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ZT警惕韩寒

ZT警惕韩寒

一、2008年

1,要了解韩寒,一定要通读韩寒的新浪博客。如果通读韩博,你很快会发现一条重要的分界线——2008年!



2,在2008年之前,韩寒博客虽然也有涉及时政话题,但多数时候,他的博客还是“私人习作”范畴,多为个人生活,赛车,文化圈事件;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重心明显转移到“公共话题”(尤其时政话题)



3,2008年,是韩寒从自我走向大众的分水岭。韩寒的上述转型,比较陡峭。比如07年底的博文《上海一些不合理的交通设施》还蛮平和,摆事实;但08年之后,几乎再无这样平和的时政文章



4,我个人一直比较欣赏韩寒。当我梳理韩寒全部博客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这个“一直”,其实恰好也是从2008年开始。



5,也就是说,至少对我而言,韩寒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注公共话题,才成为现在之韩寒;否则对我来说,韩寒和郭敬明并无高下之分,都是成功的文化精英,只是文学风格的差异



6,持续关注公共话题并发表言论,就是“公共知识分子”。2008之后的韩寒,所作所为全部是“公共知 识分子”的POSE。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这就是韩寒的主要价值



7,但是韩寒多次强调自己只是“竖子”,拒绝“公共知识分子”称谓。究其原因,大众受了太多所谓“专家”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愚弄,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大众的眼中是一个“脏词”。同时由于民众的草根立场,“竖子”这样略显江湖气的词语,反而是很好的头衔。韩寒聪明的向大众讨了个巧



8,但无论什么称谓,公共知识分子也罢,或者喜欢议论时政的“竖子”也罢,除了“享受”媒体关注粉丝追捧等等“利益”外,同时也必须承担最基本的责任——尊重事实,尊重理性。



二、露馅

1,韩寒博客的内容,在2008年后非常“锁定”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网络热点话题。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韩寒!



2,韩寒博客的文字,语感极强,尤适网络阅读。同时,文字幽默、讽刺、善用暗喻等等。总之,从技术角度看,韩寒的杂文文字国内一流。



3,韩寒博客的立场,几乎都占在公众认为的“弱势”一面。同情弱势,对抗强权。



4,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这就是韩寒。这就是韩寒的魅力。



5,我自己也因为上述三点,而从不太关注韩寒,到成为韩寒的粉丝之一。尤其是其第三点“立场”。每次读韩寒的文章,总感觉这哥们咋说得那么对呢,咋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呢。但这样次数多了,直到韩寒的两篇文章出来,我才恍然大悟



6,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七十码”的《胡斌进去,胡彦斌出来》。这篇文章的背景,是网络谣传法院掉包,普遍不信任法院。韩寒的文章压根不去分析事实,而是绕口令一般继续传递不信任。韩的不信任与公众的不信任呼应强化。由于韩寒与当事人有一面之缘,当时我就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命题,我会怎么写文章?基本上,我只有一个写作方式,就是根据我的“一面之缘”,去试图分析事实。但韩寒压根没这么做,他只是照例又“正确”地响应了网络公众的情绪。这篇文章,让我心里隐约不安。



7,第二篇文章是关于泰州的《孩子们,你们扫了爷爷的兴》。在文章中,韩寒压根没有真正试图去分析凶手杀人的原因,而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出口,杀害更弱者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口”;“这些杀人事件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这个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这两个说法,都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爱听”的。读到这里,我才顿悟:要警惕韩寒



三、警惕

1,重复一遍,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 “立场”



2,第一点可算“炒作”,但无可厚非;甚至于,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POSE,韩寒必须如此。在这点上,我完全支持他。



3,第二点可算“才华”,绝对值得敬佩。在这点上,所有玩文字的朋友都可以向韩寒学习。



4,需要警惕的是“正确的立场”。这里,韩寒的“正确”并非对事实的尊重,而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韩寒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这太可疑了。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吗?!肯定不是。(比如第一例中的“七十码”,事实证明法院没有“掉包”)但是,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场”就只有一条——公众的情绪!



5,一位网友说,“为老百姓说话”不等于“说老百姓爱听的话”。诚然!



