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微信公号】狂欢亦是乡愁:辽西李龙王“赶香烟”(7.12)

【微信公号】狂欢亦是乡愁:辽西李龙王“赶香烟”(7.12)

  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山东人为生计所迫,拖家带口、浩浩荡荡地闯进关东,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拓土开荒。那时的他们吃着煎饼卷大葱,用满口的山东腔儿一遍又一遍地给子孙后代讲着闯关东的苦难史和奋斗史,若是干巴巴地讲苦难史,吸引不了调皮的孩子。这时候,“秃尾巴老李”就要上场啦。在东北、山东、河北等地,“秃尾巴老李”可是有着超高的知名度呢,下面,就由小编搭线,大家来结识一下这条名龙吧!

  “秃尾巴老李”本是山东人,哦,不,是山东龙,后来才到了东北。说起“秃尾巴老李”出关的事儿,这儿还有个缘由:
  很久以前,山东文登有户姓李的夫妇。有一天,李大嫂去河边洗衣服,不知怎么的,就睡着了。结果这一睡,就有了奇孕。辛苦怀胎十二月后,李大嫂生下的不是白白胖胖的大小子,而是一条黑龙。李大哥害怕呀,就想除掉黑龙,结果把黑龙的尾巴砍掉了,这也就是“秃尾巴老李”之名的来历。看到李大哥对它的恐惧和厌恶,虽然舍不得娘,但也知道这家不能再待了,秃尾巴老李就绕着房子飞了几圈往东北方向飞去。

黑龙江为啥叫黑龙江呢
  “黑龙江”的来历也是与秃尾巴老李有关呢。话说,从山东到东北的路上,秃尾巴老李行侠仗义,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好事儿。后来,它来到一条江边,看到白龙作恶,就和当地的民众一起打败了白龙。最后,秃尾巴老李住进了这条江里,成为当地的守护神,这条江也就被称为黑龙江啦。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映射着闯关东时期,山东人的移民历程。从故事中可以看到移民的缩影,故事以黑龙战胜白龙,上升为保护神为结局,传达出移民们温暖的希望。故而,移民的历史虽已足够漫长,曾经的山东人成为了完全的东北人,但象征他们移民身份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却生生不息,李龙王(故事中被称为“秃尾巴老李”,移民们一般称其为“李龙王”“李老爷”)信仰仍繁荣在山东移民聚居的村落。其中,辽西地区的李龙王“赶香烟”就是基于李龙王信仰而生发的活动,是李龙王信仰流传至关外的演化形态。

“赶香烟”:一半是狂欢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有个村落叫大杖子村,这个村大部分村民的祖籍都是山东文登。清乾隆年间他们从文登迁至此处,至今已过了260余年。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每年的农历三月,这个偏僻的村落就会沸腾起来,因为村里要举行李龙王“赶香烟”的庙会了。
  “赶香烟”的活动通常持续四天:农历二月末的最后一天是为李龙王设祭坛日;三月初一,全村人抬着李龙王的神像去临近的公营子镇三官庙拜谒李龙王的舅舅;三月初二则是去甘招镇宋家店拜李龙王的姨姨;三月初三是龙母的生日,民众们要抬着李龙王神像到卧虎沟乡榜石沟北梁龙母庙拜见龙母,这一天周围村落的村民也会前来,场面更加热闹,活动达到了高潮。

“赶香烟”是咋回事呢
  “赶香烟”的名字听着有点奇怪,但人家可是名副其实的。在村民们抬着李龙王的銮驾前行的路途中,均伴有村民烧香纸祭拜,烟火连绵不绝,故而称作“赶香烟”。
  “赶香烟”的路途并不算近,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乐于热闹的村民怎么会甘于寂寥的路程。因此,在抬着李龙王省亲的路上,少不了吹吹打打,歌舞欢唱。村民们穿上演出服,画着喜庆的妆容,吹打着乐器,扭动着秧歌,李龙王的銮驾走到哪,哪儿就是一片欢腾。这是为辛苦劳作、压抑的村民提供情感宣泄的场所,他们尽情地欢歌乐舞,享受着娱乐狂欢。

