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 杨虎德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12月9日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关于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意识越强,国家意识就越弱。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要淡化民族意识,并修改以民族整体为着眼点的民族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

  那么,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真的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呢?笔者以为,这种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是主观臆断出来的伪命题。所谓民族意识,更准确地说就是一个民族的族属意识,主要体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基于共同记忆、体貌特征、血缘关系等形成的对其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所谓国家意识,主要指的是民族成员的国民意识,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有一定的区别,民族意识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家意识。在极端情况下,民族意识有可能超越国家意识,并对国家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意识作为一种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胞情感,居于每个民族个体的首位。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或者说,民族意识强必然导致国家意识弱。对此,笔者曾以“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题,在青海藏区进行过多次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意识的确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对伟大祖国同样怀有深厚、朴素的感情。而其他一些学者在新疆、云南等地的调查,也得出了与笔者同样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头脑中会产生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的认识呢?笔者认为这种认识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华夏独尊”、“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不入中国”的错觉在作祟。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大汉族主义思想有所抬头,有些人处处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心态,同少数民族同胞缺乏交流、了解和信任。特别是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汉族的民族意识并不弱于少数民族,但谁也没有因此怀疑汉族的国家意识被侵蚀。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就一定意味着其国家意识弱化呢?很显然,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涉及民族感情的重要方面,是构成民族问题诸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因此,必须以理性和尊重的态度正视民族意识的存在。要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没有各民族自身的充分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更不可能达到,这就需要引导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并以此为切入点,宏观上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微观上强化各个民族的自身意识。“整体”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自身”就是56个民族本体的自为力、自信力、自强力。两个强化的落脚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理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这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整个漫长历史时期。

  其次,要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在核心价值观上强调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育。个人是意识的主体,民族自我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必然通过个人的思想行为体现出来。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与个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是公民道德的基本体现。对现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其中,爱国主义是基本的义务。公民只有首先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相统一的重要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要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三,要在舆论宣传中消除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的观念,强调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兼容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和大众传媒,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性、多样性的全方位认识,增进彼此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引导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尊重自觉的民族意识,又强调高度的国家意识的多重认同结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