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简况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简况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简况

                              一、建设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的总体思路  

      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目标定位是:以民族学为中心,整合校内外的人文社科资源,形成内合外联的灵活机制,打造集教学、科研、交流、资料、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民族研究特色优势学科群,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学术实践和交流平台,增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学术研究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文社科的整体实力,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影响力,成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服务的重要基地。

     主要任务是:

     1.组建各级学术机构,搭建高层次学术平台,力争成为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

     2.整合学术资源,提升科研水平,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争取高等级科研奖励;

     3.申报和主办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4.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参与地方政府决策,面向社会开展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提供研发产品,成为民族地区的创新和咨询服务基地;

     5.建立学术资源库(包括文献资料、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举办和参与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成为民族研究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运行原则是:中心牵头,学科为本,机构支撑,独立运行,相互协作,统筹管理。

     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主要致力于打造“五个中心”,即: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简称民族文献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简称民族语信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简称民族文博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简称民族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发创新及影视制作中心,简称民族艺术及影视制作中心。

     同时,以“五个中心”为载体,加强以民族文化艺术等学科为重点的人文哲社类学科建设,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力争在藏学、彝学、民族工艺美术、民族旅游、民族经济、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史等学科领域塑特色、创品牌,努力使学校成为展示西部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新作用。

                              二、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建设情况

     2009年7月,学校正式下文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并挂靠西南民族研究院。基地下设“五个个中心”,其中,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设在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创新及影视制作中心”设在艺术学院。2010年3月,五个中心正式挂牌。2010年6月,学校党委下文正式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工作委员会,由沙马拉毅副校长担任工委会主任,工委会办公室设在西南民族研究院;同时聘任了基地下属“五个中心”的主任,并规范了“五个中心”名称。随后,根据基地建设和整合学科资源的需要,学校又决定将新开办的《民族学刊》划归基地管理,期刊编辑部挂靠西南民族研究院,期刊常务负责人兼任民研院副院长。至此,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的机构设置和领导配置基本完成,运行机制初步成型,进入了正式运行阶段。   

     目前,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涵盖了民族学、民族史等10多个民族研究学科;涉及民族学、民族经济、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艺术、民族古典文献学和宗教学等10多个硕士点,民族学、民族经济、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艺术5个博士点以及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实体包括4个省部级基地,即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古籍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四川羌学研究中心”;3个厅级基地,即: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西南民族研究中心”、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建设);3个文献馆,即:藏学文献馆(包括金•史密斯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民族综合文献馆;5个文博馆,即:民族博物馆、藏族文化馆、彝族文化馆、羌族文化馆、纳西族文化馆和藏传佛教艺术展厅。研究机构有2个省级科研所,即: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经济研究所;30多个校级研究所,如:民族文献信息开发研究所、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所、民族文物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区域资源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民族史研究所等等。

                                                  三、中心及期刊简况

       1、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

       2003年9月,我校在新校区创建了“藏学文献中心”;“彝学文献中心”于2005年12月落成;2009年又建立了“民族综合文献馆”,同时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下设藏学文献馆(含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民族综合文献馆。文献中心使用面积达2200平方米,已收藏各种版本的藏、彝、傣、水、纳西等少数民族文献资料23000余函(册),电子文献500余册,音像制品350多种,并翻译整理出版古籍文献16本,接待来访的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10000余人。2010年,国家民委授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目标: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

       任务:建设民族古典文献学等相关的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建设民族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博士点(或方向),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加强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和民族综合文献馆的建设;定期召开全国民族古籍办工作会议,充分利用和整合相关资源,推动民族古籍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古籍文献的科学研究、搜集及整理出版;努力申报国家文物古籍保护单位。

      职能:负责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的日常运作和各文献馆的日常管理。

    包括: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编辑、出版、数字化;建设民族文献资源库;建设民族文献网站;从事民族文献研究;培养民族文献高层次专业人才;面对全国开展民族文献古籍相关职业培训;举办民族文献相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民族文献学术界进行联系交流等。

