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生肖”与“初灵”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3-16 00:07:44 / 个人分类:原创论文

生肖”与“初灵”

2015中国民俗学会年会)

田 波

【摘要】在春节的习俗里,跟图腾崇拜有关的,莫过于生肖了。但是,一旦和古典诗词里频频提及的“人日”联系起来时,许多人就糊涂了:所谓“鸡日”、“狗日”、“人日”之类,是否也是生肖文化呢?追根溯源,这个问题,跟春节作为华人的图腾祭有关,跟女娲神话有关。鉴于论题的难度,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春节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春节 、生肖日、初灵日、图腾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日报》2008-2-25报导:“祈福迎祥,是人们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按照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从初一到初六每天都是一个生肖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以下分别是羊日、猪日、牛日、马日,初七则是人日。’庙会可以根据每天生肖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主题活动。比如,初六是马日,这一天也恰好是过去商家开市大吉的日子,寓意‘马到成功’,有很多活动可以搞。”(李洋:“庙会应追本溯源增加文化味”)

引文里的“生肖日”,倘若只是断章取义,则可望文生义,不难理解;但是,如果把它与这个语境里的“鸡日”、“狗日”、“羊日”等词语联系起来,则让人倍感困惑。生肖,又叫属相,任何人都有一个。鸡、狗、羊、猪、牛、马,虽然位列生肖,但是却不能说它们所对应的“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马日”是“生肖日”。其实,这是一个古今同惑的中华之谜,以“人日之谜”最典型。迄今为止,见于汉文古籍的最著名例子,便是北齐550-577魏收的解答,他是《魏书》的作者。

“正史”这样说: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魏书》)“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北齐书》、《北史》)

巴蜀古谚《女娲当妈》[1],是活态的春节文化,它专讲女娲化育了人间最初的生灵(即“初灵”,以区别“生肖”),即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诞生一个,而以“十二初灵”(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的猫儿、十二的耗子)最著名;所以,春节时,轮到谁,谁“过年”。比如,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即人日,俗称“人过年”。这里的“过年”,侧重于庆生、贺生、祝生、诞辰、华诞、祝寿、贺寿、过生、过生日、生日宴会、诞生礼之类的含义,体现了对女娲缔造人间的感恩、纪念、庆祝,宣告了春节是人类(包括华人)的诞生礼。相应地,则称作鸡日、狗日等。据此,仿照“生肖日”的造词法,鸡、狗等初灵的诞辰,可以统称“初灵日”。

古谚《女娲当妈》有许多异文,比如:①黑龙江的古谚:“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据此,难道说“果树”、“菜蔬”(蔬菜)也是生肖吗?②四川在线2013-2-10报导:“剑阁县开封镇以及周边乡村,有句过年俗谚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一猫二鼠三蚂蚁四跳蚤五老鹰。这句谚语的讲究是,金鸡啼响了新年,中间的动物则是对自然的尊重,正月十五老鹰叼走了新年,年讫。”(敬天琦:“这里的年味静悄悄”)据此,难道能说蚂蚁、跳蚤、老鹰也是生肖吗?尽管生肖也有许多种说法,但这些物种一般不被视为生肖。

就主流的说法而言,十二初灵的口诀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的猫儿、十二的耗子”(对应正月初一到十二),十二生肖的口诀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对应十二地支)在“生肖”、“初灵”里,龙都是唯一的虚构之物,而其余的都是实有的。

二、起源何处?

唐代,李冗《独异志》记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记载虽晚,但其内容却很古老,文中的“昆仑山”表明:这个神话来自大西北,昆仑山是华人的发祥地。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出土了排列成行的七个人形剪纸,这就是当年的人胜。“母曰华胥,履大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补三皇本纪》引《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方舆纪要》引《帝王世纪》)成纪,位于今甘肃渭水流域,在昆仑山东南麓。

