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追忆修吉堂往日的辉煌

追忆修吉堂往日的辉煌

追忆修吉堂往日的辉煌
    在中华徐氏大家庭中,历经三百多年的修吉堂,因德清县士林镇新塘村(徐家墩)“徐氏五世翰林”而名声大噪,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修吉堂系浙江省德清县徐氏五世翰林之故居,是浙江本土特有
的,被湮没的,享有卓越声望的历史文化遗产。主建筑及花园,始
建于清早中期。据北京“国子监”专家考证:德清的五世翰林在中
华大地实属罕见。
修吉堂以刊刻藏书闻名。其中康熙御定《全唐诗录》一百卷,徐倬辑,修吉堂刻本,由康熙御制序文,并命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各撰一序,发帑二千金刊刻。同时,道光年间《 诗古微 》二卷本,由魏源编撰,修吉堂道光初刻本,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魏源全集》,首选修吉堂道光初刻本。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
修吉堂从清代康熙年间起,延续二百余年,是浙江省德清县在全国享有卓越声望的诗词和文学研究创作室印书馆,其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书籍,印刷出版艺术流播中华,影响甚大,为传播古典诗词和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修吉堂概说
1、        修吉堂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原城关镇(现乾元镇)余不弄16
号,北至赵家弄16号原北墙,原西墙西面为五世翰林徐天柱“榜眼第”,东至余不横弄原东墙。
2、修吉堂总面积约1580平方米,包括主建筑及花园等。
(1)、修吉堂主建筑为三进式庭院,从南至北包括:
①、前花厅含南天井,合称“花树轩”。南天井内为石笋、太
湖石。花树轩东为下轿处、八字墙门、门房厅及花园圆花洞门。
②、前天井。大会客厅含后厅堂、中天井,东西厢房各一间。
③、三开间二层楼房,后天井。包括三角房、储存室、小天井、厨房、柴房等。
另有后花园及长方型花岗石大水槽。
(2)、修吉堂的花园,从南至北为:
①、花园南大门:长方石板走道,由树木、花卉、奇石装点。
②、乐乐亭:有红梅、腊梅、绿梅,樱花,广玉兰,杏树,香樟,各显其姿。
③、宽长型花岗石凳一高一低各一尊,相对而立,北果菜院置身其中。
(3)、修吉堂主建筑和花园间的围墙高度约十余米,高低错落变化。修吉堂的“花树轩”、“乐乐亭”等均有诗词记载描述。
3、修吉堂的历史沿革:
根据历史文献和家谱记载:吾邑之徐出东海支,明之中叶自上虞、余姚始迁德清之新塘村,“后历承荒乱之后兵燹之余或迁余不或邂仙潭或仍守故土或屡迁霏常”。“而其家于清溪者实自我”。清溪余不弄之修吉堂有:
(1)、康熙御定《 全唐诗录 》100卷 ,徐倬辑,修吉堂刻本。  (2)、康熙年间“修吉堂文稿 八卷”, 徐倬著,修吉堂刻本。
(3)、康熙年间“修吉堂遗稿 二卷:上卷《清啸楼草》,下卷《鸾坡存草》”,徐元正著,修吉堂刻本。
(4)、 道光年间修吉堂刻本,《 诗古微 》二卷,魏源编撰。
(5)、乾隆年间修吉堂刻本,《 南陔堂诗集 》十二卷,徐以升著,乾隆二十六年刻。
(6)、宣统年间,修吉堂刻本,《德清徐氏宗谱》十册,徐松、徐寿臣修。修吉堂活字本,1909年版等。  
修吉堂的历史影响
(一)、历史文化影响:
根据嘉庆年《德清县续志》记载:德清徐氏自倬至天柱,五世入
翰林,家世恂勤好学……。 “五世翰林”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先后为: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开厚,徐天柱。
1、徐 倬,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翰林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御定《全唐诗录》一百卷,康熙御制序文,康熙认为此书“佐邦政裨世教”以及可见“焕乎文教之美”。因御定颁发,该《全唐诗录》一百卷,流传中外,影响甚大。
徐倬著《修吉堂文集》八卷,《词集》二卷,《读易偶钞》,
《古今文统》,《应制集》二卷,《寓园小草》一卷,《燕台小草》一卷,《梧下杂钞》二卷,《苹蓼闲集》二卷,《甲乙友钞》一卷,《黄发集》二卷,《耄余残沈》二卷,后合刊统名为《苹村类稿》三十卷等。
徐倬辑《全唐诗录》一百卷,早于“全唐诗”数年,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对保存保护和创作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2、徐元正,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史载徐元正操行端洁,见重于时,处事平恕,有古大臣风。著有《清啸楼草》,《鸾坡存草》等。
3、徐以升,雍正元年(1723)进士,广西学政,江西按察使。雍正《续德清县志》10卷,钱学洙主修,徐以升等编。另有《清溪书院记》、《重修德清县学宫记》、《 南陔堂诗集 》十二卷等。
4、徐开厚,乾隆十年(1745)进士,翰林院编修。
5、徐天柱,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廷试榜眼,授翰林
院编修。参与《四库全书》总校。著有《易说》二卷、《尚书采获》十九卷、《周礼》六卷、《左传补注》三卷、《读易偶钞》、《读诗偶钞》、《读史偶笔》二卷、《运河考略》二卷、《天藻楼诗稿》十六卷等。
徐天柱善书法,师学李北海,圆劲苍秀,自成一家。根据北京“国子监”专家考证:浙江省德清县的“五世翰林”在中华大地实属罕见,是浙江本土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的DNA。
