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题]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专访钟敬文弟子萧放: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北京雪景中的钟敬文故居和敬文讲堂,摄于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萧放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3月20日早晨,被一夜大雪覆盖的北师大校园洁白而宁静,萧放专门来到恩师钟敬文先生生前居住的红2楼,拍下故居的照片并发在个人博客上,他在博客中写道:“师大毕业的老同学,看看这里,想想钟老当年的教诲,我们做得如何?”在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的日子,缅怀恩师,忆及往昔,他心中充满无限敬意。

  萧放从1996年开始正式投入钟敬文的门下攻读博士及博士后,那时候他每天帮钟先生取送邮件,是钟老身边最亲近的弟子之一。现在,他已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萧放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在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那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全人类的大情怀,钟老常说他是为人类工作。他研究人民文化、重视民族主体,是一位始终挚爱民间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文化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的伟大学者。

  谈到民俗学当今的发展状况,萧放表示现在正迎来大好的局面。就学术领域而言,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人才队伍日渐强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成果非常丰富。

  萧放还表示,民俗学对当今社会和谐和民族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民族复兴离不开本民族的基础文化。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重视,非遗的很多内容就是民俗,这给民俗学及相关人才提供了一个发挥所长的新天地,民俗学借这样的契机得以发展,并增强了其影响力,有时还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或论证,如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假日化的过程中,民俗学界就做了不少工作。

  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萧放认为,全球化时代虽然有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但一个国家更要保持自己的文化本位、民族特色,要重视自身的传统包括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少传统或民俗在消失,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怎么保持传统,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积累文化底蕴,哪些乡村文化可以随着农民工进城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城市文化怎么去继承某些传统,这些课题还需要民俗学者去发掘整理。由此话题联系到深圳,他认为,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民俗习惯五花八门,在面对其多样性的同时,深圳特区怎么去建设自己的文化传统,移民文化如何组合,怎么样把新的深圳文化逐步变成凝聚人心的传统,让深圳成为所有人认同的家园,民俗学在这方面都有文章可做。

  来源: 深圳特区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