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晒晒家乡的民俗

晒晒家乡的民俗

古老的太原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现象伴随着太原人民走过了公元前后的2500年。
     一、极具太原地理特征的黄土文化———烧土
     太原人习惯上称煤块为“炭”,煤末为“煤”,黄土为“烧土”。以煤末和烧土成泥,用长方形模具制作煤糕称作“打煤糕”(小时候还玩过,打一个破一个呵呵)。与煤糕业同时起步的是烧土行业。操此业者,多为外地进城农民,从车行租用独轮手推车,以后逐渐发展到使用人力车。(现在是开着三轮车卖)由于烧土行业的兴盛,黄土亦被专人管理,作为商品,批发出售给烧土小贩。太原人习惯称之为“烧土场”。
     二、精妙绝伦的太原手工艺文化———剪纸
     太原有着古老的剪纸习俗,它表现着太原乡土风俗和文化魅力,是反映和揭示太原民俗的一个生动窗口。春节,是太原农村剪纸习俗最为风行的时期,此时的剪纸品种最多,色彩最艳,如大门门楣上所贴的剪纸名为“花纸”,纸上写着“年词”,贴于门楣;体现浓厚的喜庆氛围,窗花剪纸一般与四季有关,外框多为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四周剪以春兰草、夏牡丹、秋菊花、冬腊梅等花卉图案;娶亲嫁女时的剪纸都为红色的,给老人祝寿的剪纸是“五福献寿”等等。我外婆会剪纸,剪的还挺好的。我就奇怪那么复杂咋弄的。
     三、日趋兴盛的太原民间文化———社火
     社火,其实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主要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哑老背妻、二鬼摔跤、跑场秧歌等。
     1、太原锣鼓。太原锣鼓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为“福如东海长流水”。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恰似行云流水。其演奏技艺娴熟,演奏形式多样,实属国内罕见。我倒不觉的咋样,吵死了。也就热闹点,开业啥的都请锣鼓队。
     2、旱船。这是太原闹红火中的一种民间街头表演形式,一般由两人为一组,多组在一起进行表演,一人坐船(扮女性),上半身露在船中,并饰以假作的装饰腿足,盘膝端庄,上身不动,下半身则以秧歌碎步,行走游动于场中;另一人扮作老船公,手持船桨,摇橹于旱船之前,巧做各种划船动作。这个最搞笑的是一对老头老太,有点类似东北二人转,但是表演不说话,就是用肢体语言,打扮啥的,挺搞笑。
     3、铁棍、背棍、担棍、划棍。铁棍又称抬铁棍,表演者一般是十一、二岁的女孩子,在下面抬棍的通常有8个人,他们身着一色传统服装,闪动腰际,缓步前行,翩翩起舞;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男子肩背三角形铁架,上面坐着一个八九岁小女孩(再大的他背不动,累死了,太累。早上五点多就得起来准备,不论是下面的人还是上面的孩子都累。有次看见架在上面的孩子直接睡着了,没看错就是睡着了,还是正月15.招罪啊);背棍的男子两腿打弯,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女孩稍动腰际,轻甩两臂,并挥动着红绸绿缎;担棍与背棍大体相似,它由3人进行表演,下面一个与背棍相同,上面两人,一肩一人,表演方法与背棍相同;划棍是运用古老的杠杆原理进行表演,由4个后生作为支点,抬起一根大抬杆,末端绑一块重物,顶端为一个扎制的仙鹤、龙或凤、上面有一三角铁架,坐一男孩,表演时,划杆上下翻动,左右划出。这个挺吸引人的,回头率最高的就是上面的男孩,不知道他怕不怕,那么高,那么快,一上一下的。
     四、太原的民俗习惯仍有很多,关于社会民俗习惯的行酒令、婚俗、端午习俗等。讲讲婚俗,婚俗里我认为最不好的就是打新郎,新郎把新娘接到家时得冲刺,因为他的哥们伙计会来打他,真打,还不能丢下自己媳妇跑,那样打的更掺。他也没办法,不能生气,更不能翻脸,就这风俗。有个别不走运的腿上身上都是黑青的。还有打哭的,太狠了哇。这种陋习啥时候改改啊。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吴新锋 宝葫芦 +30 我很赞同 2012-12-3 22:33
民俗学?刚刚上路,师父等等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