黄。其小的小如玉米粒,大的有如鸡蛋。其形如鸡蛋,呈三角状和方圆形,一般呈黄色。这种结石并非是牛就有,不多见,数量极少。其医用价值非常高,因此市价也非常高。
  
  在汉文文献中记载的一些北方民族,尤其是西北新疆各民族的资料中这种魔石常被写作“砟答”、“查达”等。实施这各法术的术士一般称为“砟答奇”。据一些著名的砟答奇和见过这种仪式活动的人们回忆,术士们把砟答石浸于水中,口诵咒语经文就能要风得风,邀雨得雨,非常神奇。关于这种求雨术古代维吾尔、阿拉伯、波斯文献中都有记载,在近代文献中也不难看到。10世纪的维吾尔著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尔在其著《突厥语大词典》中有过这样的叙述:“砟答术是一种巫术,是人们为了达到风调雨顺或其它目的而借助特殊的石头而施行的巫术。这种习惯在他们当中极为普及,在雅格玛人的一次仪式中我亲眼目睹了它的神奇。那里曾发生过一次燎原大火,人们为了扑灭这个野火而举行了一次求雨仪式。应真主的恩赐和神力三伏天果真降下大雪,我看到那火被扑灭了。
  
  据汉文典籍《周书》的记载,突厥祖先匈奴王就是一位能够呼风唤雨的汗王。他有两个妻室,一为夏腾格里(yaz tengrisi)(神)的女儿;二为冬腾格里(qişh tengrisi)(神)的女儿。 此外,还有公元5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本•穆阿依勒(Ibin Muhahil)所记突厥人和塔塔尔人向石头念咒进行求雨仪式;伊斯兰历史学家本•艾勒法柯禾(Ibin Alfakih)(10世纪)记录说突厥人完全相信砟答石和其拥有的神力,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让天空刮大风下大雪。在他们中这种习惯非常普遍,他们拥有的砟答石也十分著名;16世纪的伟大国务活动家、著名诗人扎依鲁丁•巴布尔(Zehuriddin Babur)在其著作(Baburname)《巴布尔书》中也提到了数位砟答奇的姓名;19世纪初期从事创作活动的历史学家穆罕默德尼亚孜•本•阿布都吾甫尔(Muhammad Niyaz Ibni Abdughopur)在他们《Qissesul gharayip》一书中也对这种求雨术作了相应的叙述。(Tarixi hamidi)《伊弥德史》一作的著者,天才诗人,历史学家毛拉穆沙•赛拉米(Molla musa Sayrami)在书中也写到“先知挪亚(Noh)把方舟停靠在居纥山(Jud taghi)的时候,他们儿子亚费斯(Yapes)要求他给自己教授一段能够呼风唤雨的咒语。于是,挪亚向真主祈求恩赐,真主接受了他的祈求并通过天使哲布拉依() Jebrail降示了一段咒语,哲布拉依把咒语刻在一块石头上。交给了挪亚,挪亚把它又交给了亚费斯。这块石头的阿拉伯语意思就是“能下雨的石头”,突厥人则称其为砟答石。
  
  突厥民族中自古以来之所以盛行砟答石求雨术,是因为他们历史以来都生活在远离海洋潮湿气流的内陆地区,这里终年干燥少雨,且蒸发量大。冬天极寒,夏季燥热,蒸腾而来的热风几乎烧毁全部的植被,晒干全部河流泉水。自然环境的严酷使生命常常陷入死亡恐慌之中。可怜的人们只能借助生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认定这样的煎熬源于自己对神灵所犯下的罪恶,从而引发来自神灵的惩罚,而那些偶然从天而降的雨雪则被看成是上苍给予人类善行的恩赐,来自上天吉祥、纯洁,幸福和欢愉的使者。在这种观念的趋使下,世界上许多民族和民众当中至今还遗存着一些有关砟答石和祈雨咒语的歌谣,神话传说,以及一些相关的仪式活动。
  
  有一则传说中讲到:艾沙(Eysa)带领一群人去求雨。他对着人们发令道:有过罪责的人站到一边去!人们纷纷跑去站在一旁,只剩下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原地。艾沙向他问到:你真的没有犯过任何罪过吗?这人回答:我向你发誓,除了一次在做礼拜的时候,我这只眼盯着看一位过路的妇女。等礼拜结束后,我当即挖掉了这只罪眼。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犯过任何罪责。艾沙听后说:这样的话,你来进行祷告,我来唤阿门。这人按照艾沙之命做了祈祷,雨随即而下。
  
  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会较深刻地意识到,在他们的观念中只在人们从内心到外表行为都十分纯洁,清静的情况下,他们的祈祷才会被接受,愿望会实现,而那些有罪之人是无权祷告的,他们即使做了祷告也不会被接受,他们面临的灾难也不会被轻易解除。就是在这种观念之下,每逢人们去求雨时,都会沐浴更衣,梳洗清洁。同时还有观点认为未成年的儿童的心灵是最纯朴的,是没有任何罪责的,所以他们的祈求最容易被神灵和上苍接受。一般在各种求雨的仪式中,人们都要号召更多的儿童来参加。
  
