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遗产的人
——读徐学仕摄影画集《到妈祖故里过年》
陶立璠
春节是中国人向往的节日。关于春节,中国人有说不完的故事,展现不完的内容。如果将各地区、各民族的春节文化汇聚在一起,这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百科全图”。因为它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会让人们认识到,从古至今中国人是怎样生活或思考的;认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生活的理念。春节使中国人的情绪由含蓄到爆发,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将中国人的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因此,有人将春节比喻为中国人的“狂欢节”,一点也不为过。
春节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众不仅创造了这种文化,而且尽情地享受这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春节承载了过多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俗随时变”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致使今天很多人谈起春节,总要发出“年味越来越淡”的感叹,担心春节文化的即将消失。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化,突出的表现是中国人对传统的失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人们对春节文化传统的误解和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当我们深入民间,看看春节期间全国交通干线上涌动的人群;看看各地区、各民族春节期间的年事活动,也许可以理解中国人对春节文化解不开的情结,续不完的情缘。近读海风出版社出版的由徐学仕摄影并编辑的画册《到妈祖故里过年》(以下简称“过年”),就有如此强烈的感受。首先使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家乡春节文化炙热的感情。这从收入书中的文字和照片可以看出来。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摄影家,他对家乡春年节文化的了解不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是深入到春节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即民众在节日期间发自内心的道德的和信仰的观念。这本画册可贵的地方也正是真实地、多方位地再现了福建莆田地区的年节习俗,内容之丰富多彩,画面之精美壮阔,震撼人心。
民俗摄影是中国摄影界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摄影表现方式。说它新,主要是指表现题材的创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多年来以“人类的记忆”为题,举行民俗摄影大赛,出版了摄影画册。但是以某一地区,某一民俗事象为题的专题摄影,《年节》是第一次。这本画册将镜头对准了妈祖故里——莆田,进行跟踪拍摄,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卷首的妈祖信仰像是序曲,奏响了莆田春节习俗的乐章。 信仰是节日文化的灵魂。正是这种信仰心理,成为莆田人创造丰富多彩的年节文化的动力。试想如果将民众的信仰心理从年节文化中剥离开来,到妈祖故里过年还会有神圣的诗一般的感受吗?解不开的妈祖情缘,道不完的信仰佳话,妈祖信仰作为莆田人的文化符号,贯穿于春节文化的始终。
其次,《过年》不是一般的画册。严格说来它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在《过年》中,作者不仅熟练地运用镜头语言,记录莆田地区这一传承既久的节日文化,而且在深入现场拍摄时,对拍摄对象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比如在画集中作者不是单纯地表现春节时的做岁、元宵时的选福首、一担盘、搭香亭、行傩、烧柴香、叠桔塔、叠蕉塔、叠糕塔、枫亭踩街等民俗仪礼,同时将这些活动的源流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字叙述作了详细说明。这就避免了以往摄影的概念化倾向,对读者了解莆田年俗的源流变化有着直接的帮助。民俗摄影不止是镜头的运用,要想准确地把握和使用镜头语言,对民俗文化的深入考察时必不可少的。《过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用文字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准确地记录春节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三,由《过年》想到年节文化的保护。2006年,春节、元宵节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已公布的遗产名录中,人们会发现这一遗产缺乏具体的保护地和传承单位。《过年》所反映的莆田春节年俗,是一种完整的仪式文化。这种仪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中国年节特色。《过年》所反映的莆田春节文化在中国年节文化中是非常典型的,仪式十分完整。如忙年(备年)、祭灶(二十五日头)、扫尘(扫巡)、吃年夜饭(尾牙吃欢喜)、辞年、接年、拜年、民间花会、民间信仰、民间游艺等,几乎包含了中国年节的全部内涵。其形式表现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元宵节习俗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莆田的元宵从正月初六闹起,延续的时间很长,内容比春节还要丰富。元宵在传统年节文化中,是以“闹花灯”为主要内容,故又称“灯节”。但是在莆田地区将其和祭祖迎神、行傩布福结合起来。整个仪式在村民选举的“福首”的带领下进行,场面十分壮观。特别是枫亭踩街,将古老的观灯、游灯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丰厚的莆田春节文化,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应该尽力保护,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申请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由《过年》想到民俗摄影家的责任。徐学仕先生是《湄州日报》的摄影记者。按他自己的话说,出生在“大跃进”年代,成长在“红小兵”行列。这一特殊的年代正是中国人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年代。幸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赶上了中国大地民俗意识的回归,许多民俗事象展现在这位摄影家面前。在莆田这一故乡的热土上,他用十年的时间行走在城市和乡间,把它“看到、拍到、听到、想到、读到、忆到、悟到的民间俗事鲜活地端出来”,用镜头记录那些原生态的历史影像,成就了《到妈祖故里过年》。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正需要徐学仕先生的这种精神。作为民俗摄影家,不仅要懂得怎样施用镜头语言,还应该了解镜头后面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故事。要知道,拍摄民俗事象的画面是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数码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爱好者,但要成为摄影家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镜头留下的不仅是画面,而应该是文化,是历史的记忆,是民众在节日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的形式。徐学仕先生所走的是民俗影像学道路,它是真诚的用镜头记录文化遗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