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揭开克木人的原始神秘面纱——评《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

揭开克木人的原始神秘面纱——评《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

揭开克木人的原始神秘面纱
——评《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
李旭
2009年12月21日18:0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书名:《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

       作者:王国祥(孟翔)

  出版者: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克木人属于跨境而居的族群,是古高棉的一支,为古代“百濮”族群的苗裔。“克木”是他称或通称,自称“格木”,意思是“人”。老挝和越南称“克木族”,中国、泰国、缅甸称“克木人”,总数约70万。在中国境内,克木人与布朗族、佤族、德昂族、莽人等有亲缘关系(今年2月国家民委确认克木人归属布朗族,编者注)。我国的克木人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山区雨林中,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世居族群,其人数不仅在全国乃至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体中也堪称少数。他们原先居住于热带雨林,从事游耕、采集、狩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仅有数百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阶段。

  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与外人接触有着语言障碍,再加上高温潮湿的气候难以保存历史证据,克木人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一直隐藏于雨林深处而不为人知。在我国,关于克木人的研究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较多地引起注意。

  2008年初,总书记、总理就云南莽人和克木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帮助解决莽人、克木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发展问题。由党中央、国务院最高领导对两个总人口均不足5000人的小族群的发展作出指示,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本书作者王国祥从1958年便开始关注中国的克木人,他坚持到雨林深处从事田野调查以第一手资料结合丰富而珍贵的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克木人及其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思考了克木人的过去和未来,为世人揭开了这个神秘族群的真实面纱,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把该族群的独特文化展示在读者面前。

  《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一书分为两个部分。书稿的上部为《克木古国之谜》,作者从克木人的创世神话和人祖神话分析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知识,通过对克木人最早的姓氏“德歌”鸟来历的解释,探索了扑朔迷离的克木人的口传历史,搜寻了莽林掩藏着的“白头”古国遗迹,分析了中南半岛上各国克木人的关系、迁徙、定居状况,再现了充满惨烈和睿智的“天峰山之战”,从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角度为读者揭开了这个西双版纳最早的族群从哪里来、“白头国”昔日的繁荣盛况和王城山陷落等谜底。作者的分析既有可靠的中国历史文献典籍的支撑,也有国外资料和国内外民间口承文化对比研究的参考,同时具有结合实地调查的遗迹(例如石象、盐井)验证和严密的逻辑归纳分析,得出克木人既非德昂族更非傣族,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族群的结论。

  书稿的下部为《克木纵横》,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克木人原始古朴、鲜明独特的文化风貌,包括在孟高棉语中独特且悦耳动听的克木语,可称为“活化石”的奇特图腾姓氏和两套名字的习俗,“刀耕火种”的生计,精美的竹编,令人惊叹的文身,罕见的树皮衣,独特的浴洗方式,别具风情的古老订婚、闹婚风俗等等令人兴味盎然并神往的“秘境”,读者可从中领悟到克木人秀美恬淡、朴实自然、清新隽逸、剽悍豪放、勇健洒脱、刚柔相济、谦和善良的民族性格。

  综观《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一书,作者巧妙地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同时保持了人类学研究的传统方法。立足于克木人历史文化的基础,从宏观上对克木人的历史和现状作纵的和横的时空论述,还以曼暖演村寨的变迁作为缩影,从微观上展示克木人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具体而微地揭开了克木人的神秘面纱。

  克木人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化大多依靠口耳相传,因而研究克木人要做到资料翔实、可靠并非易事。但作者从上下数千年的汉文和傣文典籍中发掘和爬梳,亲赴地域广阔的中国边境和中南半岛进行考察,半个世纪跟踪克木人,并把中国克木人与中南半岛克木人进行对照、比较。运用较为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语言,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富于情致的笔触,把克木人的历史和精神世界兴味盎然地凸现出来。使得本书逻辑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文质兼顾,可读性强,一改其它人类学论著文词枯燥乏味的写作风格,不仅具有一般人类学论著的现实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本书既是克木人的族群史,有助于认识自己,审视本族群文化,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又有助于读者比较准确、充分地了解克木人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历史和文化,尊重他们的习俗,关注他们的发展,从而增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