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郭德纲不能太缺德了 迟早要跌大斤斗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0-8-8 13:02 发表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陶老师说得太对了!

无论社会上如何误解知识分子,
无论社会上把专家学者骂得如何不堪(当然不排除有些学者确实无良),
学者无疑是这个社会上最有理性的一个群体,
学者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良知底线,
千万不要为了让民众叫好,
而加入到媚俗的行列中去,
一味地讨好民众,博取喝彩。

如果连学者都成了非理性的一个群体,
中国就完了。

TOP

做人的底线是礼义廉耻,可傻乎乎地死抱着这个不来钱啊,也评不上这个那个呀?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官员、学者、艺人,这应该都是社会的精英,这些个阶层都守不住底线了,或者说这些个阶层的大多数都守不住底线了,或者说这些个阶层相当数量的人都守不住底线了(这里还有个假守真守、口头守实际守之分了),那这个社会也就离彻底溃败不远了。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8-8 15:1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8-8 15:13 发表
做人的底线是礼义廉耻,可傻乎乎地死抱着这个不来钱啊,也评不上这个那个呀?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官员、学者、艺人,这应该都是社会的精英,这些个阶层都守不住底线了,或者说这些个阶层的大多数都守不住底线了,或者 ...
这与社会转型、信仰缺失、道德体系崩溃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不从根源上入手,种种问题都难以解决。
学者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不错,但当这种坚持成了一个笑话,成了一个悲剧。那么这个社会真的要崩溃了。
如果一个郭或一个凤姐倒下了,又有其他哥或姐出来,那真悲剧了!呵呵。

TOP

娱乐至死

TOP

打人不對,打人後氣勢洶洶理直氣壯地罵人更是不對。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的言行更應該譴責。
只是這幾年的郭德綱事件從炒作到紅到發紫到牆倒眾人推,背後的推手,都不是郭德綱一人吧。大眾媒體在作祟。幾年前主流和非主流媒體把郭德綱捧上了天。他甚至成為那一年話題的中心之一。然後他頻頻在電視臺露面,電視劇或者訪談或者主持,偶爾跟人罵陣。媒體的曝光率,保持他紅火的熱度。今年看來他犯了眾怒,人人得而誅之。
幾年前,媒體宣傳并斷言,他力挽狂瀾,在相聲大廈將傾之時,橫空出世。
後來,他在鏡頭下保持了居高不下的人氣。
現在,他惹惱了記者們。
我從來沒覺得郭德綱如何好,因為我壓根沒聽過他的任何作品,只是頻繁地在電視上看到那張臉。甚至還帶有一些厭惡的情緒,畢竟郭德綱小瀋陽遠遠偏離我的審美範疇。我掃了幾眼
郭德綱對於打人事件的博文,的確德行有虧。
只是,我覺得媒體也缺德。作為一個平頭百姓,我們付錢看電視讀報紙,需要媒體幫忙展示、記錄、判斷甚至做一些評價,但是不需要讓媒體來代替我們思考。
讀過古代一對小夫妻的對話:
夫: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妻:是君心事太無聊,種也芭蕉,怨也芭蕉。
郭德綱,就是媒體種的那棵大芭蕉。

TOP

问题是,
社会转型要往哪里转?谁来掌控?
信仰缺失能否重构?如何重构?
道德体系崩溃了能否拯救?怎样拯救?
说不从根源上入手,以上种种难以解决,
那么这根源又在哪里?
学者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但学者坚持了,
怎么又会成为笑话和悲剧?
晕了……

TOP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可是有社会良心的学者,在当今社会能有几多呐?

TOP

标题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8-8 22:12 发表
问题是,
社会转型要往哪里转?谁来掌控?
信仰缺失能否重构?如何重构?
道德体系崩溃了能否拯救?怎样拯救?
说不从根源上入手,以上种种难以解决,
那么这根源又在哪里?
学者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但学者坚 ...
根源就是车前子老师提的这几个问题啊!我们的社会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向工业社会市场经济转型,我们正在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转型期我们注重经济力量的发展,忽视了人的精神的发展,忽视了信仰道德等的承续与发展。当然,如何重构和拯救,晚生也难回答。但这确实是执政者当前必须要回答并付诸实践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8-8 22:12 发表
问题是,
社会转型要往哪里转?谁来掌控?
信仰缺失能否重构?如何重构?
道德体系崩溃了能否拯救?怎样拯救?
说不从根源上入手,以上种种难以解决,
那么这根源又在哪里?
学者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但学者坚 ...
所谓的学者的坚持在当下不就成了笑话吗?那些个投机取巧而成功的人,以及想投机取巧而没成功的人,在看一个坚持理想,坚持良心的默默无闻的学者时,那不仅是当笑话看,甚至当反面教材看。这样的社会,岂不悲哀?

TOP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8-9 00:30 发表

所谓的学者的坚持在当下不就成了笑话吗?那些个投机取巧而成功的人,以及想投机取巧而没成功的人,在看一个坚持理想,坚持良心的默默无闻的学者时,那不仅是当笑话看,甚至当反面教材看。这样的社会,岂不悲哀?
想起了有关梁漱溟晚年口述的一个书名: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TOP

我相信,一定会。
但我没信心我们中间的谁能看得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