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邵斯斯:浅析大理白族地区撑天支地神话及相关的宗教信仰

邵斯斯:浅析大理白族地区撑天支地神话及相关的宗教信仰

浅析大理白族地区撑天支地神话及相关的宗教信仰



[摘 要]    天、地高而无极、大而无穷,天地如此广袤无垠,在具有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的原始人看来,如果天地没有支撑的东西,是会跨掉的,于是,他们便凭借想象力拟构出撑天支地神话。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撑天支地神话,本文主要以大理白族地区的撑天支地神话作为探讨的对象,并结合大理地区的相关宗教雕塑,把有形的文本同无形的信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分类;生存环境的局域性;关系的演变;鳌鱼组像   

        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母题,即撑天支地母题。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中,美国学者汤普森将这类神话列入“A843地球由柱子支撑”(或称为“A843大地用支柱支撑”),此外,也有学者介绍丁乃通将此类神话列入“A815驮在乌龟背上的地球”这一类型中。从A843 、A815这两个类型来看,如果不去计较是柱子还是乌龟等具体事物支撑地球,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类型都只关涉到支地物,都不能完整地概括出撑天支地的全貌。虽然有的神话中或只提及撑天或只提及支地,但撑天支地是一对对称的类型,最好撑天和支地两方面都予以关注。
        大理白族地区无论是创世神话还是一般的民间神话中都流传着撑天支地这一母题。
       
一、大理地区撑天支地神话的三种亚型
        本文搜集到了流传在大理地区的五个撑天支地神话文本,根据支撑的主体的差异,它们分属于三个亚型,即:双柱撑天支地型、一柱撑天支地型、植物支地型(玉白菜型)。
       
        (一)双柱撑天支地型
        “双柱”并不是指数量2——两根柱子,而是天和地分别由支柱支撑。双柱撑天支地型神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天穹由某种事物支撑住,使之不塌翻;大地由某种事物支撑住,使之不陷落。大多数的神话中由不同的事物支撑着天和地,有时是由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分别支撑着天和地。通常由某种动物背负着大地,如鳌鱼、龟、鱼、牛、蛙、龙等等,乌丙安先生将这些动物形象地称为“地震鱼”,只要动物稍微一动荡,就会引发地震。
        白族打歌《创世纪·天地的起源》中记载“天地都不稳,我们怎么办?先找顶天柱,后找支地柱。什么做顶天柱?四座大山做顶天住。什么做支地柱?四个鳌鱼做支地柱。”
        创世纪中的这则神话是一则典型的双柱撑天支地型神话,大山支撑着天穹,鳌鱼背负着大地,两种不同的事物分别支撑着天和地。文本中虽然未提及鳌鱼会引发地震,但鳌鱼是活体,不可能时时刻刻纹丝不动,根据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其它民族撑天支地神话中地震的发生与支地动物的活动有关的经验,推断出鳌鱼的动荡是引发地震的直接原因。
       
        (二)一柱撑天支地型
        “一柱”并不是指一根柱子,一柱撑天支地型神话的显著特点就是:天与地之间的支柱是合一的,柱子上顶天,下抵地,使天不晃,地不摇,一举两得。
        白族神话《人类和万物的起源》中记载“从海水中冒出了一峰石柱,这石柱上顶天,下顶地,把天地撑住了。从此天不摇了,地不晃了,天不升了,地不陷了,这石柱像一个倒竖着的大海螺,后人就把它叫做螺峰山。”
        在这则神话中天地并不是由不同的事物来支撑,天地的支撑物是合一的,这一石柱上顶天,下顶地,就把天地给支撑住了。
       
        (三)植物支地型(玉白菜型)
        大理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玉白菜的神话传说,本文中被列入研究范围的只限于由玉白菜来支撑大地的神话。
        《白族神话传说集成·附录玉白菜》(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中的故事为:南诏时,苍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相依为命的姓俞的母子俩。一年春天俞大娘大病,儿子俞大香梦中受仙人指点,在中和峰脚下的一口红龙井里找到一棵玉白菜,他征得守护玉白菜的四条蛟龙的同意,扳下一小片叶子带回家救活了母亲,后来他也用玉白菜拯救百姓和王公贵族。贪婪虚伪的大富豪贾家藻见利起歹意,他扯下一片玉白菜的菜叶后,大理坝子地势失去平衡,就常常发生地震,而他也被镇守玉白菜的四条红蛟龙扯死。
        日本学者小岛璎礼也在大理地区搜集到了几则关于玉白菜的支地神话。其中一则讲的是:洱海海底有一只金猪守护着一株玉白菜,它们之间由一条金链相连,如果渔夫打渔时碰到金链,金猪一生气就会引发地震。另一则神话讲的是:从前大理是一片淹没在水中的草皮地,人们只能生活在山上,生活状况十分艰辛。观音菩萨怜悯百姓,就施展法术将水退到海里,大理的草皮地露出来后,观音又将玉瓶变作一株玉白菜支撑住大理坝子,还将九片竹叶变作九条金龙日夜守护着玉白菜。人们从此得以安居乐业。而水贼水阎罗纠集六个同伙企图偷走玉白菜,他们趁金龙睡觉的间隙砍下了玉白菜的一片叶子,金龙被惊醒,盗贼急忙逃窜,四个被打死,其余的三个逃上岸后也死了。因为玉白菜少了一片叶子,大理坝子就失去了平衡,经常发生地震。
        最后面的这则玉白菜神话和附录中的那则玉白菜神话非常相似,它们都包含了相同的情节:贪妄者企图盗走支撑大理坝子的玉白菜,他们扯下一片玉白菜后,被看守玉白菜的龙发现,结果偷盗者都死于非命,而玉白菜因为少了一片叶子失去平衡,大理坝子就常常发生地震。由此可见,这两则神话应该属于同一类神话的不同异文。
        这三则神话和前面的两种神话比较起来,只涉及到支地神话,并延伸出地震情节,产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尤其是第三则神话中还出现了观音的形象,印度佛教与当地神话融合的迹象非常明显。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马克思对神话有一段精辟的概括:“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大理地区的撑天支地神话也经历了一个由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的演变过程。
       