      2、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2009年,“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在原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所、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和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语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发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开展对西南少数民族语料库、语音声学参数库、语言资源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研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级信息处理标准,并建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中心研制出的计算机彝文“沙马拉毅输入法”、“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藏、彝文全文文献数据库”、“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和“彝语语料库”已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

      目标: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据库基地与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任务:建设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建设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硕士点、博士点(或方向),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进行民族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发;开展对西南少数民族语料库、语音声学参数库、语言资源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与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的研究与建设;积极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级信息处理标准。

      职能:负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的日常运作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包括:藏、彝、羌、苗等西南民族方言资料的收集整理;民族语言资源库的建设;编辑、出版民族语言文字资料;进行民族语言学科规范研究和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培养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对社会提供民族语言翻译服务,为影视作品进行民族语言配音,提供翻译字幕;建设中心网站;举办相关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3、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

      2009年,我校以原民族博物馆为基础,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文博中心现收藏有国内 30 余个少数民族的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并在新建展厅首批设立了“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和“藏传佛教艺术展厅”。文博中心主要负责少数民族文物和文化展品的收集、整理、保护以及展品和延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开展对外开放和服务,建设“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目标:建设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收藏、文化博览与研究中心。

     任务:建设民俗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建设民俗学硕士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点,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和“三馆一堂”的对外交流展示功能,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申报相关高级别科研项目,形成高级别成果,争取高级别奖励。

     职能:负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日常运作和各文博馆的日常管理。

    包括:各少数民族文物和文化展品的收集、整理、保护;展品和延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博览中心的对外开放和服务;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设博览中心网站;举办民族文化博览相关学术会议,与学术界进行联系交流。

       4、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009年,“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好四川省哲社研究重点基地“四川羌学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西南民族研究中心”,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学一级学科,确定优先突破的学科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目标:建设成为西南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

    任务: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学一级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建设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宗教学硕士点、博士点(或方向)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好四川省哲社研究重点基地“四川羌学研究中心”;把“西南民族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哲社研究重点基地;力争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确定优先突破的学科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夯实基础,争取重大项目。

   职能:负责两个省部级基地和一个教育厅基地的日常运作。

   包括:制定并落实各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划、科研规划和项目指南 ;制定并完善基地科研管理、日常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负责基地的项目招标及日常管理事务;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形成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承揽政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研究课题,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培养高层次人才;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建设相关基地网站等。

      5、民族艺术及影视制作中心

     目标:力争建设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族艺术创新研发机构。

     任务:建设相关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以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为创研对象,突出西南民族尤其是藏、彝、羌、苗的特色;整合学校各方资源,组建较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团队,积极承担重大项目,开发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作品和科研成果。

     职能:负责民族音乐实验室、民族演艺实验室、民族工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包括:收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演艺、工艺等传统艺术资料;建设民族艺术资源库;整理、编辑、出版民族传统艺术资料;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行研究和开发;收集、摄录西南各民族传统文化影视资料,并进行整理、编辑和出版;建设中心网站;举办民族艺术相关学术会议,与学术界进行联系交流。

       6、《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双月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学专业学术理论期刊,于2010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了创刊号,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限为2010-2013年。《民族学刊》的出版填补了全国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在西南地区的空白。该刊立足西部,通过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实现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研究成果的目的,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在2011年下半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评选中,《民族学刊》被评为优秀期刊。

       7、《民族学信息》

     《民族学信息》(双月刊)是经主管部门批准、由西南民族研究院主办的内部刊物,是文摘类刊物中唯一的民族学专业期刊,第1期(创刊)于2010年7月30日出刊,当年共出刊3期。该刊聚集学科前沿理论,围绕学界民族研究热点、社会民族问题焦点,整合观点新颖、有创意、有特色的文章、论点及书目、学术动态与近期论文索引,聚分散于一卷,展现民族研究之姹紫嫣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