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分会场——民间信仰研究的研讨(综述)

第二分会场——民间信仰研究的研讨(综述)

本次本组研讨,除一场是节日民俗的研讨之外,其余全部是民间信仰研究,也是本次年会最多的一类。通过研讨,这些与会论文充分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呈现持续走热的趋势,并且在“非遗”和“国家管理”的“东风”中百花齐放。由此可见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丰富程度、复杂程度惊人,甚至是中国民俗的重要内核之一。以下将就本次研讨作一宏观综述。预计分为宗教民俗学部分、民间信仰理论部分和个案研究部分来分别概括。

TOP

宗教民俗学的建构和仪式文化

宗教民俗学是本次研讨的一个亮点。
      宗教民俗学本身并不新鲜,在很早的时期,日本民俗学家宫家准就有专著《日本的民俗宗教》,一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民俗学专业都开设《宗教民俗学》课程。但是,宗教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一个分支方向,却长期缺乏深入和体系性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也长期处于萌芽阶段。
      本次会议舒燕的《宗教民俗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意义》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证了宗教民俗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叶涛教授认为宗教民俗学作为研究方向,既包括民间信仰研究,也包括各大制度性宗教的民俗事象研究。目前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体系性专著。舒燕论文从1、周作人、顾颉刚、江绍原、卫惠林等对中国民众宗教习俗的研究。2、钟敬文关于“宗教民俗学”的理论建构。3、宗教民俗学的学科性质与当代意义.几个方面结构论文。认为:“宗教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分支。它从民俗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既关注历史,也关注现实。重视整体研究和日常生活研究。其资料系统包括历史文献、民间口头传统、民间书面文本及口述史资料。重视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的结合。“宗教民俗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与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均有密切关系。“宗教民俗学”具有跨文化研究性质。
      另外,王素珍《庙界:土地庙、土地神、庙王土地》着力探讨了“庙界”这一宗教民俗学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湖南中部地区的田野案例。曹萌《本主信仰的基本形式》探讨了白族本主信仰的系宗教民俗形式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云南剑川县的案例。这些案例研究当然也可以说是民间信仰研究,但他们都具备了从宗教民俗学这个更大范畴来关照案例的视野。
      本次研讨会对于制度性宗教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是实践宗教民俗学的重要亮点。张多《傣族民间社会宗教与民俗的互动——以西双版纳南传佛教“祜巴勐”的葬礼为个案》研究了佛教的宗教民俗事象;曹荣《交往与包容——对京西桑峪村乡村天主教群体的考查》探讨了天主教的宗教民俗问题;刘伟《苏菲拱北及回族尔麦里文化现象研究》探讨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民俗问题;黄景春《国家在场与当代庙会转型——以浦东圣堂“三月半庙会”为例》探讨了都市宗教社团的宗教民俗问题;唐仲山《同仁县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调查分析》探讨了青海热贡土族的自然宗教。。。。。。这些对于宗教活动中民俗现象的调查研究丰富了宗教民俗学的内涵,也为这一分支的确立打下基础。
      民间信仰和各大制度性宗教、各民族自然宗教、都市新兴宗教具有平等的民俗研究对话地位,它们共同组成宗教民俗学研究。民间信仰研究似乎到了跳出“民间何在?谁之信仰”疑问的时候。

本次研讨有一组是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它们大都突出仪式在节日中的位置,都倾向于从地域的视角关照节日文化现象及其当代变迁。广西富川、四川阿坝、甘肃临洮、湖南湘西、云南镇沅、云南西双版纳、广东佛山构成了这一组研讨的节日地图。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赞总结!多多真用心~

