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近年来除夕夜大家还看春晚吗?

近年来除夕夜大家还看春晚吗?

春晚已经沿袭近30年,有人已将它归为新民俗(?)。但毋庸置疑,近些年来春晚的方方面面,均已受到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质疑,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每况愈下。
本论坛网民均为知识精英,俺想知道,各位现在过除夕还光顾春晚吗?这是第一。第二,春晚它算得上新民俗吗?请各位帮忙说道说道。

TOP

我还看。但它算不算新民俗我不知道。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标题

俺两年没看了,我们这里过年过的是初一早上,看谁家早晨起的早,上供,煮饺子,放炮,还有句骂富人的顺口溜“有钱的听炮响,没钱的爷(也)听响”,然后去长辈家拜年,之后去庙上烧香。俺由于迷上民俗,这两年都早早起来,跟老妈一块去庙上拍些照片。我弟弟倒是看,但评价不是太高,所以我没看也不觉得很遗憾。

TOP

没事时看两眼,今年是看不成了,今年估计得在火车上渡过。
实在是无法买到回家的票,只能等着买大年三十的火车票。
木法。

TOP

年年都看啊,不看好像缺点啥,呵呵

TOP

今年我要看“旭日阳刚”组合的表演。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历年春晚基本都没有民间年节年俗年艺味道,搞得跟其它政治性节庆晚会没有多大区别,这是最不该的地方。

过大年,全国各地各民族年俗年艺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借助中央政府无比强大的行政资源,下点辛苦去收集整理改编提高,或委托各地自己搞,精选一批弄到春晚,那会是什么气象!

年年说什么开门办春晚,年年就窝里那几个在轮番上阵,近亲繁殖,不断炒冷饭,它能好到哪里去?

TOP

春晚基本上就那几个人,我每年都选择性的看几个节目。
今年要看旭日阳刚!我觉得春晚就应该多上这样的节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还看春晚的报道
不过有时候看的是重播
六六大顺

TOP

一定要看,要不对不起电视

TOP

可以换着台看嘛!现在各台都有自己的春晚,不是央视一家独大的时候了。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1-1-28 12:47 发表
一定要看,要不对不起电视
一定要看,要不对不起电视机

TOP

是什么让春晚从“新年俗”变成“新庸俗”

新华网 2010-02-23 09: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今年春晚完全可以因以下三个原因而成为最差的一届春晚:其一,作为春晚招牌的赵本山小品风光不再。晚会结束不久,小虎队的《再聚首》以超过两倍的支持率,将《捐助》甩在了身后,而随后某网站发起的“最烂节目”评选活动,《捐助》获得了总票数的47%,登上第一名位置。刘谦的魔术和王菲的新歌,在关注度和好评率方面,总体上也超过了《捐助》。赵本山小品是伴随着春晚一起没落的,人们对春晚的最大期待,也极有可能从此消失,赵本山构建娱乐帝国的宏大设想,也会因为在本届春晚表现不佳而有所受阻。

    其二,本届春晚是缺点被放大到极致的一个春晚。在央视通过自身平台对春晚进行一番猛炒后,大家发现演员无非还是冯巩、姜昆、巩汉林、黄宏、蔡明、郭达、郭冬临等一批老面孔。以往这些春晚老将还能勉强将节目凑点彩出来,今年干脆一个像样的语言类节目也没推出来;在节目形式创新上,也仅有小虎队再次集合亮相,算是给人带来了些耳目一新的感觉;“推新人”这个被空喊了几年的口号,更是彻底消失,有人说王小利算是春晚上的新面孔,但这位早就通过《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为观众所熟悉的演员,怎么看都不能算是春晚推出的新人。

    其三,春晚剧组的不思进取在加速春晚的庸俗化。无论是北京卫视的《阳仔演笑会》,还是辽宁卫视的《就差钱》,“本山集团”今年春节打造的另外两个节目,在效果上都要强于《捐助》。一档晚会的质量好坏,剧组的策划至关重要,央视春晚剧组将众多既不娱乐也无创意的节目凑到一起来,还美其名曰“节目精彩难取舍,零点之后需延时”,明显自信得有点过头了。

    以往人们反思春晚不好看的原因时,通常会将部分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比如娱乐选择多元化了,大众审美水平提高了等等,但虎年春晚通过自身的表现说明,这就是一场自以为很贴近群众的无聊节目大拼盘。大众的娱乐选择再多,审美水平再高,也扛不住多年下来养成的收视习惯,会将春晚当作春节娱乐首选,但春晚剧组如果不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用不了几年,人们再提到春晚,将不会再默认它是专属于央视的了。

    春晚的堕落不只体现于质量的下降,它的“贪大求全”以及对商业利益的妥协,一点点向底线逼近。对央视来说,其人才和平台的双重优势如果得以自由发挥,相信编排出一档创意十足的春晚并非难事。然而春晚的节目属性,注定了它不能单纯地娱乐,国家发展、时代进步、道德风尚等宏大命题,均要通过春晚有明确的体现,这无疑将春晚的娱乐空间挤掉了不少。历届导演都曾感叹过“春晚难办”,其实还不是众口难调的问题,而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实在展不开手脚。

