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舒国治]着意于近代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舒国治]着意于近代

着意于近代

舒国治

东方早报 2009-11-29 3:18:51










  我国地土辽阔,往昔道途不便,并非人人可得旅行,也非每一旅者皆能记其所游。虽然,我国旅行史料,向已丰富。高古者《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不论,近古者唐宋元明诸多诗文、游记不论,已丰厚灿烂何似;及至有清一代,其地理之学,更是远远超越前人,近代吾国地理知识于焉奠定也。民国伊始,胸怀万里之游士,诚可据前人行路之张本,厉然壮游,傲啸山川,最是可以目空八荒。如林竞之游甘新、陈渠珍之历康藏等是。风餐露宿,家山遥隔,若有片简短语结存,此三十年代以前、晚清同光以后之旅行史料也。及至现代,更因二大变动,又加生无数宝贵纪历材料。此二大变动何也?曰抗日战争,曰播迁台岛。

  抗日军兴,每一国民离乡背井,举国莫不在游也。此种游徙,顿然改观国人安土重迁、老死户牖常态,纷纷以异乡为家,每人不自禁皆游览了好大一片江山。

  退守台岛,仍以大陆为其系念,思之怀之,家园咏怀之书作,于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可说浩如烟海。而故土愈绝隔,其记忆愈清晰,盼有一日仍要赋归回家。以是连报上的讣文,也多见“随侍在侧”,而不堪再谓“侍奉在侧”。按上人远离家门,方有子弟“随”之所谓。

  这两大变动,证于其他国家,无此情况。抗日,使国人广游;迁台,使怀乡者将其前数年抗战时所游所历载录成书。实是我国现代史上一独异宝藏。举国之人,离乱与共,又怀乡与共,以是此点点滴滴行旅描述,遂呼出大伙之共同记忆。

  我今兴趣,主要注目于清末(约如同、光)至四十年代末(如播迁台岛)其间之旅行录记,亦即五十年前至一百五十年前,此我最欲探知之时段,凡于此期间之旅人纪历,即我名为“近代中国旅行史料”者也。而此史料中又以渡台后回忆写成者为益加珍贵也;乃此一时段(约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之大陆,浑浑如空白。四九年后,大陆益多运动变革,无一人有余裕提笔叙舆地言风土;不仅诸多事体为之斩断,亦且家园原在脚下,不若渡台人之频频怀思、殷殷叹咏也。

  民俗、京剧大师齐如山在其《齐如山回忆录》中有一段说及有人谓他“经多见广”,他言这经多见广,不只个人努力,也与社会、时代有关。他说:“同治年间,南北各省部已平定,三十多年的工夫,真可算清平世界,国民爱往什么地方去,就随便去,也没有人检查,也没有人盘问,爱看什么地方就可以看,想问什么事情就可以问……这于经多见广这四个字,是很有帮助的。不像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未动身之前,先费许多种手续,沿路的限制,更是麻烦非常,这于经多见广,乃是大有阻力的。在彼时不但行动方便有关系,一切费用也有关系,在光绪二十六年以前,三十年之久,物价可以说没有变动过,这于家居旅行,都是很方便而便宜的。比方随便说两种。鸡蛋永是三个小制钱一枚,一块现大洋,永是换小制钱一千枚,是一元大洋,可以买鸡蛋三百三十个。麦子面粉每斤是十五枚小制钱,是一元大洋可以买七十余斤。再说到交通费,彼时没有火车轮船(大埠如天津等处,当然早已有了),全靠驴子车,由北平到吾乡,相距三百六十余里,共须走三天,年节下雇大车回家,每车可载十来个人,每人小制钱两吊(合现大洋一元),而且沿路还是归赶车的管吃住,这个名词叫作倒拔毛……所以彼时社会有一句话,说怀里掖一两百银子,可以走遍全国,一百两银子才合现大洋一百四十元……因为行动方便,生活方便,也就容易到各处去看看,这便是经多见广的原因。”

