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030304 )

一、
学科概况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点,于1990年由郝苏民教授领衔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1991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民俗学学科自1991年开始招收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至2005年招收培养了15个年级,来自14省区的14个民族的102名研究生。已毕业63人,其中有些学生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博士生,决大多数被高校及科研部门录用并受到好评。先后有蒙古、日、德、意、韩、美及港、澳留学生前来研修、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两度被评为甘肃省“1999—2001年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2002—2005年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曾于2001-2003年间与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联合招收2名学生(导师为该所的赵慧研究员、马宗保教授、博士)。并建立了本学科一级学科所支撑的相关领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点;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点和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点。
该研究生点由郝苏民教授、郗慧民教授、马自祥教授等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的老一代知名学者为导师,并培养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学术梯队。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注重交叉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具有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相结合的课题意识,注重实地调查研究。近几年内将相继出版课程相应的研究生教材,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本专业毕业生学位论文选题多为本学科核心领域的前沿性专题,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的田野作业获得第一手资料,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些成果受到了本学科界的非常关注。本专业不仅培养了裕固族、东乡族、土族等特有民族的第一代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硕士,而且已成为培养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修养品德良好、身体健康的人才。。
2、系统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进行跨学科研究,至少熟悉一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独立从事民俗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成为能够将民俗学知识应用于相关专业的工作中去的人才。
3、由导师组及导师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后进行师生双选,确定导师后,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专业课采取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倡研读原著,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使研究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熟悉本学科前沿的研究状况,培养研究生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具体科研项目研究与操作的能力。

三、学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1-2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田野作业。第3年撰写学位论文。在完成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少数学习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经审核达到我校对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的要求并有条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
研究方向及方向介绍
1.
民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本方向,其发端即有抢救保存民族民间文化的动机。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文化多样性是与生物多样性同样重要的议题,人类需要一个多元的、多色彩的人文生态环境。但在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急剧变迁中许多民间文化在衰落甚至消亡。研究与抢救、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不仅仅是民俗文化学者的历史责任,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保文化主权和文化话语权的重大议题。各国都把民族文化保护列入前沿项目。如何鉴别、保护、开发与利用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保护好这些资源,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研究方向通过开展西北民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在以上方面做出贡献。
2.
甘宁青人口较少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西北地区有一些人口特少,但独具文化特色的小民族(几千人至几万人),如保安、撒拉、裕固、土、撒拉等民族。还有一些所谓“人”而未确定为“族”的群体,如“白马”、“卡力岗”、“托茂人”等。这些民族或群体没有文字却有语言与独特的文化,有的还由于跨国居住或它因而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对于这些“民族”或“人”的文化研究,建国前一片空白,仅为外国传教士、探险家所独霸。本方向主要以甘肃、青海等省区的特有民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民俗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有一定共同特点或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故其民俗文化中共同特点就可能成为“类型”研究的基础,该方向研究中,将形成民俗学的三级学科民族民俗学或区域民俗学。
3.
西北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区、族群、社会群体的各类文化现象,文化类型和文化遗产的系统调查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中国社会内部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的互动、演变轨迹。这不仅对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内部结构、形成和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中国特色民俗学和中国学派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此研究方向主要以积极开展西北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挖掘、整理与比较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多民族一体特色的民俗学理论体系;推动我国民俗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和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五、
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课程计划见附表)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原则上要求导师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位课程的教授工作,每位教师不得超过2门。
2、加强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的培养。
3、所有课程必须在前2年(4学期)内完成,其中学位课程必须在前1年半(3学期)内完成。
4、开设的所有课程均应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类型
1、必修课
(1)公共学位课(第1、2学期开设)(10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
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6学分)
2)专业学位课(8-12学分)
2、选修课10-12学分)
(1)公共选修课(第3学期开设,任选1门):计算机、第二外语(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少数民族语文(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专业外语(英语、日语、俄语)。
2)专业选修课
指导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选修课。每个学生一般选4-5门。
3、前沿专题讲座2学分)
    在第12学期内,听8次以上。
4、补修课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入学后需要补修有关硕士生或本科生基础课或其他课程。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可以单独计算学分,但不能顶替本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

5、实习环节1学分)
(三)学分数要求
  
1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公共学位课共计10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4学分;第一外国语6学分。
专业学位课4门,每门2-3学分,共计8-12学分。选修课5-6门,每门2学分,共计10-12学分。前沿专题讲座8次以上,2学分。实习环节1学分。
2学分折算:专业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18-20课时折合1个学分。公共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18-36课时折合1个学分。
(四)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原则上采用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他课程可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六、
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在学期间均必须进行科研实践(不计学分),没有参加科研实践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科研实践包括:

1
、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包括导师项目)。毕业时应有该项目的正式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以署名为准),或有承担项目的协议书、委托书等证明。


2
、参加学术会议。应该提交的学术论文或参会代表的依据,如邀请函、会议代表名单等。


3
、参加校级以上各种学术评奖并获得奖(含与专业有关的艺术类评奖)。


4
、有具体任务的参加学术性田野作业调查和学术性社会调查。


5
、依照《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定》的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

   以上四条中1234条须达到1条即可,第5条为硬性要求。
(二)研究生均进行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田野考察、社会实践等,实习为必修环节,没有进行实习者不予审定毕业资格。

七、
学位论文

依据《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暂行规定》、《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结合民俗学专业的特点学位论文写作具有以下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或由导师指定。选题开题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针对学位论文选题研究项目,运用本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相关交叉学科的方法,进行田野作业。为期最短不少于30~40天(根据选题要求,可随机延长10天),在客观真实地对所得田野作业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之后进入撰写学位论文的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3、学位论文内容应该显示:①研究生是否比较全面与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前沿的研究状况;是否具有对论文相应专题研究的基础文献及田野作业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②学位论文在研究的具体专题方面应做出一定程度的创新或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独特的见解。

















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

学科名称: 学(含民间文学)研究方向:1.2.3
学位名称: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0742010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54
1
考试
必修
1074201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54
2
考试
必修
107420106
第一外国语(英语)
6
216
1、2
考试
任选
一种
必修
107420107
第一外国语(日语)
6
216
1、2
考试
107420108
第一外国语(俄语)
6
216
1、2
考试





0040303040101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3
54
1
考试
必修
0040303040102
社会学原理
2
36
1
考试
必修
0040303040103
西北族群口承语言民俗
2
36
2
考核
必修
0040303040104
民间文艺学
3
54
2
考试
必修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07420201
计算机
2
72
3
考试

1

107420202
第二外语(英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3
第二外语(日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4
第二外语(俄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5
第二外语(阿拉伯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6
少数民族语文(蒙古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7
少数民族语文(藏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8
少数民族语文(维吾尔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9
少数民族语文(哈萨克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10
专业外语(英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11
专业外语(日语)
2
36
3
考核
1074202012
专业外语(俄语)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1
田野作业方法论
2
36
4
考核

4-5


0040303040202
民俗学史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3
民族学原理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题研究
2
36
3
考试
0040303040205
西北民族歌谣专题研究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6
西北民族叙事诗专题研究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7
史诗学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8
宗教学原理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9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2
36
3
考核
00403030402010
影视人类学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1
伊斯兰文化专题研究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2
藏传佛教文化概论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3
艺术民俗学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4
文化人类学经典著作选读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5
SPSS软件包的使用
2
36
4
考核
00403030402016
精神分析与民俗研究专题研究
2
36
4
考核


前沿专题讲座
2
8
1、2
听讲报告
必修

实习环节
1

4
实习报告
必修

科研实践
不计

1-6
材料备档
必修

专业始业教育
不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