新疆土著,擅长丝绸,或许具有源头性的地位,比如,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是新疆享誉至今的丝绸名产,意即“扎染绸”。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里,长胡子的伏羲显然是维吾尔族的长相。昆仑山是人类的发祥地;因此,新疆的羲娲交尾图,与中原、西南等地出土的相比,当是最古老的。巴蜀、吴越或许仅是丝绸文化的重要延伸点,其始源地当是昆仑山或其山麓的塔里木盆地。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与“丁零”以及匈奴有血缘关系。该族的神话《女天神创世》,可谓女娲神话的一个原型,它以女性为主神,表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创世大神的宝座尚未被男性夺去。梗概如下:古时,宇宙还没有日、月、星,也无大地,更无人类与家畜。在茫无边际的宇宙里只有一个女神。平时她静静地睡觉,醒后,舒展一下身体,就把整个宇宙盖住了。她睁开眼睛,宇宙一下子就亮堂了;眼睛一闭宇宙就全黑了;一打呼噜,雷声就震动整个宇宙。她很寂寞,就用力吸了一口气,把宇宙间所有的尘土和空气全吸进肚子里。尔后,又用力一吸,吐出来个又大又圆又亮的东西,飞起来挂在了东边的天上,这就是太阳;又一吐,吐出来个月亮;再一吐,吐出来个地球。女天神派神牛顶住地球,神牛无处站,只好站在天神派来的神龟身上。神牛累了,一换角便地震。女天神还要造人,便又使劲一吐,把吸进肚子里的尘土都吐了出来,这些吐出来的泥巴点点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些又小又矮的人。这些人不会走动,也不会说话,女天神又一吐,吐出无数小昆虫,这些昆虫去推泥巴人,小人们就会跑了;女天神又给小人们的嘴里吹了一口气,小人们就会说话了。女天神把他们拉扯大,分出男女,让他们到各地去繁衍后代,就出现了今天的各族。后来,女神用此法又创造了山林、湖泊、飞禽、走兽,等等。[2]

哈萨克族也有类似神话,比如《迦萨甘创世》:远古,世界混沌一片,无天无地,只有创世主迦萨甘,他和人的长相差不多。他创造了天地,让原来只有圆镜般大的天和马蹄般小的地慢慢长大,并把天地做成三层:地下层、地面层、天空层。后来天地各增长成七层。他用自己的光和热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地总在摇晃,他便把高山当钉子钉在大青牛的犄角上。他住在天的最上层,他就是天,把日月放在中间照射大地。他为了给大地创造主人,在大地的中心栽了棵生命树。生命树长大,结出了茂密的灵魂。灵魂的形状似鸟儿,有翅会飞。这时,他用黄泥捏了一对空心小泥人,晾干后在他们肚上剜了肚脐窝。然后取来灵魂,从小泥人的嘴里吹进去,一对小泥人便欢腾雀跃起来。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男的名叫阿达姆阿塔,意即“人类之父”;女的名叫阿达姆阿娜,意即“人类之母”。迦萨甘创造了禽兽与花草树木,让人类繁衍后代。[3]

“信奉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历法,但也有以十二属配十二支的习惯。清代肖雄《西江杂述诗》记:‘回国纪元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岁,岁分十二月,配以地支,不知天干。地支亦论所属,辰则属鱼,余与中国同。’维吾尔人的前身是突厥人。该材料说,维吾尔族以十二属相纪月,辰的属相不是龙而是鱼。以鱼代龙的生肖系统,在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纪年中可见到。新疆柯尔克孜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突厥民族之一,也是突厥民族中最早运用日、月、季、年历法的民族。柯尔克孜人以十二生肖纪年,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鼠、牛、虎、兔、蛇、马、羊、狐狸、鸡、狗、猪。这种纪年法,至今使用,他们以此推算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诺鲁孜节。他们用十二生肖为孩子计算年龄,为孩子取名也常表现生年属相。新疆哈萨克族使用十二生肖纪年。”[4]

这则材料里,只有一个鱼和汉族生肖的龙不同,前后次序则相同。鱼是类龙,即龙的动物原型,龙的形象采用了鱼的某些特征;所以,鱼是实物图腾,龙是抽象图腾。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是,先有实物文化,后有抽象文化。因此,以鱼作为生肖,在时代上显然早于以龙作为生肖。据此,这是生肖文化是从大西北传入中原的证据之一。