  着意于“近代”者,沧海桑田不至太甚,即今日实踏见之,或犹能相去未远,此一者。古人之纪旅文字,原多有前人之集录,毋庸我增事,此二者。

  且举二例。郁达夫谓:“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四季》)此郁氏 1936年所简略感言之中国大城市也。自与三五百年前古人所着眼叙述之大城市必定不同。倘今日游者亦能于广州感到“乌烟瘴气”、于武汉感到“杂乱无章”,则可显见此二城市六十多年前已露出不堪之端倪矣。再有一例,台湾彰化人洪弃生于1922年所见中国城镇则有如下;言苏州,他谓:“苏州车站,驿亭高大整饬,殊胜台湾,北上有悬桥,南下有隧道,坐有软垫,男女分辆,可谓文明。……阊门自昔繁盛,……今承粤乱后,繁盛不如乾隆、嘉庆前,然仍不失繁华气象。……北苏南杭,中上海,三镇可称鼎峙,虽苏杭不及上海市场热闹,然苏杭亦无上海市区恶浊,车中北望虎丘之塔,南望苏城之塔,二塔对峙云端,引人游兴勃然。”言芜湖,他谓:“芜湖之名噪天下,芜湖之米溢东南,余意即不及下关,亦当不让京口,乃今见之江步之凄凉如此,城市之不整如彼,远近虽有大室,望处多半损坏,殊不见富庶之实。”谓郑州:“遍郑州城,处处乌鸦声,如台湾深山老鸦……路皆崎岖,无一砖石,风起土飞,噫嘻怪矣,街不成街,而庙则胡庙,何郑州之荒至于此极,反甚今日台湾也。”言开封之城,谓:“四点二十分至开封,其城庞大,远过洛阳,……内城门厚十四五丈,自金陵外,此为最大城,全城完全无缺,尚非金陵可及。”他又道:“豫省一种风俗甚厚,城门内外,并列书先正格言,开封尤盛,各街衢各门首,亦各挂黑牌填白字,书一二句铭词,如‘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忠信笃敬,为人根本’、‘守规矩乃得自由’之类,处处有之。”言绍兴,谓:“绍兴城,四面皆水也,城不高亦不大,似各地之县城,……街中均敷大石,尚平坦,而市店街路殊狭小,不可比杭苏诸郡,过数街,不见酒楼,亦不见舆车轿,城中多通河水,故街皆以桥名,然河水浊臭,甚于杭州西兴,颇似萧山,则水道不治故也。米饭处处粗粝,肴亦不佳,余固不料绍兴名郡、越王旧都,而村气至今未除,反似我台湾诸罗、凤山各旧县,而不若台南,然绝不染洋气,则非杭苏可及。道逢丧素妇女,悉以白布结发如环于首,而不作髻,亦括髽古风之存者也。”言徐州,谓:“徐州城亦大,内外郭亦雄整,西南北三楼,俱已修筑涂饰,惟东门楼未修,……庙制反不及台湾前清之宏壮,今又废坠,惟不至如郑州之扫地耳,学校亦无江南河南各府之多。”素来地理课本晓我少年予以芜湖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然洪书二十年代所见,此堂堂米市看来早不行了。又他所叙河南各古城,似皆颓落,当是历年兵灾大祸频仍有以致之。尤以郑州最为诸多书中备言其不堪种种也。

  此类旅行史料,形之于图片者,如1953年郎静山召集成展的《祖国河山影展专刊》,1955年丁星五编集之《锦绣河山》,1957年中国新闻出版公司所编之《祖国风光》及1975年曾光伟编纂之《大好河山》等。

