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参加安大刘文典铜像暨刘文典纪念室开展有感

参加安大刘文典铜像暨刘文典纪念室开展有感

刘兴育

最近更新: 2008-11-28 10:03:13 编辑:云南大学新闻中心  
        今年九月初应安徽大学邀请,我参加了该校刘文典铜像揭幕暨刘文典纪念室开展仪式,这是庆祝安大八十华诞的一项重要活动。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家之一,一代国学大师。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倡言共和的文章。1917年,他被聘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五四”期间,担任《新青年》编辑部英文编辑和翻译,坚定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在学术研究上,他选定古籍校勘学为终身所系,192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主攻校勘学的同时,他还积极从事外国学术名著的翻译,表现了旺盛的学术活力和敏锐的学术触觉。
  1927年9月,安徽省政府聘请刘文典等11人组成“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公推刘文典为文学院院长兼预科部主任,主持筹建工作,行校长职责。1928年,安大发生学潮,为维护学生和学校安全,也为了个人的人格尊严,他同蒋介石据理力争,被当局拘押,险遭杀身之祸。幸得安徽各界有识之士及挚友蔡元培、邵力子、胡适等大力救助,才幸免于难。出狱后,应蔡元培邀请,去北大任教,1929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任过国文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7月到云大任教,1958年7月15日在昆明逝世。解放后,他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4年全国评定职称,他是我省唯一的文科一级教授。
  刘文典半身铜像坐西朝东,安放在安大新校区的罄苑广场中央。铜像的汉白玉基座正面嵌刻的“刘文典教授”五个鎏金大字格外显眼,基座背面镌刻有刘文典的生平简介。广场南北两侧的两排石碑上镌刻着古今中外的24位著名文化科学名人的头像。刘文典铜像的前方有一条人工筑成的梯形叠水喷泉,源头活水跌宕而下,从草体“徽·理·朴”三个大字间蜿蜒流过,颇有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与会稽兰亭故事之意境,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刘文典铜像后面是建筑面积四万余平方米、高8层的图书馆。为纪念刘文典,图书馆以“文典阁”命名,以示办学薪火相传,后来者勿忘前贤之功德。刘文典纪念室设在文典阁内,其“刘文典纪念室”的牌匾由现任安大校长黄德宽教授题写。
  9月14日,安大师生代表、学校领导、刘文典的亲属等二百余人及驻皖中央、地方的十四家媒体记者在罄苑广场举行刘文典铜像揭幕暨刘文典纪念室开展仪式。安大校长黄德宽、刘文典之子刘平章先后致辞,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沁一发来贺信。安大党委书记陆勤毅、校长黄德宽及刘平章夫妇共同为铜像揭幕。随后大家步入刘文典纪念室,参观展览。《新安晚报》首席记者、《狂人刘文典》作者章玉政为首场参观者作了精彩解说。
  刘文典虽然在安大的时间仅有一年,但安大校长黄德宽教授认为“刘文典的办学思想、治学精神,尤其是他崇高的品格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安大,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刘文典留下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东西,将在安大永远发扬光大,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安大人”。魏沁一在贺词中对这一举措的评价是“安大为这样杰出的学者和教师塑铜像并辟设专门的纪念室,这不仅是对先辈学者的缅怀,更有助于学术研究,对传承安大学统,弘扬皖学精神,具有标志性意义。”我想这就是为刘文典塑像暨成立刘文典纪念室的原因。
  一位睿智的大学校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都得重视培植自己的学术传统,弘扬自己的人文精神。正如董云川教授在《找回大学精神》一书中所说“这种精神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训、园林、厅堂和雕塑中显现出来,从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的眼眸中流露出来,构成大学有别于其他人和行业的独一无二的风景城”。大学精神一旦被接受,就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凝聚作用,对外部社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并据此引导大学自身的走向和激活教师的心力。这种精神往往从这所大学的建筑、仪器、学科队伍、学术带头人等方面体现出来。虽然有些老建筑物、老仪器破烂陈旧,但它记录着历史。在这些房屋住过或在这里工作、使用过这些仪器的师生换过一茬又一茬,而这些东西则留了下来。这些东西,哪怕是一张实验桌子都是无价之宝,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如果一所大学连这都没有保存下来,怎么让别人相信自己是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呢?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本身就是一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城,到处都是文物古迹,但他们仍然成立博物馆来保留学校原有物品,这些物品包括过去教师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保存一件物品,更是在传承自己的人文精神。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些老建筑,哪怕是换掉一块砖都要找用料一样、成色相同的,并在砖上注明是什么时间更换的。安大在新校区大兴土木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老校区的保护,将一些老校舍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重点保护。
  云大也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学,会泽院、至公堂、考棚、钟楼乃至数理馆无不彰显着云大的人文精神。世界著名杂志———法国《观点周刊》首席记者蒲皓琳参观云大后,赞叹不已,他说“云南大学非常美丽,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和众多的著名建筑。如果我是年轻人,如果我到中国留学,我要选择云南大学”。遗憾的是,能够见证云大历史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一些不可再生、具有历史文化记号的物质,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消失了。幸运的是,在一批有远见的老教师竭力呼吁下,熊庆来、李广田故居和一些具有特色的专业保存下来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要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列,培育和发扬自己的大学精神是上上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从别的高校中汲取经验,增加对老校舍、老仪器设备的保护意识,不要让仅有的这点东西从我们手中消失。深入挖掘这些东西的人文精神内涵,修复校内明清古城墙,至公堂前的日晷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成立名人纪念室、重视研究杰出学者的治学理念和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应该是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TOP

对老建筑物的保护
实乃任重而道远
很多时候
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忽视了自身所拥有的许多值得去保护和发扬的有价值的事物
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负责!

TOP

张贺同学上哪儿去了?一直找不到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