“赶香烟”:一半是乡愁
  “赶香烟”的开场秧歌词里唱道:“三月三里来三月三,李老爷圣会代代传。代代相传传至今,追忆来自回龙山”。说明“李龙王赶香烟”的活动除了娱乐狂欢,也饱有浓浓的乡愁。即使这些移民到了东北二百多年,至今仍将山东视为故乡,在特定的时日,他们一同追忆来自回龙山的历史。秧歌词代代传唱着,是为了让后代子孙留存有关移民的集体记忆,记住祖先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艰辛。歌词里说的“回龙山”就在文登,山上有龙母庙和龙母坟,与该地的李龙王信仰形成一种互为解释之势,映射文登与大杖子村特有的关系、秩序和逻辑。“秃尾巴老李”的信仰成为东北和山东的连接,成为极具同乡情结、移民象征的信仰符号载体。

闯关东
  踏上闯关东的路,就代表着承受了与“秃尾巴老李”一样的断尾之痛。这种痛是背井离乡之痛,是故土难寻之痛。从东北到山东路途遥远,出了关就难以再回首,与故乡注定是远了,但他们又不愿就此与故乡一刀两断,村里最初供奉的李龙王神像就是先祖从文登一路背过来的,代表着故乡。此外,“赶香烟”活动中,李龙王的“亲戚们”所在的村落以及沿途村落都是山东移民聚族而居的,移民们依托对李龙王的祭祀,借着李龙王省亲的活动,加深了周围山东移民村落的联系,联络了老乡亲友之间的感情。李龙王不只是保佑他们的神灵,更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恋,酬神仪式中渗透着浓浓的乡愁,年年重复这项仪式活动,乡愁再也剪不断。

可亲可爱的李龙王
  衍生于山东故土的“李龙王”这一神灵作为移民们在异乡生存发展的保护神,他们以其为精神信仰的支撑,来应对生境变迁后的文化调适。因李龙王的故事、信仰、活动,这些移民们紧紧围靠在一起,通过李龙王信仰,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表达了出来。在生活中,移民们信仰李龙王,敬拜他,但又不会惧怕他,因为老李是老家里来的亲人,和他们一样,有着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在新土地扎根生长的韧性,同作为移民,老乡是会帮着他们的。

注意:有山东的老乡吗?
  黑龙江边的船准备起航了,艄夫站在船头,大声问:“有没有山东来的老乡?”船客们都会大声回答:“有!”据说这样就能得到李龙王的保佑,一路平安。说不定船行半江处,还能收到李龙王送的一尾大鲤鱼呢。

辽大民俗学与“赶香烟”之缘
  2016年,沿袭260余年的“辽西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祭典”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辽西喀左三月三李龙王赶香烟祭典》(项目编号YXZ2016001),由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江帆教授担任课题的主持人。2016年至2017年,江帆教授率领由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部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连续两年于三月三进驻大杖子村,在喀左县文化部门的配合下,运用多台现代摄像设备,以多机位完整摄录了这一民俗活动,课题组并对大杖子村几位年逾70岁的老会首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如此,“辽西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祭典”这一具有重要文化史价值的区域性民俗文化遗产,这一凝聚着辽西闯关东移民群体独特的文化记忆,得以实现了数据化保存。


课题团队“赶香烟”现场(图片由江帆老师提供)



参考文献:
[1]  江帆,从神灵“移民”看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06期。
[2]  曹洋,田丽红,赶香烟:一半是乡愁,一半是狂欢,中国文化报,2016年4月27日第007版。

荣誉顾问:乌丙安
顾  问:江 帆、周福岩、吉国秀
指导老师:隋 丽、邵凤丽
撰  稿:魏 娜
图文编辑:魏 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b-2lf2Wao4sNpkG4-9dCA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QQ:怀克特;微信:huaiket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