TOP

民间信仰的个案研究部分综述

我们都注意到,在每一会场的专题讨论中都不乏个案研究,大量的个案研究其实是在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去做不同的阐释,在建构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 ,田野无处不在,学术无处不在,个案研究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一个时髦的范式。其实从个案入手,最终要谈的还是理论问题。
        在本场专题探讨民间信仰的个案研究中,同样也有很多的亮点。其中王加华老师的《被“私有化”的信仰:庙宇承包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禹王台庙为例》一文,讨论了当下受“经济利益至上”思想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庙宇被私人所承包而成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摇钱树,这不可避免对原有信仰格局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山东潍坊禹王台庙,受私人承包的影响,传统庙宇布局发生了极大改变,仪式场所逐渐由庙宇转向信众家中,原本的信仰主神也因新神灵的引入而出现了弱化趋势。与此同时,信众神灵知识谱系也发生了些许改变。王加华老师的研究很细,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被承包的信仰是当下一个热点问题。叶涛老师点评很精粹:亦佛亦道、非佛非道,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民间信仰的特点。     沈师大的詹娜老师的文章《 “生”与“熟”的过渡:辽东满族丧礼中的犁铧》,以辽东满族民间丧礼仪式过程的田野考察为基础,以“犁铧”在个体从生到死的过渡礼仪中所扮演的“分隔”角色为探析对象,对民间的“起尸”观念及防范心理进行详细剖析,探讨“犁铧”在丧礼中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和深层结构,揭示犁这种生产工具进入民众信仰体系的根源与脉络。这篇文章得到了叶涛老师的高度赞赏,说詹娜的文章关注到丧礼,这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细节性基础问题,也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所在,这种写作思路值得借鉴。
      还有程安霞 的《论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以洛阳关林庙为考察对象》文章,关注的是当下民间祭祀空间在作为文化展示场所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一种可参观性生产。并强调可参观性生产以祭祀空间的地方文化差异性强作为生产基础,在其生产过程呈现出真实性原则、意义感原则、可读性原则三种策略性原则。王加华老师点评,说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一个信仰空间如何被作为旅游产品开发。但还要反思这种建构之后的结果如何?  民间信仰在当下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出现了报告人所说的“建构”、“固化”、“变迁”、“生产”。民俗学界学者们对这些变化很敏锐。
       另外,陈支越的《 作为民间信仰仪式的民俗体育文化》,是基于坳瑶黄泥鼓舞的田野研究,关注的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事象研究一个很好的拓展角度;程鹏的《莱芜南部安期生信仰变迁研究》(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安期生信仰,足见我国可供研究的民俗事象之博大;卫泽的《  “以灰驱鬼”的习俗探究》以山西省南卫村丧葬礼仪中的“拦门灰”为个案,研究从小处着眼,将小小草木灰的文化大作用讲的很清楚;孟令法《杨府爷信仰在畲族社会中的辐射性影响研究》建构在凤阳畲族乡顶堡村的田野之上,研究的是温州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杨府爷信仰。……
       关于本场民间信仰的研讨,大家的视点从民间信仰的变迁、到民间信仰的存在形态、再到民间信仰的田野呈现,来自全国若干研究机构的学者提供的丰富案例,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信心以及极大责任感。作为文化根谱,民间信仰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方向,更是一个学术战略。中国民间信仰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呈现,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的一个宝库,它不仅过去、现在深刻影响着数十亿人口的生活文化,也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文化支配作用。
       由本次大会的参会论文也可见,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之纷繁和热门,同时研究潜力之巨大,民俗学人的研究一定要具备生活文化的视野,身边的事物皆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借用施爱东老师的话:转换一个视角,田野无处不在,学术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能不能从无聊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但在研讨最后一场,吴效群老师的点评发人深思:我们的基本问题在哪里?你的个案、我的个案,个案的价值和位置在哪里?田野是干什么的,不是描述,要讨论问题。田野也需要讲前人研究,你的问题的出处在哪里?年年如此,都是理论套话,我没有看到知识体系、规范和新问题,当然这也是学界普遍的问题。施爱东老师的《告别田野》里也表达的了同样的意思,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建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希望这次大会能有助于推动我们民俗学科今后的理论层面的建设。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caiseshamo0716 宝葫芦 +50 原创内容 2013-11-21 22:47
  • 张多 宝葫芦 +30 原创内容 2013-11-21 17:50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总结做得好快,向你们学习。。

TOP

好迅速,多多和安亮辛苦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程鹏 于 2013-11-21 21:19 发表
好迅速,多多和安亮辛苦了!
安亮!!!!!!!!!!!!!!!!!哈哈

TOP

回复 4# 的帖子

迅速,我也把我那两场写了,现在就动手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呵呵,大家都辛苦了!!!