6,上述所有对韩寒的批评,与韩寒的商业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即本文根本不讨论商业利益。韩寒目前的商业利益,都是他应得的。



7,本文只想说的就一句话:截至目前为止,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众的情绪。并且,是“不论事实”地迎合。

TOP

我很喜欢韩寒的。
看了耿羽GG的分析,不得不动脑子考虑考虑了。
说的很有道理,是要警惕!
“哗众取宠”的韩寒!

TOP

此帖不是我分析的 是转的 不过很多观点我都赞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10-12-11 09:30 发表
此帖不是我分析的 是转的 不过很多观点我都赞同
很高兴看到习习的伟大进步!
不从众,不讨巧,基于事实,说大众不爱听的话,真的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但是,90%以上的公众人物都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所以,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那么推崇方舟子。

TOP

从韩寒出道的时候就不喜欢他。
不是讨厌,是一种反感。80后作家身上有一种让我们感到悲哀的肤浅。
大概是前年的时候,耐下性子看了一篇某媒体对韩寒的专访。当问及哪来的钱去玩赛车的时候,韩寒很“坦然”的说,没钱的时候就去写书,书写出来之后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很畅销,自然就有钱了。
大家看看,没钱的时候才回去写书。他的写作目的多么的功利化!写作的质量又在哪里?最近他编的《独唱团》高居各大图书销售网站的榜首,看来韩寒的粉丝还不在少数。上大学的时候,我劝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不要去读韩寒,但却被人讥笑为“老土”。
或许我没有资格对当今的“红人”进行品评,但至少这是实话实说。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韩寒文字功底是可以的 思想实在不行 却又要包装成有思想的样子

TOP

韩寒的确是用他非凡的文字技巧包装了他平凡的思想。但有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说了一些公众人物不敢说的即ZF不爱听的话。

TOP

这年头当众说出ZF不爱听的话和大众不爱听的话都是需要勇气的,都是危险滴

TOP

大家可以研究下网络上“情绪宣泄”的现象,无论打着什么名号:爱国的、恨国的、爱政府的、骂政府的、喜欢某一类宗教的、讨厌某一类宗教的、爱一个人的、恨一个人的、因生活琐事欢喜的、因生活琐事抱怨的……

很多时候都是以理性之名行非理性之事

TOP

习习兄弟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

TOP

有道理,现在有许多”民主逗士”只对自己民主,别人稍有异己之见就专制起来,听都不愿意听

TOP

做个分类学研究。
根据政府、公众、西方势力三个层面,
我们可以把公众人物“讨好”的发言分为如下几种:

1,政府爱听,公众也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2,政府不爱听,但不会触及政府根本利益的,公众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3,触及政府根本利益,可能会遭到政府封杀,公众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4,政府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5,政府不爱听,公众也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6,政府不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爱听的。
7,政府不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有了这个大致的表(其实这个表还可以再细化,我这只是个大致分析用表),大家一看就明白,韩寒之类的公众知识分子,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他们基本只会选择1和2。
其余都不会选。

TOP

引用:
1,政府爱听,公众也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2,政府不爱听,但不会触及政府根本利益的,公众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3,触及政府根本利益,可能会遭到政府封杀,公众爱听,西方势力也爱听的。
4,政府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5,政府不爱听,公众也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6,政府不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爱听的。
7,政府不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请问施兄,5和7在字面上只差了一个“也”字,它们在意义上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我以前跟别人谈论韩寒、连岳等公共知识分子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关键在于“公共”和“分子”,至于“知识”则不一定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必须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人家 于 2010-12-11 14:07 发表

公共知识分子的关键在于“公共”和“分子”,至于“知识”则不一定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必须的
非常对头!!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人家 于 2010-12-11 14:07 发表

请问施兄,5和7在字面上只差了一个“也”字,它们在意义上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我以前跟别人谈论韩寒、连岳等公共知识分子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关键在于“公共”和“分子”,至于“知识 ...
5,政府不爱听,公众也不爱听,西方势力也不爱听的。
6,政府不爱听,公众不爱听,西方势力爱听的。
恐怕不是只差一个“也”字吧?
你没看到关键的“不”字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