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情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情况

人人网 2012年11月01日 06:56:37



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 家 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 依 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 鲜 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 尼 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 僳 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 西 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 佬 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 伯 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 颇 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 拉 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 朗 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 南 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 米 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 昌 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 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 诺 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 昂 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 安 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 固 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 巴 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 龙 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 哲 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 山 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 巴 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http://page.renren.com/601348834/note/879054321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资料整理方案讨论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报送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团委 | 北京共青团网 2012年9月7日

  9月4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资料整理方案讨论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国家民委经济司统计处处长冯常海、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普查处处长崔红艳、国家统计局四位专家及我校统计系部分老师参加了讨论会。

  与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确定了“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资料”目录及进度安排。根据未来我国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及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需要,决定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资料内容基础上,增加全国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全国陆地边疆县、全国牧区半牧区等民族事务工作重点区域的人口资料内容,包括数量、结构、生育、死亡、教育和就业数据信息。

  据了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度安排,到2012年底,“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资料”要正式公布发行。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统计系承担了“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资料”的程序编制和数据汇总工作,相关教师和学生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完成程序编制、数据汇总与校验、表格绘制等工作。

TOP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

  国家统计局 2011-04-28 10:00:0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最后我谨代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向13亿广大被调查对象和近千万普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由于广大社会公众包括境外人员的理解、支持、配合,正是由于基层普查工作人员的奉献、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这次我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活动才能圆满成功。他们是新时期统计工作最平凡而又最可敬的人,他们是中国普查的基石和脊梁。特别是为普查工作贡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他们的精神长在,生命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TOP

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至今没有见到官方的正式公布,一楼的统计不知是否可靠,仅供参考。

TOP

少数民族人口普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国情研究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2-07-13 |

本报记者 吴艳

  去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主要数据公布,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呈现在民众面前。那么,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和再生产类型的现状如何?这些数据是如何变动的,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徐世英带领的课题组承担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重点招标课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再生产类型的现状与变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他就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再生产类型的现状与变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徐世英认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重点招标课题被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对于项目研究成果的后续利用是很有利的。中央民族大学可以利用这些结论和数据作为开展相关调研和研究的参考和背景资料。

  据徐世英介绍,项目结项后,他们会利用这次与之前的研究数据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库,建成的数据库将不仅供内部使用,一般用户也可分享。徐世英说:“这个数据库将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可以直接提取数据。数据库提供的基础信息如果可以提供给更多的研究人员的话,很多基础性研究就不用重复。”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流动、人口教育情况等多项信息。目前课题组就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分布、结构、素质、再生产类型的现状与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徐世英告诉记者,人口统计分析从表面看都是数据分析,但同时可以得出很多其他方面的结论。“比如分析人口结构分布中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就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影响。在一些民族地区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意识,他们的性别结构是相对平衡的;一些注重养生的民族地区则显示出老龄人口比例较大的状况;一些有经商传统的民族地区则出现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大的情况。”徐世英认为少数民族人口普查研究是一项有据可循的基础性研究,并且是一项基本国情研究。

  此外,课题组还对“六普”的数据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纵向是与全国人口普查第一个十年的人口情况和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横向是与全国的人口情况、汉族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徐世英说:“孤立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横向比较需要看出哪些变化是有利的,哪些变化是有害的,进而在比较中分析出造成变化的原因。纵向研究可以看出差异,并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数据分析需要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课题组发现2000年以来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呈现负增长,对此,徐世英认为:“这13个少数民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应该有共通处,但每个民族的情况会有差异,对此需要做进一步深度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还发现,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情况呈现两极分化,一些少数民族的教育程度纵向比较有很大进步,但横向与汉族比较还有很大差距;通过少数民族从事的行业、产业情况,可以看出10年间各民族社会进步程度等等。徐世英指出,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看出现行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统计研究,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证明这些年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发展所起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现在各个民族发展阶段和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给予同样的机会会导致将来的不平等发展。应灵活制定民族政策的具体细则并因族而异。”

  2011年,徐世英带领课题组根据“六普”的数据完成了《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研究》课题,对北京市少数民族的人口总量、分布情况、结构、教育程度、职业、行业构成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徐世英说:“虽然北京的少数民族人口情况会与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有差异,但北京的课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法。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动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全国的情况也同样如此,所以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要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情况进行。”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表后,网上有很多言论质疑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及增长幅度,这些质疑主要是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生育状况的观察,来推断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根据相关民族政策,各民族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政策标准的差异也引起一些民众对少数民族生育状况的不同看法。徐世英说:“我们希望课题最终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数据分析研究能给民众合理的解释。”

  8月,《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再生产类型的现状与变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课题将结项,届时对于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各项分析将更全面与准确,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也会更详细和深入。

TOP

土家族人口十年增加32.58万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排第七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7-05 |
朱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12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增加了32.58万人,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土家族聚居地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略有减少,在湖北、重庆两省市土家族已是本地区绝对多数的少数民族。本次增加的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看来土家族聚居地的人口已经在外地置业生活,浙江、广东两省的土家族人口甚至超过了20多万,许多地区的土家族人口已经成为当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中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位次靠后一位,排第七,上一次是排第六,彝族的人口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95.2万人,增幅比土家族大,所以土家族人口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了第七位。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其中聚居地地区湖南263.25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0.18%;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31.51%;湖北21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5.07%,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25.15%;重庆139.87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2.21%,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6.75%;贵州143.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58%,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2%;散居地区土家族人口前十位的分别是浙江22.7万人,广东21.25万人,福建8.98万人,四川5.92万人,江苏4.13万人,上海3.36万人,北京2.36万人,新疆1.79万人,广西0.92万人,河北0.81万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前十位的分别是壮族1692.64万人,回族1058.61万人,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3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3万人,土家族835.39万人,藏族628.22万人,蒙古族598.18万人,侗族288万人,前十大少数民族总人口8960.8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8.75%。(文章主要数据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TOP

引用:
原帖由 Robot 于 2013-3-25 09:22 发表
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至今没有见到官方的正式公布,一楼的统计不知是否可靠,仅供参考。
前两天见到贺学君老师,她还问我要这个数据。
看了楼上的文章,觉得一楼这个数据应该还算可靠。已经转发给贺老师了。

还是希望民大课题组的分析研究报告早日面世。

TOP

中华民族概况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辽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9个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我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元、明、清时期,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在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满族建立的清朝,曾坚决抗击沙俄、英国等殖民主义在我国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综观中国的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壮、瑶、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数民族,如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等都是壮族。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在“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的联合会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后来,马骏、郭隆真等都加入了。水族的邓恩铭参加领导了山东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蒙古族的多松年、乌兰夫等加入,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白族的张伯简、徐克家等于20年代加入,并分别参加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9年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进行反帝斗争;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递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创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间,内蒙古骑兵歼灭国民党军队2万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著名的“三区革命”。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

  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二、56个民族的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民族压迫制度的废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医疗保健事业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汉族较宽松,因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人口兴旺、民族繁荣的景象。1990年—2000年间,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东乡等13个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别高达4.31%和4.26%。蒙古、藏、维吾尔等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在1.40%—2.00%之间,高于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91%的水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在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年—200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别提高到6.7%、8.01%和8.41%。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四、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http://www.seac.gov.cn/col/col110/inde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