有人认为,埃及文明的起源和撒哈拉大沙漠的形成,大体一致;沙漠化的压力迫使人们发展农业,逐步培育了埃及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似乎类此。柯尔克孜族传说,凯姆河是人类的发源地。相传最初人类生存在一条名叫凯姆的河边,这条河养育了两岸的人类,它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人们敬重它、爱戴它。该族有“祖父是山(天山),祖母是河(凯姆河)”之说。昆仑山下的塔里木河,造就了人类文明的摇篮——塔里木盆地。当塔里木进入人类时代时,中原大地、四川盆地恐怕还是一片汪洋。后来,塔里木被塔克拉玛干沙漠侵占。塔克拉玛干,是“死亡之海”,在古突厥语中的意思则是“古老的家园”、“沙漠下面的家园”。沙漠里数量可观的恐龙化石、高大无比的硅化木,昭示了太古时代的塔里木是何等的生机勃勃。有如此环境,才有了关于沙漠深处的大人族传说。载于《山海经》的帝俊神话,难道是沙漠下古老文明的史影?塔里木的沙漠化,迫使先民向远方迁徙,所谓“氐羌东进”、“伏羲东迁”、“普米族南下”、“黄帝东征”等等,都是其古老记忆;随之,包括生肖、初灵等春节文化,也从昆仑山所在的大西北带到了中华各地。

比如:普米族《“散羊毛疙瘩”的由来》讲:“传说,远古时候,普米族的老祖先居住在今天的青藏大草原上,过的是游牧生活。”[5]普米族葬礼,要杀绵羊一头让其为死者“引魂”、“带路”,念“开路经”,向死者交代祖宗姓名及归宗路线,大致由兰坪到丽江鲁甸,到金沙江东面,至永宁盆地,过四川木里,再去昆仑山。[6]

普米族的春节,叫“过大年”、“吾昔节”,是该族最隆重的节日,日期各地不同。云南宁蒗的普米族以腊月初六为岁首,兰坪、维西的普米族与汉族、白族一样,除夕夜过年,其它的普米族的除夕俗称“团年”,在腊月的倒数第二天,大年是二十九,小年是二十八。传说,普米族的祖先在昆仑山下的大草原游牧。有一年的除夕夜,外族突然袭击草原,普米族遭劫。山神被惹怒了,昆仑山便飞腾起来,把侵略者全部压死。幸存者因昆仑山已把草原盖住,无法居住,只得南迁到宁蒗。人们不愿在祖先遭难的除夕过年,便提前一天过,为区别其它族的除夕,故称“团年”。[7]

时贤说:“白马人在不同区域的傩祭各有异同,但统一的名称叫‘曹盖’。四川南坪白马人傩祭为跳‘十二相’,有的部落跳二十四相或三十六相。舞者手执牦牛尾,头戴木雕的以龙为首的各种鸟、兽面具,另有两位戴黑色三眼面具的大小鬼(先祖)和一位戴白马女面具的人。在十二相肃穆的祭舞空隙间,大小鬼执牦牛尾和短棍舞斗以争夺女像的舞者,后生下一对小鬼儿子。这是早年兄弟部落为争夺对婚部历史的遗痕。如今黄帝、伯鲧的嫡派孑遗白马人仅万余口,分布在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以及甘肃文县三县紧相邻接的深谷中与大熊猫为伍。孔子说:‘华夏失礼,求诸四夷。’在当今白马人的生活中,五、六千年前黄帝时代的火祭、傩祭等等一系列先华夏文明被保存至今。其中,九寨沟白马人的十二相,正是华夏各族各部十二生肖的源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白马人傩舞‘十二相’,借以驱除瘟疫。”[8]十二相,即汉族的“十二生肖”。

蚕日之说,跟蜀有关。“蜎蜎者蜀。”(《诗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唐·李白:《蜀道难》)“西南有巴国。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山海经》)“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华阳国志》)“蜀”字,《说文解字》释为“葵中蚕”;蜀就是桑蚕,它是现代家蚕的老祖先。蜀地的集市,数千年来,之所以皆称“蚕市”,一则缘起于蚕丛时代,再则当是最初之集市(墟),是以蚕桑为主的买卖所致。“‘CHINA’一词不仅源于丝绸,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H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CHINA’意指‘丝国’。中国最早的名声是从南方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再辗转传到包括希腊、罗马在内的西土各国的,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有‘CHINA’和‘CINA’二词,而‘CINA’比‘CHINA’出现得更早。‘CHINA’这个读音传至古波斯为‘CHINISTAN’,古叙利亚称为‘TZINISTHAN’,其字根均源自‘CHI’、‘CHINA’和‘CINA’,即‘丝国’之义。”(《天府早报》2002-11-9

