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召开

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召开

传滨海渔文化 谱和谐新乐章


马成 房智琦 徐世萍 杨玉燕 文

   
天津网  2011-01-20 15:49   来源: 今晚报数字报刊



      天津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和今晚报社出版部联合主办的“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自2010年7月开展至今半年的时间,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除了普通的参与者外,此次活动也吸引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提供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新资料,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发现。1月15日,“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在今晚传媒大厦举行,市内六区与滨海新区的部分专家学者受主办方之邀,共同对天津渔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影响、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房智琦 摄文化融合促进滨海发展“天津滨海渔文化座谈会”与会专家对此次征文活动均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普遍认为随着塘沽、汉沽、大港行政上统一为滨海新区这一体制改革的实行,经济融合与文化融合将对滨海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既是市内六区与滨海新区学者的一次大合作,同时也是滨海新区文化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打造文化基础,意义非凡。

  天津地名和语言研究专家谭汝为认为本次征文活动办得非常好,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对滨海渔文化的挖掘和总结很有益处。天津民俗文化专家由国庆说:“此次征文活动对天津地域根源性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征文题材虽略偏专业,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鲜见的特点。市内六区与滨海专家学者联手为读者带来了一些原生态与活生生的观点,非常精彩。”戏曲史研究专家甄光俊仔细阅读了每篇征文,他评论道:“征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民俗类、历史类、地理类、人情类的。虽然研究天津海洋文化的人不少,但比较分散,此次征文活动‘火力’很猛,将渔文化上升成为地域文化,提升了档次,可谓研究天津海洋文化的一次大行动。”学者王勇则说:“以一种报刊征文的形式对一种文化形态进行概念定位,并进行探讨,意义价值很大。”

  津津乐道“渔文化”

  此次“滨海渔文化征文活动”中有许多文章可圈可点,如《夭折的北洋渔民实业公会》、《嘉庆朱批奏折与大沽海神庙》、《汉沽的“京东第一辇”》、《海灯》等,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及发现,如:民国时期“北洋渔民实业公会”如何遭遇坎坷最终夭折,妈祖文化与滨海渔业之关系,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海神庙,北塘海灯的式样等……王勇则提供的由陆文郁先生拍摄的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如《北塘渔村瞭望塔》、《直隶水产学校师生在昌黎》、《给鱼儿搭建迷宫》等也非常罕见。

  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表现出对“渔文化”浓厚的兴趣。对天津的船文化非常有研究的李学韩说:“渔文化、盐文化是滨海文化的两大支柱,如此发展出来的海洋文化非常独特,如滨海向南向北有很多堡(这里不读作bǎo,读pù),这些‘堡’是由许多打鱼人在高台上搭建小窝棚形成的;再比如北塘娘娘庙、海神庙供奉的都不是传统的妈祖。滨海地区的渔业也非常有特点,一些渔民的风俗也区别于其他地区,如很多人从小就会踩高跷上船,渔民长期在海上打鱼形成了声如洪钟,说话‘不客气’嗓门儿大等习惯。这些民俗都是随着渔、盐文化展开的。”学者由国庆指出此次征文中很多文章令他印象深刻并颇为感兴趣,如关于滨海地区的餐饮旧事、民风民俗等细节的文字,再如陆文郁先生拍摄的那批老照片,还有由李学韩亲手绘制的北塘海灯的结构图、嘉庆皇帝朱批的奏折与海神庙的历史等等,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由国庆还认为由征文引发的对“妈祖与海神的关系”的探讨是很好的学术问题,《嘉庆朱批奏折与大沽海神庙》一文中曾提及关于海神庙的灵性问题,由国庆补充说道:“地方官数次亲历都深信不疑,每次出海前都去祭拜,而渔盐又是命脉,所以皇帝见到地方官的奏折上来很重视,皇帝对于一座不大的庙宇的关注是不多见的。”天津地质地矿研究专家侯福志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指出渔文化与地质有关,他说:“海河以南是贝壳堤,海河以北是牡蛎礁,牡蛎是亚热带生物,说明三千年前咱们滨海是亚热带气候,这牡蛎礁记录着滨海地区沧海桑田的变化。还有,历史上曾经有鲸鱼搁浅在汉沽一带,这也说明了滨海地区在地质上气候上有着悠久的变迁。”侯福志又说,近日天津入选了“中国温泉之都”,充分说明滨海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能衍生出罗非鱼等热带鱼的渔业经济新发展。

