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瓯江南北欢欢喜喜过大年

瓯江南北欢欢喜喜过大年

瓯江南北欢欢喜喜过大年 ( 叶大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多彩。它由原始社会的“腊祭”习俗(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逐渐演化而成。周时民间已有喝春酒、庆丰收之俗。《诗经·周颂·丰年》中的描写,就是我国春节习俗的雏形。

  温州地居东海之滨,因“山川有殊,民情各异”,经历代传承各地仍保留不少春节民俗。这些民俗在温州这块土壤上孕育、发展起来,是历代温州人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事象,因此带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重温和珍惜。
     
永嘉>>>
  送上门饼 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凡刚结婚的男女,在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称“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搅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像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等。

  斗牛斗鸡 下日川村一带,正月初五为斗牛节,群牛聚集,挥角争雄,观众数以百计。有的地方还斗鸡。

  分红桔 芙蓉村曾被元军焚毁,到至正年间重建,正月初一落成。当时族长给全村子孙分红桔,齐呼大吉大利。现在,每逢春节,当地人仍有向下辈分红桔习俗。

  赠百岁线 由长辈赠给孩子的红线,孩童正月头出门,额上点红硃,头戴彭祖帽,胸挂八卦牌,腰系红线,叫做“百岁线”。

  送五福 正月初在布上绣五只蝙蝠,送给老人当寿礼,称为“五蝠(福)百寿”。

  乐清>>>

  望正月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在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青年男女,要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桂圆等红封元宝纸包,还有茶食包和柑橘之类。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都认为是失礼。

  初一早餐 在乐清各地,正月初一早餐,有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或松糕,或有吃点红枣、柿饼、汤圆以应吉。惟有乐清雁荡一带吃粽子。除夕夜,每家每户煮一锅米粽,待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地赐福。

  舞龙灯 是日,凡准备迎龙灯的村落,筛锣聚众,在社庙或祠堂中商定按丁摊派经费,并抓阄决定各户男丁在迎灯中所司之职。凡闹龙灯的村庄,都敲锣打鼓去砍龙竹,开始扎龙灯。

  瑞安>>>

  收珍 旧时,新年前夕,在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或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烛台、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称“摆珍”(亦叫“摆真”)。至初七日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称为“收珍”(亦叫“收真”)。

  迎灶神 上年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上天,于新年初九夜迎接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烛,称“迎灶神”。

  门头敲和唱龙船儿 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选段,称“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还有“唱龙船儿”(一人背小木舟,内祀陈十四娘娘,由艺人肩扛,挨户演唱)。

  送元宝 有人手拿一支万年青,一人呼,一人应,挨家说吉祥词,如“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大如牛”等。

  舞龙灯、鱼灯 还有民间舞龙队串村“滚龙”,并有女子舞鱼灯,到各家贺新春,舞灯时有艺人随龙灯击鼓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或红包之类,酬谢艺人。

  平阳、苍南>>>

  舞龙 在平阳,每年春节民间有舞龙灯和白龙的习俗。

  卖技 民间还有“卖技”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所到人家则送些年糕、香烟或红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结婚、贺寿、建房、生子等)还提前预约,开门迎入堂屋,以香烟、酒席款待、称“扮新屋”或“扮新娘”。

  拜年 春节,女婿、外甥等晚辈家回礼,叫“回年”。亲戚朋友前来均设宴款待。新婚夫妇第一个春节到岳父家拜年,携重礼,以红纸包水果赠送亲戚,叫“拜头年”。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禁忌 旧时,正月初一不挑水,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早上不叫人起床,不说不吉利的话,不饮菜汤,不出远门。一般不扫地,要扫地得从门口往屋内扫,意谓今年钱财进门。

  文成>>>

  貌年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冲犯。

  初五花开 在文成,正月初五日,把除夕夜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多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叫“初五花开”,意为春节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仪式解除,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燎火盘 初八日,各家在庭前道坦上用柴叠成四角形燃烧,同时鸣放爆竹、烟花,以示吉利、兴旺。

  洞头>>>

  开正 旧时,在洞头岛每逢过年,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三到七点)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主持。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离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索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祈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

  拜祖 正月初一,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盅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放鞭炮,最后撤馔。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做新年 正月还有“做新年”的习俗。俗谚:“初一专,初二搅,初三囫囵条”。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论家富家贫,一天三餐要吃好喝好,不吃杂粮,所以叫“初一专”;到了初二,要换一换口味,于是便掺杂了粉干、麦面、年糕、咸饭等,故称“初二搅”;到了初三,有的人家除了食用粉干、面条外,还掺杂番薯丝条,故叫“初三囫囵条”。

  提红桶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要提“红桶”给父母,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油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富贵人家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至5公斤左右。上世纪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泰顺>>>

  食菜头 正月初一,老幼早起,穿干净衣服或新衣,讲吉祥话。早餐菜肴讲究祥瑞象征,一般由主妇做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给全家食用,寓意“嘴头甜,彩头好”。其他如吃面条,象征长寿,糖煮年糕以寓生活甘甜,菜头象征“彩头”。

  木偶戏演出 正月期间,城镇和各乡还举行木偶戏演出,有单人表演的布袋木偶,也有单人和多人表演的提线木偶。其剧目可演好几个晚上,很受群众欢迎。还有药发木偶,当地有一种焰火,称为“药发木偶”,在一根长度为13到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烟花轮和身穿花蜡纸的木偶。当最底层的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题材为《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陈十四娘娘》等,表示庆祝佳节,供人们尽情观赏。
         转自《温州日报》 2009年01月25日 10:3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