汉族的远祖,主要是大西北的氐羌,游牧业是其主业。伏羲被汉族称作“人祖爷”、“人文初祖”,他来自位于大西北的昆仑山,被奉为渔牧业之祖,故正月初五要拜祖师。黄帝来自昆仑山,是古传的神话,又是正史的开端。炎黄的发源地在昆仑山下,东迁到关陇黄土高原,开拓强大,成为华夏族的始祖。(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如今的蜀山氐羌,也来自大西北。蜀王蚕丛,来自被后人附会为昆仑山的岷山。十二支并非中华民族的第一套采用十二个符号的计数系统,具象的十二生肖当比抽象的十二支更早问世;所以,十二生肖还有比四川白马人的“十二相”更早的渊源。

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等族,以十二生肖纪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柯尔克孜族的汗王率兵打仗。打了几年仗,有胜也有负。他想把这些战争记录下来,传给后代,作为经验和教训。但是由于无纪年法,难以记录。他想创造一种纪年法,让群臣出主意。满朝文武,纷纷献策,最后一致决定以动物名称纪年。汗王号令臣民到河边围猎,将各种动物都赶到大河边,并将它们同时赶下水,十二种动物游到了对岸,以此先后决定用这十二种动物纪年。其中老鼠小巧灵活,第一个上岸,排在首位。以鱼代龙的生肖系统,在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纪年中可见到。柯尔克孜族源自突厥族,以十二生肖纪年,排序是:鼠、牛、虎、兔、蛇、马、羊、狐狸、鸡、狗、猪。清·赵翼《陔余丛考》认为,生肖文化“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维吾尔族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历法,但也有以十二属配十二支的习惯。[9]

“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韩非子》:‘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辞海》)“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现代汉语词典》)“六畜:六种家畜。指马、牛、羊、猪、狗、鸡。”(《新华词典》)这些汉语工具书,皆以“十二初灵”、“十二生肖”中的前六种动物为六畜,排序多与“十二初灵”一致。这说明,“十二初灵”之说的创制,早于“十二生肖”。因此,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词典》对“六畜”的排序,不大妥当。

至今,“六畜”仍是华人的常用词,说明十二生肖、十二初灵在创制时已有了发达的禽畜业。昆仑山下,当是中华禽畜业的起源地。大西北的土著作为汉族的主源,历史上以擅长畜牧业闻名。采集-狩猎经济,男子狩猎,女子采集,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类型,几乎伴随人类走过了绝大部分的历史。“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尸子》)伏羲的“作网罟”,教民渔猎,以及《尸子》“庖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应是氐羌进入山林后,复以狩猎为主要生计。伏羲时代,确乎渔猎工具技术均有大的发展,所以史家将这时定为“渔猎时代”,这与伏羲氏以“林中之王”虎为图腾相吻合。民国时,十月十五是江南的渔会节,祭伏羲,祈风信。捕鱼为业的人,以网罟的发明作为渔业之开端。伏羲发明网罟,边种地,边打鱼,以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伏羲被尊为渔猎业的祖师。狩猎是畜牧业的开端,因此伏羲又是畜牧业的祖师爷,他来自昆仑山下,东迁时将畜牧业带到了中原大地,并普及开来。有成熟的畜牧业,才有“六畜”之类的说法。因此,初灵文化当是汉族的祖先从大西北带入中原的。

时贤说:“地支酉后是戌,属相鸡后为狗,‘戌狗’似乎特别习惯于尾随‘酉鸡’之后。列举‘六畜’,通常的排法鸡、狗连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遭遇骚扰,鸡犬不宁。古时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荆楚岁时记》:‘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广纳食客,危难关头,先得助于客中能为狗盗者,又得益于客中能为鸡鸣者;宋代王安石评论此事,将前后次序颠倒,传为成语‘鸡鸣狗盗’。语言中鸡在狗先的有趣现象,是否同生肖顺序有关,尚待探讨。”[10]

这里,既讲到“生肖”,也讲到“初灵”,二者的排序,都是“鸡、狗、猪”,前者为“酉鸡、戌狗、亥猪”,后者是“一鸡、二犬、三猪”。对于文化创造,自有难易之分;所以,“一、二、三”之类的序数词(自然数)当比“酉、戌、亥”之类的序数词(十二地支),在产生的年代上要早得多;因此“十二初灵”之说的出现,当早于“十二生肖”,而“鸡在狗先”的排序,源于初灵文化。

