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9)(10)(1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马老师抢了我们五子登科的人气,
不过,很幸福,大家都爱说话了。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张润平老师的田野做得非常扎实,一路上向他请教了许多田野经验,收获不小。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09-12-30 19:25 发表
马老师抢了我们五子登科的人气,
不过,很幸福,大家都爱说话了。
五子登科?我去凑热闹。。。。。。。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8 22:39 发表



实在没弄懂“五个在场”???
巴莫老师的“五个在场”很有诠释力,文章如下: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994&detail=1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762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7&NewsID=2762

每个在场,都是一个关键要素,不可或缺,共同构筑田野研究的进程。
马老师的“在场”,也要成为民俗学发展进程的要素哦。
巴莫老师这一句,是莫大的褒奖。
羡慕ING ,恭喜ING!

TOP

回复 34# 的帖子

谢谢双霞替偶解释,尤其顶则个:“马老师的“在场”,也要成为民俗学发展进程的要素哦。”
因为南昌年会之后我们都已经见证了马老师“煽风点火”之能事在中国民俗学会论坛营造的话语机制和讨论氛围~~
希望讨论的声音继续~~话题继续~~精彩继续~~~


不过我本来是想重新发明一组“五个在场”来“限定”知遥的有效在场,后来发现有鸟,而且是他本人在新年第一天就产生出来的“学术自觉”:

我理解为“1+5个马式在场“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31 15:36 发表
4995

我先说一句:2010年,我要发出头一贴装满问候的话语,泥土的芬芳,深情的顾盼,百般的流连,千岁的期待,万言的祝愿。

没词了,大家接着说。。。。。。。。。。。。。。。。。。
1:问候的话语+
5:泥土的芬芳,深情的顾盼,百般的流连,千岁的期待,万言的祝愿。

以后的年会和代表大会我们大家可要好好监督哦~~

TOP

我做志愿者监督员,哪天马老师缺席,罚请客喝茶。。。
大家赞同不?
赞同的跟个贴,有茶一起喝。

TOP

哈哈,原来两位女侠已经解答了,从去年困惑到今年的问题,明白了,俺要坚决执行

TOP

我认为以上“五个在场”要素是考量田野工作及其学术质量的基本尺度,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这“五个”关联要素的“同构在场”,缺一不可;其间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可以视作一个4对1的等式,而非4加1或5减1。一则是因为研究主体的背景是一种既定的、不可能完全消失的边界;二则也是因为这道边界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场域中调整角度。如果无视这道边界,就会失去自己“在场”的学术理性,也就失去了视线的清晰与敏锐,甚至还会出现一种学术反讽:“研究萨满的人最后自己也成了萨满。”


                                                       摘自巴莫的文章,精辟

TOP

我也明白了,要真正地写好描摹和见证民俗学家,必须亲临现场而且必须多次的近距离接触,必须在不同的现场语境和场域获得尽可能多的丰富素材。巴莫老师是在委婉地指正呢,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8 18:54 发表
我想问问,那双鞋后来买了没有?
俺们都作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TOP

张局长,厉害的角色啊。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我是张润平,感谢马老师的生花妙笔!偏爱有加、勉励更嘉。我理解马老师的一片心意。诗人写民俗,会使民俗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情趣!几日的温馨相处,使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会受益终生的。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TOP

回复 32# 的帖子

李建宗老师治学严谨、文笔精准、谦和沉稳,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张润平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0-1-9 19:35 发表
我是张润平,感谢马老师的生花妙笔!偏爱有加、勉励更嘉。我理解马老师的一片心意。诗人写民俗,会使民俗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情趣!几日的温馨相处,使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会受益终生的。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张老师你终于来了。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