        (一)自然崇拜
        大理撑天支地神话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与早期人类的自然崇拜有关。
        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包括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等方面的崇拜。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等。人类的早期,生产力低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依赖的基础,同时又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类从属于大自然,只能凭着极不发达的思维观念和微妙的实践经验,去观察周围庞大的、神秘的世界,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变化,看成了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在这一阶段,很长一段时期内,自然力大大超过人类的力量,特别是当大的自然灾害降临的时候就更是这样,自然力的赫赫威猛,使得成长中的人类时时强烈地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及其运转有着无限巨大的威力,从而由对自然力、自然物的恐惧、威慑逐渐转化为,把自然力和自然界视作有生命、意志以及强大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颂赞。在自然崇拜的演进过程中,自然力和自然物被人格化、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虽然这种赋予常常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体现了他们渴望了解自然力,亲近自然力的愿望。
       
        (二)征服、控制自然力
        从古至今,人类都经受着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考验,特别是人类的初期阶段,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更为弱小,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更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虽仍受制于大自然,但已开始了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并逐步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这时,具有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的早期人类开始借助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控制自然力,试图给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提供符合他们逻辑思维经验的合理解释。他们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征服自然力的奇迹,而像从撑天支地神话里延伸出来的地震,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先民们也在努力地进行抗争,体现在大理白族撑天支地神话中就表为派遣金鸡或金猪或龙看守大地,这种抗争正是早期先民欲图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表现。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令人恐惧、手足无措,地震前的反常现象会引起某些动物的本能不安和躁动,有的动物能及时避难,在此顺便提一下撑天支地神话里看守支撑大地的这些动物。这些动物有鸡、乌鸦、马、虎等,神话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动物,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有关。现代科技已证明为何这些动物具有一定的预警能力:鱼类等其它一些水生生物能提前感受到地震发生前的次声波和超声波;穴居动物能敏锐地感受到地热变化,如蛇、鼠类;家禽和鸟类能敏锐地感受到地震前轻微的机械运动。
       
三、生存环境的局域性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因其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族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特色。由此可见,生存环境的局域性是产生不同支撑物的最基本根据。其中,山地民族多产生以树、山、柱、石作为依托的神话;与水更为密切的民族多产生以鱼、龟、虾、蟹、龙作为依托的神话;也有受到外来宗教影响的情况。
        玉洱银苍是大理最显著的标志,洱海苍山不仅孜孜不倦地养育着大理人民,在大理神话传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树和大山都是自然界中较为高大雄壮之物,本身就巨大非凡、坚固厚实,远远地看,它们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就像天空的支点。所以这些事物一旦承担了撑天支地的巨任,就一劳永逸,天地从此被固定不再摇晃。居住于内陆盆地的白族,举目四望,到处都是高山密林,特别是苍山十九峰,雄奇秀伟,最高峰达4122米,山顶积雪常年不化,诸峰连绵起伏,傲然耸立,直插云端,宛如肌肉发达的力士抽举着天穹。
         “水载地”(《晋书·天文志》)。“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河间集·浑天仪》)。“天包水,水承地,地载万物“(《草木子·管窥篇》)。水包裹着大地以及地震所引起的种种震荡现象,与人们对水族的水栖特性的认识有一定的联系。洱海有250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59万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每年约有14亿吨的淡水注入其中。居住于洱海之滨的白族,看到水包围着陆地的现象,认为水承载着陆地,又生发幻化出奇异水生物托地的情节。水里最常见的生物就是鱼龟虾蟹等,它们也是人们能够直接获取的食物来源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十分密切,这些生物经过先民们的联想幻化,便成为大地的承载者,而这些生物是具有生命的活物,即使担负着巨责,也会有疲惫、倦怠,甚至想逃逸的时刻,只要它们做了眨眼睛、摆尾巴等微小的动作,也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先民们就把地震的祸首归结于它们。而地震是快速发生、非经常性的现象,先民们又幻想出避免地震的发生的情节,如:金鸡守住鳌鱼,不让鳌鱼眨眼睛;用金链子将金猪与玉白菜相连;派龙看守玉白菜。
       