三、图腾祭

生肖,可称作“命图腾”,指天命所定的个人图腾。它的发明,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命,即“本命”。 “本,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辞海》)“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礼记》)“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列子》)因此,所谓本命,指属于自己的天命,是天生的、命里的东西,无可选择。

汉族的本命年,是按十二生肖推算的。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生肖每隔12年一个循环;所以,任何人的本命年的年龄都是12的整数倍。俗信,本命年是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至今,每逢春节,市场上仍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让本命年的人系在腰间、手腕,禳解灾祸、化凶为吉。

道教是中华的本土宗教,城隍庙一般被视作道教建筑。上海的城隍庙,我曾去过,它位于市中心,有一廊殿叫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是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一个人的出生之年,称为本命元辰。旧俗,礼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为“顺星”。元辰殿,有六十甲子神像,分别称作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自已的本命神。道教教义讲,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每年的正月初七、初八,到元辰殿祭星,向自己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一年平安。

顺星之俗,把“生肖文化”与“初灵文化”融为一体。作为本土宗教,道教的主源,是中华创世神话,因此道教所设节日教仪时,为了“团结大多数”,为了深入民心,便换汤不换药地将初灵习俗悄然植入生肖习俗之中。正月初七,时值春节,俗称人日,即人胜节,是人类的生日,纪念女娲在这一天诞育人类。女娲俗称社皇,城隍是社神、地母、土地神的演化。因此,春节之际,“本命年”特别受到关注,为了得到“女娲-城隍”的佑助,理当“扎红”、“穿红”,理当时值本命年的人去元辰殿“祭星”,祈祷神佑。上海城隍庙,庙小,香客多,更何况所谓“元辰殿”(又称“甲子殿”)仅是“一廊殿”而已,故善解人意、普惠众生的作法,是让本命年的人多过一天“人胜节”,于是“礼拜本命之辰”,为期两天。

四、善待生命

生肖、初灵,都跟华人的图腾崇拜有关,反映了生命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从根源上讲,这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要差别之一。在这个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地球村时代,尤其值得反思其合理性。

时贤说:“图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人类文化史的最早的一个阶段,是人类尚处于渔猎和采集时代的产物。这时人类尚处于混沌和半混沌状态。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类把自然界纳入自己的社会,把动植物视为本部落的‘成员’。氏族和部落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把人类全部的文化创造都归功于图腾。”[11]

通过生肖文化、初灵文化,可知在中华先民的眼里,万物有灵,万物的生命都是一体的,互有感应,是一个气息相通、生死与共的整体——“生命圈”,姑且名之为“灵界”(比起“生物圈”,范围更广大,意义更神圣)。人在这个“灵界”中,并没有被先民们自我地赋予突出的地位。人是“灵界”的一部分,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都处在同一层次上,互相依存,谁也不敢藐视谁,更不敢随意消灭谁。正如《狼图腾》所揭示的那样,狼没了,草就完蛋,草完了蛋,牛马就没得吃,牛马饿死了,人类迟早要喝上自酿的苦酒。所以,中华先民主张“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他们对祖先乃至生存于其中的大自然及其各种物种,具有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感恩心。儒家珍惜这种情感,谓之孝道,故重祭祀,因此《礼记》极力强调:“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麝卵。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悬,士无故不彻琴瑟。树木以时代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创世神话的核心主题,是讲人类的来历,即“人类如何诞生”、“我来自哪里”。创世神话所传授的,莫大于“求生之术”。“女娲造人,先造六畜,再造人”的神话,昭示了一个简朴而真切的道理:六畜是人的同胞血族,是人的衣食父母,是人之为人的前提;因此,人应当善待六畜、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

 

注释:

[1]这个名称,是笔者所拟,本名待考。

[2]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42页。

[3]同上,第42页。

[4]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54页。

[5]章虹宇、李淑良、胡三:“‘散羊毛疙瘩’的由来”,《山茶》198903期。

[6]任继愈:《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742页。

[7]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33页。

[8]俄洛·扎嘠:《蜀西岷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91页、第128页图注。

[9]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56页。

[10]同上,第134-135页。

[11]鲁刚:《文化神话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分享到:

TAG: 生肖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