TOP

你们速度呀!

TOP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民间信仰理论部分综述

在前面综述完民间信仰个案部分后,我们再来看本会场的民间信仰理论部分的研讨。再好的个案的研究,其实也是在说明问题,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理论上来。施爱东老师在《告别田野》里提出了告别田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讲我们不否认田野的重要性,但目前我们更应强调学术层次的分工,我们目前非常缺乏努力于乏味的文本研究和枯燥的资料梳理工作的研究型学术工作者。这种忧虑和忠告让我们不得不去反省,但欣慰的是,我们在本会场看到有参会代表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吴效群教授《对帕特南粘合性社会资本与连接性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兼论西方的教会式社团与中国的庙会式社团》基于对帕特南粘合性社会资本和连接性社会资本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在对帕特南的实证研究进行进一步归纳抽象的同时,准备结合中国的案例进行一些扩充性的研究和思考,以求完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归纳与总结出社会道德、共识、信任以及社会网络主要是人们通过平等地、面对面地、频繁地交流产生和达成的。它主要产生自成员间相互熟悉的规模不大的社团,公民组织是公民素养、道德和技巧的孵化器。粘合性社会资本是连接性社会资本的前提与基础,粘合性社会资本与连接性社会资本是一种递进关系。并指出在当前的中国,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内聚性的公民社会组织,通过小团体内部的频繁交流培养出整个社会的共识、道德与信任,建立起基本的社会网络。黄景春教授评议说,吴老师进行了一个理论对话,这个对话不仅有宏阔视野,也有理论反思。    沙野老师的《与祭祀民俗相伴随的山岳角色转换》从解读泰山文化的深刻内涵、关注泰山角色的演变着眼,依据著名传世文学典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泰山文化:《尚书·舜典》――从封疆符号到祭祖圣地;《诗经》时代――从区域圣地到天柱地维;《封禅仪记》――从心灵圣地到身心胜地。并除了以上三点,还论述泰山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名片,还充当过从汉族精神之祖到华夏灵魂之宗的民族融合碑志作用。黄景春教授评议,沙野老师虽身在广西任教,但对家乡山东民俗的关注已经很多年,这一个又给我们提供给了新的研究成果。
    另外还有王婷《传统时期中国花神信仰的生态内质及现代价值转换》一文力图解释的是:花神信仰的生成、分布都是有其生态基础的,花神信仰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态观念,这些生态观念虽然形成于传统时期,却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与可操作性,是可以转换为具有应用价值的现代环保意识的。胡安亮的《关于牙齿的一些信仰和禁忌》属于身体禁忌的研究,指出牙齿不是单纯的被看作是身体无关紧要的附着物,而是和全局的人身乃至精神都密切相关,甚至在必要场合,可以以齿代身,完成一些特殊功能。阴卫 衣晓龙《金华黄大仙传说的本真性研究》尝试以黄大仙传说为例对非遗的本真性作一简单探究:非遗的本真性是不是就是不容动摇的真理?它是不是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和争论的地方? 问题意识很突出,具有很大发掘潜力。……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中的文本传统、官方文化和社会精英有相当微妙的关系,考察民间信仰自身的生成机制、特征和传承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我们相信,中国民间信仰素材所能提供的理论阐述,将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体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张多 宝葫芦 +66 优秀综述。 2013-11-24 20:18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安亮真给力,好及时啊!!!

TOP

我惭愧 本来昨天说写的 奈何昨天老掉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安亮写综述能力不错啊,可惜了,这次不去昆明年会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