  形之于地理教育参考读物者,如五十年代正中书局印行之“史地丛书”一套,其中有齐如山之《北平》、陈定山之《西湖》、陈南士之《庐山》、蓝孟博之《西安》等。

  形之于半记游半忆述又兼采抄录典籍的游记书者,如六十年代刘杰佛的《忆祖国河山》、七十年代华振之的《故国神游》等。

  形之于纯粹游记者,如李书华《李书华游记》、李璜《学钝室游记》、洪弃生《八州游记》、严立三《旅行日记》、钱桐荪《西南游记》等。

  形之于军旅记述、公务纪行者,如李品仙《戎马生涯皖疆述略》、王冠吾《畅游六记》、杨亮功《星轺小纪》等。

  形之于回忆录者,如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浦薛凤《太虚空里一游尘》、卢大方《新浮生六记》、李璜《学钝室回忆录》、易君左《大湖的儿女》、刘隆民《浮生小记》、陶希圣《潮流与点滴》、钱昌祚《浮生百记》等。

  形之于专究我国固有佳肴之记者,如刘震慰《故乡之食》、唐鲁孙《中国吃》等。

  形之于风土旧闻记述者,如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陈定山《春申旧闻》、杜负翁《蜗涎集》、陈鸿年《故都风物》等。

  “旅行史料”,定义何宽阔也;下手采引,茫然不得如何;思前想后,终有不得不尔之拿捏。便是既不专以舆地、道里、史实、沿革为负荷,亦不纯就景致、人情、习尚、物产为录载,实应是既得符合道途他乡之记述,兼融风土人情之携带,且出以近文学意趣之笔墨(此点极是紧要),却又必须写真踏实者,方得我选用采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旅行史料

舒国治

东方早报 2009-11-8 0:44:27




  

  1987年,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自此中国大陆山川风土又重入今日台人眼界,其中名胜景点多有与昔年所读所闻颇形径庭者,乃思旧日之景致俗尚或有丢失不存之虞,抑是今昔原必有其自然更易之不免,更加助将旧籍中片言零简类而纂之心念,此则不仅可于登途游历时参照比对,即使今日不堪得见,亦可发怀古之幽情;再者,乃得接系近代史中散落斩段之诸多零碎,以得旁解其中半晦不明的实况。而文学家如有叙写“长河小说”之壮怀者,亦或得参考采撷也。

  地域及风土之点滴,一如生活,实为“长河小说”极宝贵背景材料。吾国近代长河小说之不兴,常在于国人于各方地土之隔膜。文人羁坐案头,五谷不分之外,游历亦未必广,倘非工作(如游幕、游宦)或逃难,不易远行。纵情山水,常是就近,或是顺便。

  若将散见各书文中零星片简之旅行史料分门别类纂集起来;或是以公路、铁路、水路为经,路途所经大城小邑为纬,其间贯穿以道里数码,而城镇乡里各有叙述;或是以省为单位,省中东西南北方位的大小乡镇分段详述;或是以主题为单位,山水景致、习俗、饮食、交通、物产、生活谈吐等,各有条目……凡此等等诸项编辑方式,皆是可能,是为我心念中“近代中国旅行史料类纂”刍议。

  本文仅是类似序文,乃今搜见涉猎不过沧海一粟,学疏才薄,尚不足言进行具规模之类纂。然十余年来陆续零散购得之旅行史料亦已盈架,中夜展读,此篇一句、彼章数语,亦往往相互干联,自成撞击,每每有心领神会、如抵当地如在当时之感触,其中愉悦滋味,隐隐有不能不告人之冲动,终有今日之举。

  百科全书式之类纂,亦有必要,惟应自方志等典籍以下尽数收编,条目细密,并当动员相当数量之此类专业人力,反复比照,累积以成。

  今我所作,不过呈一小型样本,愿以五万字之数,尽量就少受注目之闲书杂记中挑选最易受人忽略之零段小句,以为尝试,不知能否发初识者阅后之游兴、起昔年曾游者之缅怀、甚而得今日“旅行文学”创写者之参考,及研究地理历史、小说影剧者之联想应用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