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分家习俗

分家习俗

封建时代,以大家庭为荣,子女结婚成家后,少有立即分灶另立门户的。特别是达官富户,经济宽裕人家,家长总希望能维持统管各房子孙的局面。然而,或因家道中落,难以支撑;或因子孙纷争钱财,嫌受益不公,就不得不分家,各撑门面。自耕农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户,或因物力维艰,或因子孙懒散,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必须分家以发挥各家的积极性。旧俗,只有儿子和赘婿才有财产继承权,如有长孙或“立嗣”的侄子也可分得一份财产。女儿和随母嫁跟来的儿子(继子),没有继承权。继子,俗称“拖油瓶”,可在生父家分家时分得一份财产。旧时,讲究正统嫡系,作继子的在养父家没有地位,没有财产,成年后都返回生父家,成家立业。

  分家前数天,家长备碗筷、火钳、铁锅等物,视要分几家为数,每家备一份,供子孙分灶另立门户使用。松江有些地方也有由舅舅、姑父代为置办的,在分家当天装担挑来。

  分家之日,必请舅舅、姑父到场,出嫁的女儿、入赘做上门女婿的儿子也要回家。家长备酒菜,家人、客人团聚会餐,称“吃分家酒”。分家由舅舅、姑父主持。舅舅、姑父是外姓人,对甥、侄一视同仁,平时又无经济纠葛,主持分家可以公允些。分家时叔叔、伯伯没有发言权,因是同姓,平时生活在同一宅基上,彼此不免有亲疏恩怨,难免有偏心。“娘舅分家”成为松江人的一句俗语,意指公平分配。

  分家时,家长将所有的田契(要是有田产的话,包括租种土地的契约)、房契,公诸于众,并宣布家中尚有多少钱财米粮(或欠债数)。家具器皿,物件不分巨细,大至箱柜,小至缸钵,无一疏漏。家长与舅舅、姑父根据田之肥瘦,屋之好坏,器皿之贵贱,作价分配。一般原来各自的居室和房中使用的家具都归各自所有。习俗为长子住东南房,次子住西南房。兄弟间原来占用的货物价值相差悬殊,就采用补贴方法,或折价,或在老家中再分些实物补贴不足。田产、房产经商议分配定当后,须立字据,由中人作证,签字画押。某人分得某物,记述极为详细,称“分家纸”。分家时,大部分家庭听从舅舅、姑父的决定,彼此谦让,即使有些吃亏了的想法,也不会当场争吵。如果兄弟间以前有矛盾,为争财产,互不相让,当场争吵,甚至斗殴也间有发生。

  90年代,结婚成家者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一代,家中基本上是兄弟或兄妹一二人。留在家里只有一个儿子的为数不少,如有两个儿子,家长大多在儿子成婚时就为小夫妻备好了家庭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用品,需要分家时,老家除了钱以外,也没有什么器物可分。分家习俗逐渐淡化。如今,成家立业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分家习俗消失。

TOP

分家那点事儿~

分家的时候我还小,啥都不知道,只记得是老爸和两位叔叔抓阄来着。
结果是,我们家自立,另造房子住。老房子分两半东边归大叔叔,西边归小叔叔,爷爷跟着小叔叔家,奶奶跟着大叔叔家。然后我家分得三亩二分田,叔叔家多少就不知道了,差不多吧,爷爷奶奶的那一份是给叔叔家的吧,没听说有他们俩有自己的养老田啊什么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