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文宝编:《中国民俗学论文选》

王文宝编:《中国民俗学论文选》



王文宝编《中国民俗学论文选》

目录

民俗学的起源、发展和动态——代序(杨成志)

上编

论民间文学(愈之)
发刊词(北京大学《歌谣周刊》)
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董作宾)
《民俗》发刊词(中山大学《民俗周刊》)
关于Folklore,Volkskunde,和“民学”的讨论(江绍原)
民俗学之社会史的研究(罗绳武)
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张瑜)
现代民俗学——历史和名词(杨成志)
怎样研究民俗学(林惠祥)
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杨成志)
社会学与说明的民俗学(胡体乾)
论民俗学之范围(傅振伦)

下编

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汪玢玲)
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马学良、王尧)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发展(钱小柏)
我国民俗学运动发展的分期问题(王文宝)
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梁钊韬、张寿祺)
民俗学与旅游学(莫高)
民俗学纵横谈(于彤)
试论风俗的基本特征(叶大兵)
民俗学及其作用(钟敬文)
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的构成要素?(熊锡元)
关于县志中《风俗》部分的编写问题(赵志毅)
民俗学和民族学(杨堃)
漫话比较民俗学(乌丙安)

附录:参考书目

编后记(王文宝)

今天,从书柜上又取下王文宝先生编的《中国民俗学论文选》,在杨成志先生“代序”的下面,有这样一段话:

本文是我在中国民俗学成立大会上所做的学术报告,今权作王文宝同志编《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之序文。杨成志  1983、10、8

王文宝先生“编后记”的最后一句话是:

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老民俗学家杨成志先生的帮助,并赐予序文,谨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王文宝 1983年12月—1984年3月

在该书的版权页上,有以下信息:

王文宝编《中国民俗学论文选》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北京西单太仆寺街39号)1986年7月第一版
印数:1—3000册
定价:1.70元
责任编辑:傅信
封面设计:王向阳
封面题字:陶阳

这就是说,从开始编辑(1983年)到正式出版(1986年),有近四年时间。
那时的我对民俗学没有一点知识,王文宝先生编的这本书是我进入民俗学的入门书。我不知道其中收录的“《民俗》发刊词”是谁写的,查了钟先生的书才知道的,故在文后用蓝色圆珠笔注明:“本文为顾颉刚撰写,参见钟敬文为《孟姜女故事论文集》所写的‘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4页)。”先生已去,想着那一代人的努力,一边抄录着该书的目录,一边不禁潸然泪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老大不愧是诗人之子啊,将热烈的感性与冷峻的理性集于一身。
从乌丙安先生的博客得知王文宝先生驾鹤西去时,这本被牛皮纸包着的书恰好在俺的书桌上。俺的也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因为地方小,能够摆在俺书桌上的书很有限,可是这些年此书经常在俺手头,它收录的文字的确多是常读常新的经典。
睹物思人,俺虽然不曾“潸然泪下”,却也时时“想着那一代人的努力”,并将它化作对自己的鞭策,如若俺们自己不努力,弄得如西山一窟鬼说的那样还不如前代努力,那才是俺们愧对先人的地方!

TOP

一个令人伤感与欣慰的事实

吕微的文字是对王文宝先生的深切怀念。我同样感念王先生的论文选给了我很大的便利。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几篇基本文献就是得自王先生的论文集。
     作为晚学,我们得益于先生的劳作,是收了先生的礼物。我们无以回赠先生,只能把回赠的义务转变到我们的后学。这很像马林诺斯基写的库拉礼物交换。其实,我们同行之间无论生前是什么关系,借助引用的方式,都会以名字的形式永远存在于一个书籍构成的共同体里。大家必定葬在不同的山岭,卷缩在不同的骨灰盒里,但是大家也必定在紧邻的书目引文里相伴永远。这个基本事实让人伤感,也让人欣慰。
     斯人已逝,斯人犹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