  汉沽民俗研究专家李瑞林曾在《汉沽的“京东第一辇”》一文提到:“因汉沽处冀东地域,受冀东文化的熏陶,信奉和祭拜护海娘娘。坐落在汉沽铁狮坨街的娘娘庙占地面积最大,供奉着多位娘娘,掌握管理着百姓生存涉猎的不同事由……祭拜举架最大的属护海娘娘,也有叫老母娘娘(据说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很多专家学者对护海娘娘是万历皇帝的母亲一说非常感兴趣,李瑞林说,滨海地区渔民供奉护海娘娘,反映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他的个人考证护海娘娘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而非妈祖。李瑞林又说:“滨海渔文化的传承有历史依据,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汉沽居民腌鱼做法的记录。民国期间,中国的海洋化学工作在汉沽北塘地区得到发展。”关于侯福志提到的历史上曾经有鲸鱼搁浅在汉沽一带的说法,李瑞林补充说:“后来这条鲸鱼的骨头被当地人建成了‘鱼骨庙’(据宁河县志乾隆版卷十六载‘鱼骨庙在神堂,县治正南60里,地近海,当年有鱼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庙,其袝、檩、枋、椽等具用鱼骨为之’)。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祈祷朝拜,香火旺盛。”

  滨海渔文化将持续发展对于研究“滨海渔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未来将如何将其延续发展下去的话题,与会专家也表达了各自观点。王勇则认为渔文化是天津诸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天津的渔文化不仅仅是渔业文化,而且一定是海洋文明在天津落地生根后由此内生的,与天津人文特质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集中体现。包容性强,而且内涵丰富。天津的文化形态有很多,诸如码头文化、盐文化,还有传统文化、租界文化等,我觉得渔文化是天津文化的滋补品。盐文化与俗文化、码头漕船文化的杂糅和共进、衍生,似乎也是天津渔业文化的提升,成为天津文化的典型特色。历史上渤海湾周边的牛庄、登州的渔文化似乎都不如天津渔文化那么有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放眼从各地域比较层面分析天津渔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异同。”正在主持《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天津卷编辑工作的《中国海洋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朱瑞良说:“渔文化是海文化的一部分,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线,3000平方公里的海面,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也代表了海洋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社会一直重视陆地文化,海洋文化曾被忽视,所留存下来的资源不多,‘要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已经成为我国一项主抓的系统工程,可见我们国家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如何深入研究滨海渔文化,朱瑞良提出要注重三方面关系:一、渤海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二、天津文化空间中的河海关系;三、海文化与天津文化的关系。“档案专家周利成指出,目前档案工作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滨海渔文化,从清代到民国的档案不少,建议这次征文活动结束后,搞一个”滨海渔文化“文字图片展,并围绕该主题出版系列丛书。

  天津中心渔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全民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也谈了对“滨海渔文化”的看法,他说:“中心渔港位于汉沽蔡家堡附近,目前正力图打造成为北方水产品的交易、集散、加工中心及渔文化中心。汉沽蔡家堡主要有两大文化产业——渔文化、盐文化,而渔盐也是天津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把文化做大做强,滨海新区对文化的重视走在了前列。建议以后用现状结合历史一起研究滨海渔文化,会更加丰满。”会上,学者李学韩感叹地说:“世界上很多事情会随着历史而逐渐消失,只有文化是永存的。研究滨海的渔文化非常有必要且意义深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