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广东风情】陈家祠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广东风情】陈家祠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陈家祠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坐落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是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供奉陈氏始祖,同时也为当时广东各县的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性场所。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直属事业单位,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为馆址而建成的。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览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历代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类型博物馆,是广州市对外宣传,旅游与文物相结合的重要窗口,又是广州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陈家祠,交由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使用。
  1957年12月31日,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将陈家祠移交给广州市文化局。
  1958年,广州市文管会负责陈家祠的维修工作,并决定利用陈家祠为馆址筹建广东民间工艺馆。
  1959年10月1日,经全面修缮复原,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的广东民间工艺馆正式对外开放。
  1966年9月,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入陈家祠内,广东民间工艺馆停止对外开放。
  1980年底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陈家祠再经维修后,于1983年2月重新对外开放。
  1994年6月23日,经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常设展览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后,一直在陈氏书院内常年举办不同的展览,让观众游客参观。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还不定期展出馆藏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广东民间工艺品,如古朴浑厚的石湾艺术陶;金碧辉煌的广州织金彩瓷;精雕细刻的潮州金漆木雕;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高贵典雅的套色蚀花玻璃等。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促进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还经常引进或到其它博物馆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岭南民间百艺
  岭南工艺,历史悠长。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妙心巧手,岭南人创造了品类丰富、手工高妙、境界独到的百工之艺,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造物强调的是人文意义和社会功用,故而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岭南工艺崇尚的是心性与物性、人为与造化的和谐默契,因而独运匠心、宛若天成。
  岭南民间工艺品是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将不定期调整展品,以充分展现岭南百艺的匠心文脉和技艺体系,向广大观众全面、系统地介绍岭南传统的百工百艺。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始于唐代,明、清期间达到鼎盛。它主要以樟木雕成,以构图复杂、雕工细腻、金碧辉煌、装饰性强而享有盛誉。其题材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珍禽瑞兽、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法多样,尤以通雕见长;善以“之”字形布局表现故事的情节内容。建筑物高处的木雕常在造型的比例上作适当变形,以适应人们的视觉效果。明清以后还出现了贴金木雕,即在木雕上髹漆贴金,故又称潮州金漆木雕,多用作祭祀的器物及建筑装饰。
  广东砖雕
  砖雕,是民间艺人运用凿、木锤、锯、钻等工具,以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吉祥图案,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位的一种装饰。这种民间工艺形式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被广泛地用于祠堂、会馆、庙宇、民居的墙头、墀头、照壁、檐下、门楣、窗额等处。广东砖雕纤巧细致,艺人们按需布设图案纹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为建筑添色不少,成为岭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
  灰塑工艺
  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传统民间建筑装饰工艺。灰塑讲究现场制作及发挥,艺人根据题材的空间需要,在建筑相应位置上进行现场构图、固位、做坯、塑型、定型、塑色、上彩等一系列工序,直接在建筑物上完成作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的稻草、纸筋等纤维质,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完成后的灰塑坚韧结实,颜色鲜艳,耐高温、潮湿,不易褪色变形,非常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由于灰塑工艺是现场构思制作,因此,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石湾陶塑脊饰工艺
  石湾陶塑脊饰,俗称“石湾瓦脊”,产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屋脊上的特殊工艺。用陶泥雕塑,按需施以黄、蓝、绿、褐等色釉,再经高温煅烧而成。耐风吹日晒雨淋而不退色,十分适合多雨的南方,而釉色的光亮度和明丽感,极具装饰效果。装饰内容有花卉、人物、动物及亭台楼阁等。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嵌瓷
  嵌瓷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盛于清代。此工艺是先用铁丝扎好物象骨架,如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再以纸筋灰塑好雏形,然后将彩色的瓷碗依据设计要求进行剪裁,在雏形上镶嵌成平贴、浮雕或圆雕,作品除室内摆设外,多装饰于庙宇、祠堂及大宅等的屋脊、门楼和照壁上。因其色彩鲜艳、风格独特、雅俗共赏,历来为潮汕人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喜爱。
  金属工艺
  广东金属工艺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历代延续。明清时,广东金属工艺发展繁荣,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制造业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广州、佛山、潮州等城市。工艺品种有金银首饰、铜胎珐琅、铜锡器等。
  铜锡器用途广泛,分乐器、日用器皿、供器、工艺品等,遍及生活各领域。制造工艺主要分铸造与打制两类。器物成型后,还在表面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
  广州珐琅
  广州珐琅,又名烧磁,俗称烧青。是广东的传统金属工艺品之一。明末,西欧的“金胎画珐琅”技术传入广州,广州工匠借其技法和颜料创制出“铜胎画珐琅”。作品不仅进献清廷,且还向内府输送画珐琅匠人。早期广州珐琅,是以紫铜为胎,涂上珐琅料,烧青绘画,勾线描金,加工研磨处理而成,故称铜胎画珐琅。乾隆时期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结合,在铜胎掐丝珐琅上作画。其制作工序复杂,先以紫铜作胎,用铜丝掐成花纹,焊在铜胎上构成图案,填进各色珐琅料,入炉烘烧,再在平滑的珐琅面画图案,经焙烧、打磨光、镀金方成。
  缅茄雕刻
  缅茄雕刻是广东省特有的民间工艺。据《高州府志》记载,缅茄树原产于缅甸,明万历年间,大臣李邦直携两颗皇帝赐的缅茄核告老还乡,后来缅茄核在高州吐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其果实被人们视为珍品。
  缅茄核漆黑圆滑,核蒂质细坚实,呈蜡黄色,是雕刻的好材质。艺人们利用其特性施艺,雕刻出神态各异的飞禽走兽、亭台人物等。其雕工精细,小巧玲珑,常被制成佩饰、印章等。
  榄雕
  广东盛产乌榄,榄核雕刻是我省独特的工艺,清代嘉庆年间榄雕技艺已十分精湛。艺人利用榄核的形状,运用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技法在四、五厘米大小的榄核上雕出丰富的内容。所雕的人物,多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舫、子洞船,花窗开合自如,且船身配刻诗文,精巧别致;宫灯、花篮、蟹笼等镂空雕作品,玲珑剔透,谐趣盎然。现在榄雕工艺已由单核雕发展为多核组雕,款式层出不穷,雕工精细,令人惊叹。
  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制作在清代已十分繁荣,成行成市。至20世纪30年代达鼎盛时期。玉石质坚晶莹,更有翡红翠绿等天然色彩,雕琢成器,特别精美。广州玉雕分饰件与座件两大类。饰件一向以款式新颖、雕工精细、用色巧妙而著称,制品有玉镯、戒指、耳环、玉坠等。座件有人物鸟兽、花卉瓶炉及仿古兵器、船、塔等大型镶嵌品。广州玉雕艺人善于根据玉的色泽、纹理,因材施艺,充分发挥出玉料[/的特点,使玉雕作品倍加名贵。
  广东漆器
  广东漆器生产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阳江、广州、佛山和潮汕地区,其中又以阳江漆器最为有名,它古朴高雅、技艺精湛、防潮耐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早就为中外人士所喜爱。漆画是我国传统漆器工艺的一种,它以漆和金、银、玉石、螺钿、蛋壳等辅助材料,运用雕、镂、嵌、填、晕、彩绘、金漆等多种髹饰技法制作而成。广东潮汕地区的金漆画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在髹好底漆的器物上用金粉或银粉描绘,典雅大方、庄重朴实。
http://www.gz.gov.cn/gzgov/s9637 ... 6ba2644976299.shtm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