  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与水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气候干燥少雨,只能年复一年地靠天吃饭。因此求雨活动就尤为普遍。人们常常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村落长者和砟答奇们的安排和指导下到水源地抓上一条水蛇。还要准备一匹黑色的马,以及刚生产了幼驼的母骆驼,刚有驹的母马,生产了牛犊的母牛,有了羔的母羊,这些都是求雨仪式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仪式用品准备停当后,砟答奇(管求雨仪式的人——砟答奇伯克-Yadachi beg)、伊玛目阿訇(Imam axun)等人)带领聚集来的人们共同诵读颂辞,念诵过两遍祈求经文之后,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祈求内容,以歌谣形式颂读的砟答经书如下:
  
  Xudayimdin tileymen,
  
  Uchup kelgin bulutum.
  
  Pirimchandin tileymen,
  
  Yügürüp kelgin bulutum.
  
  Guman taptim hawadin,
  
  Yétip keling şamalim.
  
  Şamal kelse bulutlar
  
  Güldürligin, güldürle!
  
  Köchkin qara bulutum,
  
  Güldürligin, güldürle!
  
  Türtüp, tuman bulutni,
  
  Güldürligin, güldürle!
  
  Derya—köldin su alip,
  
  Abusni sürüp qoghlap,
  
  Tört yanidin yaghip kel.
  
  Bowixandin essina,
  
  Ming bulutum yétip kel.
  
  Köchkin qara bulutlar,
  
  Uch! menimu razi qil.
  
  chongdur qara bulutum,
  
  Dil karidin—hawadin,
  
  Aq bulutum taştardin,
  
  Qarar tapqan jaylardin,
  
  Derya sudin chiqip kel.
  
  Yette ghojam heqqide
  
  Qara bulut men dégen,
  
  Erwalarning heqqide
  
  Bulutlarni yaghduray.
  
  Injildin tileymen,
  
  Bulutlirim kelgeysen.
  
  Zeburdin tileymen,
  
  Bulutlirim kelgeysen.
  
  Furqandin tileymen,
  
  Bulutlirim kelgeysen.
  
  Injili gayiptin tileymen,
  
  Bulutlirim kelgeysen.
  
  Sekkiz buxara heqqi-hörmitidin
  
  Bulutlirim kelgeysen.
  
  Yapir piridin tileymen,
  
  Bulutlirim kelgeysen.
  
  Şamallarni keltürüp,
  
  Bulutlarni purqiritip,
  
  Jimi alem ot bolsa,
  
  Bulutlirim su bolup,
  
  Aqip—aqip kelgeysen.
  
  我向胡达祈求,
  
  飞来吧,我的乌云。
  
  我向先师祈求,
  
  跑来吧,我的乌云。
  
  我对天气生成疑虑,
  
  赶来吧,我的云风。
  
  风来了,乌云呀,
  
  轰鸣啊,轰鸣吧。
  
  飘动吧,乌云们,
  
  轰鸣啊,轰鸣吧。
  
  翻卷着那些乌云,
  
  轰鸣啊,轰鸣吧。
  
  从江河中携来水,
  
  快赶驱旱神阿布斯。
  
  从四面八方召集来,
  
  从包维汗刮来的风。
  
  飘过来呀我的乌云,
  
  飞吧,快让我如愿。
  
  你们乌云巨大无比,
  
  生成心愿中的天气。
  
  雪白的云是塔西达尔(雨神),
  
  飘向要雨的地方。
  
  从江河中快出来。
  
  七个圣贤(霍加木)的保证,
  
  众魂灵们可为证,
  
  让云彩们降雨点。
  
  我以圣经祈求,
  
  赶来吧,我的乌云。
  
  我向Zebur(扎布尔)祈求,
  
  赶来吧,我的乌云。
  
  我以古兰经祈求,
  
  赶来吧,我的乌云。
  
  我以圣经之神祈求,
  
  赶来呀,我的乌云。
  
  我以8座圣城(Buhara)之名祈求,
  
  赶来呀,我的乌云。
  
  我以圣师之师祈求,
  
  赶来呀,我的乌云。
  
  让天刮起风,
  
  翻卷着漫天的雨云。
  
  整个宇宙热似火,
  
  我的乌云成雨云。
  
  流着淌着赶上来。
  
  颂读后,接着人们还要诵读《古兰经》中的一些段落。然后,就开始宰杀做献祭用的马匹,把马血滴在砟答神石之上。在这匹被宰杀的马头上要绑上那条水蛇,随即把马的头颅浸在流水之中。与此同时,人们要把跟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幼驼、牛犊、幼羔、马驹从其母亲边拉走,使其尽情大嘶大叫,小孩婴儿也要被人从母亲手中抢走,让孩子大哭大闹。呼天喊地的声音响彻云霄之时,那些伊玛木阿訇和砟答奇伯克们一同进行祈祷:“阿!伟大的主啊!请您宽恕我们所犯下的一切罪责。再不要让这些可怜的又不能言语的牲畜没有水喝、草吃;再不要让我们没有馕吃,危及生命:”祈祷声落,参加仪式的每个人都要拾上七颗石子,对着石子许过愿后抛进流水之中。此时干渴难耐的水蛇也面向天空吧嗒嘴,发出声响,这时天就应该下雨了,仪式随即告结束。
  