(二)、社会经济影响:
1、修吉堂为德清县著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家徐荻渔(1888~1950)之故居。
根据历史记载,1923年,德清商界人士徐荻渔、袁崧藩、蔡谅友等人,合股创建了“德清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徐荻渔出任董事长,首次引进西门子发电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系城关镇首家唯一的发电公司。
德清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德清县境内发电量最大的发电公司,县城所在地城关镇从此开始有了电灯,造福一方。同时,徐荻渔还经营商行,涉及酿造业和金融业等,深受故乡各界敬重,后被推荐为德清县商会会长。
徐荻渔先生殚精竭虑,为德清的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深受故乡各界和乡亲的敬重,是德清县著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家。1937年日寇入侵,战争爆发,德清电气公司遭焚烧,房屋机器设备丧失殆尽,徐荻渔不甘为亡国奴,背井离乡,赴沪避难于英租界南京路鸿翔公司,投资经纪及其它商业活动,终因积劳成疾,患肺病于1950年逝世。
2、全国知名教授,电气科技专家徐开源(1908~1985)系徐荻渔之长子。
徐开源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浙江大学工学院毕业以后, 1931年秋起在浙江大学任教,1937年日寇入侵,战争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徐开源与电机系王懋君等教授随浙江大学西行,踏上“文军长征”(彭真语)之路,历经坎坷,曲折绵长。后任广西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为国家的科技教学事业和国家电气化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徐开源的著作和诗词遗存中,1957年至196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初版、再版、新版的《 工业企业供电 》专著,被全国高等工业院校定为电气化专业通用教科书,并被全国电力系统工业企业供电设计人员作为专用工具书,为国家的电气化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1983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国家副主席王震赞扬:“徐开源先生,献身教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在为祖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荣誉。”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徐德嘉(1935~2009)系徐荻渔之孙。
徐德嘉在中国海军工程学院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他严谨治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海军技术人才。他技术精湛,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其科研成果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海军科研事业和国防建设。
综上所述,无论是德清县著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家,全国知名教授、电气科技教学家,还是国防科研教学战线上的突出贡献者,在历史长河之中,祖孙三代仍为沧海一粟。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永远的记忆
修吉堂是浙江省德清县本土特有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基因,有无数的故事,具有本土特有的品位,是“这一个”的主要构成,而不是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千篇一律。
徐倬的《全唐诗录》一百卷等卓越成就,以及德清五世翰林之修吉堂在200余年间,为保存、创作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曾经盛誉全国,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德清县徐氏五世翰林之修吉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以利于积极开展德清徐氏故居的文物保护及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建设,切不可任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修吉堂作为德清县历史文化遗存,十分珍贵,它承载着德清人民几千年历史文化渊源的一部分,使子孙后代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值得全体德清,乃至全国人民去珍惜、去呵护。
          ————根据徐蓉嘉老先生交流邮件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