    春晚在其结束后的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都是大众高度关注的话题。但虎年春晚留下的话题其实并不多,分量也不重,除了赵本山小品、刘谦魔术揭秘、韩寒与刘谦短暂的博客交锋外,再无其他有趣的或者有延续性的话题讨论了。掐指算来春晚历史也将近30年了,早期春晚是当红歌曲和歌星的孵化器,后期春晚是年度流行语的诞生地,而虎年春晚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去年曾有人撰文称进入“后春晚时代”,那么今年我们已经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后春晚时代”第二年的春晚是多么地无聊、无趣和无味了。

    2007年,关于春晚究竟是“新年俗”还是“伪民俗”的争议持续了整个春天。这个由电视创造的习俗,的确因受众面广、从众者多而以“新年俗”的身份跻身人们的春节生活中。如果春晚能秉承其早期的开放与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港台和海外文化融入其中并不断诞生新的流行文化,那么到今天,它定是“新年俗”无疑。然而,近两年来舆论对春晚的批评不断升级,将它和“新年俗”联系在一起的少了,和“新庸俗”说法联系在一起的倒是甚嚣尘上,商业广告,演员假唱,职业领掌,企业拜年,主持人皮笑肉不笑,以及部分语言类节目并不高明的搞笑桥段等等,都成了春晚庸俗化的构成部分。

    是什么让春晚从“新年俗”变成了“新庸俗”?答案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大步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文化的脚步仍然被种种负累裹挟着,难以实现同频的进步。在经济收入可以换来自信的时候,文化的作用被轻视了。更具直观效果的货币,成为衡量一个产业、一个群体、一个单位成绩或成就的唯一标准。商业准则理直气壮地取代了社会准则。以资源换利益,以影响换利益,交易成为大批人的人生信条。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丧失了提升人、陶冶人、影响人的功能,赚钱成为文化产品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在创作者和受众都失去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之后,粗制滥造者四处通吃的时代便来到了。春晚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自然难逃这个规律。

    观众对春晚“庸俗”的激烈批评,是自身文化意识近似本能的觉醒。辨别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差别,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每一个了解时代发展节奏、对社会有所认识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什么,而当所看所闻的一切,与自己的感受并不吻合甚至相悖时,自然会产生被欺骗后的愤怒。

    在这声声批评中,春晚又走过了今年,明年是否依然迈着老旧的步伐继续落伍?依旧是待解之题。而作为观众,要从虎年春晚开始,真正把春晚当作过去时,完全放弃对它的期待,与其惋惜一档拥有全世界最多观众、最高收视率晚会的黯然老去,不如行动起来,多多参与和创造一些新的娱乐形式,丰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春节生活。(韩浩月)

TOP

春晚就该接接地气儿 毕竟口碑十几亿人民说了算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30日 09:36 来源:北京晨报

  春晚就该接接地气儿

  解辰巽

  2011年央视春晚几天后就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观众对春晚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83年,中央电视台偶然举办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自此,“春晚”就成了央视每年三十必上的一道“文化大餐”。 逐年来,它的含义也越加厚重。而各大卫视晚会、网络春晚等五花八门的晚会的轮番上阵之时,央视春晚又如何保持它“不可动摇”的地位呢?

  春晚年年都在办,口碑却似乎越来越让人担忧。在文艺节目迅速发展,观众的口味更加挑剔,喜好也更加差异化的环境下,央视春晚5个小时的节目又如何来符合中国十几亿人的胃口呢?

  赵本山、潘长江、黄宏、郭达、蔡明、宋丹丹这些小品大腕因春晚而走红,而春晚也在依靠腕儿们撑台面儿。一连几年的小品王赵本山都是春晚零点的“硬菜”,但是大餐吃多了也会腻,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呼唤,“春晚再多点新鲜面孔吧”。

  2010年9月央视三套开播《我要上春晚》,为兔年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央视春晚也开始接纳草根演员,先是通过网友选出来的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再是春晚总导演钦点的西单女孩、民工街舞团和呼啦圈女王金琳琳,四家草根艺人直通央视春晚。

  兔年央视也开始在网络上做文章,首次举办网络春晚。对于2002年网易第一届颠覆性的网络春晚来说,央视的这个算是相对后置的。虽然这届网络春晚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作是“并不看好”的一届,但今年央视在春晚的创新上也算是大刀阔斧的了。

  央视春晚规矩多,制作者们如何在条条框框中突破,确实是件难事儿。“地铁歌手”、“民工舞团”算是近些年来春晚最大胆的一步,而这一步不管迈得如何,总算还是迈出去了。为了除夕夜的“霸主地位”春晚确实该开始试着放下身段,接接地气儿,毕竟口碑如何还是十几亿人民说了算。

TOP

放鞭炮、唠嗑、睡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