四、大理地区塑像中的鳌鱼组像
        日本学者小岛璎礼在他的《地震鳌鱼考》一文中提到,他在大理的几个寺庙里的收集到了这样的四则关于鳌鱼的材料:(一)在大理七里桥乡观音塘,有一座鳌鱼身上立有观音的塑像,传说鳌鱼眨眼睛,就会发生地震。(二)喜州镇周城村的本主庙中也有鱼上方立有神像的塑像,因为当时没有村里人在场,小岛璎礼没有问到一些相关信息,但他从鱼的形态上推断这条鱼也是鳌鱼。(三)在喜州村的寺院里也塑有鳌鱼,“寺院的本位神是老人形象,据说是观音菩萨。面向本殿的右侧,有一间壁上题有“鳌斗母殿”的佛堂。供在正面的是女性神像,据说村中求子者都来此处参拜,这即是‘鳌斗母’。”(四)“从紫云山沿南行,见一楼门。上挂写有‘学笔文章’的匾额。据说是祈求科举合格的意思。上层有一神像,也就是文章君。面向村的方向而供。神像为年轻人像,右手执笔,左手端砚。右握笔似要写些什么。这个神像同样也是立在AO之上。左足踏在AO的头后,右足膝盖弯曲,脚一直伸到腰的高度。据说就是用这支笔来给予科举的成绩。这种前进的意欲,甚至在脚的部分得以表现。”
        假期本人跟随导师去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也见到了鳌鱼。在大理剑川县石龙村的关圣宫里,正殿的正中塑着关公,关公的左右两侧分别站立大将周仓和关公的儿子关平。在这组塑像的左右两边又塑有另外两座神像,这两座像都与鳌鱼有关。中间组像的右侧塑着魁星,他的右脚踏在一条鳌鱼的头上,左脚向后翘起,脚底板上托着“Z”字形排列的白斗七星,魁星左手拿一卷书,右手高举一支毛笔,整座塑像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再现。中间组像的左侧塑着地母,村里流传着“天上有王母,地上有地母”的说法,这位地母地上的大小诸事样样都管,她吃素。地母头戴一顶绿色凤凰帽,双手捧一个太极,正襟危坐在四条鳌鱼上,旁边还有一只大公鸡,据说鳌鱼一翻身就会地震,地母就坐立不安,旁边的公鸡就啄鳌鱼的眼睛,鳌鱼就不敢动了。
        上面的这些材料中,除了魁星鳌鱼组像外,其余的都与鳌鱼的支地功能有关,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一种是鳌鱼菩萨体系,一种是鳌鱼地母体系。
        在佛教中关于观音菩萨脚踏鳌鱼,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为观音超度点化了鳌鱼,踏上鳌背,在广阔的大海中四处巡游,将大众从无边的苦海中救出;其二为古人认为大地是浮动的,它被搁在巨大的鳌鱼背上,如果鳌鱼翻动,则会发生地震,给人间带来灭顶之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脚踏鳌鱼以镇邪,给人们带来了平安。鳌鱼菩萨体系中,菩萨具有镇服支撑大地的鳌鱼的功能,鳌鱼是被征服的对象。“坤,帝也,为母”(《周易·说卦》)。“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管子·水地》)大地是世间万物繁衍生息,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的载体。鳌鱼地母体系中,鳌鱼承载着大地,支配着大地,大地是一个被动的形象,而鳌鱼也不能为所欲为,一物降一物,鳌鱼也被公鸡看管着。本人觉得第二种信仰体系产生的年代比第一种早,而且与白族的原始信仰的关系较为密切,更接近支地神话的本来面目,而鳌鱼观音体系则是佛教本土化后的产物,明显地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五、小结
        天、地高而无极、大而无穷,原始人(或者发展缓慢未脱离原始思维的民族)具备的是稚弱的心理能力,在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的基础上,他们运用直觉的认识,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在他们看来天地广袤无垠,如果没有支撑的东西,是会跨掉的,于是,生发出撑天支地神话。由此可见,原始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征服自然的意志力,凭藉的是战胜自然力的想象力。由于生活环境局域性的影响,使生活在玉洱银苍地区的大理白族同时具有敬山、敬水的地域特色,山、石峰、鱼、龙等形象进入其撑天支地神话也就不足为奇。此外,从大理地区塑像中的鳌鱼组像来看,大理的神话传说除了固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外,佛教的传入也在大理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民俗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朱桂元、吴肃民等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 [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
[2]袁珂. 中国神话 [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李子贤. 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4]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 白族神话传说集成[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刘城淮. 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6]陶阳、钟秀著.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陈建宪、林继富著.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陈训明. 世界天柱神话略论:《世界神话体系系》之一[J]. 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1).
[9]小岛璎礼. 地震鳌鱼考[J]. 思想战线,1998,(10).
[10]小岛璎礼. 地震鳌鱼考(续)[J]. 思想战线,1998,(11).

(邵斯斯:云南大学0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sa-wa-dee-kra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