  这样求雨解旱的习惯至今在新疆的哈密(Qomul),罗布泊Lopnor(尉犁县)一带仍有一定的遗存。据知情人士透露哈密回城乡雅赫雅•玉努斯(Yehya Yünüs)、哈密伊吾县(Arttürk)的雅合亚•艾尼丁(Yehya Eynidin)、尉犁县依埃苏(Yengisu)地方的喀斯木亚瓦(Qasim yawa)等人就是近期著名的砟答奇,可惜这些人都已经过世。
  
  砟答石求雨术是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民间气象术,砟答奇们都通过向砟答石诵读砟答咒语而达到所想象的目标,在各民族中不仅用砟答石求雨雪,而且还有用它来驱赶战争中的邪气的活动。维吾尔族称这种砟答石为“Yadatash”“Jadatash”柯尔克孜族则称为“Jaytash”“Dambirtash”,哈萨克族称为“Sata”,蒙古人称为“Zade”。柯尔克孜人从羊身上取砟答石,蒙古人从鸽子、孔雀身上取砟答石,但在维吾尔的观念中具有神力最强的砟答石则出在狼身上,狼砟答石的功效最突出,也最灵验。我们还从有关资料了解到这 种求雨巫术活动在尼罗河畔的一个部落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当中也有遗存。
  
  1985年9月25日至11月19日我在尉犁县进行了民间文学收集工作。我在那里遇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喀斯木亚瓦(Qasim yawa)。他给我吟诵了求雨仪式歌,这激起了我对这种习俗的兴趣。后来,我从我奶奶巧丽番汗•依斯玛依力(CHolpanxan Ismayil)(1808—1993.6.23)多次听说了有关求雨仪式的具体情况。虽然奶奶也知道民间艺人喀斯木亚瓦吟诵的仪式歌,但她只会吟诵几行。据奶奶说, 1949年以前遭旱灾时期,在哈密的山上举行过几次求雨仪式,并且我爷爷雅赫雅穆甫提主持过这些求雨仪式。 1940年代,我爸爸依莎克•雅赫雅(1930— )跟爷爷一起参加过在哈密市西山乡塔拉提村举行的求雨仪式。在那次的求雨仪式上,人们把灰公马的马头用绳子绑起来,放在又清亮又干净的山上流淌着水的地方。在求雨仪式上人们祈求的不仅仅是雨水,祈求国泰民安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求雨仪式现在也在举行,但举行的地点有了改变,不象以前那样在山上的河流边上或有瀑布的地方举行,而是改在清真寺上举行。仪式的内容也有了些变化。
  
  庙尔沟(Arttam)有个巨石,当地维吾尔人据称它为《从天上掉下来的神石—砟答石》。2005年年轻民俗研究者阿达来提和布沙热木在庙尔沟进行民俗调查时看到了此巨石,并且从当地人那里了解了本地民众在此地举行求雨仪式的情况。2009年1月哈密地、市、伊吾县联合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赛买提•艾斯拉•图拉、玉努斯•依布拉音、赛都拉•努尔夏、阿达来提•依明等人在哈密市沁城乡(tashbaligh)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时,了解到了当地汉族居民进行求雨仪式的有关情况,并拍摄了汉族居民给他们演示的求雨仪式活动。这些汉族居民是解放前后从甘肃省变迁到此地的。每当干旱时,这些汉族居民在乌拉台(Ulatay)龙王庙举行求雨仪式。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人员说,维吾尔族举行的求雨仪式与这些汉族居民给他们演示的求雨仪式有很多相似点。
  
  求雨仪式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题目。进一步研究此题目是很有意义的。若我们想更深层次的研究此题目,我们必须研究以下两个有关求雨仪式的手抄本。其中之一是,瑞典维吾尔研究家贡纳尔•雅林(Gunnar Yaring)在20世纪初在喀什噶尔从一位名叫肉孜阿洪的书商中买的《砟答经书》(Yada risalisi). 此手抄本现在在瑞典Lund 大学的图书馆收藏。另一个手抄本是在哈密伊吾县土葫芦乡缠吉里格(Chaghan jirgha)居住的名叫雅克甫•马木提的老人收藏。2009年元月24日,他把《砟答经书》(Yada risalisi)手抄本交给了在此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人员手中。以上两个手抄本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有关求雨仪式的维吾尔文资料。除了以上资料意外,我们在研究求雨仪式时不能忽视汉文历史文献。我们应该把这些资料与民间实际举行的求雨仪式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这会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研究民族及区域之间的文化共同点、互影关系及独特性等方面提供有利的证据。

(1)维吾尔族求雨习俗与仪式歌_迪尼孜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bfe540100v96b.html
  

TOP

学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